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能力陷阱》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能力陷阱》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學也不做

一個人的能力,應該像水一樣,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就應該是什麼樣的形態。很多人遇見自己不會的事情,馬上就認為自己做不到。事實上,不是你做不到,而是被你的能力認知,關進了“能力陷阱”的牢籠。

什麼是能力陷阱?即基於當下的狀態和能力去規劃未來。有80%人之所以平庸,不是因為能力,而是陷入了能力認知的陷阱。比如,我告訴你,5年後你是千萬富翁,你第一反應是什麼?大部分人心裡可能都會想:“這怎麼可能?”

為什麼你會覺得不可能?因為你是以當下的能力狀態,去衡量的未來。這種當下能力侷限思維,才是導致一個人平庸,無法突破成長瓶頸,走向人生巔峰最大的障礙,也是能力陷阱最典型的表現。

事實上,在職場中,能力並不是企業選擇人才的首要標準。就像我的企業,我選擇用人的標準,只有一句話:“我不會,但我可以學。”

日本著名企業家秋山利輝先生,他是把工匠精神在傢俱製造領域做到極致,一直秉承手工作業。他打造的傢俱最高賣到了一億多日元,後成為日本皇家傢俱製作供應商。

秋山利輝無論收徒弟還是員工,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態度。因為他認為,我能教會你所有需要的技能,但唯獨態度和品德我教不了。

做到或做不到,只存在做與不做,而不是會和不會。所以,很多人不是沒能力,而是被自己的認知,束縛住了對未來的象限,不敢想更不敢做,只是因為自己不會,那我們要如何走出能力陷阱呢?


《能力陷阱》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能力是優勢,也是陷阱,走出陷阱只要2個字

掉入能力陷阱的人,最可怕的地方是習慣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瑣事上,或者特別容易的事情上。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掉入能力陷阱,你只要問一問你自己,一堆事擺在你面前,有特別容易的,也有難的,你是先做容易的,還是先做難的?

無論你怎麼選擇,都是在能力陷阱中,正確答案是應該做對推進目標有用的事情。但大部分選擇做容易的事情可能性比較大,因為難的事情可能不在自己的能力圈,而容易做的事情,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所以很多人一輩子只願意做自己會的事情,十幾年都無法升職加薪,突破自我。

不願意做難的事情,甚至拖延症,本質上都是害怕自己做不好,沒把握才不想去做,等到不得不做的時候,才硬著頭皮勉強了事,這種狀態又如何做的好事情呢?做不好並不可怕,人人都有未知領域。但做不好,又不學習,還怕麻煩就比較可怕了,你又想馬兒好,又不想給它吃草,那馬兒能跑得快麼?

美國暢銷書作家艾米莉亞·伊貝拉,他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之一,就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後,寫了一本書就叫做《能力陷阱》,這本書封面上有句話叫做:“能力是優勢,也是陷阱。”

如果一個人想走向人生的最高處,那就一定要走出能力陷阱,那具體怎麼做呢?


《能力陷阱》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001、重新定義你的工作,明確職業身份轉換目標

走出能力陷阱第一步,就是要重新定義你的工作。什麼意思呢?對於工作,我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給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打工思維。很多人因為這句話很有底氣,為自己能做到不吃虧沾沾自喜,但你不知,你的這種思維,徹徹底底把你自己永遠定位在了社會的最底層。

大多數成功人士,他們做事的標準是超出預期思維。也就是說,無論誰交代給我的事情,我都要超過交代的標準,而非是拿多少錢做多少事。以為超過預期就會不斷突破自我,逆襲的最佳捷徑。

《能力陷阱》一書中,指的重新定義工作指的是,讓你從基層工作,努力升級為一個領導者。為什麼呢?領導者在職場佈局上,一定是高於基層的,站的高度不同,才能看見不同的風景,從而才能改變思考,最後改變行動,而行動是改變認知和命運的唯一途徑。

但從基層到領導層,不是一蹴而就的,書中給予的方法是,先把新的角色作為目標,再逐步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接觸能力圈外的事情,慢慢的自然過渡和融合。最終等自己完全勝任了,再把過去的事情,全部移交給下屬。

在這個確定新角色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朋友圈進行一次升級,因為你朋友圈平均價值,基本就是你個人價值的體現,收入也是同理。


《能力陷阱》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002、重新構建你的朋友圈,把人脈作為成長階梯

朋友圈的作用,其實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梯。但被大多數人當做了,展示自我優越感和虛榮感的工具。

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書評《他人的力量》,這本書中的核心觀點,跟《能力陷阱》中的觀點不謀而合。一個人在事業上想要獲得成功,可能需要一位導師,或者一個支持者,我堅信不疑。

在我的創業路上,我一直渴望有個貴人來幫助我,指導我方向。但最後才知道,遇見貴人,首先你自己得成為貴人。而貴人能幫助你的,是給你精神力量,以及做你行動的小皮鞭,還有方向的對錯起到警醒的作用。

馬雲成功的背後有18羅漢,巴菲特成功的背後有查理芒格等等。我們如果去搜索,一定會發現,每個成功人士的別後,都有一個好朋友無條件的給予信任和支持。這並非是依賴,而是身處廬山,一定有被廬山障目的時候,一定有能力枯竭的時候,這時候朋友的力量是很寶貴的。

但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圈,全部是吃喝玩樂,那我相信他應該也是同類人。反之,一個人的朋友圈全部是愛閱讀成長的人,那他自己一定也是。所以,圈子就是這麼形成的,你在什麼圈子,就會成為什麼人。

而你把自己的新角色定位在領導層,那麼你的人脈網一定也需要同步升級,重新規劃,你才能學習到領導層的知識、經驗和技巧。


《能力陷阱》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003、個人商業模式輕創業,小步迭代找到人生方向

在升級自己的人脈圈的同時,我們再要做一件事,就是驗證你的新身份,是否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你是否願意把它當成你的終身事業,這非常關鍵,為什麼?

日本經營之聖之一稻盛和夫先生說:“成功的方法,就是做你熱愛的事情。”怎麼來衡量是不是自己熱愛的事情呢?你可以問自己一句話:“不給錢,你願不願意做這件事,如果願意能做多久。”

如果你不願意,說明你可能需要重新定位新身份。如果願意,你需要通過實踐去驗證,然後根據反饋來看看這件事,是不是你終生想做的事情。

比如我寫書評這件事,不是為了某個平臺,某個獎項,而是為了自我成長。通過寫書評,不僅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還能把學到的東西分享出去,讓更多人收益。這件事我非常確定,它會是我的終身事業。

所以,我把閱讀和書評結合起來,做成了副業。雖然它的收入還沒有超過我的公司,但我相信,未來一定會超過。甚至未來我有可能放棄我的公司,專注於閱讀教育。

為什麼我會確定閱讀是我的教育方向,不是我一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通過實際行動驗證來的。當我的閱讀副業收入,超過我在報社時工作收入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因為我們確定一個事情能不能做,就是看這件事情給予我們的反饋,而反饋最佳的衡量標準,就是收入有沒有提升。


《能力陷阱》3步走出低勤奮陷阱,從平庸到卓越的最佳路徑


改變思維,走出能力陷阱,卓越人生從行動開始,

馬爸爸說過一句話:“最好的投資是多花時間在對的人身上。”第一個對的人就是自己,而第一步投資的就是提升思維認知,從能力陷阱中走出來,避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日常瑣事上和容易的事情上。

其次,就是把時間花在能夠幫助你成長的人身上。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你時間花在哪裡,生產力就在哪裡,不要把精力花在沒回報的事情上。

那什麼事情是有回報的呢?衡量回報的標準是,你選擇做的事情,有沒有幫助你推動你完成新身份的轉換,有沒有讓你離你的目標越來越近。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夠推近你的目標,那就說明是對的,否則你就要謹慎了。

在我們改變行動的路上,我們會探索很多不同的方向和領域,而你最終是否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完成新身份的轉換,可能跟你新構建的人脈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自己的人脈圈大部分定位在新身份這個領域,你才能慢慢從平庸到卓越,華麗轉成,完美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