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妲己丶妖嬈了誰的今世


後周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統治時間為951年-960年,其建立者郭威及第二代皇帝柴榮都是勵精圖治、壯志圖強的英雄式人物。

柴榮是郭威一心一意所愛的柴皇后的侄子,算來柴榮應該叫郭威“姑父”。柴榮自小在郭威家長大,因為其成熟穩重、謹慎周全、文武雙全,郭威夫婦甚是喜愛,所以就收為養子。

郭威在反叛後漢建立後周的戰爭中,親生的兩兒子都被後漢統治者殺害,所以在954年病逝後,詔令柴榮繼位。


柴榮幼年經商時走南闖北的閱歷,隨養父從戎後南征北戰的見識,本身以匡扶天下為己任的擔當……使得他繼位之初就立下了“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願景!

北漢主聞太祖(郭威)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餘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柴榮繼位當年,北漢與契丹借後周郭威新喪、政局不穩之際,相互勾結,起兵南侵。


是龍還是熊,一試便知道。剛剛登基龍椅還沒坐熱乎的柴榮罷免了阻礙自己御駕親征的宰相馮道,點齊兵馬,親自帶領大軍出征。

柴榮大軍星夜兼程,與北漢、契丹聯軍在高平南部地區相遇。兩軍分左、中、右三面拉開陣勢。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

還沒開打柴榮大軍右翼將領樊愛能、何徽就帶頭逃亡,導致右翼戰線全面潰敗。

危急時刻,柴榮親自上前督陣拼殺,在柴進鼓舞下將士們士氣大振,逐漸掰回敗局。趙匡胤、李重進等將領也帶軍奮力衝殺,交戰中北漢著名的戰將張元徽被殺,北漢軍敗,皇帝劉崇單身逃亡,契丹軍一看討不到任何好處也就撤退了。


戰後柴進想斬殺樊愛能、何徽為首的70名將領來嚴肅軍紀,可是因為涉及人數太多,很是猶豫不決。後來,在張永德的勸說下下定了先斬殺他們的決心。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己亥,晝臥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於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

張永德勸言說:樊愛能他們素來沒什麼大功,空有將軍職稱,在戰爭中帶頭逃跑,這樣的過錯就算處死都不為過。況且陛下您想匡扶天下,如果不嚴肅軍紀,就算有虎狼之師、百萬之眾又怎麼能號令他們呢?

柴進聽後拊掌稱善,抓不了樊愛能、何徽等70餘名將領,怒斥他們說:你們都是征戰多年的將領,並不是不能戰鬥。現在未戰而逃,沒別的原因,想把我出賣給北漢劉崇罷了。於是下令將他們一併處斬,同時又重賞了奮力拼殺的趙匡胤、李重進等將領。



此舉使得後周軍紀剎那嚴明,使得柴榮對國家的控制力達到巔峰,使得軍隊向心力空前高強……也正是柴榮此舉為他後續在國家軍隊、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順利改革打下了基礎;更為他西敗後蜀,三徵南唐,北伐遼朝的開疆擴土,匡扶天下之舉提供了保證!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959年僅僅繼位6年的柴榮便因病去世,時年39歲。如果正如其剛剛繼位時所言,給他三十年的時間,憑他的雄才偉略實現天下一統,百姓富足,四海太平是完全沒問題的……


以史勵人


954年3月。剛剛取得高平之戰勝利的後周軍軍營卻充滿了肅殺之氣!

“斬”!一天之內,周世宗柴榮將侍衛親軍將校以上70餘人全部斬殺!

柴榮之所以要在大勝之後對自己軍隊進行“大清洗”,主要原因有3個。

1、這些人的表現,該殺!

2、柴榮急需立威!

3、柴榮不只是懲治首惡,而是一口氣殺盡將校以上70餘人,說明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獎懲、立威需要,而是為了下一盤大棋!

該殺的侍衛親軍將領

954年3月19日,決定後周命運的高平之戰展開了!

由於樊愛能、何徽的潰逃,後周右軍迅速崩潰,若非柴榮親自補鍋,後周恐怕就這此被埋葬!

一開戰,後周軍就發生了災難性事件:右翼的侍衛親軍崩潰了!馬軍將領樊愛能、步軍將領何徽引數千騎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齊刷刷臨陣投降!

危難時刻,柴榮親自率軍迎戰,身先士卒!張永德、趙匡胤率騎兵奮勇衝鋒!在一眾猛人的衝擊下,北漢猛將張元徽被殺,形勢逆轉!柴榮猛衝,北漢撤軍!

想想都後怕,若非柴榮、趙匡胤一眾猛人的神級發揮,後周可能就被樊愛能、何徽坑死了!

這還不算完!

樊愛能、何徽在逃跑後,遇到了正急急忙忙趕往前線的後軍劉詞。

兩位兄弟一見到劉詞,就“熱心”地告訴劉詞:別去送死了,我們已經敗了!

幸好劉詞沒聽他們的忽悠,加速前進,才在傍晚抵達戰場,一起追擊,徹底擊敗了北漢軍!

打仗的時候臨陣逃脫,部下臨陣投降!逃跑路上還散播謠言,勸阻後軍參戰!

這樣的人,當然該殺!

急需殺人立威的柴榮

不過,樊愛能、何徽還是在戰後“厚臉皮”地回到了柴榮軍中。

打了勝仗了,主子心情好,該能從輕發落吧!

他們打錯了算盤!柴榮,此時正需要殺人!

或許因為僅僅只是郭威的養子,此前也沒什麼戰功,自即位以來,柴榮一直被人看輕!

劉崇趁機來犯就算了,國內的大臣也不把他放在眼裡!

出征前,群臣集體反對柴榮親征。

當柴榮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時常親征來試圖說服群臣時,老臣馮道的回答簡單明瞭:陛下是唐太宗嗎?

馮道,是混了幾朝的老油條,絕對不是一個說話不知輕重的二愣子!他都敢這麼懟柴榮,只能反映出:柴榮在群臣中毫無威望!

他們既不認可柴榮的資格、能力,也壓根不怕這個螟蛉之子!

打了勝仗,柴榮讓群臣認可了他的能力!

接下來,是時候讓大家怕一怕他了!

“斬”!

強軍之策

正常情況下,“嚴懲首惡”就可以了,“餘皆不問”。畢竟,斬的都是自己的國防力量呀!

可是,柴榮正準備繼續郭威開啟的強軍之路。

軍隊,是國家的基石。軍人,需要強健的體魄、可靠的政治種程度。因此,一支正常的軍隊,總是要裁汰老弱,引進新鮮血液。

中唐以來,無論禁軍、藩鎮軍,都實行募兵制。士兵一入兵籍,就成了吃皇糧的職業兵。

因此,軍隊中的關係盤根錯節。一般的將領為了獲取士兵的支持,一般不會主動裁汰更新。

這就使得五代軍隊出現了兩個頑疾:

1、暮氣沉沉,戰鬥力下降。

曾經常年囂張的河朔三鎮,他們本應在晚唐五代的風雲中迎風而起,然而,他們卻在朱溫、李克用等新軍閥面前不堪一擊。

這正是因為軍隊關係盤根錯節,暮氣沉沉,戰鬥力下降!

2、驕兵悍將!

一旦正常的賞罰制度難以推行,士兵們往往會變得跋扈驕傲,難以制衡!

高平之戰中,侍衛親軍的表現,正是這兩個頑疾的爆發!

他們暮氣沉沉,戰鬥力不足,一遇到危險形勢,就不服調遣,擅自逃跑或投降!

誰做皇帝我不管,我只是要吃皇糧!跟誰吃不是吃?

柴榮,正準備進行“大清洗”,裁撤弱軍劣將,提拔有才之人!

王樸、趙匡胤,及宋初開國風雲人物,多是在這個過程中被提拔起來的。

集權之路

把刀砍向侍衛親軍,不僅僅是出於戰鬥力的考慮,還主於集權的考慮!

自後唐以來,侍衛親軍,成為了禁軍中的主要力量。後晉、後漢,更是以侍衛司統領禁軍。

禁軍軍權過於集中,非常危險!

因此,後周時期,開始在禁軍中另建殿前軍。

隨後一段事件,強化殿前軍,弱化侍衛親軍,成為了後周加強集權的重要工作。

在此之後,後來的侍衛親軍步軍指揮使李繼勳等人因作戰不利而被貶官,而以張永德、趙匡胤為代表的殿前軍將領的地位、功勳卻在不斷提高!

總的來說,柴榮一日斬殺70餘將,既是出於正常的賞罰、立威需要,更是出於強軍、集權的考慮。

在柴榮的努力下,後周軍一改頑疾,戰鬥力迅速提高!

遺憾的是,柴榮英年早逝,既來不及一統天下,也來不及將合理的權力格局傳給下一代!

最終,點檢(殿前都點檢)做天子!柴榮和郭威親手開創、發展的後周王朝,最終被他們親手建立、發展的殿前軍輕鬆地取而代之!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柴榮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的事件,發生在後周顯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戰後。三月二十一日,取勝的柴榮休整軍隊,斬殺己方將領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

前幾年,在山西高平市湯王頭村發現的那個寫有“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的無主墓,有專家推斷其主人就是在那七十餘人裡。

那麼為什麼柴榮要打勝了仗還殺那麼多人?

他針對的就是唐末五代以來,一直很嚴重的驕兵悍將問題,以及這些人在戰場上的賣隊友行為。

可能有很多人聽過這句話:“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這句話出自《新五代史》,是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所說。原文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也。”

這短短几句話,直接展現出了五代時期武人的跋扈與野心。

“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新五代歷·吳越世家》)

“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餘歲,甚者三、四歲而亡。”(《歐陽文忠全集·本論》)

曾有人半開玩笑式的做過以下總結:

五代的皇帝,根本的屬性是軍事統帥。不直接統領軍隊,就可能被手下的將軍出賣。(後晉少帝石重貴被大將杜重威和張彥澤出賣)

而合格皇帝的唯一標準就是能打。

以前能打,沉迷享樂不想打了,不行!(死於兵變的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本身能打,但有人造反時因狀態不好而不能打,不行!(後唐末帝李從珂,在石敬瑭造反時,因疾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結果失敗)

皇帝老了,繼承人的選擇標準也是能打。

繼承人年紀小,不能領兵,不行!(兒皇帝石敬塘屬意的繼承人是幼子石重睿,結果他死後,大臣們直接另立新君)

繼承人成年了,但性格軟弱,不行!(後唐閔帝李從厚因寬仁軟弱被成為菩薩奴,結果被部下拋棄)

五代的軍閥,由於是軍事統帥,以上皇帝要面對的問題都要面對,還多了一個被全國人都惦記的危險。

隨著你的權力越來越大,功勞越來越多,皇帝會猜忌你,重臣想除掉你,部下想擁立你。比如你去平叛,結果平叛軍和叛軍竟然一起擁立你造反做皇帝,你想活下去,只有一條路——造反,當皇帝。(李嗣源)

柴榮剛登基時,他也遇到了這個問題:雖然他成年了,也很能打,但還是有人不服!

所以他才御駕親征,打了那場高平之戰。

具體情況是:

後周顯德元年,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劉崇趁後周“主少國疑”之際,再次勾結契丹兵南下侵擾,世宗力排眾議,率軍親征,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軍,史載,“(北漢軍)殭屍棄曱,填滿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

憑此一戰,柴榮才算是坐穩了寶座。

坐穩了寶座,自然就要收拾下面的驕兵悍將和殺人立威了。高平之戰中,雙方剛交戰,後周馬軍將領樊愛能、步軍將領何徽就開始賣隊友,他們引數千騎兵潰逃,還導致步兵幹餘人投降北漢。當時後周軍的右翼整個崩潰了。

這個危急時刻,所幸柴榮親自領親兵督戰。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與偏將趙匡胤各領兩千騎兵,衝鋒陷陣,內殿直馬仁瑀射殺數十名敵軍,殿前軍將馬全乂(yì)也率領數百騎兵猛衝,這才扭轉了戰局。

說真的,要不是柴榮真的很能打,自己的親近手下也賣力死戰,這次就真被坑死了。

因此,打完這仗,你要是柴榮能不殺樊愛能、何徽?

看我剛登基不服我,不服我也就算了,還戰場賣我?所以柴榮才殺了他們,至於被殺七十多人,也都是樊愛能、何徽屬下的將領和軍官。

這其實就是一種清洗。再說,不殺掉他們,柴榮哪有位置和財富封賞在高平之戰中拼死作戰的那些親信將領啊?

總之,有很多時候,你死不一定是因為你做錯了事情,可能僅僅是你跟錯了人……


冷兵器研究所


柴榮嚴刑峻法,輕視天下。柴榮作為五代十國的一代英主,已經被吹捧過度。

第一,高平之戰沒有趙匡胤這一偏將挺身而出,後周必敗,也有可能柴榮被殺。初立國,即使不死,柴榮信譽大打折扣,後周很難有好的延續。

其二、柴榮南征北戰,首功趙匡胤,當然柴榮有識人之明。

其三、柴榮徵幽雲三州,只是地理位置並不重要,契丹幾乎不設防的三州,繼續進軍,必然契丹傾軍而出,後周不是對手。柴榮與趙匡胤都進攻過北漢,都無功而返,一個北漢都拿不下,怎麼可能輕鬆拿下幽雲十六州。

第四,治國,柴榮不是趙匡胤的對手。趙匡胤胸懷寬廣,以仁義治國,能力超群遠超柴榮。柴榮確實是五代十國的英主,但只侷限於五代十國亂世,他的定數確定他成不了千古一帝。

柴榮缺陷有史可鑑:

一、嚴刑峻法,輕視天下。

朱國禎: “有輕天下人而好殺者,周世宗是也。”

趙恆:“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

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輕視天下人,好殺加多疑,能將自危,君臣難以坦誠相見,同心戮力。

二、狐性多疑,無法君臣一心。

柴榮死前,調離張榮德,也懷疑趙匡胤,一度猜測並讓趙匡胤靠邊,是無人可用,才徵得符彥卿的同意,臨時任用趙匡胤。

柴榮用符彥卿為首,三個宰相王溥、範質、魏仁浦為顧命大臣,韓通負責調兵,趙匡胤、李重進用兵,互相牽制。因為主少國疑,船老大太多,無法形成有效統一意見,主要將領很危險,包括張榮德、李重進、趙匡胤等都有被冤殺的危險,韓通的兒子已策劃殺掉趙匡胤,如不發動政變,趙匡胤等很危險。如果趙匡胤被除掉,後周必然動亂,後周必有其他將領黃袍加身,張榮德、李重進必然黃袍加身,誰會聽一個七歲小孩的胡亂指揮,到時後周皇室必然身死國滅,華夏民族基本統一將遙遙無期,百姓永無寧日。

柴榮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關,整天工於心計,嚴防死守,難以很好休息,長期會有抑鬱,會嚴重影響他的生命,


聽雨喜雨


柴榮在高平之戰勝利後,不但沒有給予手下獎勵,反倒是連續斬殺了七十多名將領。如果柴榮是一個暴君,那這件事就很好解釋了。

可柴榮是一個明辨是非的君王,他做事從來都是有理有據,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他連續斬殺七十多名將領肯定是事出有因。

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

柴榮這次屠殺的主要目標是樊愛能、何徽,還有他們手下的那些將領。柴榮之所以對他們如此敵視,是因為他們在戰爭的過程當中沒有選擇與敵軍戰鬥,而是選擇徑直逃跑。他們不光是貪生怕死,更是在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新皇帝的不滿。

東廂騎軍亂,步軍解甲投賊。

柴榮之所以生氣,不只是因為將領帶頭逃跑,更是因為他們嚴重影響了軍隊的士氣。在戰爭當中,有人逃跑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如果跑路的是將領,那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樊愛能等人逃跑之後,他們統帥的那些軍隊很快就發生了內亂,不少都選擇主動投降。要知道,當時柴榮的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可以說是非常大。

雖然柴榮最終取得了勝利,讓很多人都覺得樊愛能的叛變沒有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可大家要知道,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勝利,是因為柴榮和他的親衛衝鋒在前,給士兵做了表率作用,這讓普通士兵們重新燃起了熱血。柴榮為了勝利,已經將生命置於度外。要不是柴榮,相信高平之戰肯定會以失敗告終。

但值得一提的是,樊愛能等人作出瞭如此過分的事情,柴榮竟然沒有直接將他們殺死,而是選擇按軍法處置。


史料記載,樊愛能能及偏裨七十餘人,吾欲盡按軍法。

這說明柴榮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理智,這其實已經非常的不容易了。柴榮希望殺死樊愛能等人,但是他不知道這件事對他本人會有何種影響,所以他選擇靜觀其變。

不過此時張永德卻鼓勵柴榮,說他如果想要立威,讓四海臣服,就必須要變得鐵血。有了張永德鼓勵,本來就有殺心的柴榮終於鼓起勇氣,將樊愛能等將領悉數處死。

而在此後,相信最後的結果大家已經猜到了。在柴榮殺死樊愛能等將領之後,他的地位變得更加牢固。人們對他的態度從原來的輕視,變成了現在的敬畏。

樊愛能的本意是要坑一波柴榮,沒想到最後他卻成為了幫柴榮立威的工具,不知道他在天之靈得知這件事,會有何想法。


夏目歷史君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柴榮將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名將校全部斬首,以肅軍紀。就是說把主要幹部全部斬殺,只留下了士兵和下級軍官。

要了解這件事的真實原因,就必須清楚柴榮當時所面臨著如何嚴峻的局勢以及清楚柴榮到底是啥樣子的君主。

01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嚴峻的軍事局勢。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後梁,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 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短短地五十三年的時間,北方政權就經歷了五個朝代,由此可知是如何的混亂。

907年,朱全忠篡奪了唐朝政權,建立了後梁;

923年,李存瑁在魏州稱帝,隨即消滅後梁,建立後唐;

936年,石敬瑭借遼兵攻入洛陽,消滅後唐,建立後晉;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滅掉了後晉。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951年,郭威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漢,定都汴京,建立後周;

同時,後漢節度使劉崇在晉陽稱帝,沿用國號漢,史稱北漢。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這幾十年的生動寫照。軍隊就是命根子,誰掌握了一定的軍事實力,不僅僅是當大爺,還能隨時當皇帝。

這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治、軍事局勢。

954年,周太祖郭威駕崩,晉王柴榮按照遺命在靈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建都太原的北漢劉崇,趁機遣使與契丹通好,自稱“侄皇帝”,乞求派兵聯合進攻後周,

高平之戰爆發,剛剛繼位的柴榮,面臨著隨時被消滅的危險。

02

高平之戰

契丹派大將楊袞帶領騎兵萬餘及步兵五六萬,劉崇以張元徽為先鋒,領兵三萬,進攻後周。

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令李重進、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彥超領騎兵居中,與北漢聯軍對峙,張永德率領禁軍跟隨柴榮征戰。

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就帶領騎兵率先逃走。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後周軍隊有徹底崩潰的危險,看到戰事緊急,周世宗親率左右親兵,冒著矢石出正陣督戰。

禁軍將領趙匡胤率軍從右翼,張永德從左翼追隨世宗奮力出擊,後周軍隊士氣大振,北漢軍大敗。

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佈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軍劉詞前進。

但劉詞不聽,繼續率軍前行,黃昏時與前軍會合。後周得到增援,發起猛攻,北漢徹底崩潰。

北漢劉崇僅僅率領百餘騎狼狽逃脫,後周取得全勝。

高平之戰後,後周軍隊休整。

周世宗柴榮一怒之下,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將領全部斬首示眾,以肅軍紀,軍威大振。

03

“五代第一明君”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時期第一明君,不僅精明強幹,節約儉樸,而且志向遠大,贏得廣泛擁戴。

高平之戰,周世宗洞悉禁軍的弊病和虛弱,汲取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

於是,著手整頓禁軍。一日之內,斬殺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將領,就可以看出柴榮整頓軍紀的決心和鐵腕手段。

同時,重賞高平大戰中的功臣,經張永德推薦,趙匡胤被世宗提拔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

通過這次整頓,大大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世宗親自率領這支部隊,先後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收復多個州郡,後周國力大增。

周世宗勤於政事,也有足夠的能力駕馭那些功勳卓著的將領。但積勞成疾,病倒在北伐途中。在北伐的有利形勢下,無奈只得退軍。

959年,周世宗柴榮英年駕崩,時年三十九歲。

柴榮死後不久,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經過二十年的時間,終於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從整個歷史上看,柴榮也是英明的一代聖主。儘管英年早逝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但他在高平之戰後,通過斬殺樊愛能、何徽等不能用命的將領,提拔趙匡胤等勇猛作戰的戰將,大刀闊斧的整肅軍紀,打造了一戰具有強大作戰能力的軍隊,為後來趙匡胤一統天下,結束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豹眼看歷史


柴榮在歷史上的評價極高,說他是唯一一位只有正面評價而沒有負面評價的皇帝,僅管的功勞無法跟嬴政大帝相比,但是他的胸懷可以跟秦始皇相比。後周第二代皇帝柴榮曾立下豪情壯志: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柴榮一日之內斬殺70名將領就發現在他“十年開拓天下”的目標之中,目的是為了整頓軍紀,嚴明賞罰,樹立他在軍隊中的權威!之後柴柴領兵南征北戰,先後打敗過北漢、契丹、西蜀、南唐等割據政權,他武功赫赫,威震華夏,儘管英年早逝,卻為北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954年北漢勾結契丹國南犯後周,柴榮御駕親征強敵,三軍戰於高平之南。當時後周軍怯敵不敢戰,對陣之時後周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導致後周軍陣腳鬆動,有敗陣喪軍之危。當此危急之時,柴榮率領中軍勇往直前,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左軍李重進、趙匡胤亦奮勇向前,一舉擊殺北漢驍將張元徽,大將劉崇單騎北逃,契丹軍眼見不敵,亦北退回歸。此戰後柴榮根據大周軍隊將不能用、兵不能戰的情況嚴肅整頓軍紀,將臨陣逃脫的70餘員將領誅殺,將能幹的趙匡胤等將領提撥到領導崗位。殺將立威,不僅清除了軍隊中的害群之馬,通過人事調動,榮柴亦掌控了後周軍隊。

柴榮認為軍隊兵不在多而在於精,於是他開始了對軍隊的改革,也就是北宋沿用的禁軍軍制。趙匡胤負責禁軍的組建工作,簡而言之就是從全國各地招募精壯青年,組成專業的軍隊,這些青年是職業軍人,以打仗從戎為職業,終身不得改行,退役後有國家補助養老。禁衛軍成為大周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威懾鄰國,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趙匡胤擔任殿前都虞侯。公元955年,榮柴皇帝下達滅佛運動,收剿大量佛寺財物,以這筆錢西征蜀國,收復秦、風、成、階四州。公元956年至958年榮柴三徵南唐,迫使南唐去除帝號,稱國主。公元959年柴榮大舉北伐遼朝,僅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柴榮正準備乘勝奪取幽州,遇疾而返。

公元959年年六月柴榮病體難支,傳位皇長子柴宗訓,託孤於趙匡胤,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紡領全國禁軍。此時北漢與契丹再次聯兵進攻大周,趙匡胤奉命率軍前往抵抗,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當然宋太祖也禮遇了柴氏家族,讓他們永享富貴!


大秦鐵鷹劍士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的最後一朝後周的第二任皇帝。而五代十國,是大一統王朝唐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亂世,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各大軍閥,只要有點實力,就可以自立為帝,當時的大江南北,竟然有十餘國之多。

立國眾多,朝代更替頻繁,短短72年的時間內,就更迭了多達五個朝代,平均一朝不足15年的享國時間。在這種大背景下,君臣之間猜忌不斷,當時的軍閥們也都普遍習慣了牆頭草的作風。誰強就跟誰,誰弱就拋棄誰,反正不愁找不到收留的地方,大不了自立,過過當皇帝的癮。

郭威就是被後漢第二位皇帝隱帝劉承祐猜忌,不得已起兵造反。在除掉劉承祐之後,郭威“黃袍加身”奪了後漢的江山。

郭威去世之後,柴榮繼位,成了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此時年僅33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定下了“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十年大計劃。

但是,柴榮並非郭威親生子,而且多數時間都在經商。後周立國後,雖然柴榮在澶州任上的兩三年,頗有政績,但是沒有戰功。適逢亂世,軍隊就是真理,柴榮既要面對朝內大臣、將領的挑釁,還要面對北漢、契丹等外敵的威脅,可謂是內外交困。因此,柴榮為了快速立威,就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建立功勳。

恰好,後周的世仇北漢,看後周新帝登基,國本不穩,就勾結契丹,率三萬後漢大軍和六七萬契丹大軍,大舉來犯,想一舉滅亡後周。

柴榮力排宰相馮道的勸阻,御駕親征,率後周大軍與北漢、契丹聯軍大戰於高平。

後周軍排出了最強陣容,大將李重進、白重贊將左軍(西路),樊愛能、何徽將右軍(東路),向訓、史彥超居中軍,張永德率禁軍拱衛皇帝。後漢皇帝劉崇也同樣列為三陣,大將張元徽居東偏,契丹大將楊袞(跟北宋楊家將無關,這位是契丹人)居西偏,劉崇居中軍。

兩軍對壘,劉崇命大將張元徽率領軍進攻。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怯敵,一觸即潰。二人率本部騎兵,拼命逃跑,途中遇到了前來支援的劉詞等後周將領,兩人還勸:“軍敗矣,可無前也。”大軍已經戰敗了,趕快跑吧。這二位純粹是被派來負責搞笑和活躍戰場氣氛的。

但二人的逃跑,卻給後周大軍帶來了不利影響,反而大大助漲了後漢軍隊的士氣,樊愛能、何徽所率的“步卒數千棄甲叛降元徽,[北漢軍]呼萬歲聲振川穀。”如果沒有恰當的應變,那麼後周軍隊的士氣將會一落千丈,必然大敗。

看到這種情形,柴榮也大吃一驚,這兩個傢伙怎麼回事,打都還沒打,就跑了。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柴榮親自執兵上陣,而趙匡胤、張永德、李重進、史彥超等將領也奮勇殺敵,後周軍威大振。

原本呢,後周軍隊較少,而後漢和契丹聯軍是後周軍的數倍,基本上勝券在握。可是劉崇不聽楊袞的建議,把楊袞還有其所帶的契丹大軍全給氣跑了。當時戰場上颳著南風,風勢越來越大,北漢軍隊處於北方逆風,而後周軍隊順風,後漢軍隊大敗。

到了晚上,劉崇好不容易將混亂中的軍隊歸攏,結果又被柴榮帶著趕到的劉詞援軍一陣追殺,把劉崇的中軍大帳都給端了,而後漢大將張元徽戰死。劉崇自己迷路,陰差陽錯,竟然逃了出去,一年後去世。

高平之戰,後周大獲全勝,周世宗自然要論功封賞,大宴將士。柴榮就是借大宴將領之機,公開處置了逃跑將領樊愛能、何徽等人。他故意問禁軍統帥張永德(郭威的女婿,柴榮內弟):“樊愛能及偏裨七十餘人,吾欲盡按軍法,何如?”

張永德是一個非常厚道、實在的人,一直對柴榮忠心耿耿,答道:“必欲開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

柴榮就是要想借張永德之口斬將立威,遂“斬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軍威大振”。

柴榮藉助高平之戰的勝利,重加封賞趙匡胤、李重進、劉詞等將領,並斬殺樊愛能等逃將。柴榮恩威並施,確保了自己在後周的統治地位,為之後整頓軍政,開疆拓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柴榮雖然一日之內,斬殺了70多員戰將,歷史上卻沒有人說柴榮殘酷無情的。

只可惜,柴榮去世的太早,登基才僅僅五年,北伐大遼,連奪三關三州,正準備進攻幽州,收復整個燕雲十六州之時,卻因病去世。柴榮將一個相對富庶、穩定的江山,交給下一位“黃袍加身”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只可惜經趙宋一朝都沒能再收復燕雲十六州。

柴榮如果真的能有三十年的帝位,在趙匡胤等將領的輔佐下,有很大的可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建造一個比北宋更為強大的後周朝。再加上柴榮自少年時就開始經商,乃是商人出身,又喜好黃老,他應該會對商人、手工業者更加的照顧,也許,資本市場、工業革命就會先在華夏大地上開花結果了。什麼成吉思汗、努爾哈赤,估計根本就沒有出現的機會了。而我大中華帝國將會一直傲立於世。


奕天讀歷史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第一明君。他文治武功皆頂尖。並非弒殺之人。為何在一日之內,連殺70名軍官呢?

這要從高平之戰說起。

周太祖郭威去世後,養子柴榮繼位。北漢劉崇趁後周新君即位,政局不穩之際,勾結契丹兵南下。柴榮率軍親征,爆發了五代時期著名的高平之戰。交戰之初,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引兵潰逃,致使後周軍整個右翼崩潰。

柴榮臨危不亂,親自領親兵督戰。才穩住陣腳,扭轉了戰局。反敗為勝。

樊愛能、何徽觸犯軍法,是必死之罪。

高平之戰後,樊愛能、何徽及其屬下的將領和軍官。70人皆被柴榮斬首。

柴榮還封賞了在高平之戰中立下戰功的將領。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爆發了著名的城濮之戰。戰爭剛一爆發。晉國將領舟之橋擅自回國。城濮之戰勝利後,晉文公成為霸主。封賞功臣。殺顛頡、祁瞞、舟之橋三人。儒家經典《左傳》有云:君子謂‘文公能用其刑矣,三罪而民服。’《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刑賞之謂也。

柴榮殺七十名將領和校尉。與晉文公殺舟之橋三人相同。正軍法綱紀也!


楊朱學派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共73年)是唐朝滅亡、北宋立國之間短暫而混亂的大分裂時期,唐朝滅亡後,原唐朝各地節度使紛紛獨立,群雄競逐,天下大亂,各類割據政權多達數十,他們時而聯合、時而混戰,民不聊生。

柴榮(921---959),五代十國時後周皇帝,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郭威無子,把外甥柴榮立為皇子,並改名為郭榮。

公元954年,郭威病亡,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同年北漢趁後周政權交替、國本不穩,勾結契丹南犯,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柴榮自知並非郭威親生子,又未有戰功,內要面對朝內大臣、將領的挑釁,外要面對北漢、契丹等外敵的威脅,可謂是內外交困。因此,柴榮為了快速立威,決定御駕親征。

兩軍在高平遭遇,均排出了最強陣容,後周馬軍統帥樊愛能、步軍統帥何徽二人怯敵,一觸即潰、二人率本部人兵,拼命逃跑,並且一路搶劫輜重,散佈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方支援部隊的前進。

兩位主將的逃跑,給後周大軍帶負面影響而知,大大助漲了後漢軍隊的士氣。緊急之下,柴榮不顧安危,冒著流矢親自指揮,張永德、趙匡胤等將領奮起作戰,其他將領也抖擻精神,奮勇搏殺,終於抵住敵軍的瘋狂攻勢。

後周的援軍終於趕到,兩軍合為一處,趁機發動反擊,扭轉了戰場形勢,把北漢打得落荒而逃,十亡八九,史稱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後周大獲全勝,周世宗自然要論功封賞,大宴將士。柴榮誅殺了帶頭臨陣逃脫的樊愛能、何徽,麾下逃跑的70多名將領也全部斬首,加封賞趙匡胤、李重進、劉詞等將領,柴榮恩威並施,確保了自己在後周的統治地位,為之後整頓軍政,開疆拓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幾年,在山西高平市湯王頭村發現的那個寫有“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的無主墓,有專家推斷其主人就在被誅殺的70餘人之中。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想為君30年,“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因英年早逝終未能實現,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為結束割據開創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柴榮一生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斷去南唐統一的資格; 959年3月,柴榮取道滄州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到5月就先後收復17縣之地,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如能收復燕雲之地,後周將再次一統華夏,建立起以長城為界的漢人帝國,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會崛起,自然不會有蒙古西征之說,而我大中華帝國將會一直傲立於世。

正當柴榮大會諸將,議取幽州(今北京)之時發病,不久去世,年僅39歲。

若柴榮在,趙匡胤絕對不敢利用“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的假消息”欺騙符太后孤兒寡母騙取後周最高軍權,從而黃袍加身,建立大宋。

自大宋王朝開始重文輕武,導致宋朝一直受遊牧民族欺辱,先後受制於遼、西夏、金最後亡於元,成為外敵入侵而滅亡的第一個朝代。

史稱柴榮“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