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柏格森:衝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code>衝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文丨柏格森/<code>


柏格森:衝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生命衝動是本能,綿綿不絕,永遠變化。

— —亨利·柏格森


/////

柏格森·生平

■ 1859年:出生於巴黎。

■ 1878年: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

■ 1881年:獲得中學教師資格,成為中學教師。

■ 1889年:進行博士論文答辯。題為《論意識的直接材料》,不久出版。但未獲索邦大學職位。

■ 1901年:進入法蘭西學院。

■ 1919年:《精神能量》出版。獲得巨大聲望。

■ 192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 1932年:《道德和宗教的兩種起源》出版,表示了精神的重要性。

■ 1941年:逝世於巴黎。


時間是什麼?是一條精確的線嗎?是鐘錶上用小時、分、秒錶現出來的東西嗎?有時候,你會覺得“度日如年”;另一些時候,又覺得“時光飛逝如電”。都是同樣的日子,給人的感覺如此不一樣。可見用科學、理性的法子衡量時間,和我們的真實感受相隔很遠。


換個角度,如果我們拋開外在時間的束縛,尊重一下“心理時間”,整個生活也許都會煥然一新。


這樣的想法看起來很另類,卻是20世紀很多領域的潮流。法國猶太人柏格森,力倡非理性直覺,肯定生命力衝動,提出時間綿延之說,成為二戰前西方最受推崇的哲學家。


柏格森還被認為是當代心理學主流的開創者,並對科學領域有深刻影響。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心理時間”理論成為意識流小說的思想基礎,為現代派文學藝術奠定了哲學基礎。


和所有法國哲學家一樣,柏格森的哲學敘述像詩一樣,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柏格森的“詩篇”裡,我們大約抽出5個基本點——


01.生命衝動創造世界


與歐洲傳統一貫否定生命衝動的傾向相反,柏格森宣稱生命衝動是世界的本源,而且在綿延著的時間裡永遠創造。生命衝動就像“噴泉”一樣噴發,源源不斷,向不同方向分別產生生命、自由意志、靈魂和物質世界。


柏格森:衝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萬物都來自生命衝動,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連綿不斷而成為整體。生命衝動說使這種反理性的本能心理學最後爆發為一場世界性的革命——精神分析運動,把心理學從機械論帶到無意識的彼岸,最終成為當代心理學主流。


02.時間是綿延的


生命創造、流動的過程和方式就是時間。生命衝動源源不斷,綿綿不絕,是不可測量的,也不是鐘錶可以限定的,所以時間也沒有停頓,不可分割。


柏格森管這個過程叫“綿延”,法語是la duree,意為延續、持久。綿延沒有間斷。過去、現在、未來,根本就是同一個過程,不是三個東西。你站在當下,但你有記憶,還遙想著、計劃著未來。所以現在裡有過去,現在藏在未來裡面。


03.直覺是活得真實的唯一方法


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生命衝動是本能,綿綿不絕,永遠變化。依靠分析、邏輯、實證把生命衝動化整為零去把握,絕無可能。主宰著我們今天的世界的實驗科學是唯理性思維方式的化身。


柏格森:衝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它的原則是:不能重複試驗的東西不是真的。可是,等你對著生命擺好架勢,去驗證那已經過去的事情,豈不是刻舟求劍?所以,把握綿延世界真實的唯一辦法是直覺,是去感受,去領悟,去體驗,投身其中,去“情境交融”。


04.發現真正的自我


2007年,滿臉焦慮、被生存原則刻滿世俗的“我”和1989年照片上花朵一樣的“我”是同一個我嗎?當然不是。新陳代謝大概讓每個細胞裡的每個分子都更新了一遍。可是,此刻“我”的意識、潛意識,哪一點不是從那個“花朵”綿延過來的?那些世俗的印痕不是某個願望、無數的心計、情緒、喜怒哀樂投射累積起來的嗎?


柏格森:衝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柏格森把“自我意識”區分為表層自我和深層自我:表層自我為理智分析所揭示,由感覺、概念等組成,並以語言來表達,是自我表現的現象,它與外部空間中的經驗事物和社會相聯繫;深層自我則是真正的綿延本身,它是由意識自身的直覺和反省才能把握的,真正基本的自我。


所以,那個由種種關係利益決定的孤立自私的“小我”,其實只是個假象,頂多算一個“我”的斷面。而包含著過去現在未來的、能和世界息息相通的那個“大我”,才是整體的我。


05.自由引導藝術,藝術解放自我


自由是什麼?自由不是放縱,不是被社會關係或因為壓抑過度的反社會情緒控制。自由是自我的解放:通過直覺,打開自我,順應我們的生命力衝動,打碎那些捆綁著我們的恐懼、觀念、想象中的危險、私心雜念……進入世界的創造和生生不息的節律裡,就自由了。


柏格森:衝動是對生活最好的尊重


藝術是生命力衝動的創造過程。藝術必須走極端。“極端”有兩個:一是極端的“散”,讓自我意識分解到沒有,最後慢慢融化在時間的綿延裡面;一是極端的“緊”,像凡高那樣將自己的神經繃緊到極點,才能和綿延共振。藝術就有散和緊兩個風格。


所以柏格森所說的藝術不是房屋裝修,也不是時裝和宣傳招貼,而應該是非功利的——這種藝術不但不去“反映現實”,向現實諂媚,反而要和時尚對立,與社會決裂。藝術就是憑直覺解放自我,超脫社會生活,超越“客觀世界”,去發現表象背後“深刻的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