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名畫欣賞(第三十五期)——《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名畫欣賞(第三十五期)——《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

1826年,木板油畫,66cm*109cm,伊利諾伊,芝加哥,特拉美國藝術博物館

1825年,年輕的托馬斯·科爾在一次寫生之旅中進入美國的荒原地帶。第二年年初,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出版了《最後的莫西幹人》,這部作品取材於崇山峻嶺,是一部偉大的美國英雄主義史詩。

科爾借小說中的場景讚美喬治湖邊的鄉村風光。他從上而下的視角就好似在山上俯瞰秋天的原野:樹葉紅了,山上的流水湍急而下,畫作跟庫柏的小說一樣浪漫多姿。

庫柏用風景構思史詩小說;科爾用書和自然來構思史詩般的風景。

我們不需要徹底理解庫柏的故事。在科爾眼裡,這裡就像一個圓形劇場,偉大的事蹟、巨大的悲劇和浩然的高貴之氣都已經得到了昇華。科爾視著巨大的空間為人類精神潛能的象徵。


名畫欣賞(第三十五期)——《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

托馬斯·科爾 1801—1848年,生於英格蘭,活躍於美國

科爾出生於英格蘭,1819年移民美國。他進入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學習。最初以肖像畫家和雕刻家的身份工作。1825年,他定居紐約,併成功展出了他的第一批風景畫。1829年,科爾前往歐洲,訪問英格蘭、法國和意大利。1832年返回美國後,他開始創作諷喻畫和歷史題材畫。


名畫欣賞(第三十五期)——《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

《白山山口(克勞福德山山口)》1839年,布面油畫,102cm*148cm,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

這幅畫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畫作中,在尚未被發現的美國荒原上有一座小小的白木屋,孤獨的騎馬人在趕路,頭上烏雲密佈。

但是吸引科爾的科爾的並不是故事情節,而是荒原中的現實生活以及對抗大自然荒蠻之地的脆弱與勇氣。人類在叢林中如此渺小,自然如此強大。

部分作品賞析


名畫欣賞(第三十五期)——《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

《泰坦的高腳杯》The Titan`s Goblet,1833年,浪漫主義,41 x 49 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名畫欣賞(第三十五期)——《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

《遠觀尼亞加拉大瀑布》Distant View of Niagara Falls,1830年,浪漫主義,109.2 x 91.4 cm,芝加哥博物館


名畫欣賞(第三十五期)——《最後的莫西幹人的風景》

《獵人的迴歸》The Hunter s Return,1845年,浪漫主義,阿蒙·卡特美國藝術博物館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名畫”離我們很遠,這類藝術品是代表精英階級的高雅文化,其實不管他技藝如何,始終是在他的時代為時代服務的,從這個樸實的層面來說,只要作品結構完美,色感流暢,賞心悅目即可。大家只需要通過自己的眼睛享受時代為我們帶來的精神愉悅,提高審美就可以了。

帶你快速賞析一幅名畫,裝個逼也好啊!

覺得非常好的可以移步到我的公眾號“窺視藝術”,我等你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