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太子朱標如果不死,能壓制住眾多藩王嗎?

今古言堂


我覺得懿文太子壓制眾藩王沒問題,因為在他生前,明太祖朱元璋已經為他繼位後的穩固,做足了保障。

朱元璋有沒有擔心過藩王勢力過大?

懿文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乃馬皇后所生。他性格寬厚,溫文爾雅,在老師宋濂的悉心教導下,儼然是一介儒生。

面對這樣的皇儲,朱元璋不得不為他考慮。所以朱元璋在前期使用重典,興起大獄,包括有名的胡藍黨案,就是為懿文太子提前清除功臣的威脅。

懿文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立皇太孫朱允炆為皇儲,而朱允炆年幼,有點柔弱,為了保證皇太孫繼位後的皇位得到穩固,朱元璋再次興起大獄。

接二連三的興起大獄,明初開國功臣基本被解決了,唯一擔心的就是藩王了。朱元璋死前曾跟懿文太子討論藩王的事,說他在北方邊關設置藩王,屏障國土,不致有唐之藩鎮割據和宋之邊關難守,可保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皇太孫立刻提出自己的疑問說,如果這些藩王勢力過大,豈不是新的威脅。朱元璋反問皇太孫,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置。皇太孫則回答說,先恩撫,以禮相勸,繼之以國家法度,稍加懲處,實在不行則壓制,甚至削藩。太祖頷之。

朱元璋教導懿文太子該心狠手辣的時候不能手軟。

懿文太子向來寬厚仁慈,曾經為犯了重罪的秦王求情。

他還為了老師宋濂向朱元璋哭訴求情,朱元璋發怒,對他說,等爾做了皇帝你來赦免他好了。懿文太子因此心生恐懼,還試圖投井自殺。

朱元璋在胡藍黨案期間,屢興大獄,殺伐決斷,毫不留情,懿文太子看不過,曾多次向朱元璋進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朱元璋嫌他太過寬厚,曾經給他講過一個道理。

有一天朱元璋拿了一個棘杖,上面長滿了刺,讓懿文太子去拿,懿文太子臉有難色,覺得父親在故意刁難自己。

朱元璋說,你怕這上面有刺扎手,所以不敢拿,我現在就是在為你把這些刺拔掉,然後才交給你,等你當了皇帝,你就不用再怕有刺扎手了。我這不都是為了你好?我現在把有威脅的壞人都清理掉,你當了皇帝,就不用再為難,那時候你才真正當這個家。

懿文太子並不理解,他反駁朱元璋說,如果君主像堯舜禹湯一樣,則底下的老百姓也是堯舜禹湯時的百姓。

朱元璋大怒,覺得孺子不可教也,拿起棘杖就朝懿文太子扔去。

面對這樣不開竅的太子,朱元璋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朱元璋為懿文太子皇位的穩固做了哪些準備?

第一,就是為懿文太子清除功臣的威脅。

這個不用多說了,胡藍黨案,朱元璋殺伐三萬多人,一大批開國功臣受到牽連,或被殺,或被貶,或去職。總之,在內部,能清除的重臣的威脅都清除掉。

懿文太子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被立為皇儲,朱元璋再次興起大獄,又殺了一部分功臣。所以靖難之役的時候,建文帝無靠得住的元老宿將可用,讓那個廢柴李景隆給坑了。

第二,派信得過的重臣輔佐懿文太子。

我們看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他一繼位就開始削藩,為何如此操之過急?皆因他過於寵信重用東宮的舊臣僚齊泰和黃子澄,是此二人建議他削藩的。

建文帝的偏聽偏信,導致他忘記了自己跟朱元璋討論的對付藩王的三步策略,繞過前兩步,直接進入削藩的步驟,而此時削藩,並不是最佳時機。

朱元璋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朱元璋一邊剪除違法亂紀、結黨營私的有威脅的功臣,一邊又使用信得過的重臣輔佐懿文太子,目的就是防止懿文太子重用不擅長政事的東宮舊僚,偏聽偏信,防止他決策失誤。

第三,限制藩王的權力。

朱元璋一邊吸取唐宋藩鎮割據和邊疆難防的教訓,在全國大封宗藩,另一方面又吸取漢初七國之亂的教訓,限制藩王的權力。

據《明史》,明朝的宗藩,有律例上的特殊權,有軍事上的指揮權,但是沒有民政上的管理權。這就把藩王的權力限制在了小小的王府之內。

明朝藩王有府兵,一般在六千到一萬九千之間,就這點兵力,造反很難。

明朝的藩王,特別是北方邊鎮的九個藩王,有統轄節制周圍邊鎮兵馬的權力,但是,單個藩王所能節制的邊軍數量有限,跟朝廷的兵力相比差距巨大。

比如,靖難之役的時候,燕王朱棣造反,他擔心遼東的寧王在背後捅自己的老窩,就先把寧王綁架了。朱元璋最後幾年,當時為了出兵朝鮮,朱元璋給了燕王朱棣和寧王統轄邊兵的權力。

此外,明朝還充分考慮到藩王和朝中重臣的勾結以及藩王之間的連接。

因此之故,制定了很多限制藩王的策略。

明朝藩王,不得詔書不得隨意進京,而且按慣例一年只能進京覲見一次。目的就是防止藩王跟文武百官勾結。

明朝諸藩王不能一起進京,必須是一次只能來一個,比如燕王進京了,皇帝見完了,他回去了,下一個藩王才能進京。

明朝規定,諸藩王之間,不得隨意見面,如果實在要見面,必須相隔四五年之久。親兄弟也得四五年才見一次,就是防止他們過從甚密,互結聯盟,圖謀不軌。

當然,藩王出征時,兄弟在軍中相見不算。例如秦王和燕王曾經一起帶兵討伐北元。

通過以上朱元璋對藩王的限制,可見他早就考慮過藩王勢力過大的問題。

懿文太子性格寬厚仁慈,也是他壓制藩王的一個法寶。

其實朱元璋本人是不主張削藩的,因為他看到宋朝因為沒有藩王在邊疆屏障國土,所以才被異族所滅,他認為在邊疆設置藩王,是利大於弊。

有一次,懿文太子上完課,朱元璋問他,都講了什麼,懿文太子說講了漢景帝和七國之亂。朱元璋就問懿文太子,七國之亂,罪在七國,還是罪在朝廷。懿文太子回答,老師說罪在七國。

朱元璋就不同意了,先是說了一番漢景帝的壞話,什麼打死吳王世子之類的。然後朱元璋接著說,是朝廷對七國壓制太狠,所以七國才叛亂,如果朝廷對七國寬仁一點,也不至於有七國之亂。

朱元璋這個看法,跟後來他與建文帝討論藩王是如出一轍的,他的意思是,藩王並不會無緣無故造反,如果朝廷平時以禮制相待,用國家法度稍加懲處,不會鬧到造反的地步。

懿文太子生性寬厚,秦王犯了國法,他還替秦王求情,他總是埋怨朱元璋殺伐過重。所以,如果懿文太子當國,即便到時候他也不得不削藩,他也不至於像建文帝那樣操之過急,甚至搞到諸藩王自殺的自殺,自焚的自焚,最後逼反了燕王。

此外,燕王等人是庶子,只要嫡長子懿文太子在一天,燕王等人絕對得不到支持,因為嫡長子當國在法統上毫無爭議,其他有實力的嫡子,比如秦王,曾經犯過大錯,被貶為庶人,也對懿文太子沒什麼威脅,這也是懿文太子繼位後能壓制諸藩王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我認為,懿文太子繼位以後,壓制諸藩王絕對沒什麼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