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從白巖鬆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白巖松曾在一次醫療機構舉辦的演講中說:關於職業道德,只有兩種職業,有專門的詞彙:一個是教師,叫“師德”;另一個就是醫生,叫“醫德”。除此之外都是以“職業道德”一言以蔽之 。

由此可見“醫德”的重要。


演講開頭白巖松講了一個故事。


大約100年前,一位來自福建的小姑娘,一心想當醫生,參加了當時很難考的“協和”醫學院的招考。考試現場,忽然一位女考生病倒,被抬出考場外救治。這個小姑娘立即放下紙筆,衝出去參與了積極搶救。等完成救治回到考場時,考試已經結束。她並無遺憾的說,明年再來考。


監考官把全程記錄了下來,交給了協和醫學院。醫學院領導調出了她前幾科的考試成績 ,破格錄取了她。因為“救死扶傷”是一個醫生最根本的道德品質,也是課堂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她就是我國婦產科奠基人、醫學專家林巧稚。那時她還只是一個學生,沒有義務和責任,救人只是出於善良的初心。


1:什麼是“初心”?初心是仁德、是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


何為“德”?升也。人的道德,人的心性。何為“仁”?親也。子曰“愛人”。有德者稱其仁,至仁為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人。



初心就是最初的心願,使命就是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復興。曾有多少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民族的解放,捨生忘死。


軍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保護人民,讓人民在和平安全的環境下幸福生活。無論哪一次洪水、疫情危險關頭都有他們的身影,只有付出不求回報。


汶川大地震時,19歲的兵哥哥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從倒塌瓦礫中背出那個12歲的小姑娘。“你等我長大嫁給你”,人們只當成“童言無忌”。12年後的今天,玩笑真成了現實。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醫生的責任和使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安撫心靈”是醫生的醫德和仁心!


2:“醫德”與“仁心”


真的很感謝當年的協和醫學院領導“仁”心大發,慧眼識人,招錄了這位學生。當年林巧稚為了救人,差點丟失了自己的夢想。幾十年後,為了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而放棄了自己的婚育,一生接生了5萬多個孩子,去世前一天還接生了6個孩子。每一個新出生的孩子,她都會用英文寫一句“林巧稚的孩子”,被稱為“萬嬰之母”。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有個孕婦生了4個孩子,前4胎在其他醫院,全部因為黃疸死了,這對一個母親是毀滅性的打擊。第五胎時,這位孕婦寫了一封信,請求林大夫伸出援助之手。這可是當時醫療水平無法解決的難題。


接受之後林大夫白天忙碌地工作,晚上夜以繼日查找各種資料,研究了很多方案,孩子安全降生了。可是三天後仍發現黃疸,林大夫不顧自己的名譽風險,大膽決定給孩子全身換血。


用了整整7天時間,不離孩子一步,吃喝拉撒全由她一個人料理,堅持一點一滴的換血,終於保住了孩子,挽救了這個家庭他們給孩子取名“協和”。這不僅僅是醫德,更是一種“仁心”和大愛!


中國消化病學奠基人張孝騫。當其他醫院對患者王仲貞一感冒就休克,診治為肝炎。張紹謙沒有輕易下結論,他記起30年前接待過這個病人,很快綜合得出結論是“席漢氏綜合症”,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讓隨行醫生都驚訝不已。


因為每個病人都有一個小本子裝在張孝騫心中,記錄著病人的點點滴滴,那些無數個塵封的記憶,隨時都會被打開。只有時刻把病人裝在心裡的,才稱得上“大醫”。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3:“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100年後的2020春節前夕,新冠病毒疫情突然在武漢爆發,各地大批醫護人員回家半途中調轉方向回到崗位。面對未來艱苦環境和傳染的危險,爭先恐後寫下血書要求到抗疫一線。這種捨我其誰、向死而生的行動,在踐行著醫護人員的使命和醫德,體現了醫者仁心!


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隱瞞了身患漸凍症的病情,顧不上已經感染病毒的妻子,堅定的衝在第1線,雷厲風行,指揮若定,讓所有人有了主心骨。央視網評價“用漸凍的生命 ,給別人托起信心和希望”。


這讓我想起了幾十年前我國外科的重要奠基人曾憲九。他發現一位女患者因為胰腺增大,懷疑是胰頭癌,應該複診,可她卻沒有來,因為患者絕望放棄了治療。


曾醫生不僅給患者寫了一封信,“你在9月16號診視後近一個月應返院複診,望你不要延誤”,同時又給患者的單位領導也寫了一封信,要求幫助催促患者前來治病,可他寫信時自己的生命也只剩下7個月了。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幾十年後的這位患者面對記者採訪,眼淚婆娑回憶曾醫生當時說“你怎麼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啊?小姑娘”,而他自己卻為患者忙碌得顧不上珍惜自己的生命。


白巖松在演講中說起自己父親的故事。那是73年父親偶爾咳血,忙於工作,未做檢查。有一次去天津出差,忙完工作火車還沒到點,順便去做個檢查。當時醫生就發現不太好,讓其住院請家屬商談。父親沒以為很重要,拿出了火車票,說要回北京,然後就走了。


不一會,火車站候車室裡想起了廣播,讓父親趕緊到候車廳外,診斷的醫生和院長並帶來了救護車,一起等在候車廳外。

雖然4年後他父親因為肺癌還是走了,但這件事一直溫暖著母親。


很多年母親從沒有跟他提起,在他考入新聞學院即將奔赴工作崗位的時候,母親跟他提起了這件事說:那個醫生多負責啊!白巖松感悟地說:我想母親是在提示我,無論幹什麼工作,都不要忘記自己的職業道德,永遠傳遞著那份仁愛之心。


也正因為鍾南山的父親在他很小時,就在家裡熱情、細緻接待病人,在自己的住處飼養了400多隻老鼠,親自試驗。這份嚴謹,熱心傳承給了鍾南山,才有了今天“講實話,講真話”嚴謹醫德和“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這兒來”的“醫者仁心”。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那些被林大夫搶救接生的“愛林”“念林”“依林”中一定有很多已經走上了和林大夫一樣的路,接過她手中的手術刀和產鉗,不僅延續著林大夫高超的技術還傳承著她那份崇高的醫德和仁心大愛。


在抗疫前線犧牲的李文亮、夏思思以及更多的英雄,他們的孩子也只有3歲5歲或者更小 。還有近日在前線陣地現場五分鐘舉行婚禮的抗疫情侶,未來他們的孩子長大後,瞭解了父母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役中的付出和犧牲,那份愛和情,一定會永遠傳遞下去。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從白巖松的一場演講說起|“醫德和仁心”的傳承


抗疫前線的“90後,“當他們脫下戰袍還是一群孩子”,卻堅定而動情地說:非典的時候我們還小,是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我們長大了,就讓我們來保護你們吧,這是多好的傳承!


結語:

那些被稱為“大醫”和“英雄”的還有很多。感動全國的醫生華益慰一生在用“心”看病,幾十年每一次都會把把聽診器在自己胸口手心捂熱再去查房就診。


中國“肝病之父”吳孟超,查房時低頭彎腰把病人的鞋子方向正過來,以便病人下床方便。一個全世界的著名專家,90多歲高齡的老人所做的一個細小動作,讓人淚目!


就像白巖松在演講中說的那樣,好的醫生不僅要醫治患者的肉體病痛,還要給病人以心靈的撫慰。前輩們崇高的醫德和仁心連同精湛的技藝正在一代代傳承!


我是翻閱陽光,一個正直、感性、用“心”寫作的新手,希望你支持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