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把曹操殺了,結果會怎樣?

娛樂and八卦


關羽的是許多事蹟其實並不存在,都是小說演繹出來的。比如華容道事件在歷史上並不存在。華容道這個橋段是小說家演繹出來的,以表現關羽義氣的形象。我們這裡不探討華容道事件是否真實存在,我們就以小說為準,看看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把曹操殺了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



首先,如果關羽把曹操殺了,無論曹孫兩家如何發展,劉備都是失敗者。關羽殺了曹操以後,劉備就成了曹氏最大的敵人,無論誰繼承曹操的位子,都會替曹操報仇。當時劉備的總兵力也不過2萬左右,而且幾乎沒有根據地。這種情況下,如果曹軍和劉備死磕的話就算有孫劉聯盟支撐,劉備也難以抵抗曹軍。就算曹軍滅不了劉備,劉備也難以快速發展。到時候曹劉兩家處於戰爭狀態得便宜的只能是孫權。如果曹操陣營因為曹操死亡而崩潰的話,獲利最大的將會是孫權。到時候孫權沒有了曹操這個大敵,他還願意和劉備聯盟嗎?他不吞併劉備就算不錯了。所以如果關羽殺掉曹操,劉備肯定是失敗者。



其次,孫權將會是最大受益者。劉備在戰後之所以有充足的發展機會,一方面源於劉備集團內部努力,一方面源於曹操把主要精力用來對抗孫權,一方面源於孫權的扶植。孫權和劉備聯合佔領南郡,並且把南郡借給了劉備,劉備才真正有了立足之地,劉備才真正成為一方諸侯。孫權之所以扶植劉備,也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因為曹操把孫權當成自己最大的敵人。如果關羽把曹操殺了,而北方推選出新首領。那麼這位新首領一定要替曹操報仇,他才能真正服眾。曹氏勢必把劉備當成最大的敵人。孫權的壓力則會小很多,孫權則可以趁勢發展自己的力量,甚至和北方的曹氏形成南北朝。如果北方因曹操而陷入混亂,孫權則是當時最有實力的諸侯,他的力量將會更大,甚至有可能吞併劉備,進軍北方。所以如果曹操死亡,孫權將是最大受益者。



第三,對於曹氏來說情況則比較複雜。北方有可能陷入群龍無首的情況。曹操的兒子們有可能像袁紹的兒子一樣為了爭權奪利而展開廝殺,曹操的部將也有可能分為幾個團體。別的不說曹彰絕對不會服曹丕,曹植也不會服曹丕。如果北方陷入戰爭狀態的話,北方基本統一的局面也會隨之消失,再一次陷入戰亂。剛剛恢復的經濟,也會再一次遭到破壞,最後誰能收拾局面還真不好說,有可能是孫權,也有可能是其他人。如果曹氏推選出一個服眾的新首領,比如曹丕。他也未必能完全鎮住局面。當時的關中和西北尚且不在曹魏手中,曹丕面對的問題將會更多。曹魏完全統一北方的時間可能會推遲,三國鼎立有可能變成多國鼎立,有可能形成南北朝。



第四,就當時社會大勢來說,未必是件好事。如果曹操死亡,無論北方怎麼樣。三足鼎立的局面將會延遲。如果北方再一次陷入混亂,那麼當時會再一次回到漢獻帝初年的情況。如果北方不陷入混亂,將有可能出現各方勢力對抗的情況。無論哪種情況出現,當時的社會經濟將會再一次收到破壞。



所以曹操被打敗之後,孫劉兩家都不想曹操死在自己的地盤上或者部將手上,他們只想把曹操趕到對方地盤被對方殺掉,或者乾脆讓曹操逃回北方。孫權集團希望借劉備之手殺掉曹操,這樣他們便可以坐收漁利。劉備則希望把曹操趕回孫權的地盤,有意放曹操一馬或者讓孫權殺掉曹操。如果孫權殺掉曹操的話,曹氏後裔就會視孫權為大敵,專心對付孫權。最終曹操選擇了從劉備的地盤逃回北方。諸葛亮老謀深算,派出深受曹操恩惠的關羽把守華容道。諸葛亮自然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所以他讓關羽把守華容道。這樣既可以保證曹操不死,也可以讓曹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大敵,日後關羽在遇到曹操也不會再客氣。可謂是一舉多得。關羽不負諸葛亮失望,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

許多人都認為華容道確有此事,也都認為關羽確實是講義氣的真英雄。不管華容道之事是真是假,都已經為人們所熟知。華容道也已經融入我國傳統文化之中,以戲劇、小說等多種文學形式一再傳頌。


依稀說史


答:關羽在華容道截擊曹操,一番惡戰,擒張遼,斬徐晃,張合,許諸等,曹操中流失傷重而亡。關羽覆命,諸葛亮聞之大驚,心想,“你丫的素重情義,派你去是讓你放曹,弄死他我派誰去都行。”諸葛亮失算了,他沒想到關羽不講情義,立即封鎖曹操死訊,並迅速重兵防守江夏,關羽張飛都派去,留趙雲守荊州。

第二個得到曹操死訊的是留守許都的曹丕,他立即與親信吳質陳群司馬懿等著手接管曹操的政治軍事遺產,以曹植楊修等不同意,稱有曹操生前口諭,“最愛子建”。曹仁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淵等宗親將領立場居中,不表態。

雙方爭執不下,漢獻帝劉協以上級和親戚雙重身份調停,漸之,政治中心從魏王府轉移到皇宮,劉協竊喜。

不日,劉協往洛陽祭祖,荀彧,鍾繇等文臣陪同,李典帥兵護駕。劉協再也不回許都了,在這些文臣武將的擁戴下,擺脫了曹氏的控制。並詔命四方,封曹丕為大司馬,曹植為大司徒,魏王爵視兄弟兩日後功勳再定。封劉備荊州牧,孫權揚州牧,劉璋益州牧,張魯漢中牧,馬超涼州牧。

劉備大喜,孫權卻不受命。周瑜立率大軍攻荊州,南郡等地,孫權弟孫詡率軍攻壽春。劉備抵擋不住,向西撤退,投奔劉璋。

曹丕也拒絕詔命,外患當前,曹植放棄爭端,兄弟一直對外。曹丕自繼魏王位,命曹仁于禁抗擊周瑜,夏侯淵樂進抗擊孫羽。勉強守住南陽,汝南,兗州一線。

天下更亂,孫吳最強,劉備繼續流浪。






文史品讀


首先我要說《三國志》裡壓根就沒有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的事。這是羅貫中為了彰顯關羽的義氣加上去的情節,當不得真。

裴松之注的時候引《山陽公載記》裡的記載說:曹操的船帶著兵從華容道逃跑,道路十分泥濘,加上颳大風,行軍十分困難。曹操讓那些身體瘦弱的士兵揹著草填出一條道路來,死了好多人。

快過去的時候,曹操哈哈大笑說:“劉備雖然聰明但跟我的智商比還差了一點,他如果在這裡放火,我們怎麼能跑得了”話沒說完,後面劉備已經開始點火了,但曹操已經走了過去。


從這個記載上看,似乎劉備有意放走了曹操,待他走過去才點火。

羅貫中就是根據這個設計了曹操三笑的情節,也設計了關羽義釋曹操的故事。

不管是誰放吧,曹操跑了。

順著題主的思路看下去,如果殺了曹操會怎樣。

很簡單,孫權得利。

因為當時劉備腳下連立足之地都是借人家孫權的,他完全沒有能力和孫權抗衡,如果曹操死了,他的政權如果發生分裂,孫權就是最大的勢力了,完全可以一統天下。

這時候孫權就不需要劉備他們了,孫劉聯盟立刻解散,劉備的政權就要面臨滅頂之災。正因為曹操沒死,孫權才將荊州給劉備,讓他在前方為自己做擋箭牌。

實際上諸葛亮從初出茅廬就提出三分天下的計劃,要的就是借勢而為。

殺了曹操就是破壞了整體戰略。


錦翼


答:這個問題就複雜了。能出現很多局面,但是,最終最有可能的是漢朝還將繼續下去……

因為,其時郭嘉已經死了,代替曹操的只能是夏侯惇。但是,夏侯惇的地位絕不會是丞相,而是大將軍,主政。此時荀彧、荀攸、程昱、劉曄等心腹大臣一定會竭力維護皇權;夏侯惇又沒有曹操的威望更沒有曹操的智慧,鍾鷂、司馬懿、楊彪等漢朝舊臣也能借機發展自己的實力,拼命還權於漢獻帝;新生代陳群、杜襲、趙儼、繁欽等等都會支持荀彧、崔琰!夏侯惇一向是忠於曹操的,他駕馭不了這些文臣。

曹仁、曹洪、曹休、曹真一定會力挺20多歲的曹丕,夏侯淵、張郃、徐晃、文聘等人可能會追隨夏侯惇,也可能不會?張遼無疑是皇權的堅定維護者,樂進、李典、于禁本身就不和,與張遼還有隔閡,他們應該會站在曹氏集團一邊。此時的曹丕根本挑不起大梁,還要依靠夏侯惇,曹丕城府極深!他不可能容得下夏侯惇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夏侯惇也不可能為曹丕效力(事實上,曹操死後不久夏侯惇就追隨他去了)。

這些錯綜複雜的局面怎麼能統一呢?北方大好局面不能說亂就亂,維繫她的唯一選擇就是漢獻帝!名正言順,誰也不說破,大家都是漢臣!這才是荀彧最希望看到局面……他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使漢獻帝親政,各方都能接受。北方大好局面仍然繼續下去……

呵呵🤭劉皇叔?!就真成了大耳👂賊了、諸葛也毫不客氣地成了村夫、孫權想割據江東成了泡影!總之,那些冠冕堂皇的藉口,不攻自破,等待著俯首就擒吧。

也只有在這種局面下,趙雲才能棄劉備,為國家大局加入夏侯惇集團,與徐晃、張郃並肩戰鬥,到那時正如他自己說的,孫權一定不戰而降。


中行偃1


歷史沒有如果,曹操如果死掉,必定天下大亂,最終結果如何很難預測。

首先分析一下曹操的政權性質。

曹操的政權性質,曹操起兵於陳留,將領基本上都是家族將領,曹氏夏侯氏,這就是曹操的基本盤。

光是這個基本盤,其實是隻是個能通天的土豪,這時候曹操了不起只是一個州牧,守土安民就行了。但他厲害的是整合了荀彧為首的潁川大世族,大多數謀士都來自這條線,這條線很不得了,幾乎可以用這條線統一天下。

但這條線並不穩定,而且曹操的身份太監後人,很難得到這條線的完全認可。

於是乎吧曹操唯才是舉,巧合之下整合了30萬青州兵,此時曹操已經具備了整合天下的實力。最後打敗了,全天下世族首領袁紹!從大勢上來看,此時的曹操應該可以統一天下。但為什麼最終沒有?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和我們問題無關,有空再說。

現在可以看出來曹操,真正的實力一共有三方面。

軍事方面有自己親族掌握兵權。

自己提拔了一批有才的人,這群人無依無靠,只能聽命於曹操。

政治方面有大世族撐腰,結盟。

前兩種人是曹操的嫡系!但是其實只能強一時,長期來說大氏族擁有人才優勢,肯定更強。後期司馬懿奪權,也就走這條線。

後一種人只是盟友。為何能成為盟友?1因為曹操手上有兵,可以殺人。2有皇帝,讓他們當官。胡蘿蔔加大棒,讓大世族一時屈服。

曹操的政權並不穩定,因此充滿變數。曹丕才20歲很難做到政權的有效傳遞。事實上十年之後,曹丕和曹植都為爭世子位置打個頭破血流。

曹操如果突然死了,親族沒有人可以主持大局的。從歷史上來看,或許夏侯敦可以穩定。

我們假定夏侯敦,立曹丕為世子。暫時穩定中央,連同外姓大將,和外姓大臣組成聯盟。但是駐外大將,是否還會聽命於中央?同時大世族必須產生反撲。最後劉備孫權韓遂馬騰肯定會在這個時候進行進攻。曹丕時代,解散了之前的欽州兵。可以看出來,沒有曹操,兵權也不穩。

所以肯定不能像遊戲中一樣。就丟個君主。


熊貓大神本尊


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的話,三國的局勢就會發生巨大變化了。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設定,曹操敗退華容之時,身邊有程昱、張遼、徐晃、于禁、許褚等一大批重要的文武群臣,如果曹操遇難,顯然這些重要的魏國臣屬也難免陣亡。如此一來,魏國就會出現巨大的人才短缺危機。而曹魏內部也會由此發生分化。

從曹魏勢力內部來看,當時的曹丕、曹彰、曹植都已經成年,很有可能像當年的袁紹那樣,出現勢力分裂的狀況,而荊州地區新近歸附,在大敗後可能會脫離魏國 ,歸附孫權或劉備。

在孫劉聯盟方面,由於魏國勢力出現了巨大的真空,兩方肯定要趁勢進攻魏國,爭取搶奪漢獻帝,劉備應該能順勢再次佔據荊州北部地區。孫權趁勢奪取徐州的可能性很大。如此一來,孫劉聯盟將提前破裂。

此外,西北的馬超有可能趁勢進攻長安,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關中一帶。北方的遊牧民族也有可能會趁中原大亂,趁勢打劫。劉璋、張魯等勢力應該還會保持原狀,荊南地區則會根據孫劉兩方面的態勢而決定歸屬。

綜合來看,整個天下將再次進入群雄逐鹿的狀態之中了。

歡迎關注“孫博士侃歷史”,官方公眾號“fisher101990”,一同領略真實的歷史吧!


孫博士侃歷史


既然假設曹操在華容道被殺,那麼華容道以後,關於曹操的故事都要抹去了。

比如說,之後就沒有曹操平定關中的馬超、韓遂,沒有曹操平定漢中張魯,也沒有曹操發起濡須口之戰了。

曹操如果就此戰死,那他的繼承人會是誰呢?無非是三個選擇,曹丕、曹彰、曹植。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方式,繼位的應該是曹丕。

歷史證明,曹丕文采不如曹植,帶兵打仗不如曹彰。曹丕在位時,招降了一個孟達,孟達後來反叛了。而且,吳蜀大戰的時候,曹丕不但沒有趁機進攻吳國,而且還封孫權為吳王。這些決定,可以看出曹丕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是何其幼稚。

那麼,讓一個不成熟的曹丕去拿下關中和漢中有多難,是難以想象。

那麼,可以設想一下,蜀漢和曹魏,誰會先拿下漢中和關中呢?這一個問題,又是下一個假設了,但是劉備一方,無疑是多了機會。

不過,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孫權這個人特別害怕曹丕。孫權為什麼怕曹丕不好說,但是曹丕當政時,孫權確實不敢稱帝,這是真的。

孫權既然害怕曹丕,那當時張遼守合肥,應該更有安全保障一些。

再則,如果曹操死在了華容道,曹魏宗室肯定會把關羽作為死敵對待,那麼關羽再鎮守荊州,就不太合適了。

喜歡的可以點關注!


綠竹聽音


當然正史中是沒有這個情節的,作者設計這個劇情應該是有兩個意圖:一是拔高關羽義的形象;二是突出諸葛亮近乎到妖的智慧。對於《三國演義》這一情節的設置,我也一直認為這是諸葛亮故意安排關羽放走曹操的,雖然其他人都被矇在鼓裡。所以,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殺了曹操,後面會發生什麼情況?我們不妨來討論討論:

曹魏方面:不用說,曹操死後,曹魏的實力必將大減,因為隨曹操出征的大將無數,士卒無數,兵力戰將損失,這是其一;曹操在公元208年還沒有明確立世子,那麼曹丕、曹植必會就世子大位而大打出手,曹魏的實力必會在內耗中而消亡殆盡,這是其二;其三,西涼馬騰趁機起兵伐魏,曹魏政權也就到此結束了。


劉備方面: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赤壁之戰後,孫劉劃分了荊州的勢力範圍,而且荊州還是劉皇叔借東吳孫權的,為了共同抵抗曹魏,孫權才一直沒有找劉備拿荊州,如果沒有了曹操這個敵人,劉備集團在荊州就不會呆得那麼順利,也不會以荊州會基地,取西川,取漢中。所以我認為曹操如果死了,劉備的日子很不好過,而且孫劉很快就會開戰。

孫權方面:如果曹操在華容道死了,毫無疑問,最大的受益者當屬東吳了,東吳攜勝利之師,威震天下,趁劉備沒有站穩之地,出兵直取荊州,這個時候劉備沒有喘息的機會,我認為劉備必亡。然後孫權以荊州為基地,取西川,拿漢中,最後揮師北伐,馬騰、韓遂之輩斷斷不是東吳的對手。所以,天下當歸孫權大帝。



所以,我認為,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殺了曹操,最後天下當歸孫權大帝。


風雨奕生局


如果關羽沒有在華容道放了曹操,那後面會發生什麼事?那肯定天下大亂,但我想對劉備應該有利。

當曹操赤壁大敗,連續衝過張飛趙雲的兩道封鎖線後逃到華容道,這時曹軍已經疲憊不堪,而這時關羽所部卻是生力軍,如果關羽不放水真打起來曹操是毫無勝算的,可是當時在華容道除了曹操外還有很多曹操的部下,如謀士荀彧程煜,武將張遼徐晃許褚等,這些人都是曹操集團的精華,關羽如果不放過曹操自然也不能放過這些人,假設曹操被關羽當場斬殺,那剩下的這些人可能不是投降就是被殺,而且以關羽和張遼徐昂在許昌的交情,張遼徐晃很可能被關羽招降,那曹操集團的精銳就沒有了,那當時曹操的兒子還小還不足以控制北方的大局,同時北方馬騰馬超父子很可能趁亂髮兵取許昌,那北方將大亂。

而劉備這邊很可能得到張遼徐晃等文臣武將將實力大增,就算江東孫權因曹操的死而翻臉,劉備也完全可以退到北方去佔根據地,因為曹操一死,北方必然出現權利真空,劉備正好可以填補,假以時日中原逐鹿孫權未必能勝。

可諸葛亮當時考慮的是隆中對戰略,也就是要先取荊州,可要取荊州曹操就不能死,只有曹操不死孫權才不敢翻臉。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十分願意與愛好歷史的朋友交流。


天宇的文史情懷


華容道關公義釋曹操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姑置不論,只是討論一下假如赤壁之戰中曹操死了,結果會如何?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是年54歲,之後又活了12年至220年才薨逝,假如曹操在208年戰死,他的長子曹丕也就是後來魏文帝此時年方22歲,未在曹操集團中擔任實際職務,即使曹氏夏侯氏宗親對曹操一系忠心耿耿,其繼承曹操之位也必將有非常的障礙。

要知道此時心存漢室的荀彧還活著,漢獻帝本人也活著,再加上北方地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派系勢力,因此原曹操統治地區很可能出現『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局面。

從真實歷史看,赤壁之戰之後的曹操與馬超、韓遂、宋建、楊秋、張魯等發生過戰事(劉備、孫權暫且不算),假如曹操不在世,這些人自然會乘勢崛起,除他們外,肯定還會有很多人物與武裝利用這個時機覬覦神器或者割據一方,北方很可能重新回到分裂的局面,匈奴、鮮卑或者羌、氐勢力藉機進入中原地區也存在很大的可能。

從孫劉兩方來看,劉備之所以能夠獲得荊州的一大部分並進而攻取益州,是因為強大的曹魏存在,使得他有了閃轉騰挪的機會,如果北方群龍無首,在淮南一帶失去壓力的孫權一方必定能夠攜大勝的餘威,壓迫劉備集團的生存空間,取得荊州全部甚至於進而取得劉璋的益州,或許都有可能。

總之,假如赤壁之戰中曹操死去,最大的獲益者或許是孫權集團以及北方某個實力較強的派系集團,而劉備集團很可能重新變成一個顛沛流離的小股武裝勢力,蜀漢很有可能無法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