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打不怕,說不聽,怎樣能讓他和父母好好溝通?

異鄉人oyz98


孩子沒有自律的好習慣,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在於家長。俗話說:孩子是一張吧白紙,看你怎麼畫。

對孩子的愛很容易讓父母掉進一些陷阱,以至於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01、解救陷阱

之前有個朋友皺著眉頭對我說,孩子的作業太多了,每次做到10點都做不完,快愁死了,寫不完去了老師又要訓,有時候還會打,每天晚上我都得給他做一些,幫助他完成作業。

父母擔心孩子去了學校會受懲罰,就替孩子解決問題,把他們從這個寫作業的痛苦中解救出來。這種行為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寫不完作業也沒關係,反正媽媽會幫我寫。

家長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但是她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正在讓孩子錯失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的機會。這就是父母容易陷入的“解救陷阱”,我們迫不及待地要給孩子解決問題,給孩子一種總會有人替自己收拾殘局的認知,最後形成事事都要依賴父母習慣。

02、火速陷阱

子謙一個人有點無聊,讓我和他一起下棋,可我正在處理自己的事,於是讓他等等,但他一遍又一遍地催我,顯然不願意等,我只好停下手中的事情陪他下棋。

我們總是在第一時間滿足他的期望,孩子習慣了有求必應,習慣了自己是主角,習慣了自己的需求第一滿足。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沒有耐心,不願意等待,變得不會替別人著想,以及失去思考的能力和照顧自己的能力。

03、壓力陷阱

別人家孩子鋼琴已經5級了,這次考試成績都在95分以上,那誰家孩子英語口語說的特別好,會很多單詞。這些都給家長施加了很多壓力,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當家長焦慮時,帶給孩子的也是壓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興趣作為內驅力走怎麼能學好呢?

孩子的能力,很多時候是源於自信心和榮譽感,而這些的獲得都是源於孩子的興趣和家長的支持。

04、給予陷阱

孩子委屈地說:別人都有手機,就我沒有。為了讓孩子在同學面前抬起頭來,有面子,很多家長有求必應。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小時候物質匱乏,很多東西都沒玩過,也沒吃過,因此不想讓孩子像自己當年一樣有缺憾。

然而,我們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產生不勞而獲的心態。

05、負罪陷阱

現在的父母每天除了要工作,還要做家務,以及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事情一多,有時候和孩子說話都沒什麼耐心,一不小心衝孩子發火後,內心充滿了負罪感。

這個時候當孩子有所求時,就會義無反顧的滿足孩子。

如果父母能避開這些陷阱,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並從中進行引導,那麼孩子就會養成好的習慣。

子謙媽媽育兒經


一個自律的孩子能擁有開掛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這樣父母就不會那麼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從小開始培養,最好是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開始,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正面管教中說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們父母就是要為孩子營造出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家庭氣氛。

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養孩子自律的品質。


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難把握和善而堅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堅定呢?

現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裡會看很長時間的動畫片。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孩子也不願吃,繼續看。父母會感到很頭痛,在對孩子說上幾遍而不起作用後,於是會開始上演一場父子大戰。我們來看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控制型)

父:快來吃飯,別看動畫片了。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沒有?吃飯了。

子:我這一集還沒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飯,不準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這集馬上就看完了。

父:你聽到沒有?過來吃飯!

子:等下。

“啪!”父親一巴掌打了過去,電視關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氣憤。他氣勢洶洶的對爸爸說:憑什麼你們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飯了。

孩子不願聽。

場景二:(溺愛型)

父:兒子,現在要吃飯了。不看動畫片了好嗎?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兒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嗎?

子:不行,我還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鐘吧?

10分鐘到了。

父:兒子,我們來吃飯吧!

子:這集還沒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場景三:(和善而堅定)

父:兒子,媽媽做好了飯菜,我們要吃飯了。(和善)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看看現在幾點了?我們要做什麼了呢?(走到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說話。)

子:要吃飯了,但我還想看。

父:這部動畫片非常好看是嗎?(帶著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歡看。

父:嗯!有些動畫片確實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歡看。不過我們現在到了吃飯的時間了。(認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這一集。

父:這一集還要看很久。兒子,來看看媽媽做了什麼好吃的菜?我們一起來吃飯吧?(轉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還記得我們以前的約定是什麼嗎?(啟發式提問)

兒子不說話。

父:我們說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鐘的。是你關電視還是我來關呢?

兒子有點生氣了。

父:如果你不想關那我就來關了。

父親把電視關掉了,拉著兒子的手去吃飯了。儘管孩子不高興。(堅定)

父親並沒有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也沒有打孩子、罵孩子。他認同了孩子的感受,這使得孩子不會感到父親太強勢。接著用啟發式提問去問孩子,讓他自己去思考該做什麼?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後在孩子不關電視的情況下保持了堅定,自己關掉了。

當爸爸把孩子的電視關掉後,雖然孩子會不開心,但是這讓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說的話是說話算話的。爸爸不會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他會堅持原則幫助他做到。當孩子按照每天的時間安排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秩序就建立起來了。時間長了,就會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不怕、罵不聽的現象呢?

打孩子會造成孩子憤恨、報復、叛逆和退縮的行為。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我是一個壞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乾脆就繼續扮演一個壞孩子的形象,與父母對著來。還有的孩子已經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當時會聽,但是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又恢復了原樣。並不能真正培養出孩子的自律出來。


而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堅持原則的決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樣才能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在糾正前要先與孩子連接。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父母總會去指責孩子哪裡做得不對,卻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溝通方式有哪裡不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要詢問孩子的感受,並運用反射式傾聽。

沒有誰喜歡聽命令的語言。用啟發式的提問去問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去接納他們的感受。當孩子在說時,不要馬上打斷他們。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讓他知道你是很關注他的,並對孩子的話要有所回應。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評價。

當孩子不自律時,我們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說孩子:你真是個懶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們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見你的床上堆滿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現在還沒有寫作業。當孩子聽到你這樣說時,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當父母有了某種感受和想法時,要誠實的表達出來,不要隱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寫作業,很想發脾氣。但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於是就忍著,最後孩子以後媽媽允許他這樣做。媽媽可以表達出來:我感到很擔心,因為你今天玩了很久還沒寫作業,我希望你能早點把作業寫完。通常,當父母這樣表達出來後,孩子們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語言態度也影響著孩子對你的態度。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既照見了孩子,又照見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就讓我們一起走在這條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雨後山林靜


把 話 說 到 孩 子 心 裡 去

在育兒過程中,經常發生這樣的事:父母在不厭其煩的教育孩子該做什麼,孩子卻充耳不聞,最後父母失去耐心,火冒三丈,一頓吼罵,有些甚至連打帶罵。於是,心氣的父母常常說出這樣一句話:“你這孩子真的是太讓人不省心了,怎麼說都不聽,真的是氣死我啦!。”

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不聽話是因為父母沒有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

遠在外地的小姨來浩浩家玩,這可把浩浩高壞了。因為他從小就跟小姨關係好,後來小姨因為工作關係,去了外地,每年只過來一兩次,這讓浩浩格外珍惜和小姨在一起的時間。這天,小姨要走了,浩浩執意要送她到火車站。這本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可浩浩媽卻怎麼也不同意,浩浩很不理解,執意要去。

浩浩媽“不讓你去就是不讓你去,你怎麼那麼多話……?”

後來在小姨的勸說下,浩浩媽才同意。可是一上車,浩浩媽卻又說開了:你怎麼這樣不聽話?沒見過你這樣的人,看回家怎麼收拾你……

本來好好的一件事就這樣搞得大家都不高興了。

生活中,像浩浩媽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常是話說了一堆,卻一句也沒說到孩子的心裡,這樣的話,孩子怎麼會聽?試想一下,如果故事中的浩浩媽能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知道,媽媽是很理解他的,也知道他捨不得小姨,接著說清不讓他去車站的原因,如車站人多怕他走丟,或帶的東西很多……那浩浩也不會那樣非鬧著要去了。

所以,父母說話,一定要讓孩子“走心”。可惜的是,大多數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總是在講大道 理,或重複一些表面很蒼白的語言。孩子到了叛逆期真的是讓父母非常的頭痛,但是應對的方法也不是沒有。先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然後再“對症下藥”,這樣父母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笑笑一放學到家就開電視,爸爸看她沒去寫作業就忍不住了“笑笑啊,你已上四年級了,就要上中學了,怎麼不抓緊時間去學習啊,要不到時候考不上重點中學的……”

“哎呀,你怎麼又喝冰飲料?你難道忘了上次肚子痛的事了?怎麼就不長記性呢?上次你……”

“行了行了,你這話都說過八百遍了,跟我媽一樣囉唆。”爸爸的話還沒說呢?笑笑就頂了回去,然後不滿地拎著書包進了自己的房間。

看著女兒氣呼呼的背影,爸爸很是不解:我不都是為了她好嗎,她怎麼就聽不進去呢?

“為了你好”,這是多數父母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是,你知道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嗎?你關心過孩子的訴求嗎?如果你根本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又怎麼能把話說到孩子心裡,讓他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動?

可惜,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會不停地說說說,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話是否得體,孩子是否肯聽、愛聽。孩子若不肯聽,不愛聽,那不管你的話多有道理,在他們看來都是廢話、錯話!

所以,父母想讓孩子肯聽、愛聽自己的話,就必須掌握說話的藝術,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要知道,父母說得好,一句話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無論是否處在叛逆期。在生活中家長要和孩子多多溝通交流,試著去理解,感受孩子的想法。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懂自己,就會想聽父母的話了。


繁華前程


01

在這個問題裡,我看到這位家長,是採用了這樣一種方式來讓孩子自律,即:通過打罵或者說教的方式,試圖讓孩子變得自律。

而這恰恰陷入了家長教育的“悖論”。

試想:

在一個孩子還沒有意識到做作業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或者說連學習的重要性都沒有意識到之前。

家長對孩子發出指令是:你去做作業。

孩子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作業,注意:是遵從家長的意願。

做完後,請家長檢查。

家長邊檢查邊抱怨說:你真是不自覺,你應該自覺的去做。雖然這次作業都做對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夠自願的去做作業。

說完還嘆了一口氣!

這時,孩子疑惑了。

我不想做的事情,按照你說的做了,但是你還是不滿意。

既然做和不做,你都不滿意,那我為什麼要做呢?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早上起床、刷牙、晚上睡覺、穿衣脫衣等等。

家長給出的“悖論”教育,其實給孩子了很多誤導,孩子很疑惑,到底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到底怎麼做,你才滿意呢?

所以,打不怕,說不聽的根源,就在於此。

家長希望:孩子做到自己想讓他做的,但是自己不能說,要讓孩子自主意識到的某個事情,還要自發的去完成。

這可能嗎?也許真有可能。

但是現在,這個問題我們先擺一擺。

02

我們來看題主的下一個問題:怎樣能讓他和父母好好溝通?

聽著這句話是很民主的,然而,這裡面大有玄機。

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很多家長的答案是:達成一致。

甚至有一些家長的答案是:按照我說的做。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小王的工作非常緊張,週日中午,她接到電話,必須兩點半趕到公司去開會,結果她發現已經一點半了,家裡的孩子沒人帶,於是,她決定帶著孩子一起去開會。

她是這麼和孩子溝通的:

“我兩點半要去開會,所以現在,你必須跟著我走,趕緊收拾東西,趕緊走。”

孩子磨磨蹭蹭,說:“這個電視真好看,我想看完。”

小王一聽,火冒三丈,“天天就知道看電視,看電視,我讓你快點,你聽到了嗎?”

孩子不說話了,繼續磨蹭。

最後小王忍無可忍,直接將孩子拎起來,一頓打,然後抱著塞到車上,趕著去開會。

心裡想:這個孩子怎麼搞的,好好和他溝通,他不聽啊。

的確,很多家長都說:我想和孩子認真溝通的啊,為什麼孩子就不和我溝通呢?

但是,發現沒有,家長心裡想的是:我想讓孩子聽我的,為什麼他就是不聽我的呢?

03

綜上所述,要解決這個問題,也許我們得先了解兩個人的本質。

一、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從成人的角度講,如果有事少錢多風險小,而且時間自由的工作,那我們會為了鍛鍊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說讓自己變得自律起來,或者說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就感,而放棄這個工作,去選擇一個對自己有挑戰性,然後風險未可知,讓自己變得忙碌的工作嗎?

一般來講,至少一般人都不會,為什麼呢?因為既然有更舒服的選擇,我為什麼要選擇讓自己變得不舒服,自己和自己死磕到底呢?

同樣的道理,對孩子來說,當前他吃好喝好玩好,自己就覺得很開心,他根本還沒有途徑,或者說他的成長限制了他去意識到自立自強和學習,對自己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後會產生什麼影響,那他為什麼會選擇一定要自立自強和自律呢?

這就是每個人趨利避害的本質。

二、有利可圖的時候,不管是哪方面的“利”,我們都會開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試想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什麼能夠早起做事情,不管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是為了養家餬口,或者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成就感,總之,我們早起的目的是很明確的,為了不管是哪方面的“利”,在有利可圖時,我們才會真正行動起來。

那麼,孩子的“利”是什麼呢?

嬰兒時期,孩子行動的“利”就是媽媽的“看見”、“肯定”和“承認”,這是孩子自主性成長的根源。

還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總源頭,就是家長全然的愛和接受。

只有這一切具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會開始去探尋自我的價值,通過自立自強,通過自律,來尋找自我、自信心、自覺性或者題主所說的:自律。

04

如何培養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孩子已經得到了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家長對他的“看見”、“接受”和全然的愛,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自律了。

首先,與孩子一起制定目標清單。

一開始的時候,家長陪孩子一起,按照目標清單去做事情,並設置獎懲機制,嚴格遵守。

嚴格遵守是要讓孩子形成習慣。設置獎懲機制,是讓孩子懂得承擔做或者不做的後果。

這是讓孩子自律的一個起點。

其次,與孩子一起完成一兩件具有挑戰性的遊戲。

在遊戲中,要設置有贏有輸的局面。不斷讓孩子明白一點:事情贏了,我們歡呼。事情輸了,我們不氣餒。

這是讓孩子自律的心態。

最後,與孩子一起,去尋找生活中和書中自律的榜樣和自律的反面案例。

這個過程,會讓孩子慢慢對事情具有前瞻性。

總的來說,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自律,而不是培養基於家長意願下,患有“強迫症”的孩子,而培養自律的根源,是為了給孩子更加幸福的未來,而不是為了自律而自律,所以,本末倒置的做法終不可取,如果我們還不能做到真正的“看見”和“接受”,也許,我們還不應該踏上“培養孩子自律”的道路。

自律可以在事情中培養,但是孩子一定要在愛中才能培養。

願家長和孩子都成長!

我是小馬哥,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擊關注!


小馬哥心理學


要一個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你打的方式用了,罵的方式也用了,但他就不聽你的。如何才能讓孩子好好的跟父母進行溝通呢?

看到這個標題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是不是可以反問一下,怎麼樣能讓父母跟孩子好好溝通?

一:首先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孩子的行為正面的折射出了父母的養育效果!這時候我們需要思考的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以及父母創造出來的教育環境。

年齡越小,他的學習的經驗越來自於生活環境當中,和它緊密相關的親人影響。(模仿)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不能養成很好的自律習慣的時候,首先不要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通過孩子的這種現象來找自己(父母)身上的原因。

很多父母只是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去行動,而沒有給孩子解釋好行為背後的價值!

所以與其苦口婆心的要求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不如父母自己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用言傳身教的辦法,讓孩子自主的模仿學習。

二:是很多家長只知道養成自律的好處!但卻不知道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方式方法。

家長要一定了解養成好習慣的最簡單的一個原理是當一個引發習慣的初始動作的動力大於行動本身帶來的阻力的時候,這個習慣形成的可能性就大。總之,在習慣養成上阻力越小,習慣越容易養成。

而好的習慣於你重複的次數(頻率)也有很大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你堅持每天寫一分鐘的字(健身,早起同理)!堅持一年也好過抽出一天裡的時間連著寫10小時!習慣是基於頻率而不是時長來決定的!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在孩子養成習慣的過程當中強行的要求他堅持多久時間,而是要估計他每天增加好習慣出現的頻率!

三:《道德經》上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有的好習慣都是從一個微小的習慣開始的!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來塑造孩子,給他反饋和認可。讓他強化。好習慣帶來的收穫!

通過構建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通過微小的細節以及家長的鼓勵和認可。讓他形成一個習慣性的慣常行為!同時引導孩子,讓他看清好習慣所帶來的收穫以及獎勵。最後加上頻率這個因素!好習慣自來!

希望以上建議能夠幫助到您。


學生叫我大聖


不要等到孩子大了,才去抱怨孩子怎麼不愛說話。


通常,大家都認為孩子不能和父母好好溝通,但是和身邊很多個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過發現,不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是父母自己關掉了這個溝通的渠道。


孩子3歲前,及時的回應就是最好的溝通反饋。

孩子在2、3歲時,家庭生活就是他的全部,所有的事情肯定都是要和爸爸媽媽傾訴的,表達需求、傾訴感情、哭鬧等等,這時候如果爸爸媽媽當他是小孩子,只滿足基本的需求,或者說爸爸媽媽愛玩手機或者打麻將、玩遊戲等其他的愛好,對於孩子的需求沒有及時的給出回應,孩子慢慢就感知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忽略。


學齡前,鼓勵表達就是最好的溝通反饋。

當進入幼兒園,這階段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強,爸爸媽媽這時候應該引導孩子,讓他回來多講講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高興的事、生氣的事、委屈的事、好玩的事,讓孩子去表達,他的講述有時候會有時間的錯亂,有時候順序也會顛倒……沒關係,父母這個階段就是要鼓勵孩子說出來,尤其是他的感受,不要去過多的評價對或者不對,過度的是非判斷會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產生疑惑,在父母心裡對錯比較重要還是自己的感受比較重要。


小學階段,耐心聽完就是最好的溝通反饋。

上了小學,學習的成績開始變得重要,而此階段的父母都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階段,本身的工作壓力就比較大,容易急躁,上學以後學校環境的複雜,也讓孩子暴露出一些教育的問題,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感受到壓力倍增。


這時候有一些父母就覺得,一切精力都要放在學習上,不要總是關注一些學校裡的人和事。其實孩子此時依然是敏感的,剛剛進入一個學習的新環境,從玩耍為主的幼兒園進入到了學習為主的小學,不僅要學習一些新的知識 ,還要完成一些有難度的作業,還有些孩子要面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和相處的探索,對於孩子來說,也有了很多壓力。


此時家長應該多多和孩子溝通,學習有沒有難度,和同學相處怎麼樣,老師都是什麼性格,和老師相處如何,孩子有沒有壓力,孩子對於學習的看法和認知等等,從孩子感知的問題出發,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學會規劃時間,幫助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幫助孩子建立他的人際關係網絡,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引導,儘快適應。


三年級後,平等交流,不妄加判斷就是最好的溝通反饋。

進入中高年級,孩子處於第二個叛逆期,孩子需要家長一定的引導,教給他們處理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孩子需要從家長身上獲取理解,獲取心理上的支持。孩子在主動訴說的時候,一般性的事情,請家長更多地去傾聽,去提問,讓孩子更多的去思考、去表達,尤其是不要去強加入家長自己的判斷:你這樣做不對,你這樣做不好,你應該怎麼怎麼做……


面對8歲以上的孩子,請家長多多使用“我怎麼樣”,減少使用“你怎麼怎麼樣”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在孩子沒有求助的明確表示前,不要急於給孩子評判,給孩子建議,這樣孩子會覺得你是高高在上的評判他,而不是在理解他,是眼對眼的平等交流。如果你非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嘗試從今天開始,這樣說:如果是我,我會……;我也遇到過這個情況,我當時是……這樣;我感覺到的是這樣的情緒,不知道對不對?


相信在這幾個年齡段,這樣與孩子溝通,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全身心的愛,孩子跟家長交流沒有被評判對錯的壓力,沒有說了實話被責罰不說實話也被責罰的左右為難,孩子一定會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甚至會驕傲於自己有這樣優秀的父母。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紀伯倫的這首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我是@孩子放學後,更多瞭解孩子成長的心理和生理知識,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


孩子放學後


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吃飯的時候爬在桌子上。

她的媽媽一批評,她就往媽媽臉上打了一巴掌。這位媽媽不痛不癢的說了一句“不可以這樣哦”,事情就過了。

另一位媽媽憤憤的說:“這就是沒家教,要是我,絕對打一頓,至少臭罵一頓,看她還敢不敢!”

無論是這位媽媽還是另外一位媽媽的處理方式,都有問題。

暴力的管教(包括語言和行動上的暴力),被所有的育兒書籍嚴肅的批駁,但是仍然被大多數的父母採用。因為這個方法實在是太好用了。當你衝孩子大吼一聲的時候,當你威脅要離開不管他們的時候,當你一巴掌掄過去的時候,幼小的孩子確實會收手。

但是他們不是因為理解這件事情而停止,而是因為害怕失去父母親人的愛、恐懼即將受到的處罰而停止的。

當下一次這些威脅不存在的時候,比如他們可以用別的辦法(不管是撒謊、躲避還是裝作滿不在乎)來躲避懲罰,他們還是會去挑戰那些規則和禁區的。

有多少越打越皮,越罵越不聽話的鮮活案例。

有多少膽怯、懦弱、謊言是這樣產生的?

不能打不能罵,也不能像開頭那個例子一樣,沒有原則的退讓。

首先,我們必須遵循兩個原則:

1、有利於增進親子感情

2、對他長期的成長有利

3.要有邊界。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社會規則的。無法無天的孩子,父母不教育,只能在社會上被別人更慘痛的教育。

家長的職責就是在還沒有產生嚴重後果之前,告訴他們行為的邊界在哪裡,也就是立規矩。

規矩包括能做和不能做的事,以及做了不能做的事以後的後果。立規矩有這麼幾條原則,否則立了很可能白立。

1、提前說好

儘可能的事先埋下種子,而不是突然拋出規矩。比如,沒有提前溝通好出門的時間,還剩最後一分鐘了才說“再不馬上走今天晚上回來就不能玩遊戲了”,這就不是提前說好的規矩,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陷入權力之爭。應該在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跟他提前約定好,比如,“我們今天要做這幾件事,如果你能儘早出門,節約出一些時間,我們就可以在結束以後讓你玩兒十分鐘遊戲”。大一點的孩子,要邀請他們參與到規矩的制定過程中來,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更容易讓他們接納這個規矩。

2、全家統一、不輕易改變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內化規矩的過程,其實並不是“理解”,而是習慣。當他們習慣了每次去碰那個罐子的時候,都會被父母抱走,他們逐漸就習慣了這個罐子不能碰的規矩。如果這個規則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或者在爸爸媽媽面前不可以、在爺爺奶奶面前可以,他們就會不斷地去試探底線和邊界到底在哪裡。大一點的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學會鑽空子。所以全家一致行動非常重要。

3、多一點與人相處的規矩,少一點自身選擇的規矩

在沒有干擾到別人的情況下,儘量少給孩子設太多束縛,但是一旦會麻煩到他人、給他人帶來不快,這樣的7行為就應該被規矩起來。這其實是中國和美國家長給孩子定規矩的一個巨大差別,帶來的結果就是大家總覺得美國家教好的孩子,既懂禮貌守規矩,又沒有泯滅自由自主的天性。

有了邊界,孩子如果突破了怎麼辦?制止、強化。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可能需要反覆的制止、反覆的強調這個規矩,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通8過反覆試探來理解和記憶邊界的;對於三歲以上的孩子,應該跟他一起分析違反的原因,並尋找解決辦法。

要注意,制止的目的是停止行為、告誡下一次不能再犯,制止及強化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涉及規則問題,怎麼哭鬧懇求都要堅持,但是態度一直應該是溫和的、體諒的,基本話術就是“我理解你,但是規則不能變”。

總之,先他律再自律。一個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不可能自律,一個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一定自律。





黎庶女士


打不怕,罵不聽,這樣的孩子大概有10歲了,因為他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有想法了,總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家長的管教根本不放在眼裡,有可能你大聲的吼了幾下,還要翻天了。

其實這個時候家長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不能再用小時候的一把抓,什麼都是自己說了算,你的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應該知道他喜歡什麼,在想什麼,如果你什麼都不去了解不去做功課,那麼你們的溝通會變得很困難,你可能你覺得你苦口婆心,什麼都是為了他好,他反而當你說話放p。氣都可以把你氣死s的。

每一個良好的習慣都是養成的,我們需要更多的鼓勵他們,發現他們的興趣愛好,自己也去多瞭解,爭取有共同語言,不然你也沒有辦法和他們交流,沒有良好的溝通都是會出現問題的,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就像是仇人一樣,你想想看,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怎麼能保持好的關係呢。

前兩年有個孩子12歲,那是吃雞很流行,孩子也喜歡上了,他爸爸怎麼說都沒有用,不能控制他玩,手機📱都摔壞了兩部,父子關係相當緊張,最後找到我,我告訴他,適當的遊戲對孩子是有好處的,像這種需要手,腦,眼一起的遊戲,也很鍛鍊智力,你只是不知道他每天和什麼人玩,也怕被別人帶壞了,我建議家長自己試著玩下,孩子和別人玩也是玩,你們一起玩,最起碼你知道他在幹什麼,而且你們的關係也會由敵人變成戰友,你可以告訴他,我陪你一起玩,但是你要控制時間,可以讓他帶隊,其實沒過多久,父子關係也緩和了,家長也能掌控了,所以有時候得換個方式,說不定會有不同的效果。





孩子與夢想


自由使我自律

keep上有一句話,自律使我自由,反過來,自由使我自律其實也不無道理,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自律的意思,父母希望孩子自律,其實就是希望孩子能夠自我約束,能夠實現自我管理,對嗎?但是很奇怪,大多數希望孩子自律的父母卻不會給孩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機會。我要做的事情不是我想去做的,而是我的父母逼著我去做的,我的時間也不是我自己安排的,而是我的父母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去加以限制的。

中國的父母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來監督孩子,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視孩子的能力與性格,並希望孩子完全遵從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去做。那麼,請問一下,這樣完全不給孩子安排自己時間、打理自己生活的自由,孩子又怎麼會自律呢?

既然爸媽什麼都要管,那孩子還剩什麼可以自己管?一切都是父母定下的規矩,那麼還有多少空間留給自律?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較難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

父母的職責應該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地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我大學同宿舍的一個舍友就是一個極其自律的人,每天都能在六點起床,然後去圖書館學習一整天,在十一點前睡覺,並且在睡覺前都習慣的捧著一本書。有次談及自己的父母時,舍友說,小時候她的父母就不過分干預她的行為,只為她指導而從不訂立規矩。她父母不規定她晚上幾點回家,反之,父母會問她覺得幾點回來比較合適?在她初三的時候,有個暗戀已久的男生向她表白,她想了很久還是將這件事情向父母合盤托出,父母將選擇的權利交還給了她,“你覺得怎麼合適就怎麼處理吧。”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她從小就有能力把學習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自在的選擇目標,自發的努力拼搏。

就像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愛奮鬥的瘦瘦


自律者自由

培養自律的孩子,是每個父母成功教育的必要條件。

一個自律的人生,是一個可以掌握自己方向的人生,是可以追求自己嚮往生活的一生。

自律者自由,讓還自己管理自己。

首要條件是信任孩子,你的信任,是孩子自律的基石。

記得孩子剛學說話時,你耐心的等待還信任,讓孩子從一個字、兩個字…到一句話。

記得剛學走路那會,你鼓勵的眼神,讓孩子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你的信任是孩子可以探索下去的動力。

如何溝通?

你說打不怕,罵不聽,走到這個地步,可能孩子早向你關上了心門,人雖跟你生活在一起,但溝通之心已死。需要跟孩子建立親子關係

下面幾個步驟,讓孩子為您打開溝通之門:

1. 打招呼、講事實階段。如果想讓孩子與你敞開心扉,請跟孩子尋找共同點, 即使你沒有,也要努力尋找相同點,尤其是孩子犯錯已經很害怕了,你如果還說“你看看你,我小時候可不像你”,想想孩子的感受會好嗎,會跟你說實話嗎,會真實的表達嗎?

2. 接納與孩子觀點與你不一致。 要接納孩子的觀點與你不一致,接納不同,孩子說我想打會遊戲,你上來就說,打什麼遊戲,你期末就打那麼點分,想想孩子的感受。如果你可以接納他:我知道你特別想玩遊戲,這個遊戲也特別好玩,雖然後面可能有:但是我們要寫完作業才可以玩。但孩子的感受是自己被理解的,被認可的,只是現在不能玩而已。

3. 看見孩子情緒、溝通不暢背後的感受是什麼。重要的要看見孩子的感受,重要他人可以看見孩子的感受,對接納孩子情緒有重要意義。親子溝通由此也會越來越順暢,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