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少數民族壯族的姓氏來源,哪些姓氏是正宗的壯族?


少數民族壯族的姓氏來源,哪些姓氏是正宗的壯族?

廣西的壯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是土著民族,他們大多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壯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在其原生民族與其他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壯族的姓氏也在不斷的演變。

遠古的壯族先民(駱越、西甌等)是沒有姓氏的,越人有名無姓,且名為單名。這個並不奇怪,在遠古的遠古,漢人也沒有姓!只不過壯族的姓氏來得更晚一些,且因為人類的遷徙的民族的融合,多數壯族的姓氏來自漢族,是受漢文化影響的結果。一種是借用漢音來表示壯義,如“(農)儂”,是壯語“森林、樹林”的音譯,“岑”則是“砧板”,“韋”,是壯族的大姓,其意思是“水牛”;另一種是直接來自漢姓,一般是壯族人直接借用在壯族地區的漢族官員、文人、徵兵或漢族老師的姓氏。也有壯族的部落首領“峒主”接受漢文化後,也接受了漢族姓氏,那麼整個“峒民”也就隨了“峒主”的姓氏了。另外,一些流落壯族地區的漢族商人、流民或發配到南疆的官員等由於某些原因融入壯族中,也給壯族帶來了不少的姓氏。


少數民族壯族的姓氏來源,哪些姓氏是正宗的壯族?

壯族人口比較多的姓氏有:韋、覃、農(儂)、岑、黃、羅、莫、譚、陸、廖、藍、龍等。網友熱議說“農”是正統的壯族姓氏,而韋、覃也是壯族的“大戶”人家。除了通常的壯族大姓以外,壯族還有一些罕見姓氏,比如:廣西東興縣有1000多人姓雞;桂林、臨桂、永福、平樂、靈川等地有2000多人姓以,等等。

廣西儂氏家族的儂智高(約1015~1055年),出生在儻猶州(今靖西坡州),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地方壯族首領,建立南天國,宋皇元年(1049年)起兵反宋,連破十二州,每破一州都遺下一些兵員,儂氏因此散佈更廣。後被狄青打散,敗退雲南,為了逃避追捕,遂將儂姓去掉單人旁改為農姓,降於大理。《桂海虞衡志》記載:"羈縻州峒,隸邕州左右江者為多,舊有四道儂氏,謂安平(大新)、武勒(今扶餒)、忠良、七原四州皆儂氏……今黃姓尚多,而儂姓絕少,蓋智高亂後,儂氏善良,許從國姓,故今多姓趙氏。" 《中國姓氏大全》載:儂罕見姓,原為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姓氏。吳人稱我為儂,因此為氏。現代罕見姓,相傳為神農氏後裔,目前已知雲南、廣西等地還有少許儂姓,定為罕見姓外,而農姓已分佈在廣西崇左、南寧、橫縣、邕寧、賓陽、欽州、靈山、浦北、貴港、玉林、德保、都安等大部分市縣。單是崇左縣農姓就有9000多戶,1998年新修的廣西《雁門農氏族譜》記述,儂智高起兵反宋雖然失敗,但客觀上卻迫使宋廷接納邊地內附,為壯族人民爭得了設市通商和設校辦學等權利。《西林縣誌》載:"儂"、"農"通用,有儂智高後裔的說法。在廣西儂、農兩姓早已融為一體,本屬同源已毋庸置疑。


少數民族壯族的姓氏來源,哪些姓氏是正宗的壯族?

如《韋氏扶社宗族族譜》:“我們族人是壯族。從第一代到第十代人,主要是講壯話,第十代以後的族人因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社會交往增多,如讀書、通婚、經商及生產生活的相互往來等,因而語言也就逐漸漢化,第十一代以後的族人,基本以漢話為主要語言,祖宗的壯話只在族內交流使用,也從這一代人開始,由於民族政策放寬,為享受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族人中有的跟祖母或母親的民族改為苗、瑤、侗等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壯族的姓氏來源,哪些姓氏是正宗的壯族?

少數民族大姓的形成與漢族大姓有很大關係,自明代以後,特別是清政府實行"改土歸流"後,少數民族漢化程度加快,紛紛採用或改用漢姓,這就使得壯族的姓氏再次獲得補充與增加,由此可見,各民族姓氏增加是民族之間同化融合的結果。

隨著文化發展,中華兒女的姓氏也隨之錯綜發展,相互交融,其概念和界限也日益模糊,以姓氏區分民族人種更是不可取的。廣大的壯族兄弟姐妹,不管大家姓什麼,我們都要和睦團結,因為我們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都是中華的兒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