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參加神龍政變的五個人最後都沒有善終,為什麼?

未鳴讀史


參加705年神龍政變的五人結局都很悲慘,特別是桓彥範、袁恕己被周利貞虐殺!二人爵位已經到郡王,被虐殺之慘,千古以來聞者皆如芒在背、冷風哀嚎之聲不絕於耳。敬暉也是被凌遲而死,也非常慘。張柬之、崔玄暐二人算死得比較舒服,都是氣死、後悔死、病死。

(1)神龍政變只是讓武則天退位,權力交給中宗李顯而已,但武氏家族權力仍然巨大,且李氏皇族成員們仍然不長記性

在昨天的回答“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一文中,我即談過這一問題,太平公主就是武氏家族的兒媳,她的第二任老公武攸暨,是武則天未出五服的侄兒,即武則天的父親和攸暨的爺爺是同父同母的兄弟。

中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其在707年的景龍政變中被太子李重俊所殺。第二任丈夫為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

也就是說,武則天、武氏一族的中堅力量仍然與中宗李顯有著極為深厚的的關係。張柬之等人根本殺不了武三思。再加上,武三思與上官婉兒這位李顯的皇妃間的“私情關係”,武氏一族和皇帝李顯某種程度上是一體的。

在此情況下,“五王”的悲劇是註定的。特別是他們逼迫的人是李顯的母親,作為兒子再恨母親,從人情上說,這五個人也不會有好果子兒吃。

(2)五王的權力被各方看重,特別是皇族內部的“無情”,為了權力就是剩一個人也要鬥鬥鬥。韋皇后乃類武則天之人,意圖在為女皇,對五王也是“除之而後快”,武三思在旁攛掇、李顯“苟且一生”,最終,最忠於李唐者反而死得最慘

武三思作為安樂公主的公公、上官婉兒的情夫、武氏家族的“掌門人”,在神龍政變之後並沒有喪失權力。藉助韋皇后後宮淫亂的機會,四處宣揚並傳言為“五王”所傳。為此,韋皇后將五王殺之。

綜上所述,許多人都說張柬之等五人不殺武三思乃是養虎為患。但是,以當時情形看,武三思你殺不了!武氏家族權勢太大。李顯、李旦兄弟各有幕後勢力,李顯昏庸、李旦次之,二人皆被武氏族人(包括太平公主)控制。李顯的子女間也是爭權奪利,人們看重的只是自身權力,卻從來不顧身後威脅。

唯有李隆基自708回到長安後便蓄養人馬,交結臣等以待時機。最終,707年景龍政變武三思被殺,710年李隆基發動軍事政變,將坐著女皇夢的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殺死。712年,睿宗李旦第二次退位,李隆基登大寶,開創了大唐巔峰。


坐古談今


武則天劇照

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已經82歲了,隨著一代雄主的老邁,為了爭奪皇位擁李派和擁武派鬥爭日趨激烈。但是因為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阻撓,太子李顯地位岌岌可危,隨時面臨死亡威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神龍政變”發生了。

“神龍政變”的帶頭人共有五位,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他們都是李唐王朝的擁護者,正是他們的冒險舉動才保住了李唐江山,讓太子李顯繼位,可惜這五人最終都悽慘而死,讓人唏噓。只能說他們擁戴的李顯是一個涼薄之人。

狄仁傑劇照

“神龍政變”的發生離不開一個人,就是著名的狄仁傑。要說狄仁傑700年就死了,又怎麼和5年後的“神龍政變”扯上關係呢?

首先武則天選定的繼承人是武三思,正是在狄仁傑冒死不斷諫言下才改變主意,將李顯從房州接回洛陽擔任太子。可以說沒有狄仁傑的努力,李顯是很難成為太子的,那麼“神龍政變”自然也喪失了名正言順的理由,不能輕易成功。

其次“神龍政變”的帶頭人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都是狄仁傑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才,是狄仁傑給李顯留下的忠誠班底。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受到武則天寵信後,假借皇帝的名義為非作歹,甚至於逼死了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女婿魏王武延基等人,李顯本人生命安全也時常受到威脅。可以說“神龍政變”救了李顯全家性命,張柬之等人是他的大恩人。

唐中宗李顯

那李顯對於這幫李唐忠臣是什麼態度呢?不滿、怨恨都有,就是沒有感激,這也是張柬之等人最終慘死的根源。

李顯從來都不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只不過當時武則天還沒做好登基的準備,才讓李顯當了55天傀儡皇帝,不久就將他廢為廬陵王。李顯怎麼說也是武則天的親兒子,還是個王爺,因此在貶謫初期日子過得非常好,隨行人員300人,近臣、侍從、嬪妃等人在身邊伺候著,住著奢華的宮殿,每日錦衣玉食。

《房縣誌》中對於李顯的貶謫生活有記載“百丈城興,九層版縮,璇琢瓊雕,欄目磴復。其上也,樓觀翬飛,簾牙鳥啄。其下也,芙蓉池開,琵琶亭續。其井也,黃琉八角以金鑲。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勝蓬萊,珠簾星卷,寶鏡月開,巧梳蟬鬢,淡抹魚腮,眉間暈柳,額上妝梅,溫柔香去,脂粉氣來。”

武則天劇照

684年9月武則天臨朝稱制,此後不滿武氏統治的徐敬業等朝臣、越王李貞等宗室紛紛起兵對抗,而作為唐高宗李治活著的嫡系子嗣中最年長的李顯就成為了最好的旗號,“反對武則天、匡復廬陵王”的口號響徹天下。這樣一來李顯的苦日子就來了,武則天沒殺他,但各種迫害、問責接踵而至,他身邊的很多人也都被賜死。

每次有李唐忠臣為李顯說話、鳴不平,武則天就會派使臣去問責李顯,殺一批李顯身邊的人。李顯對於自己兩個哥哥李弘與李賢是怎麼死的非常清楚,因此對於母親的的責備非常懼怕,每日噩夢纏身,精神崩潰到要自殺。而李顯的妻子、後來的韋皇后更慘,父親韋玄貞,母親崔氏,四個兄弟韋洵、韋浩、韋洞、韋泚全被迫害死了。

張柬之

李顯復辟登基後評價狄仁傑的話非常有代表性,“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豈有皇帝剛剛得病,就讓太子監國的道理。這是狄仁傑在樹立私惠,想趁機討好我。”在李顯看來狄仁傑、張柬之等人不是“忠臣”,為他說話是為了私利,有這種偏見在,再加上妻子、女兒的挑撥,張柬之等人就慘了。

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李顯登基,為唐中宗。一登上皇位,李顯立即開始對付張柬之等人,先是封張柬之為漢陽王、敬暉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剝奪五人實權;之後隨便找了個理由就將他們貶到地方任職,挨個收拾。

最終82歲的張柬之被流放到瀧州,憂憤而死;69歲的崔玄暐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敬暉流放瓊州,最終被凌遲處死;54歲的桓彥範流放瀼州,遭受酷刑最終被亂棍打死;袁恕己流放環州,也是受盡折磨最終被殺。“神龍政變”五大功臣從匡扶社稷的重臣,到慘死於邊疆,人生大起大落莫過於此。

李顯劇照

很多人說唐中宗李顯是韋皇后、武三思等人的傀儡,但從兩件事上看他大權在握。第一是韋皇后、武三思等人不只想殺張柬之5人,還想夷滅他們三族,並大肆株連,因為李顯不同意,就沒能進行。試問李顯要是傀儡皇帝,別人還用在乎他的意見麼?

第二是707年“景龍政變”,太子李重俊聯手禁軍將領李多祚、李思衝、李千里等人發動兵變,要誅殺韋皇后、武三思等人。當時韋皇后、武三思已經鬧得天怒人怨,太子李重俊起兵初期很順利,防守京城各處的部隊或支持、或默許,順利殺了武三思父子。但當進攻皇城要殺韋皇后的時候,唐中宗李顯一現身,禁軍立馬倒戈,政變軍潰散,可見李顯是很有威望的。


當狗容易做人難


公元705年,唐朝發生了神龍政變,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個大臣一起發動了軍事政變,分別是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彥範、敬暉,主要就是用武力讓武則天退位,把政權還給李唐,使得中斷了16年的大唐社稷恢復。雖然他們算是立下了大功,但是結局卻非常的慘。一年之後,五王就遭遇了橫禍。前兩個人還好,在流放中病逝了,但是後三個人是用凌遲和毒藥活活折磨死了,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主要有兩種說法


武則天晚年立李顯為太子,做出了還政給李唐的打算。五王還發動政變,就是為了討好皇帝想要立功,要用這個當成籌碼,在新朝堂上達到專權的目的。所以就被李顯看成是最大的敵人,所以被清楚了。另外五王是在武則天身邊很多年的忠誠,武則天當時身邊有二張兄弟,她非常信任,使得政局不穩,可能會對李唐出現不利的局面,所以他們果斷把這兩個人殺了,穩定住大局。這兩種說法也都有道理,也有史料作為證據。帝王和功臣歷來關係很難相處,尤其是五王想在女皇的眼皮底下搞政變,這份魄力本就讓李顯後怕,所以產生了敵意。

事件由來


神龍政變的第三天,武則天就把位置給了李顯,自己把自己軟禁起來了,她在位時精心打扮,但是到了陽宮後,就無心打扮,顯得老了許多。李顯前去看望母親的時候,發現她老了許多,武則天也對他說,我把你接回來,本就打算把位置給你,沒想到這五個人貪功,硬要這樣做。李顯就非常愧疚,武則天這樣說明顯是想讓李顯除掉他們。而且李顯在外流放這麼久,沒機會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他允許韋后聽政,重用武親家。後宮干政本就是忌諱,張柬之看到這樣的情況立馬進諫,讓李顯更加厭煩了,於是認定他們是要把持朝政。

這五個人只是領頭羊,其實參與政變的人非常多,力量很大。這個政變的起因就是二張兄弟因為受寵而掌握權力,武皇生病的時候只有這兩個人能見到她。所以就擔心這兩個人會假傳聖旨,做出對李唐不利的事情,所以發動了政變。在過程中,這五個人就是動員,聯絡。參與的人還有太平公主,李旦等等,還有些禁軍將領,他們害怕跟女皇發生正面衝突,所以整個政變中五王衝在最前面。

張柬之很早就當官了,但是一直沒有被重用,他也一直以匡扶李唐為志向,後來被狄仁傑推薦才來到武則天身邊,發動政變的時候他剛當宰相,沒什麼勢力,年齡也大了,可能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吧。崔玄暐出身很好,使得他很是高傲,人員很差,辦事非常嚴格,他還私下勸武則天處死二張。桓彥範在女皇面前直言不諱,也很痛恨二張的行為,建議處死他們。敬暉與袁恕己也非常清明。五個人都是李唐的忠臣,都怨恨二張。但說來他們的政變其實是正確的,符合歷史潮流,匡扶李唐的做法深入人心,只不過是做法激進,才被李顯給處死了。


春秋亂舞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張柬之等五人雖然成功的扶持李顯復位,但留下了嚴重的禍根武三思。


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武家勢力依然很大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運用權謀登上了地位,武周取代李唐,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武則天任上極力打壓李唐宗室,扶持武家勢力,武三思作為武家的代表,其勢力巨大,充滿野心,窺視帝位。他不是三歲孩童,也不是平常百姓,張柬之等人居然不明白“斬草必除根”的道理,為之後“五王”慘死埋下了禍患。

武三思勾結韋氏

武三思為保權勢,也為將來打算,和李顯皇后韋氏私通,權臣同後宮勢力聯合,危險即將來臨,李顯不為所動,甚至還為“兩人見面”提供便利。

李顯雖復位,可政局依然不穩

權臣武三思,李顯的老婆、女兒,太平公主,甚至是李旦父子他們依然時時刻刻盯著那世上絕無僅有的一把寶座,可我們的君主李顯,完全不是做皇帝的料兒(可能母親帶給他的壓力太大),軟弱無能,沒有主見(張柬之五人高估了李顯)。


權臣大都不得善終

張柬之等五人因為幫助李顯“復位”,恢復李唐神器皆被封王,可“異姓被封王”等於把自己推到了灶火邊,李唐仍處在朝局動盪時期,出於嫉妒也罷,或者權謀也罷,張柬之五人已經“被孤立”,遲早會“被清算”。可能君主賢明還有的救,但李顯這個皇帝完全“不合格”(五王錯信了李顯),最終被武三思陷害致死。就算武三思不動手,那麼多人盯著皇位,“五王”是堅定的“擁皇派”,遲早也會被其他人“解決掉”。




☞(對歷史、時政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可以一起回過頭聊聊歷史,探討時政,歷史是一面鏡子)


past穎甜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神龍元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封五大功臣為郡王,但是五王均落得悽慘收場。

漢陽郡王張柬之,政變後論功封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回襄州養病,同時被任命為襄州刺史,不久再次遭貶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博陵郡王崔玄暐,政變後論功封為中書令、博陵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益州長史,之後再次貶為均州刺史、白州司馬,最後在流放古州途中病逝,時年六十九歲。

扶陽郡王桓彥範,政變後論功封為侍中、扶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瀧州司馬,最後流放瀼州,武三思命周利貞假傳聖旨被虐致死,時年五十四歲。

平陽郡王敬暉,政變後論功封為金紫光祿大夫、侍中、平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滑州刺史、朗州刺史、崖州司馬,最後流放瓊州,武三思命周利貞假傳聖旨被虐致死。

南陽郡王袁恕己,政變後論功封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南陽郡王,隨後受到韋后、武三思勢力的排擠誣陷,被免去宰相職務貶為豫州刺史、郢州刺史、竇州司馬,最後流放環州,武三思命周利貞假傳聖旨被虐致死。


不能善終原因探究

首先,五王僅對二張進行清除,對武周遺留勢力沒有進行剷除,如武三思此類實權人物繼續存在。曾有人提出:“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但張柬之都不同意。

其次,神龍政變實質一場統治階級皇族內部的權利交接,五王作為外臣介入雖然起到推動決定作用,一旦權利交接完畢,皇族內部秩序重新建立起來,五王必然要被排除權利圈外。無論如何,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權利最終要回歸皇權手中,中宗李顯雖然顯得懦弱,但其皇權代理人絕對不可能由五王來擔任。


安定郡小書生


神龍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等大臣在首都洛陽紫微城 發動的軍事政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李顯復辟了唐朝的事件;因為是改朝換代的舉動,又稱神龍革命;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參加神龍革命的五王下場並不好!這是為什麼?

1.神龍革命進行的並不徹底。

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了五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之後,深謀遠慮的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要求敬暉藉著兵勢誅滅武氏宗族勢力,匡正王室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他解釋說: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

張柬之足智多謀,有超越他人的遠見與策略,送武氏殘餘勢力給中宗李顯剷除以立威揚名,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是正確的主動;可惜,李顯不是清朝滅和坤的嘉慶,他沒有接受這份"大禮"。


2.李顯復辟後,變得怯懦無能,為五王悲劇埋下了伏筆。

李顯在廬陵王期間處於幽禁狀態,每時每刻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已嚴重消磨了他的鬥志,變得怯懦與昏庸,政治智慧已不復當年。

此時的李顯已失去了銳意進取的勢頭,變得心慈手軟,並沒對老媽孃家人下手,這為大唐留下了隱患,甚至,李顯的太子李重俊及李顯本人之死,都於李顯的婦人之仁,沒徹底清除武則天的勢力有關。


3.武三思的作用。

在武則天舊臣上官婉兒的客串與鼓譟下,武三思不僅成為李顯的皇后韋氏的情夫,還成為了李顯身邊的紅人;武三思趁機與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等“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黨羽仍當權用事,武氏宗族勢力沒成死灰就復燃為熊熊大火,“為天下所患”。

後來,張柬之等五王人被武三思和韋后捏造事實,構陷譖毀,先後全部被貶官。 敬暉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捶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慘遭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神龍革命領袖下場如此悽慘,令人人痛徹心扉,扼腕嘆息!

神龍政變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統治的結束,讓李顯提前復辟了帝位,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室;一切立法制度、社會規範又重新回到唐高宗李治時期。

神龍政變之後,耄耋之年的武則天自己又向皇帝李顯要求迴歸大唐皇后身份,與李治合葬乾陵,因此武則天沒有成為眾矢之的,在當時也沒有被口誅筆伐,避免了一般亡國之君的悲劇下場;神龍政變是有進步意義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此時中國最偉大、最強盛朝代之一的唐朝迎來了它的第一位女皇帝,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最後一位女皇。武則天成為皇帝之後不斷打壓李唐貴族,將唐朝的權柄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些李唐皇室以及忠於李唐王朝的大臣見武則天強勢,皆不敢有反叛之舉。


但是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武則天病情日益惡化,已經無力掌控大局。此時太子李顯聯合宰相張諫之、崔玄煒、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五人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重新恢復李唐王朝的稱號。史稱這場政治革命為“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成功後,太子李顯成為了唐中宗,但是幫助李顯政變的那五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所謂狡兔死的道理又一次得到了證明。那麼為什麼這參與政變的五人無一個有好下場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革命不徹底,給了敵人可乘之機



“神龍革命”中宰相張諫之等人雖然順利逼迫武則天退位,使李唐王朝重新光復,但是他們卻沒有根除武氏家族的政治權柄,令武三思有了後來翻盤的機會。

在“神龍革命”結束後不久,武三思等人便進入後宮之中,勾結皇后韋氏,意圖把握朝政。韋氏也有繼承武則天成為唐朝女皇的想法,通過唐中宗不斷干預朝政。

在武三思以及皇后韋氏的迫害之下,宰相張諫之等五人要麼病死要麼被殺害,無一人倖存。

二:皇帝不堅定,大臣權力較大



唐中宗雖然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但是由於其自身的限制,導致他並無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懂得政治革命的道理,導致好不容易獲得的大好局面毀於一旦。


在還未獲得全勝的情況下,唐中宗錯誤估計形勢,聽信讒言,逼迫幹掉曾協助其上位的五位大臣,導致皇后韋氏與武三思勾結,李唐王朝再次陷入危機。

總結:


張諫之等五人雖然有大規劃,大志向,卻沒有將計劃很好的執行。他們沒有計算出李顯的軟弱之處,導致最後被武三思所翻盤,自己五人也不得不被逼而死。政治革命的成果毀於一旦。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一:神龍政變的背景:

武則天到了晚年以後,沒有了以前的銳意進取,和大多數皇帝一樣只是安於享樂。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卻趁此插手政事,在朝廷中一手遮天。在這樣的背景下,武周朝廷中流言四起,人人不安。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個大臣在暗中積極聯絡,意圖除掉二張,重新扶李顯登基,恢復大唐。

二:神龍政變的過程:

神龍元年(公元705)正月二十二的早晨,張柬之等五人和李顯以及李多祚、薛思行等將軍通過玄武門進入宮中,先殺了張昌宗和張易之二兄弟,大家再護衛李顯進入武則天的長生殿。

武則天見到人情洶洶,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無奈只得下詔讓李顯登基。李顯登基後,把國號恢復為唐。神龍政變到此完美成功。

三:神龍政變後五個功臣的下場:

政變結束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暲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也叫“五王政變”。但是五王的下場都不好:張柬之和崔玄暲在流放途中病死;敬暉、袁恕己和桓彥範在流放地被李顯和武三思派去的人活活打死。

四:五王不能善終的原因:

首先是心慈手軟姑息養奸,五王在神龍政變成功後沒有徹底清算武則天餘黨的勢力,讓武三思等人可以有機可乘,勾結韋后和上官婉兒等人,迷惑巴結中宗李顯,然後慢慢坐大反噬一口,讓五王追悔莫及。


其次是五王還是看錯了中宗李顯。他們也不是不能殺武三思,而是想讓李顯親自下旨殺武三思,這樣不但顯得名正言順還可以增加李顯的威望。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李顯是個真正的扶不起的阿斗。根本不值得他們輔佐。

最後的原因還是在君臣關係上。李顯雖然是個庸主,他不捨得殺武三思,但不說明他不會殺五王等功臣。“狡兔死,走狗烹”是一句永遠不會過時的名言。


未鳴讀史


武則天神龍元年,時任鳳閣侍郎(宰相)張諫之、鸞臺侍郎(宰相)崔玄暐、左羽林將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趁武則天病重,共謀殺死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唐。

太子李顯繼位,李唐得以復國五人厥功至偉。李達卻對五人不加信用,先明升暗降封五人為郡王,調離實權崗位再一一貶黜。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三人在被貶途中被殺害,張諫之、崔玄暐被貶後病死。

表面看來是李顯昏庸無道,聽信武三思、韋氏的讒言殘害有功之臣。實則五人對於繼位的李顯是,廢立皇帝、威脅皇權的權臣,是必須剷除的對象。

——————————————————————

神龍政變的背景與西漢初期諸呂之亂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是女性當政,同樣是由忠於原朝廷的群臣發起的。

當時臨朝稱制的呂后剛死,對呂氏專權不滿的漢室功臣集團以陳平、周勃為首,連合深受呂氏迫害的劉姓諸侯。誅滅呂氏全族,殺死後少帝劉弘,迎立代王劉恆還政於劉氏。

劉恆穩固帝位後,對功臣集團大肆打壓。周勃丞相之位被免,回封地後被汙告謀反,蒙受牢獄之災,受小吏所欺,靠行賄劉恆孃舅薄昭才逃過一劫。

漢文帝一代明君尚且如此,又何論李顯。權力的鬥爭是不講情面的。

自古行廢立之事的臣子,不是霍光之類的權臣,就是王莽之類的篡權奪位者,人主安能不忌。




南柯一夢君


對於唐中宗李顯而言,是否有神龍革命都不影響他的再次即位 但發動神龍革命的五人,無疑唐中宗培植自己勢力的障礙

唐中宗一生的主題——如何快速培植自己勢力。在684年1月第一次即位時,因為不滿目前武則天不肯還政,意圖通過將岳父韋玄貞從刺史提拔為侍中。

這本來無可厚非,但:

1、速度太快,從刺史到侍中可不是連升三級的問題;沒有權衡丞相的利益,導致丞相反彈;

2、操之太急,自己即位不過一個月,腳跟都沒有站穩。

甚至了強行讓丞相通過任命,說出了氣話:

“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這給了武則天廢除他的理由。

705年,神龍革命後,李顯再次即位。但從李顯的操作來看,還是想快速培植自己的實力:

1、倚重韋后;

2、實行公主開府,讓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開幕府,形成新勢力,達到制約武氏和李旦的目的;

3、冊封大量的斜封官——沒有經過三省同意的官員任命。

神龍政變五人的結局:

1、博陵王崔玄暐被流放到白州(今廣西博白),死於流放地;

2、漢陽郡王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陽),氣憤而死;

3、平陽郡王敬暉先是被貶為崖州司馬,後被流放瓊州,到崖州時被周利貞殺死;

4、扶陽郡王桓彥範被流放貴州(今廣西貴港),被周利貞杖殺;

5、南陽袁恕己先是被貶為竇州司馬,被流放到環州(今廣西河池東北),被周利貞所殺。

對於張柬之等五人,唐中宗對他們最大問題是不信任。684年唐中宗因為和丞相裴炎發生爭執,導致自己被廢。這也是唐中宗為什麼信任自己親人的而非朝臣的原因。

妻子韋后,共患難;女兒安樂公主、妹妹太平公主、弟弟李旦、表兄弟武三思等。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