12.16 刘备智勇的全面体现——小议汉中之战的曹刘对决

公元217年,东亚大陆上的混乱局势进入了新一轮的洗牌:

自212年起正式展开对益州的攻略开始,经过了整整5年的努力,整个西南地区终于完全纳入了刘备势力的版图;北方的曹操,也在赤壁之战后完成了对西北势力的大整合,西凉地区的马腾、韩遂以及汉中的张鲁陆续被平定和收服。群雄割据的时代正式落幕,接下来则是真正的高手过招,而主角是我们早已经熟悉的两个人:刘备与曹操。

刘备智勇的全面体现——小议汉中之战的曹刘对决

实际上二人之间早就有过多次交手,其时间长度和范围广度可以说冠绝整个三国时代。

根据《通鉴记事本末》和《三国志》记载,从公元194年曹操进攻徐州开始,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为止,曹操和刘备相互攻伐达七次之多,而基本上呈现的战略态势是:曹操派出部将进攻刘备,刘备"破之",曹操本人亲自率军前来,刘备则是"亡、奔"。不过这中间更多的原因也是因为刘备并没有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可以发展壮大其实力,而曹操又经常以决定性的力量差距对刘备这个最大的对手进行毁灭式打击。实际上刘备和曹操并没有一场势均力敌的正面对抗。

然而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斩获了荆州南部四郡,并且向西积极扩张之时,曹操却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了跟孙权的对抗上。濡须口、合肥等战役战果贫乏,给了刘备时间,积累了真正能够与曹操对抗的实力。在这之后,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都在潜意识预感到,属于两人的终极一战即将展开,这场战役也会决定三国鼎立局势的最终成型。

而这个决战之点,就是汉中。

汉中,对于历史上所有占据西南地区的势力来说,都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性。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汉中是"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仅汉中一地的物产,供养十数万百姓并不是难事。更为重要的则是,

汉中从地理位置上是一个枢纽和关键点,如果没有汉中,整个益州的防御态势会出现全方位的崩塌,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汉中对占据益州的刘备来说,势在必得。

刘备智勇的全面体现——小议汉中之战的曹刘对决

而在曹操眼里的汉中则是另一派景象。

曹操击败张鲁之役早期打的并不顺利,《三国志》记载: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

由此可见曹操最终能成功运气成分居多;另一方面,张鲁在汉中所遗留下来的粮草,物资和辎重等于给了曹操意外的收获,这是由于张鲁作为五斗米道的领袖人物,在汉中对内施行仁政,对外维持和平,将汉中打造成了一个乱世里的乐土的原因。

由此曹操对汉中的态度很矛盾。

熟悉三国的人知道,在曹操夺取汉中后,司马懿和刘晔都曾建议让他趁势夺取益州,但是曹操却拒绝了。"人苦无足"这种理由骗骗小孩子还行,这中间与其说是曹操为了处理内部问题不肯出兵,也许另一个思路来解释会更确切:攻取汉中所付出的艰苦让曹操无法下定决心再进攻更为险要的益州,而所得丰厚又让曹操志得意满,认为回报已经足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曹操失去了统一的最后机会,而汉中之战的胜利天平,从一开始就向着战役更加坚定的刘备倾斜。

公元217年冬天,经过缜密的内部筹划,刘备开始了首轮试探性进攻,他派遣张飞和益州降将吴兰等人绕过汉中的屏障-阳平关,避开了守将夏侯渊的耳目,直接进攻凉州武都郡。武都这个地方位于凉、益二州交界处,夺取后进可窥视凉州、重镇天水,退可直进汉中,可以说是攻守兼备的战略要地,不过此时的刘备更多的可能是想利用这种态势逼迫夏侯渊出兵,把防御战打成歼灭战。

遗憾的是武都之战的记载非常少,甚至于具体的战役过程都缺乏明确的叙述,我们只知道最终的结果是曹操在得知了刘备进攻武都后派遣曹真,曹休,曹洪进行反击,将张飞击退,吴兰杀死。汉中之战的首轮进攻以刘备失败告终。

刘备智勇的全面体现——小议汉中之战的曹刘对决

实际上武都之战也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刘备首次进攻失败,但也基本上摸清了曹军的战略布置和整体的战略态势,而且作为偏师的张飞队兵力损耗并不严重,武都之战还是达成了一定的效果,刘备的下一步就是亲自出兵,准备彻底拿下汉中。

次年,218年,刘备亲自带兵到阳平关外,跟夏侯渊开始对峙,此刻的曹操还在处理内部的政治变动,同时他也没有意识到刘备对汉中的势在必得。不得不说此时的刘备对战役时间点的把控已经被常年的战场经历锻炼的极其敏锐,他借助曹操的思维迟钝,将时间差利用到了极致的程度,派出牙将陈式进攻马鸣道,试图将这条连接汉中与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握在手中,当然随后被徐晃领兵击败,但是刘备借助这次行动又一次转移了曹军的注意力,因为他的目标是另一处地点。

定军山,它是整个汉中盆地的战略最高点,不仅水源充沛,且地势险要。占据了定军山居高临下,可以直接对曹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击,最为重要的是,定军山在曹军驻扎地的背后,如果夺得了这等地理位置,基本上就对曹军形成了多面包围。而刘备派遣陈式进攻的同时,自己却趁机突进翻过汉中盆地,一举夺下了定军山。从这一刻开始,整个汉中之战的攻守之势,彻底易形。

刘备智勇的全面体现——小议汉中之战的曹刘对决

夏侯渊作为曹军的汉中战区最高军事长官,在得知了刘备夺取定军山后大惊失色,立刻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但是此刻曹军已经失去了优势,夏侯渊率兵在定军山下与刘备对峙,本身就处于地理环境上的极大劣势,而刘备此刻又展现出了一名优秀将领的军事素养,孙子兵法曰: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刘备不但拥有了地势的优位,同时还对夏侯渊的本阵多方袭扰,逼迫夏侯渊主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夏侯渊整体的布置已然全面打乱,连本人都被刘备谋士法正瞅准机会派出黄忠斩杀。

曹军在汉中的战略存在濒临崩盘,而此时的曹操还在赶往汉中的路上。

当曹操正式赶来时,刘备已经把汉中盆地几乎所有的防御要地控制住,从开始的刘备进攻变成了曹操进攻,而汉中,我们之前也说过,谁防御,谁就具备了战争主动权。曹操利用汉水运兵运粮,即使完全顺利也消耗巨大,更何况刘备派出赵云不间断的袭扰,最终让曹操的进攻陷入停滞,而进攻方的进攻态势一旦停滞下来,离最终的败退也就近在咫尺了。

219年,曹操开始撤军,汉中之战以刘备的全面胜利告终。

刘备智勇的全面体现——小议汉中之战的曹刘对决

汉中之战失败,失去统一好机会的曹操(剧照)

某种程度上,汉中之战在整个三国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真正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时也证明了刘备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这场战役中,刘备所表现出的把握战机,临阵决断的能力,当之无愧的证明了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绝非浪得虚名,刘备势力也在此战后达到顶峰,尽管在之后的襄樊会战,因为孙权背盟而导致隆中对的谋划崩盘,然而汉中之战所展现英姿勃发,在千年后去看,依旧是一段虎虎有生气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