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自赤壁之戰後,亂世格局已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魏、蜀、吳相互牽制,最終還是被司馬家族奪得天下。不少人都非常可惜:蜀漢為何未能延續兩漢之完整?其中劉備、諸葛亮、關羽、趙雲,等人物更是流傳至今。反倒是得了漢獻帝劉協正統的魏國,則成為人人唾棄的對象。不過筆者卻有一個疑問,223年劉備因病去世之後,蜀漢在諸葛亮的帶領下持續崩塌。按理說劉備離開人世,蜀漢大權交由孔明先生代為掌管,此時臥龍應該更能放開手腳,圖謀大業。為何蜀國卻一蹶不振?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從劉備病逝之後,諸葛亮先後5次向曹魏發動北伐。可是這5次北伐,均未獲得太多的實際效果,蜀漢本就不是太雄厚的家底被折騰個底掉。從這5次北伐來看諸葛亮,不僅沒能守住劉備留下家產,似乎孔明先生還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首次北伐諸葛亮揮淚斬學生馬謖,公元228年蜀漢大軍,皆未能獲得太好戰國。公元231年,諸葛亮將司馬懿成功擊退,但是蜀漢始終偏安一隅,窩在偏遠的西南地區,很難對佔據漢中曹魏有任何實質進攻。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最後一次北伐,則是因為將軍李嚴督糧不力,貽誤戰機。此後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弟子姜維鬥不過蜀漢內部派系,公元263年,後主劉禪見大勢已去,決定投降於曹魏,至此蜀漢正式滅亡。諸葛亮於劉備死後,看上去手握大權也沒了後顧之憂。但是蜀漢卻持續萎靡下去,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劉備死後,蜀漢一蹶不振的現象。首先一點,就是蜀漢內部派系的相互鬥爭,導致諸葛亮在北伐時,有些將領是“聽調不聽宣”。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可能歷史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將蜀漢內部顯得如何團結。但是歷史裡,蜀漢內部有三個大的派系。劉備尚在人世之時,諸葛亮還能借著先主的旗號,鼓動大軍對曹魏實施進攻。但是劉備去世之後,蜀漢內部派系相互碾壓。其中宦官外戚是一派,荊州本地又是一派,劉備的老兄弟和諸葛亮又自成一派。這三個派系相互鬥爭,導致蜀漢內部無法形成統一的調令。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諸葛亮是出色的軍事家,也是治理內政的行家,但並非多麼出色的政治家。諸葛亮只能從大局考慮,儘可能調集手中資源。且諸葛亮也要考慮到,他發動大軍北伐時,蜀漢內部會不會有憂患出現?因此諸葛亮每次北伐,總是會被內部一些問題給拖累。筆者覺得,如果蜀漢真的是鐵板一塊,而且能聽從諸葛亮全權調派,不一定會敗亡的這麼慘。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其次便是接替劉備後主劉禪的不明事理。雖然劉備臨死前留下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但是諸葛亮畢竟是忠心耿耿的老臣,他不會對後主寶座有任何非分之想。然而劉禪明面上對諸葛亮無比尊敬,凡事也都聽從這位老丞相的意見。可是那又怎樣?劉禪心底裡始終不放心諸葛亮,而是相信其他派系。比如諸葛亮一死,姜維繼續主張北伐,便遭到了劉禪嚴詞拒絕。可能有不少朋友覺得:劉禪是因為受到宦官以及其他大臣的慫恿,才不讓姜維繼續率兵攻打曹魏。可蜀漢畢竟是劉家人說的算,劉禪如果心中沒有這個念頭,其他人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劉禪的不作為或者是和諸葛亮唱反調。都會導致孔明率軍北伐時,遭遇到很多看不見的阻力。大家別以為劉禪胸無點墨。其才能政治敏銳性,皆不如同時期其他君主、但劉禪善於攪和,只要劉禪給諸葛亮稍微使點絆子,那麼丞相的北伐便不會太順利。且蜀漢經過這數次北伐之後導致平民怨聲載道。劉禪也在自我懷疑,諸葛亮所發動的北伐,是否能給蜀漢帶來正確的方向?此時劉禪在別有用心之人之下的挑唆,更讓諸葛亮進退兩難。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本應無所顧慮,為何蜀漢卻一蹶不振呢

因此在劉備死後蜀漢內部混亂,諸葛亮只是丞相,能調動全國所有的兵馬,可是內部的政治鬥爭,也是需要諸葛亮小心提防。同時後主劉禪不作為,且與諸葛亮多次使陰招,這也致諸葛亮在北伐時,不能將全國的力量集中於一點。劉備死後,諸葛亮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鬥爭上,以及蜀漢內部出現的混亂,導致臥龍實在難以維持。蜀漢本就偏安一隅,滅亡也只是遲早的事情吧。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