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慈禧害儿媳阿鲁特氏,慈安太后怎么不保护?

时会科


清光绪元年二月,同治皇帝的原配嫡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病逝于储秀宫,距离其夫同治皇帝驾崩仅有两个多月。而后,“慈禧太后暗害阿鲁特氏”的传言在宫廷、朝堂乃至民间广为传播。

《满清外史·第三章》中对于孝哲毅皇后的死因,就有过相关记载:

及载淳殂,载湉立,阿鲁特氏以与所草之遗诏不符,剧悲痛。事为那拉氏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颊曰:“尔既害吾子,尚思作皇太后耶?”阿鲁特氏跪于地,泣不止。久之始还宫,益痛不欲生,旦夕悲啼,目尽肿。一日,崇绮入视,知其状,奏闻。那拉氏曰:“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这里,因为对慈禧太后违背同治皇帝所立遗诏意愿,擅自更改了皇位传承结果,而“悲痛甚剧”,随后在慈禧太后的一再逼迫下,才得以“惨死之速”。至于清朝官方文献记载之“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沈疴”的记载,只不过是“特掩饰天下耳目之言,非实录也”。

那么,在光绪元年,对慈禧太后能够起到相当程度制约之慈安太后,为何对慈禧太后逼杀孝哲毅皇后,无动于衷,不加以保护呢?

要知道,阿鲁特氏之所以能够在慈禧太后反对的情况下,成为同治皇帝的中宫皇后,正是因为慈安太后的鼎力相助。而且,阿鲁特氏还和慈安太后有着较为直接的亲属关系(孝哲毅皇后乃系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笔者认为,在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病逝的过程中,慈安太后之所以未有任何站台和保护之举,是因为孝哲毅皇后的死因,并非民间传闻那般,乃系慈禧太后逼杀;而是万念俱灰之下的必然结果——病逝。

至于依据所在,笔者认为有三方面足以说明:

1、孝哲毅皇后的所在,对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大权并未实质性威胁

不可否认,孝哲毅皇后乃系清朝最为悲情的皇后。在慈安太后的大力举荐下,同治皇帝违拗了生母慈禧太后的意愿,放弃了慈禧太后看中的富察氏,而选择了慈安太后看中的阿鲁特氏,也正是如此,阿鲁特氏成为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开始了于后宫之中的悲惨生活。

在选择皇后一事上的巨大分歧,让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并对慈安太后生出嫌隙。为了压制阿鲁特氏,挽回“皇后之争”事件中丢失的面子,慈禧太后对富察氏百般安抚晋升,在阿鲁特氏完全能够行使皇后职权的前提下,将富察氏连升两级,晋封为皇贵妃。

《满清外史》中,曾经记载了慈禧太后对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百般刁难”:

那拉氏以其子之敬礼阿鲁特氏也,益忿怒。每值阿鲁特氏入见,从未尝假以辞色。浸而母子间亦乖违矣。后乃谓载淳曰:“慧妃贤明,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礼节。皇帝毋辄至宫中,致妨政务。”且阴使内监时时监视之。载淳大不怿,于是终岁独宿乾清宫。

慈禧太后对同治皇帝后宫生活的蛮横干涉,让同治皇帝索性放弃了让其“心益喜,故伉俪綦笃”的阿鲁特氏,放弃了整个后宫,转而留恋于宫外的烟柳之地,以致年仅19岁便身染“非能明言之疾”而早早驾崩。

同治皇帝驾崩以后,为了保证自己“垂帘听政”的权力,就必须保证自己皇太后的位分。有鉴于此,慈禧太后按照“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方式,选择了醇亲王之子——爱新觉罗·载湉,“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升级为皇太后的阿鲁特氏,在同治皇帝驾崩后依然是皇后的位分,对于慈禧太后而言,毫无威胁和挑战之言。

而且,早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爱新觉罗·载湉就已经被接入皇后,成为嗣皇帝,阿鲁特氏的嘉顺皇后名分早已明确,已经无法更改。所以,更谈不到对慈禧太后摄政之权的威胁。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没有逼杀孝哲毅皇后的动机;即使对孝哲毅皇后,心有怨恨,也不至于到了逼杀的地步。

2、慈安太后尚居后宫之首,慈禧太后不可能不顾虑她的影响

“辛酉政变”以后,和慈禧太后并称“两宫皇太后”的慈安太后,被“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而慈安太后因为“中宫之尊”位列慈禧太后之上,乃系权势高于慈禧太后的真正晚清政权一把手。

孝哲毅皇后崩逝的光绪元年,慈安太后仍然以“母后皇太后”的身份,“复听政”,政治地位依然在慈禧太后之上。对于这个出身中宫的后宫之主,慈禧太后纵然跋扈,也始终以礼相待、事事请示。

在对待孝哲毅皇后的态度上,尤其是逼杀孝哲毅皇后这等大事上,慈禧太后不可能不考虑慈安太后的考虑和感受。也就是说,尚在人世,尚居后宫头把交椅的慈安太后,能够有效制约慈禧太后的诸多过分之举,让慈禧太后即使有逼杀阿鲁特氏的想法,也不敢形成事实。

3、根据清朝官方记载,孝哲毅皇后的病逝乃系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暴卒

对于阿鲁特氏患病而后病逝的整个过程,《清实录·德宗实录》中,有过较为详细的过程记载:

丙戌。上侍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宫。视嘉顺皇后疾。
丁亥。上侍慈安端俗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宫。视嘉顺皇后疾。

也就是说,光绪元年正月,嘉顺皇后“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而“遂抱沈疴”,在光绪元年二月十八日、十九日两天,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亲临病榻前,“视嘉顺皇后疾”。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前往储秀宫视疾时,都有慈安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共同见证,并无下手契机。

而且,在《翁同龢日记》中,对阿鲁特氏的病逝也有过相关说明:

嘉顺皇后卧疾已久,今益剧矣。

这说明阿鲁特氏的病情乃系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加重的过程,并非突然病发而亡。

所以,笔者认为,《清实录·德宗实录》记录的孝哲毅皇后死因之“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的说法还是可信的。毕竟,同治皇帝驾崩以后,光绪皇帝的入嗣,让未生育皇嗣的孝哲毅皇后彻底失去政治立足点,心如死灰,遂生出悲观情绪,以致抑郁患病而终。

参考文献:《满清外史》、《清实录·德宗实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翁同龢日记》

正说清代十二朝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慈禧太后害儿媳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时,慈安太后为什么不保护?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的背景

阿鲁特氏,清穆宗(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也是清穆宗唯一的皇后,出身正蓝旗蒙古、后抬入镶黄旗满洲。这位皇后的身份非常特殊,她几乎将“祺祥政变”的几位主要参与者全部串联到了一起。她的姥爷是郑亲王端华、叔姥爷是肃顺、婆婆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夫家六叔是恭忠亲王奕訢、夫家姑父是辅政八大臣之一的固伦额驸景寿……

除此之外,阿鲁特氏还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端华的嫡福晋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这或许也是慈安太后能够抛开与姑父端华和肃顺的恩怨力挺阿鲁特氏的原因之一。同时,清穆宗的侧室之一、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还是她的亲姑姑(与其父崇绮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妹),这一大家子的关系还挺混乱!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提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他是清朝唯一的旗人状元。清朝有祖制“旗不点元”,慈安太后作为亲戚、为避嫌并没有公开表态,可慈禧太后后来居然还是同意了群臣的意见“但凭文字、何论满汉”,将其点为了状元。由此也可见,至少到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并没有因为他与端华和慈安太后的关系而刻意为难他,否则“祖制”两个字便完全可以剥夺了崇绮的状元资格,不是吗?

孝哲毅皇后与慈禧太后的恩怨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与婆婆慈禧太后之间本来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但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之间的争斗却将阿鲁特氏裹挟到了政治漩涡之中。同治十一年,清穆宗选后,因为阿鲁特氏的姥姥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慈安太后自然力挺阿鲁特氏。可慈禧太后却看中了其他人,于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开始了暗中较劲。最后的结局众所周知,清穆宗的态度一锤定音,他选择了与生母软对抗、将阿鲁特氏立为了皇后。自此,阿鲁特氏与婆婆慈禧太后也算是结下了梁子,婚后慈禧太后对这位儿媳的态度可想而知。因为有慈安太后的罩着,慈禧虽然不悦,却也不便做得太过分。就这样,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在无形中越积越深……表面看慈禧太后与阿鲁特氏是婆媳矛盾,说白了还是政治斗争、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之间的明争暗斗!

大清门问题

野史记载,阿鲁特氏婚后与婆婆慈禧关系恶劣,慈禧太后忍无可忍想要“废后”,结果阿鲁特氏硬是回怼了一句“不是从大清门进紫禁城的人无权废黜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矛头直指慈禧太后的“小妾”历史。清制,只有直接册立的皇后大婚时才能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换言之,无论清文宗(咸丰帝)的继后慈安太后、还是慈禧太后都不是从大清门进的紫禁城!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否定了这种说法,阿鲁特氏如此怼慈禧太后,同样不是从大清门进紫禁城的慈安太后会怎么想?阿鲁特氏恐怕还没有傻到去得罪自己的靠山慈安太后吧?

据部分清宫内部人士的回忆,这句话并不是阿鲁特氏所说,而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惇勤亲王奕誴。说慈禧太后与阿鲁特氏矛盾激化、想要“废后”,为了试探宗室群臣的反应,慈禧太后有意在奕誴面前抱怨,结果奕誴一句“我这侄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直接把嫂子慈禧太后给怼了回去。奕誴是清王朝著名的“率性王爷”,脾气上来连嫂子慈禧太后也照怼不误!因为地位崇高、又没有野心,慈禧太后虽然被他怼,却没有过分记恨他、也就是生完气拉倒……彼时的清王朝,恐怕也就他敢在慈禧面前说出那样的话来。虽然这话未必是阿鲁特氏所说,但她与婆婆慈禧太后矛盾尖锐基本上也是不争是的事实。

阿鲁特氏辞世

同治十三年,清穆宗突发天花驾崩。短短秋月之后,阿鲁特氏辞世。如此短的时间内帝后接连辞世,慈禧太后又与阿鲁特氏矛盾尖锐,于是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了慈禧太后,说是慈禧太后谋害了阿鲁特氏。个人认为,这件事有待商榷!首先,同治十三年慈禧太后还没有到“只手遮天”的地步。慈安太后依然活着、恭忠亲王奕訢也该没有被踢出权力中枢。这二人后期走向了合流,对慈禧太后的权势造成了不小的掣肘。如果慈禧谋害了阿鲁特氏,慈安太后和奕訢恐怕很难袖手旁观。

再就是说阿鲁特氏怀孕所以遇害之事。虽然阿鲁特氏与慈禧太后关系不和,但她肚子里可是慈禧太后的亲孙子!亲孙子不比姨外甥亲吗?慈禧太后担心阿鲁特氏成为皇太后所以除掉了她?慈禧太后完全可以等孩子出生之后再除掉阿鲁特氏啊,不是吗?有什么必要连自己亲孙子也一起杀了?这说不通!古人生孩你就是走一道鬼门关,这个时候除掉阿鲁特氏不是更加“顺理成章”、不易引起外界猜测、怀疑?但是,慈禧太后并没有。由此可见,阿鲁特氏因为怀孕被害的可能性很小。更何况,慈禧太后凭什么知道阿鲁特氏怀的儿子?难道她的眼睛具有超声功能?可如果阿鲁特氏没有儿子,慈禧太后选择了清德宗(光绪帝),她连皇太后都不算、只能算“皇嫂”,又如何威胁慈禧太后的地位?慈禧太后依然是皇太后,不是吗?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除掉阿鲁特氏不仅会引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也没有太大必要。个人认为,阿鲁特氏之所以与清穆宗前后脚辞世,被传染天花的可能性较大。清王朝旗人对天花的免疫力普遍较差,因天花辞世者不在少数。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世祖(顺治帝)和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之间的传染了,和清穆宗与阿鲁特氏的情况很类似,也差不多是前后脚。因此,个人更倾向于这种可能性。至于说什么清穆宗患梅毒之类,缺乏实质性证据,野史杂说不足以为证。更何况,梅毒同样是“传染病”、尤其夫妻之间,不是吗?

慈安太后为何不伸以援手

阿鲁特氏与慈禧太后矛盾激化,为何慈安太后不伸以援手?如果慈安太后不在背后力挺阿鲁特氏,区区一个阿鲁特氏能够斗得过慈禧太后?恐怕太抬举她了。慈禧太后与阿鲁特氏本身并没有宿愿,说白了,她们婆媳之间的矛盾更多地还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之间矛盾的转移,阿鲁特氏更多地是充当了慈安太后的“马前卒”。当然,阿鲁特氏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就是了,她也未见得就是心甘情愿充当慈安太后的“马前卒”,无非具有共同利益罢了。

如果阿鲁特氏是正常死亡,慈安太后不存在伸以援手的问题,她又不是医生!如果阿鲁特氏真是因为怀孕而遭遇慈禧太后的毒手,恐怕慈安太后也不会过分干预,只会在阿鲁特氏死后借此事作文章。为什么呢?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阿鲁特氏一旦生下儿子、成了皇太后,她损害的不仅仅是慈禧太后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慈安太后的利益!慈禧太后成了太皇太后,慈安太后不也是?要知道,慈安太后并不是什么“无欲无求”之人,这恐怕也不是她愿意接受的。慈禧太后除掉阿鲁特氏,对于慈安太后而言无异于是不需要自己动任何脑筋的“借刀杀人”,何乐而不为?

当然,前面也说了,个人倾向于阿鲁特氏是正常死亡。所以,慈安太后伸以援手之说没有存在的意义。说白了,阿鲁特氏既是政治斗争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矛盾的“牺牲品”。慈安太后当初力挺她为后,恐怕也未见得是出于什么亲情,不过就是为了政治利益而已。真要是阿鲁特氏怀上了皇子、将要成为皇太后,恐怕慈安太后也未见得愿意留下她!在清穆宗活着时,阿鲁特氏和慈安太后是“盟友”,一旦阿鲁特氏成为皇太后,她立即就会成为慈安太后的潜在对手!如果真那样,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像辛酉年那样再度合流,恐怕也不是没有可能。


农民工歪说历史


慈禧、慈安经过辛酉政变,成功铲除顾命八大臣,扶同治皇帝登基,垂帘听政。

后来,二位太后在皇帝同治大婚问题,产生争执,慈禧挺富察氏,慈安挺阿鲁特氏。最终同治选择阿鲁特氏,慈禧怀恨在心,从此对阿鲁特氏,频频挑刺,逮着机会就斥责于她。

同治与阿鲁特氏心心相印,相敬如宾,封其为“孝哲毅皇后”。

阿鲁特之死

同治大婚之后,逐渐开始亲政。但同治之前一直被慈禧圧榨,心情郁结,经常外出,留恋花街柳巷之地。

结果亲政一年,同治染上恶疾。不治身亡。史书记载是天花。

慈禧怕丢垂帘听政的太后之位,故意不立同治嗣,而立咸丰之嗣,自己依然可以身居太后位,而皇后阿鲁特氏的身份既非皇后,也非太后,处境尴尬。

正自无奈之下,慈禧又言“殉情”之语。皇后阿鲁特氏,在同治去世75天后,自尽身亡。

阿鲁特氏是清朝唯一蒙古状元崇琦之女,当年顾命八大臣之一端华的外孙女,慈安太后的外甥女,身份崇高,地位显赫,最终却落得凄凉亡故,令人唏嘘。

阿鲁特氏为慈禧步步紧逼,为何慈安太后不能出手相助?

  • 一、有心无力

当年辛酉政变,全赖慈禧、安德海、奕䜣三人筹划,方才保住性命并谋下大业。慈禧此间的果决狠辣、运筹帷幄等政治手段已展现淋漓尽致。

而反观慈安性有软懦、畏首畏尾。虽二人都贵为太后,慈安却非同治亲娘,而是嫡母。

以慈安之性格,断然不敢与慈禧直接对话。虎口夺食,无疑于公然与慈禧翻脸,慈安没有这份胆气。

夫死妻殉,古已有之。甚至可以说是孝烈贞节的鼓励行为。慈安没有插手的理由。

而且以慈安之心智,也没有找到阿鲁特氏免死的理由与机会,即便有心相助,也是无能为力。

慈安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摆设,实力、手段皆不如慈禧,只能眼看慈禧步步紧逼。

  • 二、丢卒保车

同治登基,两宫太后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慈安败多胜少。

阿鲁特之死,是慈禧对“帝位”的再次洗牌。并非简单的家事,也不是草率的爱情。而是牵扯甚广的国家政治。

慈安早已是慈禧的绊脚石,欲除之而后快。阿鲁特之死,就是试探慈安的阴谋。如果慈安果断出手,不仅救不了阿鲁特氏,甚至连慈安都要牵扯进去,一起沉沦下去。

慈安虽身居后宫,但也浸染政治多年,这种阴谋不会看不透。同治去世,阿鲁特氏也没有了利用价值,慈安选择弃子,以保全自身。

  • 三、气愤难当

同治留恋烟花之地,导致身染病患,不治身亡。同治一死,慈安丢了唯一可以与慈禧分庭抗礼,甚至反败为胜的机会。

虽然过错在同治,但身为皇后的阿鲁特氏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劝阻连带责任。

慈安痛失好局,再没了对抗慈禧的筹码,内心怒火,可想而知。而这股邪火,慈安无处发泄,只能出在阿鲁特氏身上。

慈禧对阿鲁特氏是恨,慈安对阿鲁特氏则是怨。慈禧想杀阿鲁特氏,慈安绝对是递刀的。阿鲁特氏的结局,慈安没有落井下石已经算是看在亲情的面上了,怎么会去救她呢?

阿鲁特氏,完全就是一个政治牺牲品。

结语

野史记载,阿鲁特氏因有身孕,慈禧惧怕龙嗣生产,威胁自己,所以才会逼死皇后。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实证,不足于取信。

再者,慈禧要人死,还需要理由吗?

阿鲁特氏的悲惨命运与同治的人生息息相关。同治去世,阿鲁特氏处境尴尬又危险,或许殉情真的是她最好的归宿。就算慈禧不逼,她的人生也注定不明朗。

慈禧当政,晚清的宫廷斗争一直都与政治斗争挂着钩。为保住得来不易的“老佛爷”地位,慈禧宫廷、朝局两手抓,两手都要狠。而整个国家的命运,都被这个老女人带跑偏了。


黑白历史说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儿子,不过真正的历史上,这两人关系并不是很好。据一些熟悉这段历史人记载,当时同治皇帝和和慈安太后恭亲王关系就好一点,而和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关系就不怎么样。尤其是在选皇后这件事情上,两个人可谓是针锋相对。

因为同治皇帝到了一定年纪就要进行大婚了,这个时候就涉及到选皇后的事情。时慈禧太后所注意的人选是富察氏,而慈安太后所中意的人选是阿鲁特氏。而同治皇帝自己也喜欢阿鲁特氏,最终在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指示下,就选择了阿鲁特氏做皇后。婚后虽然两人感情不错,但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慈禧太后不喜欢,所以导致他们的关系横生波折。

后来同治皇帝英年早逝,民间的很多传说都说慈禧太后本来就不喜欢阿鲁特氏这个儿媳,所以就逼着阿鲁特氏最后为同治皇帝殉葬。不过这个恐怕不是实情,因为当时慈安太后还在,并且慈安太后和阿鲁特氏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所以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皇后被慈禧太后逼死。而且当时的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还没死之前,还做不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不过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死后,为了继续掌控朝政,就把自己妹妹的儿子,也就是醇亲王的儿子载湉接入宫中成为新皇帝,也就是光绪皇帝。而这个时候阿鲁特是依然只是皇后,所以无法掌控朝政,并且在自己的丈夫死后,自己又没有生育子女的情况下,事实上在后宫立足相当的艰难。因此阿鲁特氏对前途感觉到过于悲观,有点万念俱灰的感觉,导致身染重病,最后去世,并不是慈禧太后所害。只不过因为人们对慈禧太后过于厌恶,所以就传出了不少慈禧太后害死阿鲁特氏的传言。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慈安太后不方便保护。

因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在同治帝选后时,慈安和慈禧的意见就不统一。慈安和同治皇帝喜欢阿鲁特氏,慈禧却不喜欢阿鲁特氏,也许是怄气,反正是以后婆媳关系不睦埋下了隐患。

阿鲁特氏长相貌美,端庄淑惠,但她生性耿直,不会刻意曲意逢迎慈禧,慈禧向来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的铁血手腕跟亲生儿子同治皇帝的早亡也有关系。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民间传言说是同治皇帝被慈禧阻拦去皇后屋里,赌气在八大胡同逛妓院,染上性病去世的。

同治皇帝死后,阿鲁特氏已怀有身孕。按说应该等阿鲁特氏生下孩子再定夺帝位也可以,如果阿鲁特氏生下皇子,也是可以继承大统的。可是慈禧却让光绪当了皇帝,自己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抓住权力不放。

光绪当了皇帝,阿鲁特氏作为嫂子,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后来就被慈禧逼得自尽了。


爱好变成事业


慈安太后。没有办法也不方便去保护什么阿鲁台。当初给同治皇帝选后的时候本来是同治皇帝 和慈安太后看上了阿鲁特,但慈禧太后却并不同意,因此两个太后之间,因为此事结下了梁子,等到后来。阿鲁特此人心直口快也不会刻意逢迎,因此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十分紧张。后来同治皇帝驾崩之后。此时阿鲁台本怀有身孕。要说应该等到。孩子降生再确定皇帝继承人。

但慈禧太后。比较支持光绪继位。这样一来因为辈分原因。阿鲁特成了皇太后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她慈禧就不能干预朝政了,所以慈禧不能让她当太后,而皇帝死了小皇帝比她低一辈,她也不能接着当皇后。身份就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深知皇家礼仪的慈安太后。怎么可能会为了阿鲁特去和慈禧太后闹翻,慈禧只有把阿鲁特逼死再立个小皇帝才能接着垂帘听政嘛,在这个情况下慈安太后也是没有办法的,也许想救。但没办法去救,



—只道是寻常



清朝史上最恶毒的婆婆——慈禧太后,先是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死于非命,后有珍妃被塞进井里活活淹死,这些都和慈禧太后有关。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咸丰帝的两位媳妇一位是野心勃勃的女强人,一位是与世无争的贤妻良母。正是因为两人的性格不同,地位权利都高于慈禧太后的慈安太后则一直被慈禧的思想牵制,属于被动的状态,甚至还稀里糊涂的丢掉了权利,也丢了性命。这样性格的慈安太后怎么可能是慈禧太后的对手,又怎能保护皇后阿鲁特氏。


看过刘晓庆主演《一代妖后》,里面有段非常血腥残暴的剧情,身怀六甲的皇后阿鲁特氏偷偷去探望病入膏肓的同治皇帝,结果被尾随而来的慈禧偷听到,勃然大怒的慈禧对皇后阿鲁特氏大加讽加甚至命人对其动手,品行正直的阿鲁特氏以一句“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谁敢。结果这句话彻底激怒慈禧,她当着同治皇帝的面先是给阿鲁特氏几个耳光,随后又用脚踹怀孕的儿媳妇,一边打,一边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凌辱,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慈禧太后这才收手。



据史料记载,在同治皇帝病逝两个多月后,年仅二十二岁的阿鲁特氏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死亡于宫。就在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写到:


“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

这是清朝廷发布的官方言论,虽然对阿鲁特氏皇后进行“褒奖”,但却对其死因含糊其辞的遮掩而过。



在同治十一年(1872),已经十七岁的同治帝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两宫太后都忙着为同治皇帝物色佳人,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知书达理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皇帝自己拿主意,同治皇帝最后选择温柔贤惠的阿鲁特氏做自己的皇后,慈禧看中的富察氏则被封为妃子。大婚的同治皇帝与皇后情投意合,很恩爱,这点刚好打脸强势的慈禧太后。也正因为这样,强势的慈禧从心眼里看不顺眼阿鲁特氏这个儿媳妇,对这位皇后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慈安太后虽知道慈禧苛难自己的儿媳妇,也知道慈禧强行分开夫妻二人,但这些都是家事,她碍于面子,并没有出面劝阻或制止慈禧的这种行为。而同治皇帝夹在中间怎么都不是,就有了后来私自出宫,直到后来身染恶疾,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的死亡让阿鲁特氏皇后彻底失去在宫中的希望,更让她绝望的是在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选择光绪做继承人,而阿鲁特氏变成了皇嫂,既非皇后又非太后,地位非常尴尬。而这是的阿鲁特氏本来正需要人安慰或者在她背后给予力量的时候,作为“媒人”的慈安太后竟然没有任何表示,阿鲁特氏万般无望,无依无靠,彻底摧毁了她的心智,直到最后“病死”。


其实想明白了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毕竟在权势利益面前谁都会先想到自己,慈安太后看似风光无限,但在后宫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她也过得小心翼翼,不会因阿鲁特氏这个小媳妇儿跟慈禧太后闹翻。



微风之语


最重要的是她活着直接威胁两宫皇太后的利益!她成为皇太后,两宫就是太皇太后,就不可能垂帘听政,只能退居幕后,这是两宫太后最不愿意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