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新中国仿制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不采用大容量的弹鼓,而是35发弹匣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国内军队手中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立统一的武器供应,除了进口武器装备外,还对苏式武器进行了仿制生产,其中1950年我国开始了对苏式PPSH-41"波波沙"式7.62MM冲锋枪的仿制,被称为50式冲锋枪,当年就产出3.6万支,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大量使用。50式保留了“波波沙”基本的结构,但是却舍弃了大容量弹鼓,采用35发的弹匣供弹,这是为什么呢?

新中国仿制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不采用大容量的弹鼓,而是35发弹匣

50式冲锋枪

国内工业基础薄,弹鼓质量不可靠


在当时全国的重工业屈指可数,在金属生产加工方面同样落后,最直接的就是当时的生活用品普遍都带一个“洋”字,洋铲、洋钉、洋灰、洋火......,尽管得到苏方的支援,但是整体上依然很弱,许多加工工艺不具备。

弹鼓虽然容量大,但是其结构更复杂,对工艺要求更高,不仅当时我国是这种情况,就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一些弹鼓供弹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弹鼓内的弹簧等部件推动重量太大的子弹力量不足,“波波沙”的弹鼓也并非绝对可靠;同样得情况也发生在二战的汤姆逊冲锋枪身上,二战中大部分美军士兵都更喜欢弹匣供弹。

新中国仿制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不采用大容量的弹鼓,而是35发弹匣

使用波波沙的苏军士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仿制的50冲锋枪放弃了71发的弹鼓,只生产性能可靠的35发弹匣,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

实战证明适当容量的弹匣作战效率更高

弹鼓最大的优势就是子弹充足,让枪支具有更强的火力持续性,但是带来的问题却更多。首先就是重量大大增加,士兵在端着更重的枪支作战时更容易疲惫,设计稳定性要差一点,虽然冲锋枪是近战子弹泼洒器,但是打不中敌人的子弹就等于浪费。

新中国仿制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不采用大容量的弹鼓,而是35发弹匣

冲锋枪与手枪

其次弹鼓的使用灵活性不如弹匣,弹匣细长的尺寸更利于士兵携带,而圆圆的弹鼓因为弹簧等结构变得更厚,士兵就像是揣着一枚圆形地雷一样并不方便,在更换弹鼓和战术机动时灵活性都要差一点。

经过二战的摸索,人们普遍认为装弹在30发左右的弹匣是最适合的,这一经验也被突击步枪继承,至今世界的主流弹匣都是以30发为标准。

新中国仿制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不采用大容量的弹鼓,而是35发弹匣

冲锋枪

弹鼓太过于浪费资源

首先制造弹鼓本身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原材料,虽然单个弹鼓看似不大,但是一支枪至少预备2个以上的弹鼓,几十上百万个弹鼓重量就十分可观了,加上加工时浪费的边角料,其钢材等消耗对于新中国一根铁钉都要精打细算的窘境,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新中国仿制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不采用大容量的弹鼓,而是35发弹匣

冲锋枪

另外大容量的弹鼓还容易造成子弹浪费,不如配备弹匣交给有经验的老兵使用效率高。综合而言,还是弹匣更适合实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