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爆發,我們才知道製造業有多重要

疫情爆發,我們才知道製造業有多重要

【這是雪貝財經的第143篇原創文章】


穩經濟,穩製造業,穩產業鏈



過去幾年的平常日子裡,蘋果公司每天大概有50名高管乘坐越洋航班往返加州和中國,在這家公司的800家供應商中,有290家在中國。


因為一場疫情,他們被迫中止了這樣的密切聯繫。


17年前,當中國經濟受非典衝擊時,世界遠遠沒有這一次那麼擔憂,那時候的中國加入WOT才兩年,GDP總量全球排名第六。到了201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已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早在半個月前,全球性製造業巨頭就開始倉促應對一個局面:一條由中國工廠支撐的全球供應鏈正在出現裂痕。


現代集團被迫關閉了在韓國的所有汽車生產線,日產關閉了旗下的一家汽車製造廠,孟加拉國的牛仔褲製造商甚至無法完成一筆小訂單,因為原材料都來自中國。


是的,中國要儘快給世界一個答案,這間世界工廠重啟供應鏈需要多久?


影響這些巨頭命運的工人被困在了中國成千上萬個村莊裡。


毫無疑問,產業鏈依靠要素的自由交換而運轉,但當人力、物資等生產要素暫時無法流動時,意味著上下游大概率要走向停擺的窘境。


如果是產業鏈上游停工,將導致全球原材料的供給缺乏;如果是產業鏈下游停工,則會導致無法交付產品,流失訂單,影響就業和出口。


與服務業不同的是,製造業以銷定產,工廠往往不會儲備超過1個月的庫存,比如,北京奔馳(Mercedes-Benz)只保留一天的安全庫存。


這背後帶來的結果則是一旦產業鏈的某個節點停產超過數月,則整個供應鏈條將隨之中斷,更何況如今產業鏈間的交叉融合之深,其波及領域將更加廣泛。


官方在2月29日發佈的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從1月份的50大幅降至創紀錄的35.7,這個數字2019年春節同期的2月份為49.2。


中國政府並非不知其中利害,外貿出口大省浙江正在緊急包車包機包專列把工人接回工廠,深圳則全面取消了企業復工核實備案審批,改由企業備案承諾。


產業鏈實際上是由不同分工的企業鏈接而成,面對這樣的境況,一家全球化的製造業企業能有怎樣的解決方案,他們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重啟一間工廠需要多久?


疫情爆發之初,聯想集團的快速行動是一個樣本,其給出的答案是5天。2月5日,聯想在深圳的工廠一個130人的團隊開工生產,用5天時間向武漢交付了第一批抗疫物資。2月10日,130人的團隊擴展到了超過1000人,4天之內完成了生產8129臺電腦的訂單。


按照聯想方面披露的說法,這家工廠每年都會做BCP(業務持續計劃)演練,模擬過颱風、地震、疾病、疫情等各種緊急事件。


疫情爆發,我們才知道製造業有多重要


在太平年代,為了削減成本,全球化製造業巨頭會想盡一切辦法在供應鏈上削減成本,如今他們要接受一個事實,這種以削減成本為目的供應鏈管理,承擔的代價是降低了抗風險能力。


當然,一家企業的全球化不只是產能、資本與技術的轉移分配,在所處的全球產業鏈遇到困境時,全球化也意味著共擔責任,幫助上下游恢復產能,使其正常運轉。


與服務業受到需求衝擊有所不同,中國目前的製造業生產同時受到了供給和需求的雙重衝擊,處境更為窘迫。


供給是因為原材料進出困難,物流成本增加,人工到位也要考量隔離和防護因素;需求是由於下游成品端復工阻力較大,終端需求呈下降趨勢。


復工復產並不是簡單的打開電閘,而是一系列的生產要素互相配合。


前文提到的聯想集團身處PC產業的中下游核心位置,其大本營雖在中國,但收入比例上早已呈現出海外超過國內的格局,銷售半徑和管理團隊也早已全球化,在全球各地都有產能配置。


國內的幾大工廠的快速復工復產,是供應鏈管理背後的全球上下游調度能力。


幾天前,楊元慶在聯想集團Q3業績電話會議上有一次覆盤,在春節前就意識到疫情可能會對原材料供應產生影響,當時就啟動了在全球範圍內全力調集保障生產所需的零部件以及包裝。


並在短時間內就儲備了幾個星期的零部件供應量,並努力幫助產業鏈上的原材料公司復工復產,以緩解未來的零部件供應難題。


中國的製造業早已不是“生產內衣的地方”,中國第一大進出口產業是電子與半導體產業,如果長時間停工,無論是對中國經濟還是全球上下游產業鏈都將承受不小代價。


當然,就如中國商務部所說,疫情對供應鏈、產業鏈的影響是階段性的、短期的,中國的重要地位不會因此改變,當前也未出現供應鏈、產業鏈因疫情影響向國外大規模轉移的現象。


但是,一個問題已經擺上檯面:如果發生,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更多交流,歡迎加入我們的小密圈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