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懷念雷鋒是因為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溫暖——從歌劇《雷鋒》說開去


懷念雷鋒是因為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溫暖——從歌劇《雷鋒》說開去


懷念雷鋒是因為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溫暖——從歌劇《雷鋒》說開去

周志芳

題記:

每年的三月五日,我總會想起小時候和小夥伴們搶著參加大掃除、扶老奶奶過馬路、去駐地部隊參加慰問演出的童年趣事,我和姐姐加起來的學雷鋒標兵證書都快堆成了小山兒,不排除有虛榮心的因素,老師和家長也會因此而取笑我們是“一年只當一回雷鋒”的熊孩子,可就是這麼件小事,年復一年,習慣成自然,不知不覺就深深融入了我們的心靈深處,我們也許永遠無法達到雷鋒的境界,可我們至少能心存良善,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可能作一個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人,是的,沒錯兒,三月五日,是雷鋒同志紀念日,雖然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感到日漸陌生疏離,但我卻永遠不會忘記雷鋒做為一個普通人曾經帶給我的深深的感動,雷鋒,世界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因此我始終把他當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個政治宣傳符號來看待,我相信,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雷鋒這樣的人,在今天這個人情日漸冷漠的社會尤其如此,懷念雷鋒,是因為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溫暖,我始終相信,每一個心懷善意的人在向他人伸出無私的援助之手時,並不總是抱著不可告人的目的,相反,我相信他們一定懷抱著一個信念:請允許我們不忘雷鋒精神,以力所能及的點滴善舉,讓我們共同棲息的家園變得越來越美好。


附錄:

周志芳清唱歌劇《雷鋒·八月十五月兒明》及演唱心得小結

周志芳

《八月十五月兒明》是歌劇《雷鋒》中的一首歌曲,由音樂家呂遠創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這首歌以雷鋒同志的一件小事為主線,概述了雷鋒的成長經歷,反映了雷鋒的高尚品格,更表達了人們對於雷鋒精神的崇敬之情。這首歌曲經歌唱家郭蘭英演唱後,廣受歡迎,成為一首經典之作。

這段《雷鋒•八月十五月兒明》有非常強的抒情性,我採用的伴奏是吳碧霞的演唱版本,吳碧霞對作品整體把握得非常好,唱得十分通透、明亮、清脆、乾淨、悅耳、流暢、自然,詞曲家呂遠老師實在是厲害,雖然作品難度大,情緒多次轉換,卻能令歌者一大段唱下來張弛有度,徐疾得宜,收放自如,聲聞五里,要唱好這首歌,情緒和氣息控制特別重要,吳碧霞天資聰穎,功底紮實,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有深刻的領悟和傑出的表現力,因此她在演唱這一段經典之作時也就顯得特別富有激情和藝術感染力,不愧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這一段我以前初學聲樂時會唱一點兒,但那時感觸不深,吳碧霞還沒有出道,我採用的是郭蘭英老師的伴奏版本,郭蘭英老師有很深厚的晉劇功底,對新歌劇的貢獻尤其重大,因此她的演唱帶有濃郁的地方戲曲特色,娓娓道來,樸實感人,充分體現了說唱藝術的敘事與抒情並重的特點,但那時的錄製效果可能不太好,影響了她的表現力,吳碧霞汲取了郭蘭英老師的優點並結合自己的特點,上升三個音調,以充沛的情感、強大的肺活量、高超的氣息控制方法演唱這首歌,使得她的聲音有了清麗高亢、飽滿明亮、遏雲裂帛的穿透力,更有了直擊人心、令人動容的感染力,這也是為什麼她能在同時代女高音歌唱家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一段原本計劃在月初發布,數位好友再三催促,令我不勝惶恐,但那時我深感很久不練,功力大減,只得一再遷延,練習了近一個月,前後錄製了一百多次,今天終於能挑出幾次效果略好一些的了,比此前發佈的同一首曲目,技巧更嫻熟,感情更充沛,減少了突兀鋒利的部分,經過潤飾後變得相對更甜美柔和,整首歌曲,其感情之強烈、情緒之跳躍、氣息之難以控制,真的是我有史以來遇到的最難唱的一段,希望以後能唱得越來越好。

下面,我根據自己對這首歌的理解,談談演唱技巧和心得體會,敬請諸君不吝賜教:

第一段

第一段介紹這首歌的產生背景,以前我剛拿到這首歌時很好奇,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時間地點,又是什麼樣的重大事件,會觸動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以致於他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這麼強烈的感慨並引發下一段痛苦的回憶呢?


開頭第一句“八月十五月兒明”應採用抒情女高音,音色柔美秀麗,旋律優美流暢,抒情性強,要唱得帶有空靈之感,彷彿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切都顯得那麼的寧靜美好,這也正是人們最容易敞開心扉、抒發性靈的時候,在高音位置不要有太多俏麗討巧的顫音,而是應該唱得平和、從容、直抒胸臆,一旦找到了正確的發音位置和發聲方法,駕馭起來就不會太難了。


下一句“連隊裡的戰士分了月餅”裡的“士”字有一個上滑音,可以唱得婉轉柔美些,“餅”字注意歸韻。

“雷鋒把月餅放在那床頭”的“頭”字可以唱得輕巧玲瓏些,就好像主人公他正若有所思,作為一名普通戰士,中秋之夜的月餅已經分給大家,自己也拿到手了,可那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因為月餅產生的聯想,所以他沒有很在意月餅本身長得什麼樣子、觀察它是不是很好看很好吃,按道理來說,這對於雷鋒這樣一個從小到大全家人從沒吃過一口月餅的窮孩子來說,是不太合乎情理的,按我們的常規理解,他這時候應該對這個人生中可以吃到的第一個月餅愛不釋手才對,可是雷鋒為什麼卻在這時候將它放在了床頭呢?這裡要唱得輕巧,就是為了再現雷鋒對這個月餅既愛惜又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月餅,所以他不捨得狼吞虎嚥一口吃掉,但他又還有更令他牽掛的事情佔住了他的心神,因此他將這個月餅輕輕地放在床頭,就好像生怕弄傷了它會破相一樣,反之,如果這句唱得很重的話,就會顯得很粗魯、不在乎、根本無所謂,彷彿把月餅隨便一丟就草草了事,那就不是雷鋒這樣一個內心充滿溫情的人該有的性格特點了。

“一個人靜悄悄地走出了房門”這句很容易引發人的好奇,雷鋒為什麼要在中秋之夜這個歡樂祥和的時刻獨自一個人靜悄悄地走出房門?他要去哪裡?他想去幹什麼呢?這句要唱得輕盈、纖細、靈巧,就好像歌者想要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一探究竟,如果唱得太重,就未免太冒昧唐突也太魯莽草率了。


“朗朗月色陣陣秋風”跟第一句一樣,要唱得帶有空靈之感,秋高氣爽,心曠神怡,風霜高潔,意興盎然,雷鋒在這一刻,有著和平年代和大家一樣的前所未有的輕鬆愉悅,這和他慘痛的童年經歷相比,真是有云泥之別啊!在過去那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舊社會,有幾個窮人家的孩子有心情在中秋之夜如此從容地月下沉吟呢?由此觀之,這首歌的詞曲作家真是用心良苦,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聰穎的歌者當不負此心。

“營房裡隱隱傳來同志們的歡笑聲”這句是背景襯托,是雷鋒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到的營房動態,其他同志都聚在一起歡聲笑語共度佳節,他們當中為什麼沒有人,會像雷鋒這樣一個人靜悄悄地走出房門,獨自一人徘徊在迷人的月色下?是因為他們不懂欣賞戶外的旖旎風光?還是因為他們頭腦簡單,膚淺得僅僅滿足於一大群人的嬉笑玩耍?不,不是這樣的,我猜很可能是因為其他同志比雷鋒要幸福得多,他們沒有雷鋒那樣慘痛的童年,也沒有他那樣敏感脆弱的心靈,所以他們更喜歡聚在一起共享歡樂,而雷鋒更願意獨自品嚐命運的苦酒、默默地舔舐傷口,哪怕生活已經變得好起來,但如何消解過去的傷痛,卻是永遠無人代替的事實。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敏感脆弱心靈的人,卻更有著至為博大寬廣的愛,世界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這是何等地令人傷懷動容、感極而泣?這句以側面描寫提醒聽眾注意雷鋒當下的心境很快就要過渡到一個情緒不斷蓄積並即將爆發的狀態,所以要唱得格外委婉柔和,以此反襯雷鋒情緒強烈波動的內心世界。

“幸福的時刻想起了從前”這句將鏡頭從同志們身上拉回到雷鋒,承上啟下,自然過渡,仍然要保持和上一句接近的情緒並做好氣息控制上的充分準備,趁著過門兒,悄悄吸足一口氣,滿滿地存留在腹腔裡,不要一下子就用光了,因為下一句需要強大的氣息支撐。

“他心裡像黃河滾滾翻騰”這句和前面的抒情女高音完全不同,要採用戲劇女高音的唱法,聲音要渾厚壯美,體現富有戲劇性的、激情迸發、飽滿深沉的旋律,收尾時注意控制情緒。


第二段

整個第二段,基調都是痛苦的回憶。

“十三年前在湖南的望城”這句將雷鋒的思緒從眼前寧靜美好的中秋之夜切換到了十幾年前那個不堪回首的場景,“城”字唱出上滑音,會更添悽苦。

“天是那苦雨天風是那頂頭風”這句將雷鋒童年時代的灰暗陰沉描述得十分貼切,孩子清澈的眼睛是不會說謊的,為什麼雷鋒眼裡的童年和我們想象裡的應該有的陽光明媚、充滿歡聲笑語、到處追逐嬉戲的童年不一樣?我們甚至可以說,雷鋒從來沒有享受過真正的童年,他小小年紀就承受了太多他不應該承受的苦難,僅僅是艱難地活下來就已經拼盡全身力氣,哪裡還敢奢談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呢?這句帶著哭腔,是中國戲曲苦戲裡常用的手法,但一定要注意不可唱得太露太直,一定要收著唱,“頂頭風”的“頭”帶有兒化音,更有地方戲曲特色,注意不要抹煞了創作者的用心良苦。

“飢一頓餓一頓長到了八歲”這句是典型的說唱藝術,通過敘事,講述小雷鋒在苦難中掙扎求生的艱難處境。“歲”字可以略微拖一點音,更扣人心絃。

“全家人沒吃過一口月餅”這句與第一段“雷鋒把月餅放在那床頭”遙相呼應,也就更好理解為什麼雷鋒會在開頭那樣做了。


第三段

第三段和第二段的旋律完全一致,基調痛苦程度,較之第二段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第二段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痛苦再現,第三段就是雷鋒這個家庭的悲劇回放。這段也是我一直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大坎,以前錄製時,每次唱到這裡都會聲淚俱下,泣不成聲,這會直接導致我在高音區聲音發抖發顫,其實並不是我力不從心、無力駕馭,如果我不帶感情地唱這一段,完全可以毫無困難地按照詞曲家的要求把每個音都唱得很準確,但那就不是我、也就不是這首歌應有的演繹方式了,後來我找到一個辦法,每次正式錄製前,先把這一段多唱幾遍,等把眼淚哭夠了、哭幹了再重新開始錄音,這樣就能把情緒控制得稍微好一些,即使流露出來一丟丟,也不至於要死要活得痛不欲生,唱完半天都走不出來那片陰影。好的藝術在於控制,歌者只有先控制好自己,才能充分發揮技術、體現情緒張力從而帶給聽眾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果只感動了自己,那是遠遠不夠的。

“國民黨日本兵逼死了爹爹”這句從振聾發聵的哭訴到忍氣吞聲的回憶,就像我們看到了弱小的雷鋒,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親,要知道,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是他最需要依賴的親人之一,可是年僅八歲的他,不但無力反抗暴行,連給死去的親人說句公道話的權利都被無情地剝奪了,只得含著眼淚收殮親人,何其不幸!何其慘痛!何其不公!

“哥哥他當童工一命喪生”這句是對無辜死去的兄長的深切哀悼,他哥哥和他一樣從未擁有過真正的童年就被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繁重的苦工折磨至死,在那個黑暗的年代,有喪兄之痛的人,又何止雷鋒他一人呢?如果這樣的黑暗不被終結,還會吞噬多少良善無辜呢?

“媽媽她受凌辱懸樑自盡”這句是對母親悲慘遭遇的強烈同情,對自己無力保護母親不受傷害充滿自責,可是小雷鋒這樣一個孤弱的孩子,面對如此人間悲劇,他又該到哪兒去尋求庇佑呢?可是,在那樣一個可怕的社會,多少人和他一樣家破人亡,又有多少人和他一樣自身難保,誰能成為小雷鋒的保護神呢?

“丟下個小雷鋒孤苦伶仃”這句堪稱字字皆血淚,一家四口,原本應該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朝夕相處,其樂融融,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可是眼下的小雷鋒,零丁孤苦,門衰祚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年僅八歲的他,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亂世,靠什麼活下去呢?每次唱到這裡總是為小雷鋒捏把汗,如果他不是有幸獲得新生,豈不是很容易就變成黑暗世界的下一個犧牲品?這句結尾處的裝飾音有利於換氣和轉換情緒,一定要好好珍惜,為下一段的快板做好充分準備。


第四段

這段快板要唱得口齒非常乾淨利落、清脆靈活,這段適合採用花腔女高音,音色明亮、清脆、纖巧,能唱出輕盈、靈活的華麗旋律,充分體現出雷鋒真摯的感遇之恩與深切的感懷之心。

“自從來了共產黨,雷鋒從此得新生,入學戴上了紅領巾,枯黃的小樹發了青,黨把我培養成有用的人,又光榮地參加瞭解放軍。”整段都是雷鋒的心聲寫照,演唱時要注意咬準字音,最好先把唱詞反覆朗讀幾遍,確保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都發音準確飽滿、清晰有力。


第五段

這段除了第一句“媽媽呀”是慢板,其他唱詞都是快板,比第四段唱得更斬釘截鐵、更語氣堅定,從第二句開始,“倘若你活到了新社會,你也能看看祖國多少繁榮,咱當年無衣無食受苦人,如今都成了國家主人翁”這幾句都是在做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假設,人死不能復生,當年撒手而去的苦命的媽媽不能和雷鋒一起,對祖國的繁榮感同身受,這讓雷鋒充滿了遺憾,更讓雷鋒堅定了要為祖國繁榮貢獻力量的決心,因為他深感自己和千千萬萬個當年無衣無食的受苦人一起,如今都成了國家主人翁,這一段要唱得抑揚頓挫、字正腔圓,才能真實準確地體現雷鋒此時此刻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正因為這樣,雷鋒深感自己身負重責,“共產黨員不能忘本,一心革命為人民,今夜月餅我難下嚥,該留給那辛苦在生產建設為國負傷階級弟兄。”說的是他對於一塊自己極其珍視愛惜的月餅毫不吝惜,即使自己從小到大受盡苦難,全家沒吃過一口月餅,自己也要把它送給那些為國貢獻力量不慎負傷的階級兄弟,每次唱到這裡我便感慨萬千,是的,人皆有私,人各有所愛,以雷鋒童年的痛苦經歷,完全有權利和其他同志一樣,好好兒地聚在一起,美美地品嚐享用這些月餅,如果雷鋒不把這塊月餅或者這盒月餅送人,誰也不能指責他,可他卻覺得,如果不遵照自己內心的最大善意原則,他就會“今夜月餅我難下嚥”,雷鋒呀雷鋒,你真是一個內心極其溫柔、細膩、體貼、善良的暖男,要是放在今天這個人情淡薄、到處充滿算計的社會,那他會是多少慧眼識珠的女生趨之若鶩的暖寶寶啊!可能這首歌的創作者更多的是為了體現雷鋒的黨性很強,可我更願意把他做為一個特別富有人性之美的普通人來看待,這樣一來,我眼裡的雷鋒就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不僅僅是為了適應政治宣傳需要而憑空捏造出來的一個真空人,我保證,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能碰到一個像雷鋒這樣純粹得像鑽石一樣晶瑩剔透的人,我一定會撲上去的,我會好好愛護這顆鑽石,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不讓他受到任何傷害。


第六段


最後這一段是主題的昇華,“東方發白天剛明,雷鋒手提著月餅送進了病院中”說明雷鋒很可能徹夜難眠,一大早就把月餅送到了負傷的同志們手上,為什麼他不在天亮之前的當天夜裡就送過去呢?中秋之夜就把月餅送過去,不是更顯得應景及時嗎?再者,如果說,夜晚時分軍營有嚴格的紀律管理,那第二天一大早軍營的紀律就放鬆了嗎?不可能,所以我認為較合理的解釋是,雷鋒在中秋之夜回憶往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太久,不知不覺就已到夜深時分,那時去送月餅,可能會打擾到傷病員同志們的休息,而大家都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所以一大早就送過去,也能更好地表現出他的熱忱關切之心,發乎天然,毫無做作。


下一句“禮物雖小這心意重”特別合乎我們中國老百姓的一句老話“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份禮物如果出自於那些從小養尊處優、豐衣足食的人,可能根本不算什麼拿得出手的禮物,可那些人真的就願意這麼做嗎?雷鋒什麼也沒有,卻心甘情願把他剛剛得到的、足以慰藉他童年傷痛的、全家人從未嘗過一口的、那麼貴重稀罕的東西毫不猶豫地拿出來送給他認為比自己更有資格享用的人,天性淳良若此,我還有什麼敢說的呢?難怪收到了禮物的同志深受感動,“職工們表決心生產上多立功”這一句就唱得十分的輕盈、靈巧,我們眼前彷彿浮現出這樣一幕:雷鋒被大家團團圍住,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說不定大家紛紛勸他也嘗一口這麼好吃的月餅,他正在手忙腳亂地拼命招架呢!哎,我說,雷鋒同志,你要是一個人招架不住的話,可以喊我去幫忙啊!


最後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就是雷鋒同志的一件小事,願大家時時刻刻學習雷鋒。”前半句唱得柔美婉轉,彷彿在拉家常,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後半句唱得理直氣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彷彿在發出倡議書,等待大家的積極響應,每次唱到這裡我就有一種特別超脫的感覺,不僅僅是因為一首這麼難的歌居然被我唱完了,更重要的是,我又一次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禮,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我要說的是,一個人喜歡某個人並不難,難的是一直喜歡這個人並最終成為這個人。


【歌詞/簡譜】

《八月十五月兒明》

——歌劇《雷鋒》插曲

作詞:呂遠

作曲:呂遠

演唱:郭蘭英/吳碧霞


八月十五月兒明

連隊裡的戰士分了月餅

雷鋒把月餅放在那床頭

一個人靜悄悄地走出了房門

朗朗月色陣陣秋風

營房裡隱隱傳來同志們的歡笑聲

幸福的時刻

想起了從前

他心裡像黃河滾滾翻騰


十三年前在湖南的望城

天是那苦雨天

風是那頂頭風

飢一頓餓一頓長到了八歲

全家人沒吃過一口月餅


國民黨日本兵逼死了爹爹

哥哥他當童工一命喪生

媽媽她受凌辱懸樑自盡

丟下個小雷鋒孤苦伶仃


自從來了共產黨

雷鋒從此得新生

入學戴上了紅領巾

枯黃的小樹發了青

黨把我培養成有用的人

又光榮地參加瞭解放軍


媽媽呀

倘若你活到了新社會

你也能看看祖國多少繁榮

咱當年無衣無食受苦人

如今都成了國家主人翁

共產黨員不能忘本

一心革命為人民

今夜月餅我難下嚥

該留給那辛苦在生產建設為國負傷階級弟兄


東方發白天剛明

雷鋒手提著月餅送進了病院中

禮物雖小這心意重

職工們表決心生產上多立功

這就是雷鋒同志的一件小事

願大家時時刻刻學習雷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