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從生物學的角度,人類為什麼會為了一個殘疾的孩子,放棄正常的家庭生活來治療他?

哉避zJC47336


從生物學角度講,地球上的物種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等。從最新的分類來看,人類與動物已經明確分開,人類不是動物,當然也不是高級動物,人類就是單獨的一類物種。不過很多人仍舊習慣於把人類稱為“高級動物”,這只是一種傳統的習慣性的稱謂!

這種分類也意味著人類與其他物種有本質區別,區別在哪裡?是感情嗎?

有人說人類有感情,動物沒有,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動物也有感情,不但有感情,動物的感情之深甚至不亞於人類感情。相信很多人看過這樣的紀錄片或相關視頻,動物父母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做出讓人類覺得不可思議的舉動。

比如熊,如果動物父母與孩子同時被狩獵者捕獲,父母知道被捕獲的下場,那就是取熊膽汁,這對於熊來說是非常殘忍的事情,為了不要自己孩子受罪,父母會直接拍死自己的孩子!這是何等的悲壯!

還有,相信很多人對這樣一個鏡頭有深刻的印象。公路上一隻狗被車不小心壓死了,另一隻狗(可能是父母)選擇守在死去的狗旁邊,然後危險第穿梭在車流中,把死去的狗拖到沒有車經過的路邊。這隻狗想做什麼我們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隻狗也不想死去的狗反覆被汽車碾壓!

動物界的感情我們能夠體會到,畢竟我們都有父母,或者已經為人父母。說了這麼多,動物面對殘疾的孩子往往會選擇放棄,人類為何很少放棄呢?

因為人類是文明社會,文明是我們的生存之道,我們是社會類群居物種,我們也有能力用我們的智慧救助殘疾的孩子。而動物界的生存之道與人類完全不同,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弱者就是要被更強的代替甚至成為強者的盤中餐,這是它們的生存法則,它們沒有能力救助一個殘疾的動物。比如殘疾的羚羊,註定會成為獅子老虎的食物,再強大的羚羊也是改變不了的!

其實本質上人類社會也擺脫不了“弱肉強食”的特點,只不過我們有基本的道德底線,那就是生存下去,但強者註定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想一想,如果人類連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了,人類與動物又有什麼區別?


宇宙探索


事實上今天的人類社會,早已經脫離了自然法則的束縛,我就以這個題目為例,一個家庭如果傾家蕩產去救助患病的孩子,顯然是和自然法則相違背的。

因為大自然就像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這隻手會淘汰那些不優秀的個體,所以在傳統的自然界當中,那些生下來體弱多病的個體,會很快被淘汰和抹去。



那麼人類如果依然是一群野獸,自然也逃脫不了同樣的命運,但一個物種如果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掙脫大自然的束縛,去做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

但這是為什麼呢?很顯然一個家庭如果放棄他們體弱多病的孩子,會大大降低這個家庭的負擔,而家庭負擔的降低就意味著生活成本的減少,所以放棄是最為有利的選擇,


那麼人類之所以會這麼做,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於生命的渴望,例如人都喜歡看活著的東西,當我看到一些生命在奔跑或者嘻戲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

而當我們看到一些動物死去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悲觀情緒,所以人類對於生命的這種趨向性,就決定了我們厭惡死亡。

其次親情的生命的天性,這種天性根植於基因當中,例如一些動物在死去的時候,它的族群也會感到悲傷,例如說大象。

但動物們沒有挽救的能力,所以放棄就是唯一的選擇,而人類則不同,人類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生命物種,所以在人類文明發展之下,我們能做到動物們做不到的事,所以傾家蕩產去拯救患病的孩子,實際上並不奇怪……


種植恆星


人類如果只是野獸,那麼就不應該為了一個殘疾的孩子放棄正常的生活。

實際上,在動物世界中,通過放棄殘疾乃至瘦弱的幼崽,甚至於父母主動吃掉瘦弱的幼崽,這才是常態。比如說,有一種恐怕的鯊魚:錐齒鯊【如下圖所示】,這種鯊魚還在孃胎裡的時候就有了牙齒,會主動吃掉孃胎裡還未成型的其他幼崽和受精卵,完全就是自相殘殺。

因為從某種角度上說,瘦弱的幼崽很難在野外成功長大,反正要死,給別的捕食者吃掉不如讓自己人吃掉。雖然很冷血,但是對於那些野獸來說是家常便飯。

所以說,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來說,人類是不會為了一個殘疾的孩子放棄正常的家庭生活來治療他的。

但是,人類是一種社會動物,人類的力量來源歸根結底是“社會”的形成。而“社會”需要的是規則和秩序,規則和秩序更深一層就是道德。

人類為什麼會有那麼強大的力量,站在生物鏈的頂端?簡單來說就是人類懂得合作和分工,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從而將每個人的優勢放大。而在合作和分工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之間的信任還有良好的秩序,這些情感逐步變成一種對於人本身的內在要求,這就是道德。

簡單來說,人類社會不會輕易放棄弱者,因為誰都有可能是弱者,一旦社會變成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那麼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比如說工廠裡面需要熟練工,但是每個人都覺得看不到明天,誰還會踏踏實實工作呢?到時候就談不上什麼分工合作了。

所以說,社會需要“正能量”,人本身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養成了這種意識,潛意識裡就有“關愛”、“道德”這些概念,知道不能放棄弱者。而且社會本身也會鼓勵這種行為,比如說現代社會會有對殘疾人的一系列優惠的措施。

所以說,人類面對殘疾人的態度是不能從生物學上找原因的。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救助傷殘的親友這種現象用任何情感的解釋都是站不住腳的。當用什麼“高尚”、“愛”、“犧牲”這些情感概念解釋時總是無法完全解除心中的疑惑。就現實利益來講,畢竟是一種巨大的得不償失。

其實大衛休謨早在十七世紀就對於人類倫理道德提出了“功用論”的學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演化史中,只有對於能夠促進人的福祉的行為才能被保留下來,從而形成文化習俗和規範。我們今天稱為倫理道德。

看似完全的犧牲行為實際上符合促進人的福祉這一原則。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群原始部落的獵人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有所收穫,團隊中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危險四伏的戰鬥中,受傷、殘疾都是常有發生的。如果這個團隊一有人受傷大家就遺棄他、殺死他,會造成什麼後果呢?無疑,每個人都會因為擔心自己會受傷而不盡全力。這樣的局面必定大大影響打獵的收穫,嚴重降低勞動生產率。於此相反,只有盡力照顧傷患的部落才能維持高效合作並激發最大生產效率。

我們感動於各種道德行為,但要清楚道德倫理、社會制度、文化習俗都是達成人的福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觀理VV


縱觀生物界,這樣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

就連之前我提到的鳥中“哈士奇”——鯨頭鸛,都有生倆蛋,養養看,養的好的那一隻,就繼續養;養的不太好的那一隻就任由它自生自滅。

咦,怪殘忍的!

不過,你有想過,你為什麼會產生“怪殘忍的”這個想法嗎?

1.人類是社群類動物

社群關係,就會產生個體和個體之間的關聯。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受到了這種關聯的影響。

見賢齊思。

如果你這麼做了,是被社會主流所不認可(觸犯法律或者破壞道德)的話,那麼個體這麼做的代價就很大,很可能被孤立、被指責,在今後的社會行為裡,很難繼續下去。

2.人類懷胎時間長

什麼??

還有這個原因?

是的,人類懷胎10月,且生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鬼門關走一遭的事情。

從經濟學角度說:

生個孩子成本好高啊!

所以不自覺的,大家就會對沒出生的孩子給予厚望和巨大的愛。

如果孩子出生有殘疾或者疾病,父母就很難走出自己已經預設好的種種場景。

綜上,所以往往會放棄家庭生活,來全力治療。


不入流的大劉


可能大家的主要觀點在人類理性,人類是情感動物,人類愛孩子等等。個人主要觀點主要是壽命因素,經濟因素,醫學因素和社會因素吧。

1,壽命因素

根據官方數據,我們80年前的平均壽命為35歲,2018年達到77歲,這樣為養育殘疾孩子提供了最基本的因素。不然殘疾的孩子沒成年父母就沒了,就算養育也很難吧。

2,經濟因素

我們原來主要是農業社會,經濟落後。說白了就是靠天吃飯,加上農業生產落後,需要天天勞動。就這樣不一定能吃飽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能給殘疾的孩子吃口飯都算很難很難了,更不會治療。

但是現在經濟進步,解放了勞動力,農業機械化。還有更多的經濟作物,比如我老家種植花椒,每家年收入十來萬。加上一年只需要兩個月,其他時間打工的話,收入比白領還高。所以有更好的經濟能力和時間來陪同治療。


3,醫學因素

這個最容易理解,原來就算再有錢,可是沒有那麼好的醫療手段呀,比如現在的假肢,義肢,還有輔助出行的電動輪椅,等等。

好多殘疾人用了醫學的設備,甚至大多能做簡單的勞動和自己獨自出行。

4,社會進步

隨社會進步,對於殘疾人的關懷也很多,比如無障礙通道,一般的公共設施都有輪椅停放處和輪椅通行,還有對殘疾人的經濟補貼和生活關照。


總的來說,人情很重要,最核心的還是社會發展進步,最後的各種支持。


90後聊基因


在動物界,很多時候成年動物都自身難保。這情況太多了!

但是,捨身保健康幼崽的,屢見不鮮。這是種族繁衍的本能。

而保護殘疾病弱的幼崽,極可能遭遇敵人無法逃脫,母子雙亡。很多時候,捨棄不健康的幼崽,是正常“理性”選擇。

我們也見過:母貓或母犬,很長時間對受傷幼崽不棄不離。除非草木無情,遨遊者、奔走者、飛翔者,誰無情?

(“問世間情是何物”,原是為一對大雁所寫。)

我們作為最高等的生命,情 ,會深得多。對自己生病殘疾的“幼崽”,本能地盡力照顧啊。

只到身心交瘁,真的很難支撐了,也有人放棄了。

只能是一聲嘆息。


莘縣村民


古代孔子說過,民殷實而知禮義。一切道德和仁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資條件之上,相比於動物人類之所以擁有道德廉恥之心是因為人類整體物資條件的提高。這裡不是富人窮人哪個更道德的問題,因為人的道德廉恥觀念受歷史文化及周圍群體觀念的影響,一般不會因為一時境遇的變遷而有大的改變的。

歷史上每逢大災之年,都有分屍而食易子而食的傳聞。人們在極度飢寒窮困之時,周圍到處都是戰亂瘟疫,人們為了生存就會不顧禮儀廉恥孝悌慈愛,弱小的孩子可能會被賣掉被拋棄。當一個人這樣做時,周圍的人沒有人批駁痛罵,相反會引起許多人家的效仿。道德在這裡不值錢,廉恥在這裡不值錢,生存是第一位的。

但是在和平年代,人民生活富裕殷實,人們講究禮法道德,國家宣楊仁慈孝悌。即使有人窮困潦倒無以為生,因為有兒時的教育平時的素養,還會顧忌周圍人的評價看法,他會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再窮也不會拋棄弱小兒女。

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當國家民族處於強盛發展階段時,國家有能力去收容社會的殘疾流浪者,也有能力去照顧各種弱者,甚至包括一些瀕危的動物。國家也會宣傳正能量,講究仁慈孝悌愛心奉獻,這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有利的。

但是在國家民族處於危機關頭,生存是第一要務,需要的就是理性和決斷。當需要犧牲部分時,老弱病殘就是首當其衝。這時,民主和仁慈是生存的最大障礙。需要國家領導者的乾剛獨斷,需要全體民眾的犧牲和奉獻。

最近看電影《流浪地球》,當地球需要流浪,人類需要逃亡。必須要犧牲部分民眾時,如何抉擇。電影中的方案是抽籤,這種看似公平民主的方案其實問題很多,不是危機年代應該採取的。小說中作者還是很理性的,根據流浪地球法案,按年齡排隊,兒童優先,因為這是人類未來的希望。

最後用《三體》中的一句名言結尾: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多維觀世界


這個問題不是生物學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學問題。

首先是當代醫學的發達使嬰幼兒存活的比率極大地提高,相當一部分不嚴重的畸形嬰兒期就可以通過手術矯治,且相當比例可以完全矯正。當代醫學對純器質的病變,(除了大腦和神經),是可以相當精準微創手術的,而且人的幼年期恢復能力極強,所以只要不是心肺大腦的問題,預後恢復比成年人要好得多,(心肺主要因為一個管血液循環,一個涉及到血液含氧量,對大腦影響比較大,所以也是比較難弄的活)。所以很多嬰兒殘疾是有極大治療價值的。不太有治療價值的殘疾產檢能夠過濾到大部分。一般能確診,醫生能告知治癒率的殘疾,大體就是說這不一定是絕症,有這些比例案例是被治癒了的。在治癒有希望的前提下,尋求治療是為人父母最自然的期望,借錢治病是救急,所以並不奇怪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說,人類拋棄殘疾病弱嬰兒是有史可查並在某些地區至今仍有的現象,就跟人類棄老現象一樣貫穿信史,至今未絕跡。

人類是群居物種,群居可以近似為一種契約,每個個體讓渡一些,使種群可以規模化,從而為生存延續提供有利條件。所以歷史上的棄嬰棄老也是一樣的,它是一種社會契約下選擇結果。

對於道德問題,我說說看過的一個記錄片。一個非洲獅群,在自己的領地遷徙,因為食物稀缺,跑到人類牧場附近。人類為了保護領地在周邊投下有毒食餌。整個獅群呈現中毒狀態繼續遷徙。一個小獅子走不動了,獅群繼續遷徙,小獅子趴在原地。第二天媽媽獨自回來看小獅子,小獅子站起來搖尾巴,媽媽舔舔他,可惜他走不動,媽媽陪了他一會兒,回去找獅群了。小獅子趴在那裡看媽媽走遠。

道德不如不評價不非議,深深熱愛,深深敬畏:)


吳琬君JessieWu


如果僅僅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人類可以為了一個殘疾的孩子,而放棄正常的生活是不夠的,因為,如果僅從生物學來說,依據動物本能和生存本能,殘疾的幼子會被直接放棄,這樣更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但人類區別於動物除了高智商,還有倫理道德,親情紐帶的束縛,這才是我們人類得以繁衍不息的關鍵所在,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利益化,但是再怎麼利益化,親情和倫理道德依然是人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這個,那我們就真成了利益的奴隸,和冷血野獸沒有了任何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