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漢中之戰,曹操為何主動退兵?

叢心而論


漢中之戰,是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曹操與劉備為爭奪漢中地區展開的長達兩年的戰爭。雙發不僅投入大量兵力,而且不少當時名將都參與其中,但是這場大戰卻有些“虎頭蛇尾”,真正的主力對決僅僅兩個月後就草草收場,曹操主動退出漢中,放棄了與劉備死磕,從而使得劉備得以佔據漢中,進位漢中王,為後來的蜀漢政權奠定了疆域基礎。

漢中之戰的背景

漢中之戰的背景是曹操經略關中和西南,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後,曹操基本放棄了對南方的孫劉聯盟的進攻。在意識到孫權和劉備是難啃的骨頭之後,他選擇了較為適合他強大騎兵和步兵發揮的關中作為新的進攻目標。

  • 公元211年,赤壁慘敗的曹操經過三年的休整和準備,派遣鍾繇討伐漢中的張魯,激反了在關西的馬超和韓遂,由此引發曹操與馬超等人的潼關之戰。當年9月,曹操軍大勝,由此曹操平定關中。

  • 公元212年,因為東線戰場的壓力增大,曹操率軍回師東線,導致西涼的馬超死灰復燃。公元213年,馬超被楊阜等人擊敗,曹操徹底佔據關中。

  • 公元215年,曹操開始進攻割據漢中的張魯,當年年底,張魯投降,曹操奪取漢中之地。同時曹操派遣大將張郃進攻劉備的益州。

  • 而作為曹操的勁敵劉備則在赤壁之戰後迎來了“事業的快速上升期”。公元209年劉備奪取荊州的江南四郡,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並在第二年雙方關係破裂,劉備開始進攻四川。214年,劉璋投降劉備,使劉備得以佔據四川。到215年,曹操進攻漢中的消息傳來,本來因為矛盾激化,隨時可能爆發衝突的劉備和孫權緊急議和,雙發平分荊州,劉備趕回四川老巢應對張郃的進攻。

  • 公元215年,與孫權議和成功的劉備緊急趕回四川,率領張飛在瓦口關擊敗張郃,守住了自己的大本營,隨後在法正等人的建議下,劉備開始準備奪取漢中之地。

漢中之戰的經過

兩年後的公元217年,準備已久的劉備開始向漢中進攻,以奪取自己老巢益州的門戶,確保未來的蜀漢政權的門戶安全。於是一場持續兩年之久的大戰就正式打響了,這場戰爭雖然不如官渡、赤壁和夷陵等三場戰爭有名,但是從投入兵力和參戰將領來看,都可以算是三國時期最頂級的戰爭。

  • 第一階段:公元217年,劉備派遣張飛、馬超等人進攻下辯,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抗,漢中之戰正式打響。戰爭持續到第二年,結果後起之秀曹休識破張飛的計謀,擊敗了張飛所部,陣斬吳蘭、雷銅,張飛、馬超率軍退走。隨後劉備又調陳式進攻馬鳴閣道,又被曹軍名將徐晃擊敗。第一階段可謂劉備完敗,但是戰爭有了越打越大的趨勢,劉備早就親自參戰,曹操也坐不住了了,公元218年9月,曹操率軍抵達長安。

  • 第二階段:公元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在定軍山紮營,漢中曹軍主帥夏侯淵親自領兵前來爭奪定軍山。劉備派黃忠攻打夏侯淵,兩位名將率軍展開短兵相接的血戰,最終曹軍主帥夏侯淵和益州刺史趙顒都被黃忠斬殺。漢中曹軍頓時失去主帥,一時軍心惶恐,曹軍退守陽平關並推薦張郃暫代主帥之職。故此第二階段劉備勝利。

  • 第三階段:劉備乘勝進攻,但是漢中曹軍堅守不戰,雙方陷入相持,公元219年3月,曹操親自率領的大軍進入漢中,準備親自與劉備展開正面對決。

  • 第四階段:雙發主帥進入相持,一時難以得到突破,此時黃忠與趙雲相約襲擊曹操的糧草。但是曹操有所防備,導致黃忠陷入重圍,趙雲當即領兵救援,救出黃忠之後,又上演了真實版的“空城計”,嚇退曹軍之後趙雲乘勝追擊大敗曹軍。不久曹操率軍主動撤出漢中,名將雲集,兵力投入巨大的漢中之戰的主力決戰只進行了兩個月就草草收場。劉備獲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全面佔領了益州的門戶漢中,同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奠定了後來的蜀漢政權的疆域基礎。

曹操退兵的無奈

漢中之戰曹操主動放棄漢中,同時失去了曹軍西線的主帥夏侯淵,可謂損失不小。但是劉備軍並未取得決定性的優勢,雙發如果死磕下去,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但是曹操為何放棄漢中主動撤軍呢?

  • 曹操的雄心減退了?有人根據史書中曹操拒絕司馬懿建議繼續進攻益州的記載,認為當時的曹操已經雄心減退,不願過多爭奪,進而放棄漢中。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盡全面,畢竟當時曹操的猶豫是在公元215年剛剛奪取漢中之時,而且猶豫的時間也極短,當然這種短暫的猶豫就喪失了最佳的戰機。此後的曹操仍然征戰四方,對孫權和北方的匈奴都有軍事行動,絲毫沒有所謂雄心減退的跡象。

  • 法正的觀點才是曹操的無奈:公元217年,法正建議劉備進攻漢中時就曾經對曹操佔據漢中之後沒有立即進攻益州進行了分析。他的觀點非常明確,曹操沒有立即進攻益州的主要原因不是曹操不夠聰明,而是力有不逮。後方不穩和多線作戰才是曹操無力進攻益州和後來主動放棄漢中的最大原因。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三國志法正列傳》
  • 四線作戰是曹操的最大顧忌:漢中之戰期間,曹操雖然佔據整個中國北方,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從西到東,分別有四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對曹操的控制區域有著較大的威脅。在四川和漢中一帶是劉備率領的未來蜀漢政權的主力軍隊;荊襄一帶還有關羽率領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日後曾靠水淹七軍,威震中原,險些逼的曹操遷都逃跑;緊鄰關羽所部的是東吳名將呂蒙率領的軍隊駐紮陸口,這支部隊是從赤壁之戰時跟隨周瑜、後由魯肅統轄所部;最後在建業有孫權親自統領的東吳主力。這四路大軍都是當時最具戰鬥力的軍隊,任何一支都不是曹操可以輕言獲勝的軍隊,因此曹操自己統率的主力軍隊如果深陷西南戰場的話,孫權、呂蒙和關羽所部一同北上,曹操的根基中原腹地就很可能會被攻破。因此曹操不敢於在西南戰場與劉備死磕。

  • 西南戰場曹操難以速勝: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利器是強大騎兵部隊和人數眾多的步兵。但是這些優勢面對南方的長江天險卻有心無力,因此曹操轉而進攻關中,平定關中之後,曹操又進一步奪取了當時由張魯佔據的漢中。但是這次征討漢中也讓曹操充分認識到了西南山地對騎兵同樣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他敢於欺負沒有什麼能力的張魯,但是面對同為梟雄的劉備,他沒有這個信心。因此當他在漢中之戰中與劉備進入對峙之後,曹操就已經知道自己速勝的可能很小,繼續打下去就是長期的持久消耗,而自己後方根本沒有劉秀當年攻蜀時那麼穩固,南方還有一群虎視眈眈的敵人,所以他才會發出“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的感嘆。其實他的內心一定是從全局分析了自己與劉秀攻蜀時的不同,所以才會化用劉秀“得隴望蜀”的典故。

  • “篡位大業”使曹操不敢於冒險:雖然我們很難說清曹操是否有自己篡位的想法,但是至少為他自己的子孫篡位做準備這件事,曹操肯定是要做的。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預感自己很難一統天下,所以他開始採取穩健的措施來應對南方的孫劉聯盟,雖然也有進攻的行為,但是總體而言曹操不會孤注一擲的冒險,經常是大戰幾個月,然後就“友好而默契”的各自退兵了。如此謹慎的曹操就是為了讓自己不再遭遇大的失敗,依靠過往積累的軍功不斷為自己加官進爵,直至走到離篡位稱帝只差一步,最後的臨門一腳曹操選擇了讓自己的兒子曹丕去完成。

綜上,由劉備主動挑起的漢中之戰,曹操因為多線作戰和內部不穩等因素無法全力投入與劉備死磕,所以曹操權衡利弊之下,只能無奈的放棄漢中,畢竟如果與糾結與漢中,就可能要讓孫權、關羽等人奪走中原腹地,兩者相較之下,漢中這個“雞肋”就只能放棄了。


圍爐品茗人


蜀漢,曹魏的漢中爭奪戰,曹操為何主動撤兵呢?其實,這場戰爭屬於一場比較經典的戰役,不但是劉備和曹操親自對上了,雙方還出動了各自陣營內大大小小名將宿將,如蜀漢的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黃權,張翼,陳式等等,曹魏這邊夏侯淵,曹洪,曹休,張郃,徐晃,郭淮等等,總之這場戰陣勢不小,最後怎麼變成一貫打敗劉備的曹操撤軍了呢?原因有很多。



第一,曹操從討董起兵,敗陶謙,袁術,呂布,袁紹,討孫權,平馬超,降張魯,可以說身經百戰了。到了漢中爭奪時,曹操已經60歲了,壯志雄心自然大不如前。比如,之前徵張魯的漢中,曹操竟然說,這乃妖妄之國,我們軍糧少,不如回家吧。結果,劉曄等一堆人勸住了曹操,並保證一定能拿下漢中,曹操才“勉為其難”。而且,在攻打的過程,曹操還是要放棄,幸虧劉曄等人再次勸住。

第二,漢中地形問題,曹操輕信武都降人的話,以為漢中好打,結果沒想到地形險要,曹魏的騎兵的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三國志》注引《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所以,當曹操率領大軍前來,劉備早就佔據了漢中各處險要之地,而且只守不攻。曹魏軍雖然精銳,騎兵不能發揮就已經損失了一半戰鬥力,再加上崎嶇的地形,就算曹軍人多要包圍,也施展不開,怪不得兩軍傷亡日多。但是,論綜合實力曹操要比劉備強多了,就算拼傷亡或者持久戰,曹操不見得就熬不過劉備呀?原因就在第三點。



第三,蜀漢和曹魏的後勤對比問題。先說劉備這邊,劉備為了和曹操打消耗戰,要諸葛亮舉巴蜀之力援助之。諸葛亮一開始很猶豫,因為本錢傷得太大,但是在楊洪的分析下想通了,於是整個巴蜀男當戰,女當運的支援劉備。曹操這邊,後勤糧草卻出了大問題,蓋因大名鼎鼎的“漢水之戰”。當時,黃忠和趙雲商量,帶著大部分士兵去劫糧,並約定日期(趙雲估計還負責一部分軍隊的調度)。結果,黃忠被失期,趙雲出營去接應,遭遇曹魏大部隊,在寡不敵眾的情況,用空營計擊退了敵軍。此戰對漢中爭奪戰影響還是很大的,曹魏軍被奪了氣,失了糧,最終導致曹操拔出陷在崇山峻嶺中的曹洪,撤軍了。

第四,早在漢中爭奪戰之前,趙儼就曾經帶一千二百新兵進入漢中駐守,結果士兵一聽說要離開親人跑到漢中,個個愁容滿面,不久後發生叛亂事件。趙儼一面忽悠士兵,平定亂局,一面寫密信給曹操,要求派另外一支軍隊來押送這些不願入漢中駐守的部隊。最後,趙儼在連哄帶騙,外加劉柱的二千老兵的脅迫下,好不容易向漢中輸送了萬餘士兵,參考《趙儼傳》。曹魏輸送後援之所以這麼費勁,說到底,還是漢中地形艱難的問題,造成部隊的思想抗拒,因此士氣上,曹魏不如蜀漢。



第五,漢中爭奪戰從217年打到219年五月,這個期間正是曹操統治的震盪期,因為之前曹操加九錫,進魏王,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由此帶來了內部統治不穩(曹操已經步入老年,自然該考慮政治利益和接班人了),就連荀彧也因此憂鬱而死。所以,特別是在218年1月,太醫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在許都造反;4月,北方烏桓也造反了;10月,宛城侯音,衛開也造反了;到了隔年219年五月,漢中之戰結束,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曹魏的南鄉太守傅方,荊州刺史胡修紛紛響應。曹魏前後發生這麼多起事件,以曹操的政治敏銳度,難道會察覺不出統治上的問題?

綜上所述,曹操從漢中主動退兵,既有軍事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也有自己的個人因素。不過,從大體上來說,蜀漢因為漢中是門戶,也是北伐的跳板,不得不選擇和曹操死磕到底,戰鬥意志也在曹魏之上。反觀曹操,內部統治不穩,漢中“直如天獄”的地形又向來讓曹操頭疼,既然如此,還不如撤軍了。


大飛熊騎士


漢中之戰,討論過很多回了。這場戰役是曹操有生以來親自上戰場的最後一役,就像他的詩中所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束卻使他“烈士暮年,壯心已已。”

公元219年3月,漢中之戰打響到最後一個階段,主帥夏侯淵戰死,坐觀長安的曹操決定親赴前線來與劉備做一個了斷。但是,戰況也不盡如人意,劉備躊躇滿志,甚至放話給魏軍:“漢中我志在必得,你曹操來了也改變不了什麼。”此後,曹劉雙方一直對峙未戰,但是漢中之戰的最後一個轉折點漢水之戰打響,曹操到達漢中陽平關之後,將大量糧草屯與北山之下,黃忠知道後去劫糧,在約定的時間趙雲沒見黃忠回來就帶領了十幾個人去查看情況,但是恰巧遇到曹軍大量人馬,趙子龍一身是膽,當曹軍追到趙雲營寨之時,他讓守將張翼敞開大門,偃旗息鼓,自己單槍匹馬面對曹軍,曹軍大驚,以為有埋伏停止了進軍,此時趙雲讓將士擊鼓進軍,將曹軍打的打敗,還劫了北山的糧草。

漢水之戰後,曹軍氣勢全無,前面主帥戰死,這又被劫了糧草,還有幾位大將戰死,王平等人又投降了,東北劉封又叫著攻打巴蜀東三郡,疲憊不堪的曹操,將漢中的老百姓遷走到三輔地區後,主動退兵,讓出了漢中之地。

在220年1月,曹操病死,也許在漢中之戰時,他的頭疼病就已經開始困擾他了,所以,曹操當時的身體情況也是一大原因。


讀史思辨


赤壁之戰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最好的統一時機已經失去。當時孫權具有江東,劉備在西南發展迅速,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戰後天下的局勢已經變化,雖然在收付漢中後,益州震恐但若想征服益州也並非易事。而且此次的西征目的已經達到,得隴望蜀的結果很可能想赤壁之戰的結果。原本荊州以佔,面對北方士兵並不熟悉的南方戰場,依然選擇進兵的結果就是戰敗,荊州得而復失。如今也是可以做類比的。

  加之對於漢中駐地的軍隊曹操本就忌憚,在曹操的戎馬生涯中涼州軍的戰力是曹操所害怕的。征服漢中已經十分不易,既然功德圓滿何苦在挑起戰勢。更重要的是當年赤壁戰敗之前曹操在朝廷的聲望達到頂峰,戰敗以後朝臣動搖,曹操不得不注意來自朝廷上對於自己的變化。漢中征服的成功使得曹操的威望再一次到達頂峰,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既然政治目的達到了軍事上的最初目的也達到了,何必要擴大戰勢,如果贏了自然沒有話說,輸了還要在自己年老的時候再一次經受一次政治危機,外部如果乘虛而入,恐怕損失難以估量。

  並且劉備新入益州短期內不會起兵(最後還是起兵了,不過是劉備新的謀士法正力主,諸葛亮並不同意,如此看來也算曹操算準了劉備諸葛亮但沒有算準法正),孫權還在鞏固江東基業,短期不會興兵。如果偷雞不成造成政治危機,那麼孫劉又會聯合,因此曹操退卻了。孫劉聯軍之間的事情曹操不會不知道,兩家的矛盾會激化的,前提是不能將自己塑造成雙方共同的討伐對象,也不能讓他們有可能乘虛而入的政治機會。可以看出此時的曹操真的老了,萬事以平穩為主對於同一已經不強求了。


李一般般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關於漢中之戰的記載卻十分的少,關於這場戰爭的評價也是少之又少。

這場戰爭,進行的完全沒有小說中敘述的那麼順利,從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直打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一場讓雙方都筋疲力盡的消耗戰。

漢中是進入蜀川的咽喉,誰佔領了漢中,誰就率先掌握了主動權,另一方則門戶大開,所以漢中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聽從了法正、黃權等人的建議,懷著匡扶漢室的決心,率領大軍攻打漢中。




但局勢剛開始卻十分不利於劉備。首先,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和曹操雙方的兵力差距很大,曹操在兵力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再者,劉備剛剛佔領了益州,腳跟還沒有站穩,而東吳的孫權就荊州問題也一直在施加壓力,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在前期,劉備由於自身力量弱和一些戰略失誤,吃了不少敗仗,折損了不少將領。

轉機發生在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在定軍山紮營。劉備派黃忠攻打夏侯淵,憑藉居高臨下的地勢和鼓譟的聲音,黃忠猛衝下來斬殺了夏侯淵。夏侯淵戰死後,曹軍軍心有很大的動搖張郃被推舉暫時率領漢中諸軍,安撫軍心。


三月,曹操親自率領大軍抵達漢中地界,進駐陽平關。 而劉備則躊躇滿志,說即使曹操親自前來,也不能改變什麼,自己一定會擁有漢中。劉備在山上紮營,佔據險要,固守不戰,與曹操對持,打算打持久戰。

其實劉備方面是十分沒底的,兵力不佔優,後勤也難以為繼。但劉備有必勝、死磕到底的決心,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可以說,劉備是拼家底的在打這場仗。

曹操將許多糧草都囤積到了北山,黃忠見有可乘之機,便和趙雲約定去劫糧。但糧草一定有重兵把守,為了保險起見,二人約定,由黃忠。先去,趙雲隨後接應。果不其然,黃忠中了埋伏,趙雲率領輕騎前往救援出黃忠回營,曹軍緊追不捨。直到趙雲營帳前,趙雲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懷疑有伏兵,慌忙退走,趙雲趁機反殺,曹軍嚇得魂不附體,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這就是著名的“漢水之戰”。



不久後,曹操就撤出了漢中,這時離曹操進駐漢中不足兩個月,隨後劉備便佔領了漢中稱王,這場戰役最終以劉備的勝利告終。

曹操遠遠沒有達到大勢已去的地步,為何卻半途而廢,主動放棄了這麼重要的地方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補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漢水之戰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仗曹操損兵折將,丟失了囤積的糧草,就得通過運送補給。而糧草的運送由於地形的限制,難度不小,拉長戰線,勢必對己方不利。而劉備方面堅持固守不出,曹操心裡肯定知道這場仗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這場仗也已經損失了不少兵將,再打下去,肯定是一件賣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如回去修整以圖再戰。

而曹操親率大軍,肯定擔心後院起火。荊州的關羽和東吳都對自己虎視眈眈,隨時都能讓自己腹背受敵。在不能速戰速決的情況下,回去看好自己的老家,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鄉村唐小二


首先我有個疑問,漢中之戰,曹操是主動放棄漢中麼,他不是前後投入了近六十萬大軍和劉備十幾萬大軍打了兩年之多,自己家的大將夏侯淵戰死,最後還中了諸葛亮的瞞天過海計,被趙雲偷襲本部大營,中箭,差點完了,大敗而歸,被迫放棄了漢中,何來主動放棄這一說。




乾淨利落


持續兩年多的漢中之戰,以曹操的主動退兵而結束。漢中的戰略地位是很重要的,那曹操為何放棄呢?《資治通鑑》記載,法正說劉備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也就是說是曹操內部出了事,讓曹操覺得比漢中還要重要,所以不得不去處理那些“憂逼”的事。

此時曹操最頭疼的事,莫過於是立儲的問題。圍繞著曹丕和曹植誰是繼承人,曹操內部形成了“擁丕派”和“擁植派”,鬥爭已是白熱化。如果處理不好,直接影響到朝廷的穩定和自己一輩子辛苦掙來的曹氏地位。曹操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否則袁紹和劉表的故事就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重演。

此時曹操最惱心的事,莫過於是士氣的問題。定軍山一戰夏侯淵被斬,痛失主帥,諸軍奪氣,軍心不穩。史載:“是時新失元帥,軍心擾擾,不知所為。”再加上漢水一戰,趙雲的空營計殺的曹軍摸不著北。史載:“雲雷鼓震天,惟以強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此後糧道被截,糧草供應不到。

此時曹操最憂慮的事,莫過於是東吳的問題。曹操和孫權在合肥,濡須打的不可開交。儘管合肥張遼在逍遙津險勝孫權,但曹操不想東西兩線作戰。還有荊州虎視眈眈的關羽。兩線作戰,戰線太長,容易消耗國力。

此時曹操最棘手的事,莫過於是叛亂的問題。建安二十二許中叛亂,時關羽強盛,京兆金禕夥同少府耿紀等挾天子攻魏,南引關羽為援。想學曹操的“本事”,讓曹操著實不痛快,如鯁在喉。第二年,邊疆代郡、上谷烏桓無臣氐等叛變,不得不派兒子曹彰出征代郡平反。

此時曹操最欣慰的事,莫過於是移民的問題。對於漢中曹操已經三次遷走了數十萬的人。“襲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八萬餘口”“遷五萬出居扶風,天水界”。三國時,天災人禍,勞動力極為匱乏,對曹操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地盤,而是人口。

此時曹操最把握的事,莫過於是戰馬的問題。曹操已經在得漢中之前,收拾了韓遂,馬超,控制了隴右。那裡有最好的戰略資源就是高大威猛的戰馬,如汗血寶馬。守關中,自己的馬隊得用其長,劉備若進入開闊地帶,正可一戰破之。

由於這些“憂事”“逼事”,讓曹操在漢中之戰中左支右絀,困不可忍,最終退保漢中。漢中得而失之,對曹操來說,真尤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閒將西話


很多時候你不得不相信有國運一說,當時的蜀國士氣正盛,戰爭的三大指標中,將士用命、謀士策劃、主帥意志力方面,蜀國無疑都是力壓曹魏的。

漢中之戰是蜀國軍事集團的巔峰之戰

開展漢中之戰時,是蜀國軍事集團全盛時期的巔峰之戰,劉備剛剛拿下西川,士氣大振,文臣武將躍躍欲試要和曹魏集團在漢中一戰。而曹魏軍事集團的領袖曹操有頭疾,且年事已高(劉備進攻漢中時,曹操已經64歲,兩年後薨逝於洛陽),曹操面臨著軍事上劉備集團的挑戰,政治上更是腹背受敵,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已經開始轉成劣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政治紅利消失,優勢轉成了弊端。

曹魏集團的兩個核心(曹操和漢獻帝),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核心?士大夫和將領到了必須選邊站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要趕在漢中之戰的時候趕回許昌,完成“進魏王”這一重要政治舉措。

政治很重要嗎

政治在那個時代真的很重要,在漢朝,人才的選拔靠舉薦,從而形成了強大的士族集團,士族集團推薦的人才在漢朝世代為官,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和士族集團的混合體。他們相當多的人是忠於漢室的。曹操的幾位大謀士都是反對曹操篡漢自立的。

曹魏集團當年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已經在曹操進魏王后,以及劉備的“劉皇叔”、“衣帶詔”的攻擊下變成劣勢。

曹魏集團面臨著分果果的時候,而劉備集團還在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上下同心,將士用命。應該說劉備集團當時上下的三觀相合,而曹魏集團面臨著思想轉變的過程,國運不言而喻。

64歲的曹操已無戰心

曹魏軍事集團經歷了先勝後敗後,進入僵持階段,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漢水之戰,曹軍損失慘重,士氣動搖,糧草也折損大半。當時已在暮年的曹操已無戰心,要趕回許昌完成政治更替,鞏固後方。

我是喜歡聊三國的“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曹公的政治生涯以赤壁之戰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在赤壁之戰之前,曹公的志向是包舉宇內,併吞八荒,做一統天下的偉業。赤壁之戰之後,曹公明顯開始增加對內政的關注,進一步打牢曹氏家族對北方的統治基礎。漢中之戰,發生在建安二十三年,被曹公當兔子攆了半輩子的劉皇叔,在這一戰中揚眉吐氣,擊退曹操,保住了漢中,狠狠出了一口前半生的惡氣。

赤壁之戰讓原本天下無敵的曹操意識到,自己縱橫馳騁,無往不利的騎兵部隊,很難在溝壑縱橫的江南地區施展開來,短時間內統一天下很難實現。同時事業受挫也讓曹操想到,他的威勢,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無往不利的戰績帶來的光環效應,一旦光環失色,自己很可能失去在朝廷的獨裁地位,因此為了鞏固曹氏在朝廷的統治地位,在一統華夏很難實現的前提下,他必須將更多精力放在內政上。



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曹公發佈求賢令,明確提出唯才是舉,摒棄了東漢末年重視德行名聲的人才選拔辦法,甚至明確提出,你們那些和西漢名臣陳平一樣,喜歡過嫂子,收受過賄賂,聲名狼藉的才子,我都敢用,可以說是在人才使用上和世家大族的觀念唱反調,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接著秀肌肉,增加自己威望,展開了對關中地區的討伐,將馬超,韓遂,楊秋打的落花流水,重新找回天下無敵的光環。緊接著就是接受了和漢初名相蕭何一樣的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使禮儀待遇。

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曹公進軍濡須口,攻破東吳要地,殺東吳守將,震懾了一下東吳。在沒有取得重大軍事勝利的情況下,曹公命令漢獻帝再次給自己升了官,曹公晉位魏公,建魏國,地位在諸侯王之上,而且曹公在魏國可以設置官署百官,就像西漢初的諸侯王,魏國也成為事實上的國中之國,作為曹魏的一代目,曹公把漢魏革命這輛車開進了快車道。



緊接著曹公把三個女兒塞給了漢獻帝,當上了皇帝的老丈人,連曹丕都變成了漢獻帝的大舅哥,在誅殺了伏皇后和他的家族後,曹操立即把自己的女兒升格為皇后,變成了正牌子國丈。

在穩定了自身地位後,曹操首次出擊漢中,他的初始目標是奪取關中,圖謀益州,消滅劉備,結果關中的地形讓曹操大傷腦筋,在憑著運氣拿下漢中後,曹操對於蜀中道路的艱險有了新的認識,因此,在感嘆自己不知足後,改變策略,將消滅劉備變為佔領漢中把劉備暫時先封閉在巴蜀地區。

曹公原先認為漢中的張魯就是個宗教頭子,神棍一個,聽說漢中兵馬不行,認為這一仗會很快結束,結果漢中門戶陽平關的地形讓曹公嘆氣,漢中,巴蜀以山地為主,曹操的軍隊本不擅長山地戰,在幾次攻擊失敗後,曹操準備退兵,結果去接應的部隊走錯了道,跑到了陽平關張魯守軍的大營裡,守將嚇跑了,曹操輕易佔領了陽平關。張魯一聽陽平關丟了,就撒丫子跑了,曹操佔領了漢中,當時劉備剛剛佔領益州,有人勸曹操趁機拿下益州,結果曹操感嘆:

“人苦不足,即得隴,復望蜀乎?”


不願意趁機拿下益州,一般認為這是曹操的失誤,說曹操雄心不在,但是在小編看來曹操是明智的,曹操北方部隊以騎兵見常,攻打陽平關就像狐狸吃刺蝟一樣無處下口,不是運氣好,連漢中他都拿不下來,現在你讓曹操帶著這支部隊去打地形複雜,士卒則更加精銳,自己一方後勤補給更困難的蜀地,曹操更加沒有把握。

根據曹公此時的做事風格,就是打一場勝仗甭管大小,先給自己升一次官,雖然自己口銜天憲,但是升官總要有勝利的加持才顯得名實相符,現在有了漢中的勝利,曹公已經可以再給自己狠狠升一次官,而且事實上曹公也是這樣做的,返回鄴城後,曹操升為魏王。

接著曹操征討了一次孫權,返回後曹操再次提高待遇,完全享受和漢獻帝一樣的禮儀,此時,皇位對於曹操來說是伸手就可以拿的,但是曹操忍了下來要做周文王。

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接著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二次征討漢中,這也是曹操最後一次出征,對於此時的曹操來說,能重新從劉備手中奪回漢中,把劉備困在蜀地已經是這位暮年英雄的最高目標了,結果漢中的地形再次難住了曹操,這次沒了上次的運氣,久攻不下,後勤補給困難,士兵吃不飽就跑路,帶著遺憾曹操返回了鄴城。



“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醉美木瀆


古代打仗,如果一方主動撤退,基本上就是後勤補給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來了。

漢中之戰,轉折點並非是定軍山戰役曹軍的失敗,而是之後曹操親率大軍與劉備在漢水形成對峙後,曹軍的後勤供應出現了大問題:

1,由於祁山大道上曹休沒能肅清馬超的軍隊,使這條主要的運糧大道屢次遭受馬超攻擊而中斷。曹操的糧草被迫改走褒斜道,這是條艱難小路,運糧速度難以提高,對漢水邊的曹操大軍而言是個巨大隱患。

2,為解決後勤不暢,曹操在前線囤積了大量糧草,但被劉備部下黃忠趙雲偷襲得手,損失了很多糧草。

3,而劉備一方的糧草卻從益州源源不斷的運來,曹操未能成功阻止糧道。

所以曹操考慮之下決定撤軍,完全是一名優秀指揮官該有的判斷力。

從漢中之戰可以看出,地形對古代戰爭的重要程度。一旦戰局往對峙方向發展,地形有利一方就佔據了後勤主動。曹軍這次失敗的教訓沒有白付,之後在滅蜀國戰役中,司馬氏的軍隊選擇快速通過漢中,再不給對手用僵持拼後勤的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