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東周職場12」從"藍斯頓原則"談晉惠公是如何成為重耳背景板的?

【東周職場12】

從"藍斯頓原則"談晉惠公是如何成為重耳背景板的?


美國管理學家藍斯頓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定律:

藍斯頓原則: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倒。

「東周職場12」從

藍斯頓原則:當你向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

"藍斯頓原則"用在投資上就是要進退要有度,用在管理上就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在東周列國的職場上,有許多成功的典型案例,比如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秦孝公等,也有許多失敗的案例,比如宋襄公、晉惠公等。其中,晉惠公姬夷吾的失敗,是非常典型的違反了"藍斯頓原則",而最終活成了晉文公重耳的"背景板"。

春秋早期,晉國本來是一個二流諸侯國。"曲沃代翼"後逐漸強大起來,特別是晉獻公時期,晉國四面出擊,吞併了耿、魏、霍等小諸侯國以及虢、虞等中大諸侯國,晉國成為比肩齊國的大諸侯國。

但是就在晉國蒸蒸日上的時候,國內卻發生了"驪姬之亂"。

驪姬是驪戎的美女,晉獻公伐驪戎,驪戎獻驪姬姐妹求和。晉獻公非常寵幸驪姬姐妹,姐妹花分別為晉獻公生了奚齊、倬子。晉獻公想立奚齊為太子,從而引發了"驪姬之亂"。

驪姬通過陷害手段逼死了太子申生,又讓晉獻公派人追殺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重耳逃到了母親狐姬的祖國翟國,夷吾逃到了梁國。

晉獻公在位26年去世,荀息按獻公遺願扶持奚齊繼位,但被裡克殺了。荀息又扶倬子繼位,又被裡克所殺。晉國陷入沒有國君的真空狀態,裡克派人請重耳繼位,被重耳拒絕。裡克又請夷吾回國繼位,姬夷吾屁顛屁顛地跑回來即位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

「東周職場12」從

晉惠公姬夷吾影視形象

晉惠公在位總不到15年時間,卻是一位毫無建樹、非常失敗的國君,完全淪為了後來成為一代霸主的"晉文公重耳"的背景板。

分析晉惠公失敗的原因,完全是違反了"藍斯頓原則"而自吞苦果!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毀壞秦國幫助上位的"梯子",失去強力外援

夷吾和重耳的母親都是來自翟國的一對狐氏姐妹花,重耳的母親叫大戎子,夷吾的母親叫小戎子。

晉獻公有廢申生、立奚齊心思的時候,就把三個兒子分別派出去鎮守邊城,申生派到新城,重耳派到蒲城,夷吾派到屈城駐防。

「東周職場12」從

驪姬亂政

申生被陷害後,晉獻公派人捕殺重耳、夷吾,重耳逃奔翟國,夷吾本來也想去翟國,夷吾的追隨者冀芮、呂省還是有主見的,認為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讓夷吾去梁國,梁國靠近秦國,方便以後藉助秦國力量奪嫡。

公元前652年秋9月,晉獻公病故後,荀息按照獻公的遺願要立奚齊做國君,裡克、丕鄭煽動申生、重耳、夷吾的黨徒作亂,脅迫荀息接回重耳,荀息說自己不能辜負獻公的囑託,堅持立奚齊做國君。結果奚齊做了國君,在為獻公守喪時被裡克刺殺。荀息又立了驪姬妹妹的兒子倬子為國君,好不容易把晉獻公安葬了,當年11月,倬子又被裡克弒殺,荀息覺得對不起獻公,也自殺了。

裡克弒殺兩位國君逼殺荀息後,派人去翟國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考慮名聲及國內安全問題,婉拒裡克之邀。裡克沒辦法,又退而求其次,派人去梁國請夷吾回國即位。夷吾當時就想回國,冀芮、呂省勸住,說國內還有獻公的其它公子不立為君,專門來請你事有可疑,如果沒有強援,回國不安全,兩人建議夷吾去秦國請求支援。

夷吾就派冀芮拿著厚禮去秦國找到秦穆公,承諾如果能幫助夷吾即位,夷吾即位後願意割河西八城之地給秦國。秦穆公與百里奚、蹇叔等群臣商議後,覺得夷吾不如重耳賢明,但立夷吾有利於秦國控制晉國,因此,同意支持夷吾,派百里奚帶領秦軍護送夷吾回國即位。

「東周職場12」從

得到夷吾割河西八城的承諾,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護衛夷吾回國即位

夷吾以割地換取秦國支持自己回國即位,其實是讓自己陷入兩難:

  • 其一,如果履約割地,土地是祖宗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割出去無法對國人交待。夷吾在國內必然會因為割地而大失民心。
  • 其二,如果毀約而不割地,必然得罪秦國。外有強秦掣肘、內有朝臣及百姓不依附,夷吾的日子也不好過。

夷吾回國即位,就是晉惠公,果然迫於國內壓力,決定對秦國毀約,派邳鄭到秦國去,說是迫於國內壓力,不能割河西八城給秦國:

《史記.晉世家》: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鄭謝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許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許秦者?'寡人爭之弗能得,故謝秦。"

能想像秦國君臣聽到夷吾毀約的消息是什麼表情吧?

好在秦穆公比較大度,當然也有秦穆夫人穆姬的影響,加上百里奚、蹇叔是一代賢相,對夷吾的毀約行為生生氣、罵兩句也就過去了,秦國那時的目標是西戎,秦國繼續專心向西發展。

而相比於夷吾的輕率割地,重耳就老成多了。

夷吾當了國君,怕重耳與他爭位,就派人去刺殺重耳,重耳只得離開翟國周遊列國了。當重耳來到楚國時,受到了一代雄主楚成王的高規格接待,楚成王是按照諸侯的標準接待重耳的,楚成王問重耳,將來如果有機會回國,怎麼報答楚國?重耳是怎麼回答的呢?

《史記.晉世家》: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國,何以報寡人?"重耳曰:"羽毛齒角玉帛,君王所餘,未知所以報。"王曰:"雖然,何以報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與君王以兵車會平原廣澤,請避王三舍。"

重耳不僅一寸土地不割,而且連一兩金一寸布都不給,只是說兩國如果交戰,晉國願意退避三舍,一舍是30裡,就是後撤90裡,算是對楚國的回報。

「東周職場12」從

重耳流亡到楚國

重耳的不卑不亢,堅持原則,也贏得了楚成王的尊重!後來重耳在秦國幫助下回國即位,當了晉文公以後,晉楚因為爭霸需要,果然在戰場上相見,重耳也兌現了諾言,退避三舍,在城濮打敗楚國,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中原霸主。

晉惠公夷吾為了回國即位,輕率承諾秦國割地,目的達成後又毀約,其實就是親手毀壞了秦國幫助他上位的梯子。失去秦國這一強大外援,晉惠公死後,秦國又扶重耳上位,重耳不僅殺死了他兒子晉懷公,還娶了他兒媳婦懷嬴。不知晉惠公父子九泉之下相見會不會互撕?

二、毀壞晉國內部幫助的"梯子",失去執政基礎

外交方面,晉惠公親手毀壞了秦國助他上位的梯子。國內呢,晉惠公繼續充當"毀梯能手"的角色。

還在梁國的時候,裡克、丕鄭派人去請夷吾回國即位,晉惠公為了確保登上大位,一邊派人去秦國請求外援,一邊給裡克寫信,尋求內援,承諾里克,如果能助他上位,那麼當上國君後就把汾陽之地封給裡克作為食邑。

《史記.晉世家》:及遺裡克書曰:"誠得立,請遂封子於汾陽之邑。"

晉惠公回國坐穩國君之位後,不但毀諾,不把河西八城割給秦。而且也沒把汾陽之地封給裡克,不僅如此,還奪了裡克的權。再一次弄髒了內部幫助的"梯子"。

可能覺得弄髒了"梯子"還不夠過癮,一定要毀壞"梯子"才甘心。晉惠公又找了個機會,讓裡克自殺。理由是裡克殺了兩位國君、逼死一位大臣,做他的國君心裡不安。裡克說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然後自殺了。

「東周職場12」從

晉惠公大殺扶持自己上位的功臣

裡剋死的時候,丕鄭正在出使秦國,履行晉惠公拒絕割地的使命呢!聽到裡克自殺的消息以後,建議秦穆公用重金誘使晉惠公的死忠粉呂省、冀芮、郤稱來秦國做人質,再逼晉惠公就範。秦穆公同意,但是這個計謀被呂省、冀芮識破。結果晉惠公大開殺戒,將丕鄭、祁舉及七輿大夫共華、賈華、叔堅、騅顓、累虎、特宮、山祁,一共九人同時處死。這九人連同裡克都是扶持晉惠公登基的大功臣,結果什麼都沒得到,還落得個身首異處。

《左傳僖公十年》:冬,秦伯使冷至報問,且召三子。郤芮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遂殺丕鄭、祁舉及七輿大夫: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騅顓、累虎、特宮、山祁,皆裡、丕之黨也。

後來丕鄭的兒子丕豹逃到秦國,成為秦國引進的一位重量級人才。

晉惠公對秦背信棄義,對內大誅功臣,引發了國人的不滿,晉國人希望重耳回來即位的呼聲越來越高。

《史記.晉世家》:惠公之立,倍秦地及裡克,誅七輿大夫,國人不附。

晉惠公可能嫌"作"的還不夠,在繼位次年,又把周王室給"得罪"了。

根據周禮,諸侯國新的國君繼位,應該親自去朝拜周天子,接受周天子的正式冊封,周天子會把象徵諸侯身份的衣服或儀仗什麼的賜給新的國君,這樣新國君即位才算合法。春秋以來,禮崩樂壞,許多諸侯不去說朝拜周天子了,而是派人去周天子那兒取。再後來,取都不取,通知讓周天子派人送來。周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位置,難免就放低身段,派出宰臣去諸侯國冊封。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後,儘管周天子還會派出宰臣去諸侯封地冊封,但是諸侯對天子的使臣到來都是奉若上賓,當欽差大臣一樣供著,對示對周天子的尊敬。

晉惠公即位次年,周天子派召公及內史去晉國冊封晉惠公姬夷吾為新的晉侯,晉惠公對天子使臣態度傲慢、禮數不周。召公和內史回來以後斷言晉惠公國運不長久,並且會禍及子孫。

《左傳.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與晉惠公大誅群臣不同,重耳後來返國殺了晉懷公當上國君後,不僅重用、封賞跟隨他流亡的一批賢臣,如趙衰、咎犯、先軫等;而且對曾經加害於他的人也能不計前嫌予以重用。

「東周職場12」從

勃鞮兩次刺殺重耳,重耳復國後不計前嫌

重耳在蒲城和翟國的時候,寺人勃鞮兩次奉晉獻公和晉惠公之命去殺重耳,都被重耳逃掉了,最危險的一次是重耳的衣服已經被勃鞮抓住了,重耳奮力掙脫才逃得性命。重耳回國後,並沒有追究勃鞮曾經殺他的責任。結果勃鞮把晉惠公的寵臣呂省、冀芮準備謀反的陰謀告訴了重耳,使得重耳提前有了準備,並藉助秦國的力量,一舉了掃除了晉惠公殘餘黨徒,為重耳當政及爭霸掃平了障礙。

《史記.晉世家》: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一邊是晉惠公自毀功臣梯子、"國人不附",一邊晉文公"施惠百姓,賞從亡及功臣",兩個人的執政基礎完全不一樣。晉惠公淪為重耳的背景板也就不奇怪了!

三、毀壞秦國借糧濟困的"梯子",失去道義民心

晉惠公做事不給自己留後路,毀梯失德,也招致了老天爺的懲罰。

晉惠公當政後,晉國的收成年年不好,接連幾年災荒不斷,到了晉惠公四年,災荒再度降臨晉國,國庫及民眾的貯糧都已消耗完了,晉國只能向其它諸侯國借糧。

由於秦國離晉國最近,並且秦國擁有富饒的關中地區,背信棄義的晉惠公及寡廉鮮恥的臣子們厚著臉皮派人到秦國去求援,希望秦國能賣些糧食給他們渡過災荒。

秦穆公召集君臣商議。蹇叔、百里奚、公孫枝、繇餘都建議賣糧給晉國,百里奚明確說,天災流行,各國都難免,救災恤憐是道義,重道義的國家必有福報。秦穆公最終決定,不計較晉惠公背信棄義的前嫌,把糧食賣給晉國救災。

「東周職場12」從

泛舟之役

丕豹一心想要給父親丕鄭復仇,就建議秦穆公不要賣糧給晉國,而且要趁機進攻晉國。秦穆公說,晉國國君讓人討厭,但晉國百姓沒罪。於是秦穆公一聲令下,秦國的糧食從雍城絡繹不絕地運往晉國的絳城。路上要先走500裡水路,再走300裡旱路,由於運糧的船太多,水面上白帆點點,非常壯觀,史稱"泛舟之役"。

《左傳.僖公十三年》:丕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秦穆公"以德報怨",對於晉惠公及晉國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修復兩國關係的時機。晉惠公可以利用這個事件,把毀壞的外交梯子修復好。

但是當老天爺把機會給了晉惠公的時候,這位習慣性"背信棄義"的姬夷吾同志再一次"過河拆橋",突破了做人做事無節操的底線。

"泛舟之役"的第二年,公元前646年冬天,秦國也鬧饑荒,由於貯糧前一年都賣給晉國救災了,秦國的糧食告急,這一年晉國正好大豐收,秦國於是向晉國請求買一些糧食救災。

晉惠公也召集群臣商議,大夫慶鄭認為,這是修復秦晉關係的好機會,應該以德報德,賣糧食給晉國。另一個二貨大臣虢射認為秦國遭災,正是消滅秦國的機會,不能幫助秦國。晉惠公不納良言,不要良心,竟然聽從虢射的餿主意,不僅不賣糧食給秦國,還準備討伐秦國。上演了一出"過河拆橋、以怨報德、落井下石"的鬧劇。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晉軍攻打秦軍,三戰三敗,最後退到韓原,秦國追了過來。雙方對峙,秦國兵少,晉國兵多,但是晉國的兵因為不滿晉惠公一再地作踐"藍斯頓原則",出工不出力,兵無鬥志,戰鬥力大打折扣。

韓原之戰開打以後,秦穆公的戰車不幸陷在爛泥裡,眼看著就要被擒,突然從戰場外衝進了幾百個野人,嗷嗷叫著把晉軍殺退,救出秦穆公,而秦軍一鼓作氣,打敗晉軍,俘虜了背信棄義、以怨報德、落井下石的無恥小人晉惠公。

「東周職場12」從

韓原之戰

那幾百個突然衝出來救了秦穆公的野人原來是秦穆公實施"藍斯頓原則"幫助過的人。原來在之前,秦穆公的戰馬跑丟了,等到官吏找到戰馬的時候,發現戰馬被一批野人宰了,正在吃馬肉。官吏就把野人和馬肉都帶回來,詢問該怎麼處理。根據那時候的秦國相關政策,殺了國君的馬是要抵命的,官吏的意見是將那些吃馬肉的野人全部處死,秦穆公說不能"貴畜賤人",馬已經被殺了,再殺人也無濟於事,讓把那些野人都放了。並且還說馬肉會撐肚子,不喝點酒不好消化,還賞了這批野人幾桶酒,讓他們喝酒好消化馬肉。這幫野人對秦穆公感恩戴德,尋思著找機會報答秦穆公。正好韓原之戰他們就在邊上,發現秦穆公危險,就自發地殺出來救了秦穆公。

秦穆公逃出生天,秦國也俘虜了晉惠公大勝而歸。對於晉惠公這種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小人,秦穆公本來的想法用他去祭天。但秦穆夫人不答應,畢竟晉惠公姬夷吾是她的弟弟,她穿著喪服、帶著兩兒一女要自焚,逼迫秦穆公放了晉惠公。後來周天子又派人來調解秦晉糾紛,秦穆公才放了晉惠公。晉惠公把河西之地都割給了秦國,並派太子圉到秦國做人質。晉國失去的河西之地一直到戰國時期,晉國滅亡後,魏國才又重新奪回。

晉惠公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把河西之地割給了秦國,還留下了"背信棄義、以怨報德、落井下石"的罵名,因為周天子和姐姐穆姬的求情,才得以得返晉國。但他肆意踐踏"藍斯頓原則"的做法讓他在國內失去了民心支持,在國際上失去了道義支持。

晉國人日夜盼著晉惠公早死,晉惠公又強撐了六七年病死,大子圉逃回國繼位為晉懷公,效法其父大誅群臣,弄得晉國怨聲載道。適逢重耳在秦,秦穆公把五個宗室女子嫁給重耳,並派兵護送重耳歸國,殺了晉懷公,即位為晉文公。

晉文公在位只有短短七年,但卻繼承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衣缽,仁政愛民,尊崇周王,擴充軍隊,討伐戎狄,侵曹伐衛,並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在踐土舉行了盛大的諸侯會盟儀式,周天子親自到會祝賀,並賜方伯,晉文公成為了繼齊桓公之後真正意義上的霸主,並且主導了春秋爭霸的局面達100多年。

「東周職場12」從

晉文公稱霸

而晉惠公姬夷吾同志呢,除了留下"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壞標籤以外,對晉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毫無建樹,完全淪為了晉文公重耳的背景板。

"藍斯頓原則"其實很簡單,我們熟知的預言《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中,"蛇"和"狼"就是典型的"忘恩負義"者形象,在"東周職場"裡,晉惠公就是最典型的反面形象。

"藍斯頓原則"又是很重要的職場原則,像秦穆公那樣大度寬容的對待盜馬野人,還是像晉惠公這樣過河就拆橋?不同的選擇,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藍斯頓原則"其實也是做人的原則,一個連人都做不好的國君,遭受失敗、成為別人背景板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