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面对现实,正确认知,适度运动 如何乐观战“疫”?心理专家为老年朋友支招

面对现实,正确认知,适度运动 如何乐观战“疫”?心理专家为老年朋友支招

“只要是疫情新闻我必看,脑子里成天胡思乱想,晚上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老伴和孩子们现在都复工了,我在家老是担心他们被感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个人的身心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压力与挑战,老年人群尤其面临考验,应对不慎更容易情绪波动,产生心理问题。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心一病区科主任孔晓明提醒老年朋友,对疫情需正确认知,乐观面对,提高自身免疫力。

积极自救应对失眠

在近期老年心理门诊中,孔晓明不断听到许多老年朋友倾诉,“我一天到晚都在关注疫情新闻,晚上脑子里都是疫情”,“我都好几天没怎么睡觉了,心里着急害怕”等。

孔晓明表示,睡眠是个体心理状态很好的“观察窗”,糟糕的睡眠状态恰恰在提醒:我的心情最近被疫情搅和太多了,都没法好好休息了!

如果仅仅是短短几天的失眠,孔晓明建议,老年朋友们可以积极展开“自救”。

首先是居家锻炼。有氧运动是有益的,无论是打太极、做操、舞蹈、跑步,都是可以的,适当适度的锻炼非常有益于睡眠,只是老年朋友需要注意,不能聚集,群体性的锻炼目前还不合适。

同时要改变一下睡眠习惯。有些老年朋友习惯早早就上床,但在床上看电视、刷手机、看书看报等等,这些其实对睡眠不利。不如把看书看电视挪到床下进行,身体感到困倦思睡的时候再选择上床睡觉,也许新的习惯带来的就是更为顺畅的入眠。

如果还不行怎么办?那就应该快速获得心理医生的专业评估和建议。至于需不需要使用助眠药物,孔晓明说,对于睡眠的药物治疗,老年朋友请不要主观片面地抗拒和担心,经过医生评估后的药物治疗,安全快速有效。

放松训练缓解焦虑

老年人的焦虑一般都起源于对某些因素的不安全感和不可控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袭,生活失去了以往的秩序,加上对病毒的担忧,这很容易摧毁老年朋友的心理防线,造成整天忧心忡忡,坐立不安,反复起夜,心慌胸闷气促,甚至恐惧到“下一秒气都透不过来了”。

也有一些老年人会反复进行清洁消毒,过度地进行个人防护等,以暂时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但往往是越做越紧张。

焦虑一旦过了头,负面影响无可避免。孔晓明表示,这其实是一种“应激反应”,是当人处在压力环境中大脑牵引出的情绪和身体反应。适度的焦虑是人体正常的压力反应,这会帮助我们对环境预警和保持可能的反应能力;但是一旦过头,就会感受到焦虑对身心的破坏威力。

因此,在正确认识焦虑的前提下,孔晓明建议老年朋友:不要无休止地去刷手机看信息、看微信。如果不加选择地把自己暴露在那些不辨真伪的信息“病毒”海洋里,就可能会心理中“毒”,紧张焦虑。可以进行平时喜爱的、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室内活动,或进行一些专门设计的放松训练,例如呼吸练习放松:取一个舒适的姿势,闭眼,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肚脐眼周围,正常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回落,每次练习10~15分钟。如果仍然无法缓解焦虑,那就要去专业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寻找专业医生的帮助了。

调整心态避免抑郁

新冠病毒相关新闻信息每天持续“轰炸”,手机、电视、小区里的小喇叭等轮番上阵,很多老年人的情绪变恶劣了。有的老人更是听到想到疫情新闻就落泪。

如果只是轻微短暂的抑郁情绪,可以通过积极调整心态,试着识别确认和接纳自己的抑郁情绪。一般来说,抑郁的生理节律比较明显,每天糟糕情绪呈现出低开高走,有晨重暮轻的趋势。在这个基础上尽量避免自己独处,沉思的状态,避免长时间让自己沉浸在悲伤压抑中,尽量选择同家里人在一起。

如果恶劣的心境持续存在一周甚至两周以上,每天持续时间较长,大部分时间都不开心,明显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通过积极行动的调整也没有效果,那么就应该积极寻找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了。

做好居家心理防护

随着机体的衰老,老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了客观改变,心理活动容易受到生理变化的干扰制约,尤其在遭遇重大应激事件时,心理适应性调节滞后,调节效应衰减,因此,失眠、紧张焦虑、情感低沉、敏感多疑甚至更为严重的负性心理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变化最核心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和对外界信息的不正确解读与被暗示。孔晓明表示,子女、照料者应该保持冷静、客观和权威的态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老年人解释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客观情况和注意要点,避免造成无谓的恐慌。

对于独自居住的老人,因为无法外出,要特别关注心理动态变化,要及时给予生活和心理的支持。多打打视频电话,多让晚辈儿孙问候聊天,会让老人心态相对放松。

孔晓明说,疫情中,老人对照这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识别自己的心理变化,并适当调整,保持身心健康不难做到。

朱世玲 李皖婷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