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准旗第一中学的记忆

八九年入读准旗第一中学,三年半的在校时光,成了生命里烙印最深的印章,三年半后我的读书梦就此终结,未完成的大学梦想就成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从此在以后的日子里,念及一中就隐隐作痛。

岁月悠悠,往事成霜,记忆如潮般越来越汹湧澎湃击打着逐渐柔软善感的情怀,怀旧不知不觉地成了这个年龄的主角,越来越不愿触及的地方,却越泛滥成灾地撞入心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程,因简单无染的青春,纯真灿漫涂抹了最后的色彩,于是高中生活成了我怀旧情景里的重头戏,多少次涌现在回望的风景里,并越来越活灵活现在生命里,一路高歌。


一中位于沙圪堵镇的南端,整体格局呈长方形,南北是长东西为宽,再往南就是沙圪堵镇的党校,过了党校就出了沙圪堵镇。一条沙圪堵镇由南向北的大马路紧贴一中的西墙而过,一中的大门就建在一中南北直线距离的三分之二靠北边的位置上。

准旗第一中学的记忆

一中的大门是由中间两根高,两边两根低的四根石英砂饰面的柱子,中间两扇大铁门,两边两扇可容走人的小铁门组成,大门里两边各一门窗相对的房子,靠北的一间是学校的传达室,传达室后面还有一厕所,靠南的一间是个小卖部,我入校时用的洗漱用具和饭盒都是从那里购买的。大门正对面大概二百来米处就是学校的一幢大办公室,石英砂饰面的两大门柱撑起头顶的檐板,两扇朱漆大门上一横窗,上悬一匾书“严慈”二字,顶上方白框黑底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八个大字横贯南北,醒人耳目。

办公室一线的东墙角有一小月亮门和座北朝南的教室后墙相连,进了月亮门直往东是一条薄软的细沙路,右手边经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男宿舍的后墙可达东窑洞男宿舍,左手边依次是教师餐厅、大礼堂、炭房、开水房。办公室大门口的东前方又一南北通透的月亮门,门两边各有一截砖饰的花栏墙和左边教室的后墙与右边教师家属房的后墙相连,穿过月亮门顺着南北走向的大通道,可直达学校的大操场,两边棵棵白杨高有十来米,在蔚蓝的天空下亭亭直立。左边除了一幢幢的教室,中间还夹有一排办公室,一门向北开,门里长走廊连着一间间各个班的代课老师办公室。大通道左边除了靠北的一部分是年青教师的家属房,南面几排就是女生宿舍了,这一区域对于男生来说基本是禁区。

除了校大门,这个月亮门可以算是校园里最繁忙的通道,尤其对于跑校生来说,每天上下学,自行车车流滚滚争先恐后的从这里进进出出,奔波在学校和家之间,无数个日出日落,多少个寒来暑往,车轮的印迹里处处记录着那个别样的年华。


进了 学校大门往左拐大概有二百来米的距离就是学生的食堂,供学生打饭的窗口朝东一溜排开,到了饭点,男生和女生分行排队打饭,窗口前一字长蛇,每个同学手提铝制饭盆亦步亦趋地上前凭票买饭,只见窗口里白衣白帽的大师傅手里的长柄勺子在怀前大铝盆里一伸一缩便完成了这一神圣的交接,然后同学们再端着饭盒大步流星而去,有时奔跑多于行走。

准旗第一中学的记忆

在这里无疑是全校男女住校生的大集会,三个年级的所有住校生几乎悉数粉墨登场,高中低年级的学生看的泾渭分明,安静规矩的肯定是高一年级的,不言不语一来就插队或直奔窗口的基本是高三的学生或补习生,而队里左顾右盼、嘻笑打骂的那就是高二的同学了,有时插个队也得东张西望一番。

在我的记忆里学校的大礼堂平时都大门紧闭,庞大的体积静静地卧伏于那里,淡漠的姿式似乎并不属于这片天地,因而即使每天无数次经过它身旁,我也常常忽视了它的存在。只有在放假和开学时才会热闹那么几天,因为住校生的被褥行李箱放假时要拿来这里寄存起来,开学时再从这里取出搬到重新分配好的宿舍,只有此时的大礼堂在这来来往往脚步声里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如果没有在高一新生的军训结束后几个班级之间的拉歌比赛和国庆时的歌咏比赛,以及每年学校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大礼堂真还恐怕在我记忆里遗失,应该那是它 一年里最光彩夺目的时刻。


东窑洞,故名思义是座东朝西而建的窑洞,是当时一中的制高点,也是一中的最东边,窑洞后是一片密集的居民区。窑洞一溜大概十五六间的样子,木制门窗,蓝砖门面,白灰里子墙皮,半圆窑顶,铁制上下铺,一屋十二人,这就是高一新生的男宿舍。

宿舍再往南是一大厕所、垃圾场,厕所南小缓坡下是几棵大榆树旁的旗一中的东大门,曾经时封时开,因为学校为了更好管理常常把门用钢筋焊成死栅子,而墙那边的人们又为了出行方便弄了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这里也成了学生改善伙食的天堂,因为东墙外的持家女人们常常在自家做好饭菜,提在一铁桶内,缘门入内叫卖来改善自家的经济状况。记得那时有山药丸子、粉汤油饼、油糕、焖面、细烩菜米饭等,用学校食堂的饭票就可购买,但这种奢侈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可能常常去享受。

东大门一线往南又是一小厕所,再往南就是学校的大操场了。东窑洞宿舍一线往北,隔一小厕所也是一溜窑洞,有库房也住人,大概住些学校的雇佣工人,门前的地下是大山药窖,在这里半夜时分曾经和别的同学用树杆子绑着铁丝,从山药窖的通气口子往出扎过土豆,来烤着吃过。因为这里不属于学生生活活动的区域,所以相对来说记忆比较模糊。

上了高二男住校生按学校的安排便搬入了紧挨东窑洞座北朝南的起脊房宿舍内,宿舍砖铺地,纸顶棚,依然是木制门窗,中间一火炉,两边一溜各四个上下铺。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同班甚至是同届的学生都十分熟悉了,而且那些志趣相投、互有好感的同学都成了要好的哥们,所以常常在下午放学后到晚自习前的这段较长时间里,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聚在一块谈天说地、嬉戏怒骂地打成了一片,这时宿舍是最好的天地,这里不止有自由的空间,可以打打扑克,可以呦五喝六划划拳,可以弹弹吉它唱唱歌,还常常神情暧昧而羞涩地议论班里的女同学……


旗一中的操场约占整个学校面积的四分之一,处于学校的最南端,东和南边隔一堵校园墙就是果园和菜地,这好象也属于一中的产业,西面一墙之隔就是那条横贯南北的沙圪堵全镇最长的马路了。北边往西一线有座北朝南的男生宿舍一排,再往西中间横列两排不是起脊的新教室(除了这两排新教室和东窑洞的窑洞建筑外,一中的建筑整体上都为起脊结构),再往西是一排放置体育器械的库房和体育老师的临时办公室,教室与教室之间有大概五六米的间距,而教室与宿舍之间间距就会有十几米了,再往西就是一中的西墙了,其中中间两排教室的地方整体往北移了大概有五六十米远,因此操场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凸”字形。

操场的东南西除了校园墙和墙边生长着七零八落的大榆树和杨树外,再没有其它建筑物,所以整个操场就显得空旷无比,操场的西边紧挨体育器械库的门前安置有高、低、双杠,往南就是两个蓝球场了,蓝球场往东就是足球场。足球场被一用蓝砖横立镶嵌入地面成圆形所围,没有网袋的一南一北的两个足场门常孤零零地矗立在操场上,锈蚀斑斑。蓝砖表面置于黄土层上,即使经年累月依然清晰可辨。绕着这个外圆跑一圈就是四百米,无数个早晨都曾于茫茫夜色中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不知画了多少个圆。

对于操场来说,早晨是它最灿烂的一瞬,在隆隆的脚步声中迎来满天朝霞,在朝霞辉映里操场上到处都是诵读的学生,这一时刻没有嘈杂,只有静谧柔和倾泻。而最热闹有活力的时候不是课间操,也不是体育课,而是每天下午第三节的自由活动课,操场上到处都是同学,有踢足球的、打蓝球的、背诵的、追逐打闹的、还有茫无头绪溜达的,各种声音充斥着整个操场,每个同学在这里尽情放飞着自我。


那个年代一中的学生伙食标准和现在的根本没有可比性,就餐条件也差,没有餐厅,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都要排着队在食堂的窗口前打饭,吃饭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寝室。入学时住校生首先要用人民币向管伙食的老师兑换成面值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红红绿绿五颜六色的塑科饭票,吃多花多吃少花少,自由随意。

早上早自习课一下,就是早饭时间,早饭永远是一尘不变长方形的大馒头,长二十来公分,宽七八公分,高六七公分,土黄土黄没有一点雪白娇容,为了方便,同学之间轮流着买馒头,于是每个早晨,那一幅幅一个人两手卡着十来个馒头奔跑着穿过校园的影象已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夏秋的午饭和晚饭是圆白菜或大白菜糜米饭或馒头,春冬的午饭和晚饭是腌白菜糜米饭或馒头,菜里除了山药块,一般都少油没肉,只有在重要节日才改善一下伙食,也无非是粉汤油饼,或菜里多放点肉和豆腐。因为肚里一来油水少,二来十七大八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住校生时常觉得吃不饱,这就需要家里带的一些干粮来贴补,而在冬天有火炉子的条件下,一种“桶面”也应运而生。

每个寝室都有一只可以提水的小铁桶,大概高四十来公分,直径三十来公分,平时用这只桶提水来打扫卫生和洗漱。如果在上晚自习前还感觉肚里半饥不饱的话,于是就去开水房提半桶开水,放在火炉上进一步煮沸,然后放一至二棒机制挂面,待煮好后把从家里带来的,母亲切成小碎块的瘦肉和猪油用葱姜蒜炝好的油肉挖两三小勺子放入里面,再适当撒上盐连汤带面调好,这样几个人围着桶,你捞一筷子他捞一筷子,吸溜淌水地都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半桶面就一扫而空了,至今想来那“桶面”仍是我吃过最香的面,余香常萦绕,余味已难寻。


关于一中的记忆还很多很多,这里我只选一些能够激起共鸣的东西来记述,想来作别准一中已近三十年,其中有些细节再怎样努力回想也无法准确地清晰起来,所以有些记述的难免会有偏差,有些东西会遗漏,而过去的校园早已在社会不断前进的滚滚洪流里变得面目全非无从印证,就让我的遗憾成殇,且留给别的同学成为再寻的美丽吧。

准旗第一中学的记忆

现在虽然常常路经一中,但目之所及的陌生感,让我的回念无所依托。在这里我就用我的回忆一点点来还原我心中曾经的一中,同时也期待有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来唤醒和我一样曾学习和生活在那个年代一中校园里同学们的记忆,然后让我们在记忆的引领下,来渐次复苏那时与我们交集过的每位老师和同学们,来重新拣拾我们曾散落于一中角角落落里的故事,让他们在我们的生命里再次鲜活的走过,以此来怀念与纪念已淹没于历史长河里的那方天地和那段青春岁月。


END


准旗第一中学的记忆

刘建飞,男,汉族,生于1973年6月7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圐圙梁村人,自由职业,个体,现常年居住于准格尔旗龙口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