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面對現實,正確認知,適度運動 如何樂觀戰“疫”?心理專家為老年朋友支招

面對現實,正確認知,適度運動 如何樂觀戰“疫”?心理專家為老年朋友支招

“只要是疫情新聞我必看,腦子裡成天胡思亂想,晚上躺在床上怎麼都睡不著。”“老伴和孩子們現在都復工了,我在家老是擔心他們被感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個人的身心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與挑戰,老年人群尤其面臨考驗,應對不慎更容易情緒波動,產生心理問題。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老年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心一病區科主任孔曉明提醒老年朋友,對疫情需正確認知,樂觀面對,提高自身免疫力。

積極自救應對失眠

在近期老年心理門診中,孔曉明不斷聽到許多老年朋友傾訴,“我一天到晚都在關注疫情新聞,晚上腦子裡都是疫情”,“我都好幾天沒怎麼睡覺了,心裡著急害怕”等。

孔曉明表示,睡眠是個體心理狀態很好的“觀察窗”,糟糕的睡眠狀態恰恰在提醒:我的心情最近被疫情攪和太多了,都沒法好好休息了!

如果僅僅是短短几天的失眠,孔曉明建議,老年朋友們可以積極展開“自救”。

首先是居家鍛鍊。有氧運動是有益的,無論是打太極、做操、舞蹈、跑步,都是可以的,適當適度的鍛鍊非常有益於睡眠,只是老年朋友需要注意,不能聚集,群體性的鍛鍊目前還不合適。

同時要改變一下睡眠習慣。有些老年朋友習慣早早就上床,但在床上看電視、刷手機、看書看報等等,這些其實對睡眠不利。不如把看書看電視挪到床下進行,身體感到睏倦思睡的時候再選擇上床睡覺,也許新的習慣帶來的就是更為順暢的入眠。

如果還不行怎麼辦?那就應該快速獲得心理醫生的專業評估和建議。至於需不需要使用助眠藥物,孔曉明說,對於睡眠的藥物治療,老年朋友請不要主觀片面地抗拒和擔心,經過醫生評估後的藥物治療,安全快速有效。

放鬆訓練緩解焦慮

老年人的焦慮一般都起源於對某些因素的不安全感和不可控感。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生活失去了以往的秩序,加上對病毒的擔憂,這很容易摧毀老年朋友的心理防線,造成整天憂心忡忡,坐立不安,反覆起夜,心慌胸悶氣促,甚至恐懼到“下一秒氣都透不過來了”。

也有一些老年人會反覆進行清潔消毒,過度地進行個人防護等,以暫時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但往往是越做越緊張。

焦慮一旦過了頭,負面影響無可避免。孔曉明表示,這其實是一種“應激反應”,是當人處在壓力環境中大腦牽引出的情緒和身體反應。適度的焦慮是人體正常的壓力反應,這會幫助我們對環境預警和保持可能的反應能力;但是一旦過頭,就會感受到焦慮對身心的破壞威力。

因此,在正確認識焦慮的前提下,孔曉明建議老年朋友:不要無休止地去刷手機看信息、看微信。如果不加選擇地把自己暴露在那些不辨真偽的信息“病毒”海洋裡,就可能會心理中“毒”,緊張焦慮。可以進行平時喜愛的、可以轉移注意力的室內活動,或進行一些專門設計的放鬆訓練,例如呼吸練習放鬆:取一個舒適的姿勢,閉眼,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肚臍眼周圍,正常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腹部回落,每次練習10~15分鐘。如果仍然無法緩解焦慮,那就要去專業的精神心理專科醫院,尋找專業醫生的幫助了。

調整心態避免抑鬱

新冠病毒相關新聞信息每天持續“轟炸”,手機、電視、小區裡的小喇叭等輪番上陣,很多老年人的情緒變惡劣了。有的老人更是聽到想到疫情新聞就落淚。

如果只是輕微短暫的抑鬱情緒,可以通過積極調整心態,試著識別確認和接納自己的抑鬱情緒。一般來說,抑鬱的生理節律比較明顯,每天糟糕情緒呈現出低開高走,有晨重暮輕的趨勢。在這個基礎上儘量避免自己獨處,沉思的狀態,避免長時間讓自己沉浸在悲傷壓抑中,儘量選擇同家裡人在一起。

如果惡劣的心境持續存在一週甚至兩週以上,每天持續時間較長,大部分時間都不開心,明顯影響了自己的生活,通過積極行動的調整也沒有效果,那麼就應該積極尋找精神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了。

做好居家心理防護

隨著機體的衰老,老人的生理功能發生了客觀改變,心理活動容易受到生理變化的干擾制約,尤其在遭遇重大應激事件時,心理適應性調節滯後,調節效應衰減,因此,失眠、緊張焦慮、情感低沉、敏感多疑甚至更為嚴重的負性心理反應出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老年人的心理狀態變化最核心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和對外界信息的不正確解讀與被暗示。孔曉明表示,子女、照料者應該保持冷靜、客觀和權威的態度,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向老年人解釋說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客觀情況和注意要點,避免造成無謂的恐慌。

對於獨自居住的老人,因為無法外出,要特別關注心理動態變化,要及時給予生活和心理的支持。多打打視頻電話,多讓晚輩兒孫問候聊天,會讓老人心態相對放鬆。

孔曉明說,疫情中,老人對照這些,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識別自己的心理變化,並適當調整,保持身心健康不難做到。

朱世玲 李皖婷 合肥晚報 ZAKER合肥記者 洪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