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蘇軍270命令有多殘酷?引起了什麼樣的後果?

瘋狗的輕武


在蘇德戰爭初期,被動挨打的蘇軍成建制的大規模投降,可是急壞了斯大林。為了避免更多的蘇聯官兵投降,1941年8月16日,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簽署發佈了著名的第270號命令。

用斯大林他老人家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蘇維埃只有烈士,沒有俘虜和逃兵”

蘇軍270號命令全稱為:“關於貪生怕死和叛國投降的問題以及禁止這種行為所採取的措施”

主要內容是:

1.任何開小差或是向敵軍投降的官兵,都被視為叛國罪。

陷入敵人包圍的各單位和部隊應義無反顧地戰鬥到底,用生命保護自己的裝備(典型的東方思維,東西比人值錢).......如果部隊被敵人包圍,那麼每個軍人都要戰鬥到底......如果官兵不組織積極的抵抗,而是選擇投降,那麼可以從空中或地面採取任何手段除掉他們。

同時,向敵人投降的官兵家屬將被剝奪所享受的國家公民權利和救助。

2.在戰鬥中丟掉、撕掉徽章逃往後方或投降的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將被視為逃兵,他們的家庭成員將作為違背誓言者、叛徒和逃兵的親屬而被逮捕。高一級的指揮員和政治委員有權對軍官中的這類逃兵就地處決。

(紀錄片截圖,前線,政工人員向戰士們宣讀270號命令)

事實證明,270號命令幫助蘇聯扛過了險些亡國滅種的最艱難時刻,保持了蘇軍旺盛的戰鬥力。只是,這個政令在實踐中,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兩種極端的現象。

需要承認的是,命令的正面作用確實相當巨大,多數情形下,為了國家、個人和家庭的榮譽和利益,蘇軍官兵們在戰鬥中,會表現的更加頑強,即便身處絕境也會堅持死戰到最後一人。這使得德軍雖然可以很快包圍蘇軍,卻無法迅速殲滅他們,蘇軍即便被包圍也會進行頑強的死戰,從而牽制了大量德軍,使其無法迅速投入下一階段的行動當中。

還有蘇軍擅長的“步兵集群攻擊”,即“烏拉”衝鋒。情緒激昂玩命往前衝的蘇軍人浪,震耳欲聾的“烏拉”喊聲,往往讓原本嚴陣以待的德軍對自己的火力產生莫名的不自信,惶恐之中喪失了戰鬥意志,甚至一觸即潰。

此情此景下,還誕生了一個經久不衰,並且被後世的西方影視作品不斷“黑化”的經典形象——蘇軍政委。

對於蘇聯的政工人員,納粹德軍另有規矩:不用審判,直接就地槍決。因而,“270號命令”中,特意強調了“政工人員故意撕毀標識,也屬於叛變行為”。

當年,蘇軍的政委/指導員(部隊連級單位裡面是指導員,團級單位才是政委),上戰場,基本都抱著悲壯赴死的心態。

想必大家也經常在電影裡看到以下場景:政委/指導員“烏拉烏拉”的一通鼓動,高喊“保衛斯大林,保衛蘇維埃,同志們衝啊....” 然後身先士卒的帶頭衝鋒。顯然,這個版本的演繹,多為蘇聯或者俄羅斯出品的“主旋律”影視劇。

(莫斯科紅場的11月冬季閱兵中,Cosplay的蘇聯政委)

相對於“情景一”,再看另一個版本的蘇軍政委/指導員,一般多出現在西方電影中。

比如,英美合拍的,描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影片《兵臨城下》。開篇就是,沒給配武器的士兵們在越伏爾加河邊,被一個花白頭髮的政委拿槍指著,像轟牲口一樣趕進戰場。此外,還重點特寫了個大眼袋的中年政委,指揮一個機槍手,自己也拿著手槍,歇斯底里的在後面掃射自己人。還有《登陸之日》,也是把黑蘇聯政工人員當成了劇中的一大“亮點”。

實際上,在衛國戰爭中,政委/指導員高居榜首的死亡率已經充分說明了,“情景一”的場面,算是比較客觀還原戰場實況的。大多數情形下,是蘇軍政委和指導員們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持著官兵們旺盛的戰鬥力,他們才是帶頭衝鋒的那個,而並非像一些西方電影裡演的那樣,僅躲在後方督戰,拿槍對著自己人。

比如下圖這張著名的照片,高舉手槍,號召身後的戰士們發起衝鋒(注意,戰士們在他身後)的主人公,名叫阿列克謝•戈爾傑耶維奇•葉廖緬科,時任蘇聯紅軍第十八集團軍步兵第四師第220團政委。這張照片拍下後不久,葉廖緬科就犧牲了。

好了,再回到話題上來,說說“270號命令”的“負面影響”。

因為對於投降和被俘行為的極端定義和處理,一些被俘的蘇軍官兵,也不可避免的會選擇投靠了德軍,甚至加入偽軍的行列。

據統計,在整個二戰中,大約有570萬蘇軍被俘,370萬人死於德軍看押過程中。其中約50萬人是被直接處決的,主要是因為喪失了勞動能力,或者身份是政委、指導員、猶太人或共產黨員。

那麼,問題來了,除去死掉的300多萬,居然有150萬人叛變。

顯然,按照命令的解釋,被俘在某種程度上,也就等同於了叛國,回去也沒法繼續效忠蘇聯。況且自己的家人都可能已經按叛徒家屬處置了,乾脆一條路走到黑算了。

畢竟,270號命令在那兒擺著,回去就是屈辱的受死,還不如加入德軍,一起推翻蘇聯政權,到可能帶來一線生機。

這就有了,在1942年被德軍俘虜,並選擇了與納粹德國合作的弗拉索夫中將,和他手下的蘇聯偽軍——俄羅斯解放軍。

(正向部下訓話的弗拉索夫。這些全套德國貨的俄羅斯解放軍,大多數都由蘇聯紅軍叛變而來)為了“避嫌”,所謂的“俄羅斯解放軍”,被編入了“東方營”,主要在西線作戰。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的盟軍首先遭遇的就是“東方營”。比如,讓美國大兵們吃盡了苦頭的奧馬哈海灘之戰,盟軍的對手——德軍第352師,就是由蘇聯偽軍組成,搭配著德式裝備,戰鬥力還是可以的。

只是,對於這150萬的“變節人員”,二戰結束後,他們當中的90%的倖存者被按照《雅爾塔協議》中“盟軍必須無條件地把俘虜到的一切蘇聯公民強制遣返回蘇聯”的條款,再次交還給了蘇聯。

這些被稱作“弗拉索夫分子”的偽軍們,除了軍官級別的被執行槍決外,基層士兵都給判了幾十年到終身不等的苦役,隨即扔進了西伯利亞勞改營,在飢寒交迫中勞動至死。而其家人們,也都被扣上了“反革命家屬”的帽子,很難享受到完整的蘇聯公民權利。

其實,客觀看,由於戰場上各種突發性和不確定性,所謂的“叛國投敵”行為和“戰鬥被俘”的情形,真的很難清楚的加以區分和判斷。

這導致,在具體的執行上,某些極端情況下,被俘虜的官兵會直接給定義成“投敵者”,他們的家人往往會被連坐,直接扔到西伯利亞勞改營裡做苦工,嚴重的都可能會被處決;甚至,從戰俘營裡千辛萬苦逃脫回來的俘虜,在各種捕風捉影的審訊下,也容易被定成重罪,甚至以間諜罪槍決。

即便是斯大林、赫魯曉夫的兒子們,都難逃這樣的命運。

1941年的斯摩陵斯克戰役中,斯大林的長子雅可夫被德軍俘虜(下圖),給關進了集中營。

雖然雅科夫意志堅定,拒不配合德軍的招降。

德國那邊倒是無所謂,反正人在我手裡,直接想說啥就說啥好了。

於是,納粹開始偽造傳單,甚至審訊口供錄音,還用雅科夫的口吻寫勸降書給蘇聯軍民,鋪天蓋地的發,以擾亂蘇聯後方,抹黑“偉大領袖”的光輝形象。

結果,斯大林不但拒絕拿保盧斯將軍交換親兒子,還直接把自己的兒媳婦按“270號命令”歸成了“叛徒家屬“,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勞改營。

再有,同樣在衛國戰爭中,痛失長子的赫魯曉夫。

二戰中,赫魯曉夫的長子,蘇聯飛行員列昂尼德,空戰跳傘後摔斷了一條腿,被德軍俘虜。幾經威逼利誘,列昂尼德從了德軍。

本來呢,蘇聯這邊以為赫魯曉夫家的大少爺“壯烈殉國”了,已經都報了“烈士”。結果“列昂尼德被俘還投降”了的消息被德軍突然放出,讓斯大林深感被愚弄和羞辱,立即命令契卡的精銳團隊,深入德佔領區,硬是把列昂尼德弄回了莫斯科。隨後,列昂尼德被押上了軍事法庭,要按“叛國罪”處以極刑。

為了救兒子一命,赫魯曉夫發瘋一樣的各種託關係,找熟人,甚至有傳聞說,他還給斯大林下了跪(下跪這個情節不可考,大家隨意聽聽就行)。

各種“運作”下,赫魯曉夫在最短的時間裡,成功的“召喚”到了蘇共中央幾大“常委”。在他的哀求下,常委們破例專門召開了政治局會議。

然而,會議最終還是決定維持原判,執行槍決。

理由很響亮——“非常時期,更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不能因父親的名望而寬恕兒子的罪行,同時又以相同的罪名去懲罰其他人,這樣的話,將無法向我們的人民交待。”

而那邊的赫魯曉夫,作為一個父親,先是以為自己痛失愛子,之後失而復得,誰知峰迴路轉,又要面對兒子被當作叛徒槍決的命運,簡直猶如晴天霹靂一般。

不過,赫魯曉夫雖然文化不高,但還真是個能辦大事兒的人,城府很深。擦乾眼淚後,在各種場合,繼續鼓吹和迎合斯大林,擺出一幅謙卑且準備誓死效忠的姿態。

最終,斯大林逝世後不久,赫魯曉夫一通折騰,當上了蘇聯的大BOSS。

後面的事兒,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公開宣佈斯大林為“暴君和人民的奴役者”,開始可勁的否定斯大林,連水晶棺材都給撤了。還有那些曾參加決定列昂尼德生死的“政治局會議”的主要委員們,基本上,也都陸續遭到了“清算”.......

不得不承認,這個270號命令,對那個時代的全體蘇聯人來說,上至最高領導層,下到平民老百姓,影響之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