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慈禧害兒媳阿魯特氏,慈安太后怎麼不保護?

時會科


清光緒元年二月,同治皇帝的原配嫡後——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病逝於儲秀宮,距離其夫同治皇帝駕崩僅有兩個多月。而後,“慈禧太后暗害阿魯特氏”的傳言在宮廷、朝堂乃至民間廣為傳播。

《滿清外史·第三章》中對於孝哲毅皇后的死因,就有過相關記載:

及載淳殂,載湉立,阿魯特氏以與所草之遺詔不符,劇悲痛。事為那拉氏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頰曰:“爾既害吾子,尚思作皇太后耶?”阿魯特氏跪於地,泣不止。久之始還宮,益痛不欲生,旦夕悲啼,目盡腫。一日,崇綺入視,知其狀,奏聞。那拉氏曰:“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

這裡,因為對慈禧太后違背同治皇帝所立遺詔意願,擅自更改了皇位傳承結果,而“悲痛甚劇”,隨後在慈禧太后的一再逼迫下,才得以“慘死之速”。至於清朝官方文獻記載之“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沈痾”的記載,只不過是“特掩飾天下耳目之言,非實錄也”。

那麼,在光緒元年,對慈禧太后能夠起到相當程度制約之慈安太后,為何對慈禧太后逼殺孝哲毅皇后,無動於衷,不加以保護呢?

要知道,阿魯特氏之所以能夠在慈禧太后反對的情況下,成為同治皇帝的中宮皇后,正是因為慈安太后的鼎力相助。而且,阿魯特氏還和慈安太后有著較為直接的親屬關係(孝哲毅皇后乃系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筆者認為,在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病逝的過程中,慈安太后之所以未有任何站臺和保護之舉,是因為孝哲毅皇后的死因,並非民間傳聞那般,乃系慈禧太后逼殺;而是萬念俱灰之下的必然結果——病逝。

至於依據所在,筆者認為有三方面足以說明:

1、孝哲毅皇后的所在,對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大權並未實質性威脅

不可否認,孝哲毅皇后乃系清朝最為悲情的皇后。在慈安太后的大力舉薦下,同治皇帝違拗了生母慈禧太后的意願,放棄了慈禧太后看中的富察氏,而選擇了慈安太后看中的阿魯特氏,也正是如此,阿魯特氏成為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肉中刺,開始了於後宮之中的悲慘生活。

在選擇皇后一事上的巨大分歧,讓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並對慈安太后生出嫌隙。為了壓制阿魯特氏,挽回“皇后之爭”事件中丟失的面子,慈禧太后對富察氏百般安撫晉升,在阿魯特氏完全能夠行使皇后職權的前提下,將富察氏連升兩級,晉封為皇貴妃。

《滿清外史》中,曾經記載了慈禧太后對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的“百般刁難”:

那拉氏以其子之敬禮阿魯特氏也,益忿怒。每值阿魯特氏入見,從未嘗假以辭色。浸而母子間亦乖違矣。後乃謂載淳曰:“慧妃賢明,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嫻禮節。皇帝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且陰使內監時時監視之。載淳大不懌,於是終歲獨宿乾清宮。

慈禧太后對同治皇帝后宮生活的蠻橫干涉,讓同治皇帝索性放棄了讓其“心益喜,故伉儷綦篤”的阿魯特氏,放棄了整個後宮,轉而留戀於宮外的煙柳之地,以致年僅19歲便身染“非能明言之疾”而早早駕崩。

同治皇帝駕崩以後,為了保證自己“垂簾聽政”的權力,就必須保證自己皇太后的位分。有鑑於此,慈禧太后按照“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選擇了醇親王之子——愛新覺羅·載湉,“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也就是說,原本應該升級為皇太后的阿魯特氏,在同治皇帝駕崩後依然是皇后的位分,對於慈禧太后而言,毫無威脅和挑戰之言。

而且,早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愛新覺羅·載湉就已經被接入皇后,成為嗣皇帝,阿魯特氏的嘉順皇后名分早已明確,已經無法更改。所以,更談不到對慈禧太后攝政之權的威脅。

也就是說,慈禧太后沒有逼殺孝哲毅皇后的動機;即使對孝哲毅皇后,心有怨恨,也不至於到了逼殺的地步。

2、慈安太后尚居後宮之首,慈禧太后不可能不顧慮她的影響

“辛酉政變”以後,和慈禧太后並稱“兩宮皇太后”的慈安太后,被“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而慈安太后因為“中宮之尊”位列慈禧太后之上,乃系權勢高於慈禧太后的真正晚清政權一把手。

孝哲毅皇后崩逝的光緒元年,慈安太后仍然以“母后皇太后”的身份,“復聽政”,政治地位依然在慈禧太后之上。對於這個出身中宮的後宮之主,慈禧太后縱然跋扈,也始終以禮相待、事事請示。

在對待孝哲毅皇后的態度上,尤其是逼殺孝哲毅皇后這等大事上,慈禧太后不可能不考慮慈安太后的考慮和感受。也就是說,尚在人世,尚居後宮頭把交椅的慈安太后,能夠有效制約慈禧太后的諸多過分之舉,讓慈禧太后即使有逼殺阿魯特氏的想法,也不敢形成事實。

3、根據清朝官方記載,孝哲毅皇后的病逝乃系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非暴卒

對於阿魯特氏患病而後病逝的整個過程,《清實錄·德宗實錄》中,有過較為詳細的過程記載:

丙戌。上侍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幸儲秀宮。視嘉順皇后疾。
丁亥。上侍慈安端俗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幸儲秀宮。視嘉順皇后疾。

也就是說,光緒元年正月,嘉順皇后“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而“遂抱沈痾”,在光緒元年二月十八日、十九日兩天,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親臨病榻前,“視嘉順皇后疾”。

也就是說,慈禧太后前往儲秀宮視疾時,都有慈安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共同見證,並無下手契機。

而且,在《翁同龢日記》中,對阿魯特氏的病逝也有過相關說明:

嘉順皇后臥疾已久,今益劇矣。

這說明阿魯特氏的病情乃系一個循序漸進、逐漸加重的過程,並非突然病發而亡。

所以,筆者認為,《清實錄·德宗實錄》記錄的孝哲毅皇后死因之“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痾,遽於本日寅刻崩逝”的說法還是可信的。畢竟,同治皇帝駕崩以後,光緒皇帝的入嗣,讓未生育皇嗣的孝哲毅皇后徹底失去政治立足點,心如死灰,遂生出悲觀情緒,以致抑鬱患病而終。

參考文獻:《滿清外史》、《清實錄·德宗實錄》、《清史稿·列傳一·后妃》、《翁同龢日記》

正說清代十二朝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意思,慈禧太后害兒媳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時,慈安太后為什麼不保護?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阿魯特氏。

孝哲毅皇后的背景

阿魯特氏,清穆宗(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也是清穆宗唯一的皇后,出身正藍旗蒙古、後抬入鑲黃旗滿洲。這位皇后的身份非常特殊,她幾乎將“祺祥政變”的幾位主要參與者全部串聯到了一起。她的姥爺是鄭親王端華、叔姥爺是肅順、婆婆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夫家六叔是恭忠親王奕訢、夫家姑父是輔政八大臣之一的固倫額駙景壽……

除此之外,阿魯特氏還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端華的嫡福晉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這或許也是慈安太后能夠拋開與姑父端華和肅順的恩怨力挺阿魯特氏的原因之一。同時,清穆宗的側室之一、恭肅皇貴妃阿魯特氏還是她的親姑姑(與其父崇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妹),這一大家子的關係還挺混亂!說到這裡,有必要提一提阿魯特氏的父親崇綺,他是清朝唯一的旗人狀元。清朝有祖制“旗不點元”,慈安太后作為親戚、為避嫌並沒有公開表態,可慈禧太后後來居然還是同意了群臣的意見“但憑文字、何論滿漢”,將其點為了狀元。由此也可見,至少到這個時候慈禧太后並沒有因為他與端華和慈安太后的關係而刻意為難他,否則“祖制”兩個字便完全可以剝奪了崇綺的狀元資格,不是嗎?

孝哲毅皇后與慈禧太后的恩怨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與婆婆慈禧太后之間本來並沒有什麼私人恩怨,但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之間的爭鬥卻將阿魯特氏裹挾到了政治漩渦之中。同治十一年,清穆宗選後,因為阿魯特氏的姥姥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慈安太后自然力挺阿魯特氏。可慈禧太后卻看中了其他人,於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開始了暗中較勁。最後的結局眾所周知,清穆宗的態度一錘定音,他選擇了與生母軟對抗、將阿魯特氏立為了皇后。自此,阿魯特氏與婆婆慈禧太后也算是結下了樑子,婚後慈禧太后對這位兒媳的態度可想而知。因為有慈安太后的罩著,慈禧雖然不悅,卻也不便做得太過分。就這樣,婆媳之間的矛盾也在無形中越積越深……表面看慈禧太后與阿魯特氏是婆媳矛盾,說白了還是政治鬥爭、是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之間的明爭暗鬥!

大清門問題

野史記載,阿魯特氏婚後與婆婆慈禧關係惡劣,慈禧太后忍無可忍想要“廢后”,結果阿魯特氏硬是回懟了一句“不是從大清門進紫禁城的人無權廢黜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矛頭直指慈禧太后的“小妾”歷史。清制,只有直接冊立的皇后大婚時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換言之,無論清文宗(咸豐帝)的繼後慈安太后、還是慈禧太后都不是從大清門進的紫禁城!這就從另一個側面否定了這種說法,阿魯特氏如此懟慈禧太后,同樣不是從大清門進紫禁城的慈安太后會怎麼想?阿魯特氏恐怕還沒有傻到去得罪自己的靠山慈安太后吧?

據部分清宮內部人士的回憶,這句話並不是阿魯特氏所說,而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惇勤親王奕誴。說慈禧太后與阿魯特氏矛盾激化、想要“廢后”,為了試探宗室群臣的反應,慈禧太后有意在奕誴面前抱怨,結果奕誴一句“我這侄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紫禁城的”,直接把嫂子慈禧太后給懟了回去。奕誴是清王朝著名的“率性王爺”,脾氣上來連嫂子慈禧太后也照懟不誤!因為地位崇高、又沒有野心,慈禧太后雖然被他懟,卻沒有過分記恨他、也就是生完氣拉倒……彼時的清王朝,恐怕也就他敢在慈禧面前說出那樣的話來。雖然這話未必是阿魯特氏所說,但她與婆婆慈禧太后矛盾尖銳基本上也是不爭是的事實。

阿魯特氏辭世

同治十三年,清穆宗突發天花駕崩。短短秋月之後,阿魯特氏辭世。如此短的時間內帝后接連辭世,慈禧太后又與阿魯特氏矛盾尖銳,於是很多人將矛頭指向了慈禧太后,說是慈禧太后謀害了阿魯特氏。個人認為,這件事有待商榷!首先,同治十三年慈禧太后還沒有到“隻手遮天”的地步。慈安太后依然活著、恭忠親王奕訢也該沒有被踢出權力中樞。這二人後期走向了合流,對慈禧太后的權勢造成了不小的掣肘。如果慈禧謀害了阿魯特氏,慈安太后和奕訢恐怕很難袖手旁觀。

再就是說阿魯特氏懷孕所以遇害之事。雖然阿魯特氏與慈禧太后關係不和,但她肚子裡可是慈禧太后的親孫子!親孫子不比姨外甥親嗎?慈禧太后擔心阿魯特氏成為皇太后所以除掉了她?慈禧太后完全可以等孩子出生之後再除掉阿魯特氏啊,不是嗎?有什麼必要連自己親孫子也一起殺了?這說不通!古人生孩你就是走一道鬼門關,這個時候除掉阿魯特氏不是更加“順理成章”、不易引起外界猜測、懷疑?但是,慈禧太后並沒有。由此可見,阿魯特氏因為懷孕被害的可能性很小。更何況,慈禧太后憑什麼知道阿魯特氏懷的兒子?難道她的眼睛具有超聲功能?可如果阿魯特氏沒有兒子,慈禧太后選擇了清德宗(光緒帝),她連皇太后都不算、只能算“皇嫂”,又如何威脅慈禧太后的地位?慈禧太后依然是皇太后,不是嗎?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除掉阿魯特氏不僅會引發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也沒有太大必要。個人認為,阿魯特氏之所以與清穆宗前後腳辭世,被傳染天花的可能性較大。清王朝旗人對天花的免疫力普遍較差,因天花辭世者不在少數。最著名的莫過於清世祖(順治帝)和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之間的傳染了,和清穆宗與阿魯特氏的情況很類似,也差不多是前後腳。因此,個人更傾向於這種可能性。至於說什麼清穆宗患梅毒之類,缺乏實質性證據,野史雜說不足以為證。更何況,梅毒同樣是“傳染病”、尤其夫妻之間,不是嗎?

慈安太后為何不伸以援手

阿魯特氏與慈禧太后矛盾激化,為何慈安太后不伸以援手?如果慈安太后不在背後力挺阿魯特氏,區區一個阿魯特氏能夠鬥得過慈禧太后?恐怕太抬舉她了。慈禧太后與阿魯特氏本身並沒有宿願,說白了,她們婆媳之間的矛盾更多地還是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之間矛盾的轉移,阿魯特氏更多地是充當了慈安太后的“馬前卒”。當然,阿魯特氏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就是了,她也未見得就是心甘情願充當慈安太后的“馬前卒”,無非具有共同利益罷了。

如果阿魯特氏是正常死亡,慈安太后不存在伸以援手的問題,她又不是醫生!如果阿魯特氏真是因為懷孕而遭遇慈禧太后的毒手,恐怕慈安太后也不會過分干預,只會在阿魯特氏死後藉此事作文章。為什麼呢?利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阿魯特氏一旦生下兒子、成了皇太后,她損害的不僅僅是慈禧太后的利益,同時也損害了慈安太后的利益!慈禧太后成了太皇太后,慈安太后不也是?要知道,慈安太后並不是什麼“無慾無求”之人,這恐怕也不是她願意接受的。慈禧太后除掉阿魯特氏,對於慈安太后而言無異於是不需要自己動任何腦筋的“借刀殺人”,何樂而不為?

當然,前面也說了,個人傾向於阿魯特氏是正常死亡。所以,慈安太后伸以援手之說沒有存在的意義。說白了,阿魯特氏既是政治鬥爭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矛盾的“犧牲品”。慈安太后當初力挺她為後,恐怕也未見得是出於什麼親情,不過就是為了政治利益而已。真要是阿魯特氏懷上了皇子、將要成為皇太后,恐怕慈安太后也未見得願意留下她!在清穆宗活著時,阿魯特氏和慈安太后是“盟友”,一旦阿魯特氏成為皇太后,她立即就會成為慈安太后的潛在對手!如果真那樣,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像辛酉年那樣再度合流,恐怕也不是沒有可能。


農民工歪說歷史


慈禧、慈安經過辛酉政變,成功剷除顧命八大臣,扶同治皇帝登基,垂簾聽政。

後來,二位太后在皇帝同治大婚問題,產生爭執,慈禧挺富察氏,慈安挺阿魯特氏。最終同治選擇阿魯特氏,慈禧懷恨在心,從此對阿魯特氏,頻頻挑刺,逮著機會就斥責於她。

同治與阿魯特氏心心相印,相敬如賓,封其為“孝哲毅皇后”。

阿魯特之死

同治大婚之後,逐漸開始親政。但同治之前一直被慈禧圧榨,心情鬱結,經常外出,留戀花街柳巷之地。

結果親政一年,同治染上惡疾。不治身亡。史書記載是天花。

慈禧怕丟垂簾聽政的太后之位,故意不立同治嗣,而立咸豐之嗣,自己依然可以身居太后位,而皇后阿魯特氏的身份既非皇后,也非太后,處境尷尬。

正自無奈之下,慈禧又言“殉情”之語。皇后阿魯特氏,在同治去世75天后,自盡身亡。

阿魯特氏是清朝唯一蒙古狀元崇琦之女,當年顧命八大臣之一端華的外孫女,慈安太后的外甥女,身份崇高,地位顯赫,最終卻落得淒涼亡故,令人唏噓。

阿魯特氏為慈禧步步緊逼,為何慈安太后不能出手相助?

  • 一、有心無力

當年辛酉政變,全賴慈禧、安德海、奕訢三人籌劃,方才保住性命並謀下大業。慈禧此間的果決狠辣、運籌帷幄等政治手段已展現淋漓盡致。

而反觀慈安性有軟懦、畏首畏尾。雖二人都貴為太后,慈安卻非同治親孃,而是嫡母。

以慈安之性格,斷然不敢與慈禧直接對話。虎口奪食,無疑於公然與慈禧翻臉,慈安沒有這份膽氣。

夫死妻殉,古已有之。甚至可以說是孝烈貞節的鼓勵行為。慈安沒有插手的理由。

而且以慈安之心智,也沒有找到阿魯特氏免死的理由與機會,即便有心相助,也是無能為力。

慈安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擺設,實力、手段皆不如慈禧,只能眼看慈禧步步緊逼。

  • 二、丟卒保車

同治登基,兩宮太后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慈安敗多勝少。

阿魯特之死,是慈禧對“帝位”的再次洗牌。並非簡單的家事,也不是草率的愛情。而是牽扯甚廣的國家政治。

慈安早已是慈禧的絆腳石,欲除之而後快。阿魯特之死,就是試探慈安的陰謀。如果慈安果斷出手,不僅救不了阿魯特氏,甚至連慈安都要牽扯進去,一起沉淪下去。

慈安雖身居後宮,但也浸染政治多年,這種陰謀不會看不透。同治去世,阿魯特氏也沒有了利用價值,慈安選擇棄子,以保全自身。

  • 三、氣憤難當

同治留戀煙花之地,導致身染病患,不治身亡。同治一死,慈安丟了唯一可以與慈禧分庭抗禮,甚至反敗為勝的機會。

雖然過錯在同治,但身為皇后的阿魯特氏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勸阻連帶責任。

慈安痛失好局,再沒了對抗慈禧的籌碼,內心怒火,可想而知。而這股邪火,慈安無處發洩,只能出在阿魯特氏身上。

慈禧對阿魯特氏是恨,慈安對阿魯特氏則是怨。慈禧想殺阿魯特氏,慈安絕對是遞刀的。阿魯特氏的結局,慈安沒有落井下石已經算是看在親情的面上了,怎麼會去救她呢?

阿魯特氏,完全就是一個政治犧牲品。

結語

野史記載,阿魯特氏因有身孕,慈禧懼怕龍嗣生產,威脅自己,所以才會逼死皇后。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實證,不足於取信。

再者,慈禧要人死,還需要理由嗎?

阿魯特氏的悲慘命運與同治的人生息息相關。同治去世,阿魯特氏處境尷尬又危險,或許殉情真的是她最好的歸宿。就算慈禧不逼,她的人生也註定不明朗。

慈禧當政,晚清的宮廷鬥爭一直都與政治鬥爭掛著鉤。為保住得來不易的“老佛爺”地位,慈禧宮廷、朝局兩手抓,兩手都要狠。而整個國家的命運,都被這個老女人帶跑偏了。


黑白歷史說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兒子,不過真正的歷史上,這兩人關係並不是很好。據一些熟悉這段歷史人記載,當時同治皇帝和和慈安太后恭親王關係就好一點,而和他的親生母親,慈禧太后關係就不怎麼樣。尤其是在選皇后這件事情上,兩個人可謂是針鋒相對。

因為同治皇帝到了一定年紀就要進行大婚了,這個時候就涉及到選皇后的事情。時慈禧太后所注意的人選是富察氏,而慈安太后所中意的人選是阿魯特氏。而同治皇帝自己也喜歡阿魯特氏,最終在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指示下,就選擇了阿魯特氏做皇后。婚後雖然兩人感情不錯,但是因為他們的母親慈禧太后不喜歡,所以導致他們的關係橫生波折。

後來同治皇帝英年早逝,民間的很多傳說都說慈禧太后本來就不喜歡阿魯特氏這個兒媳,所以就逼著阿魯特氏最後為同治皇帝殉葬。不過這個恐怕不是實情,因為當時慈安太后還在,並且慈安太后和阿魯特氏有一定的親戚關係,所以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皇后被慈禧太后逼死。而且當時的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還沒死之前,還做不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不過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死後,為了繼續掌控朝政,就把自己妹妹的兒子,也就是醇親王的兒子載湉接入宮中成為新皇帝,也就是光緒皇帝。而這個時候阿魯特是依然只是皇后,所以無法掌控朝政,並且在自己的丈夫死後,自己又沒有生育子女的情況下,事實上在後宮立足相當的艱難。因此阿魯特氏對前途感覺到過於悲觀,有點萬念俱灰的感覺,導致身染重病,最後去世,並不是慈禧太后所害。只不過因為人們對慈禧太后過於厭惡,所以就傳出了不少慈禧太后害死阿魯特氏的傳言。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慈安太后不方便保護。

因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在同治帝選後時,慈安和慈禧的意見就不統一。慈安和同治皇帝喜歡阿魯特氏,慈禧卻不喜歡阿魯特氏,也許是慪氣,反正是以後婆媳關係不睦埋下了隱患。

阿魯特氏長相貌美,端莊淑惠,但她生性耿直,不會刻意曲意逢迎慈禧,慈禧向來不喜歡阿魯特氏。慈禧的鐵血手腕跟親生兒子同治皇帝的早亡也有關係。關於同治皇帝的死因,民間傳言說是同治皇帝被慈禧阻攔去皇后屋裡,賭氣在八大胡同逛妓院,染上性病去世的。

同治皇帝死後,阿魯特氏已懷有身孕。按說應該等阿魯特氏生下孩子再定奪帝位也可以,如果阿魯特氏生下皇子,也是可以繼承大統的。可是慈禧卻讓光緒當了皇帝,自己還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抓住權力不放。

光緒當了皇帝,阿魯特氏作為嫂子,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後來就被慈禧逼得自盡了。


愛好變成事業


慈安太后。沒有辦法也不方便去保護什麼阿魯臺。當初給同治皇帝選後的時候本來是同治皇帝 和慈安太后看上了阿魯特,但慈禧太后卻並不同意,因此兩個太后之間,因為此事結下了樑子,等到後來。阿魯特此人心直口快也不會刻意逢迎,因此與慈禧太后的關係十分緊張。後來同治皇帝駕崩之後。此時阿魯臺本懷有身孕。要說應該等到。孩子降生再確定皇帝繼承人。

但慈禧太后。比較支持光緒繼位。這樣一來因為輩分原因。阿魯特成了皇太后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她慈禧就不能干預朝政了,所以慈禧不能讓她當太后,而皇帝死了小皇帝比她低一輩,她也不能接著當皇后。身份就陷入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深知皇家禮儀的慈安太后。怎麼可能會為了阿魯特去和慈禧太后鬧翻,慈禧只有把阿魯特逼死再立個小皇帝才能接著垂簾聽政嘛,在這個情況下慈安太后也是沒有辦法的,也許想救。但沒辦法去救,



—只道是尋常



清朝史上最惡毒的婆婆——慈禧太后,先是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死於非命,後有珍妃被塞進井裡活活淹死,這些都和慈禧太后有關。



很多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咸豐帝的兩位媳婦一位是野心勃勃的女強人,一位是與世無爭的賢妻良母。正是因為兩人的性格不同,地位權利都高於慈禧太后的慈安太后則一直被慈禧的思想牽制,屬於被動的狀態,甚至還稀裡糊塗的丟掉了權利,也丟了性命。這樣性格的慈安太后怎麼可能是慈禧太后的對手,又怎能保護皇后阿魯特氏。


看過劉曉慶主演《一代妖后》,裡面有段非常血腥殘暴的劇情,身懷六甲的皇后阿魯特氏偷偷去探望病入膏肓的同治皇帝,結果被尾隨而來的慈禧偷聽到,勃然大怒的慈禧對皇后阿魯特氏大加諷加甚至命人對其動手,品行正直的阿魯特氏以一句“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誰敢。結果這句話徹底激怒慈禧,她當著同治皇帝的面先是給阿魯特氏幾個耳光,隨後又用腳踹懷孕的兒媳婦,一邊打,一邊並揚言要備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眼睜睜看著皇后慘遭凌辱,又急又氣又害怕,竟昏了過去,慈禧太后這才收手。



據史料記載,在同治皇帝病逝兩個多月後,年僅二十二歲的阿魯特氏沒有任何徵兆的突然死亡於宮。就在阿魯特氏死亡當天,兩宮皇太后諭內閣寫到:


“嘉順皇后於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宮,淑慎柔嘉,壼儀足式。侍奉兩宮皇太后,承顏順志,孝敬無違,上年十二月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痾,遽於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實深。”

這是清朝廷發佈的官方言論,雖然對阿魯特氏皇后進行“褒獎”,但卻對其死因含糊其辭的遮掩而過。



在同治十一年(1872),已經十七歲的同治帝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兩宮太后都忙著為同治皇帝物色佳人,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知書達理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決定由同治皇帝自己拿主意,同治皇帝最後選擇溫柔賢惠的阿魯特氏做自己的皇后,慈禧看中的富察氏則被封為妃子。大婚的同治皇帝與皇后情投意合,很恩愛,這點剛好打臉強勢的慈禧太后。也正因為這樣,強勢的慈禧從心眼裡看不順眼阿魯特氏這個兒媳婦,對這位皇后也是橫挑鼻子豎挑眼。


慈安太后雖知道慈禧苛難自己的兒媳婦,也知道慈禧強行分開夫妻二人,但這些都是家事,她礙於面子,並沒有出面勸阻或制止慈禧的這種行為。而同治皇帝夾在中間怎麼都不是,就有了後來私自出宮,直到後來身染惡疾,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的死亡讓阿魯特氏皇后徹底失去在宮中的希望,更讓她絕望的是在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太后選擇光緒做繼承人,而阿魯特氏變成了皇嫂,既非皇后又非太后,地位非常尷尬。而這是的阿魯特氏本來正需要人安慰或者在她背後給予力量的時候,作為“媒人”的慈安太后竟然沒有任何表示,阿魯特氏萬般無望,無依無靠,徹底摧毀了她的心智,直到最後“病死”。


其實想明白了這就是人性的弱點,畢竟在權勢利益面前誰都會先想到自己,慈安太后看似風光無限,但在後宮錯綜複雜的關係面前,她也過得小心翼翼,不會因阿魯特氏這個小媳婦兒跟慈禧太后鬧翻。



微風之語


最重要的是她活著直接威脅兩宮皇太后的利益!她成為皇太后,兩宮就是太皇太后,就不可能垂簾聽政,只能退居幕後,這是兩宮太后最不願意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