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走了,這個時候父母怎麼做才好?

笑出小虎牙


我們小區有個小男孩,2歲多,就特別愛搶別人的玩具,只要小朋友誰出來拿著玩具,他看見了立刻跑過來一把搶走,而且他媽媽一般時候都不管。後來大家看見那孩子出來都會護好自己的孩子和手裡的東西,也會有意無意的躲著他。

那時候我就觀察了一下,小男孩如果搶了我家寶寶的玩具,她們如果沒什麼反應,我一般也不會反應過激。

如果孩子看著我求助的表情,我會問她:“你的玩具還沒玩完,就被哥哥拿走了是嗎?那我們去要回來好不好?你的東西別人沒經你同意就拿走了是不對的,你可以去要回來的。”


因為那時候她們還不太會說話,一般我會帶著她去要回來。如果孩子會表達了,我們可以先鼓勵他們自己去交涉,如果交涉不了,我們要出面。

怎麼要回來呢?我會帶著寶寶蹲下來跟小男孩說:“妹妹的玩具還沒玩完,你要想玩兒得問問她,或者可以拿一個玩具跟她交換啊,阿姨這還有個玩具,現在跟你換,你以後也可以像這樣跟妹妹交換的。”

其實孩子是可以感覺到你的善意的,我從來沒刻意躲著過那個孩子,每次看見他都會對他笑,慢慢的他看見我也會笑咪咪的。可能依舊會搶,但是我去要,他就會給我。

另外,我想說的一點經驗就是,孩子們通常都會在相處中學會如何去處理這種事情,就比如我家寶寶,開始玩具被搶,她們通常都是沒什麼反應的,後面慢慢就會有意識的去保護,到後來會說話了,碰到別人來搶玩具,會大聲的跟對方說不可以,我還沒玩好。



其實這個話題看見很多種版本的處理方式,有的說孩子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有的說幫孩子搶回來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但實際生活中,每次遇到的情況不同,家長們的處理方式肯定也是不同的。

我通常會溫和的處理,原因是我家是兩個雙胞胎寶寶,搶玩具這個事兒可以說是一直在上演,每天的哭鬧基本都是和搶東西有關,和別人家的小朋友搶東西可能家長們心裡總是不痛快,但自己家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偏袒的,如果對待別的小朋友也都當孩子看,是不是就不會那麼焦慮、為難呢?

自己的孩子每天也都是在吵吵鬧鬧打打搶搶中度過的,你不可能一直去幫助他們解決的。比如之前大寶一直搶妹妹的東西,而且總會動手,妹妹通常不會還手。但慢慢的我發現妹妹學會反擊了,她不會主動招惹姐姐,但姐姐如果動手了或者觸犯她利益了,她會毫不客氣,而且出手很重。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教會她的吧。


所以,小打小鬧的就隨孩子們去吧,但孩子如果像你求助了你也一定不要坐視不管,但也不要太過激,其實都是孩子,特別是我覺得不要在自己孩子面前言語犀利的去指責搶東西的小朋友,很多時候寶寶可能並沒有那麼在意,即使當時在意了過一會兒可以就好了,或者又玩兒到一起去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是一個混跡育兒圈10年終於得以自己施展拳腳的雙胞胎寶媽,是朋友圈中的輔食達人,育兒小百科,愛生活愛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與您一起同行,在育兒育己的路上共同學習成長哈。記得幫我點贊關注哦哈,謝謝!


帥帥育兒


我兒子三歲多,有一次去商場玩具區玩積木,我兒子剛搭好,這時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跑過來了,一巴掌就把積木拍塌了,我兒子就跟他嚷了兩句說,這是我搭好的積木,不要拍。那個孩子還是繼續拍,他媽媽就在旁邊坐下來,一聲不吭,我兒子就去抓他的手不讓他拍了。那個孩子看到積木拍塌了就在旁邊自己玩。我兒子當時很生氣,我也覺得這孩子有點淘氣,不過當時沒有說啥,就說了一句,小弟弟會跟你道歉的,他只是想跟你玩。結果那個孩子一聲沒吭,他媽媽就那樣看著。我當時有些火,然後接著我跟孩子繼續搭積木,剛搭好,那個孩子又來推,他媽媽又一聲沒吭,當時我就生氣了,說了一句,這是哥哥剛搭好的,你不要推了!他媽媽好像還挺不滿意的對那個孩子說,過來,在這邊玩!語氣很不好!當時挺無語的!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覺得,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對與錯,讓他明白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從小應該培養是非觀。


蒲公英也可以很美麗


我現在就是帶著我崽住在農村,因為我們這兒孩子比較多,差不多的有八九個,孩子在一起玩耍總會搶玩具的,並不是別人家沒有,而是還是都是喜歡別人家的玩具。這是大多數孩子的心裡。

每次有人帶著孩子來我家玩我都會主動叫我家寶寶去拿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如果別人來搶我孩子的我都會說,我們要分享玩具給別的小朋友,以後你去別人家他們也會給你玩的,如果不分享以後沒人會跟你玩了,大家都不喜歡小氣又愛哭的小朋友。



他從會走路我就教他這些,現在只要有人來我家他就會帶著別的小朋友去我們放玩具的房間玩。

我們樓上的人家就是奶奶帶著的,只要人家搶她家孫女玩具,她就會說,你看著你兒子別逗她哭咯,別搶她玩具咯,還給我孫,就這樣久了,只要別人去她家玩就是這樣說,去別人家裡玩也一樣,說什麼把玩具給她孫女,別逗她孫女哭,現在她帶的兩個孩子都是這樣,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家的也要。


我覺得孩子現在的教育最重要,不要以為他聽不懂,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只要你多說說就會好很多。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四次,慢慢地他自然就懂了。


歲影流年vicy


說說我家的寶媽的做法吧,雖然對待我們家寶寶的作用很大。

我們家寶寶天生膽小、含羞,不願意接觸陌生人,包括陌生的小朋友。在被小朋友欺負或者搶玩具時,有時候的表現是“茫然”。就是不哭不鬧,也不去搶回來,可能孩子想“為什麼要拿走我的玩具”那種。

後來長大到2歲多後,有了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一般被搶了玩具,不會哭鬧,會跑過來給我們說,有時也會跟著搶玩具的小朋友後邊,一直小聲唸叨“那是我的,還給我”。

我和寶媽最開始的想法是,避免孩子被欺負,這樣躲著避免孩子糾紛,好像也算是保護她自己吧。可後來寶寶3歲了,我們發現,這樣不行。因為寶寶更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所以,後來被搶了玩具或者在玩公共遊戲設施時,寶媽都會帶著寶寶,去找小朋友要回來,或者給其他小朋友說,這是公共的,一起玩的時候要排隊。

現在,寶寶的膽子大了一些,知道主動去和小朋友溝通。

其實這種事情的處理辦法是根據每個寶寶的性格來教育的,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像我們家寶寶膽小怕事,就要往強勢一點的方向去教育。

如果寶寶本來就膽大,被搶玩具後就出手搶回來的,就不能這麼教育了,可以往分享啊、講道理這類方向去教育。比如膽大寶寶被搶玩具後,可以告訴寶寶,去和搶玩具的小朋友說,沒經過允許,是不能搶玩具的,在通報過後沒有得到回應,並且自己不願意別人玩自己玩具的,就可以搶回來。

總之,搶玩具這種事情,一般是不能容忍的,不然養個受氣包孩子。

一點要寶寶懂得:

1、自己的玩具可以交換、可以分享,但不能別人搶。

2、自己先要禮貌的討要,討要無果可以搶回來,不能被人隨便欺負。

3、公共玩具或設施,一定要排隊玩。


楠秋爸爸育兒經


孩子玩具被別人搶走,或是被別的小朋友打,父母心裡確實很惱火。以前,我也是崇尚“與人交,和為貴”。平時也是引導孩子多分享,勿打人。後來我發現,這樣行不通,你不動手不代表別人不動手。後來我就跟孩子說:遇到事情先用嘴說,實在行不通的話,別人怎麼打你你就怎麼還回去。

我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

一次帶豆豆去小區騎自行車,恰好一個小姐姐遛她的小兔子。豆豆看著可愛,很想摸一下。我看出孩子的渴望,就說:

“豆豆,你很喜歡兔子是不是?那你應該對姐姐說什麼呢?”

“姐姐,我可以摸摸兔子嗎?”

“當然可以啊。”

正當兩個人玩得開心時,一個小弟弟過來了,他也想看小兔子,一把就把豆豆推到在地。豆豆沒理會,爬起來繼續看兔子。弟弟又推他一把,說:

“走開。”

豆豆依然沒理會,看豆豆不在意,我也就沒動聲色,可是,我心裡怎麼說都還是不舒服的。當弟弟第三次拉豆豆衣服時,豆豆站起來大聲呵斥到:

“弟弟,你不可以拉我的衣服你知道嗎?”

弟弟瞬間被唬住了,他媽媽立馬出來解圍。我心裡那叫一個爽啊!

如果你擔心孩子身體弱被欺負,那就鍛鍊身體,讓她強壯起來。

如果孩子遇到無助時,大人第一時間不應該是指責孩子沒出息、膽小之類的,而是維護她。

平時的時候引導孩子學會社交,推薦《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一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鼓勵她跟別人交往,遇到實在蠻不講理的孩子可以選擇避開,不打交道,咱不缺那麼一個朋友。


豆豆and豆媽成長記


我有兩個孩子,平常帶著孩子出去玩兒經常會遇到搶玩具的事情。作為父母自家孩子吃虧了肯定是心疼的。

只是小孩子搶玩具大人盲目幫腔也會很尷尬的哈。

記得有一次和鄰居帶著孩子在大街上玩兒。那個孩子搶我兒子的小推車,兒子搶不過人家哭著來告狀:“媽媽他搶的我車”。我就說,弟弟還沒玩兒夠呢你都把他弄哭了,快還回來。

結果那個小孩兒也哭了。鄰居就不太開心,好幾天沒和我說話。可是我兒子一出門還是愛和那個孩子玩兒,就是兩個大人不說話,你說多尷尬。

事後反思這件事情,為什麼大人都不說話啦孩子卻沒受到影響呢?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哪裡不一樣呢?

孩子互相搶玩具其實很正常。他們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觸摸這個世界。

幼兒的世界沒有那麼複雜。所有的事都上升不到“欺負、交際、朋友”這樣的理性高度。

我的孩子不願分享是因為自己還沒玩兒夠。搶東西的小孩兒其實只是喜歡那個小車。在沒有遇到反抗的情況下,就開始玩兒他的新玩具了。

他不在意小車本來是誰的。因為小孩兒還沒有明顯邊界意識,也不懂什麼“物權”這樣的概念。他只是憑本能拿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會對玩具的主人產生什麼“想法”。

父母需要安撫孩子的情緒,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根據平常的觀察,不同性格的孩子對玩具被搶之後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

  • 有的會推搡搶玩具的孩子,自己直接搶回來。

  • 有的會默不作聲,換一個玩具接著玩兒。
  • 有的會找父母告狀:他搶我的東西。
  • 還有的會直接哭鬧吸引父母的目光表達委屈。

對爸爸媽媽來說,我們要明白:孩子們互相搶玩具是在摸索著和別人相處。我們過多幹涉會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 如果孩子能自己處理的話,我們就選擇冷眼旁觀就好了。

  • 哪怕在我們看來是搶玩具,孩子自己卻渾不在意。也沒有必要插手。

  • 對於孩子哭鬧,告狀,求幫助的:

首先,我們要表示理解和同情-----孩子的玩具被搶了很生氣,很委屈。

其次,要啟發引導孩子尋找解決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怎麼辦呢------去要回來。

怎麼要呢------告訴他這是我的,我不讓你玩兒就要還給我。

是不是永遠不給他玩兒呢------玩兒可以,但是要我同意,他自己搶不行。

他要是不還給你怎麼辦呢-------自己搶回來。

搶不過或者不敢搶怎麼辦呢------去告訴他媽媽。

經過這幾步,孩子的問題一般能得到解決。

最後,如果遇到了熊孩子熊媽媽,那隻能自己搶回來然後絕交了。

我們要教會孩子勇敢地維護自己的合理權益。

我是@愛孩子就和他一起成長。關注更多親子問題,關注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菲姐育兒園


曾經有過這樣的遭遇,兒子帶一輛合金汽車玩具到小區玩,有個男孩看好了兒子的玩具,想從我兒子手裡拿車玩。陪他一起的老人把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塑料車地給我兒子說先換著玩。

後來老人帶的孩子哭著喊著不肯換回來,老人就直接跟帶我兒子下樓的小姨說,先換著玩兩天,過兩天換回來。之後就沒有之後了。

遇到別的孩子搶自家孩子的玩具要區分情況

小姨等我下班回來和我說了這事兒,我就在想,如果我在場怎麼處理,我想還是會分情況的。

一是如果孩子們都比較熟悉自己商定好交換,這是孩子處於交換敏感期,如果價值差別不是太大,第一次不干涉,不過會加強對金錢的教育。

可以試著給孩子做買賣東西的遊戲,讓孩子對於等價交換有個大致的概念。這樣一方面孩子可以享受交換的樂趣,另一方面還能學會認識物品的價值。

二是如果是小朋友硬搶玩具,而自家孩子又能保護的情況下,靜觀其變。

這也是孩子將來進入團體生活,比如幼兒園、小學等有可能遇到的情況,靜觀其變,看看孩子如何應對。

在保證雙方孩子不被對方傷害的情況下,不用去幹涉。

但是還是要注意防止熊家長出手傷害孩子,保證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控制好局面。

三是如果孩子自己處理不了,玩具別搶了。

帶著孩子一起找小朋友或者孩子的家長把玩具要回來。

這是物權界限的問題。

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權利擁有和拿回來,而且如果自己解決不了的合理的訴求,父母或者上學以後老師是自己可以依仗的力量。

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讓孩子平和地跟小朋友說“這是我的”,或者如果玩具在別的小朋友的手裡,可以告訴別的孩子“請還給我”。

一般情況,在家長陪同時,孩子重複這句話3遍之後,別的差不多年齡的孩子就會把玩具還回來,一般小點,被寵壞的,就只能找家長了。

————————
我是晨光微曉,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用,請關注我,點贊轉發支持,謝謝!

晨光微曉


我是吳媽,分享最真實的育兒故事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公婆跟我們同住,小叔子家的孩子會送到我家裡來,由公婆照顧,我家的是哥哥,小叔子家的是弟弟。

兩個孩子在一起時,弟弟看到哥哥的玩具,肯定是想要玩的,弟弟確實小了一些,每次看到哥哥的玩具就要,因為弟弟小,公婆當然是跟哥哥說,把玩具讓給弟弟玩,一次兩次也沒什麼,時間一長,弟弟就習慣了,哥哥的玩具就是要讓他玩的。而哥哥就會很生氣,老人反而覺得哥哥不懂事,弟弟玩玩他的玩具還要生氣。

發展到後來,弟弟晚上回自己家的時候,就非要把哥哥的玩具也帶回家,哥哥當然不肯了,每次弟弟回自己家的時候,兄弟倆就要大哭大鬧。

哥哥開始不喜歡弟弟,討厭弟弟,不希望弟弟來家裡,這樣的話穿到小叔子和他妻子耳朵裡,他們夫妻也很不開心。

就這麼一件小事,沒有處理好,就導致弟弟有點小自私,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哥哥覺得大家都不愛他了,都只喜歡弟弟,開始討厭弟弟,我們大人之間也產生了不快。

我覺得這樣不行,只要是我在家裡,弟弟要哥哥的任何玩具和吃的,我都非常鄭重的告訴弟弟:


這是哥哥的,你必須得到他的同意才可以拿!


剛開始是個痛苦的過程,弟弟持續哭鬧,哥哥冷眼旁觀,他不相信大家會為了他一直讓弟弟哭。

堅持了幾次後,哥哥發現了家人開始站在他這一邊了,開始好好的對弟弟說:"這是我的玩具,但是我會給你玩的,你只要得到我的同意,不把玩具搶走,你明天還是可以來玩的。”

哥哥的話比我們的話更管用,弟弟開始懂得,先徵求別人的意見再拿東西了,哥哥也宣佈了自己對玩具的所有權。


我家孩子在外面沒有碰到過被搶玩具的情況,因為他基本不會帶玩具出門,有幾次帶滑板車出去,有小朋友想玩,我都先跟那個小朋友說明,我孩子自己還沒有玩,等他玩一會兒,再借給你玩。並且,等我孩子不玩的時候,還是會徵求孩子自己的意見。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家長有必要去幫孩子要回來,這是他的東西,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對自己的物品有支配權。



微塵唯愛


這事如果放到我媽那一輩身上,礙於面子,他們大概會直接勸自己的孩子將玩具讓給那個(搶玩具的)孩子。真的,這種事遇到的次數太多了。比如,我家孩子和鄰居家小孩玩,若是我小孩搶了對方的玩具,鄰居奶奶就會非常“大方”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勸自己的孫子讓給我女兒先玩,說是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分享,不管自己的孫子正玩得興起或是傷心哭鬧!

同樣的事情(她孫子搶我小孩的玩具)發生的時候,我小孩的奶奶也會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

要學會讓。大概是很多家庭裡都喜歡交給小孩的道理,即使對方是通過“搶”的手段也沒覺得有多不妥,反正大家是熟人,低頭不見抬頭見,為這種事鬧意見可不太好。這個時候,被搶孩子的傷心難過都可以忽略,或者乾脆就當作不懂事的藉口。

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但有非常致命的一點,就是你的孩子會很不安,久而久之,會非常沒有安全感。他(她)感覺你不是站在他(她)那方,明明受欺負的是我,為什麼大人不幫我?反而去幫別人?大人為什麼這樣沒原則?

是不是很熟悉的畫面?想想每次鄰居的孩子一來,我們都變得異常客氣,搶著拿玩具,開電視找動畫片,拿零食,要知道,我們平時對自己的孩子可不是這樣沒原則。而且不管自己的孩子在做什麼,非要叫她停下來,去陪他們;最糟糕的是,一旦孩子們有爭吵或打架行為,大人大多數的處理方式是,不管青紅皂白,一定是揪自家孩子的錯。

話說回來,如果是我的小孩玩具被搶,首先我肯定第一時間斥責對方(孩子),告訴他(她)這是非常不對的。這樣說是在告訴自己的孩子,媽媽是站在你的一面,你被“欺負”又自己解決不了的,別怕,有媽媽(爸爸)在呢!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告誡對方,你這種行為非常要不得;同時也起到警醒自己孩子的作用,知道搶別人的東西是要要挨批評並道歉的;

其次,給他們提供解決辦法,如告訴搶玩具的孩子,搶玩具是不對,但如何你真想玩,可以先等XX玩完你再玩;或者你問問她,願意不願意跟你一起玩。問話的順序一定要先問對方,因為是對方有強烈的想玩玩具的訴求,才會產生搶的行為。

最後,可以問自己的孩子,還願不願意跟對方一起玩。如果孩子明確的表達不願意,那千萬不要強迫他(她)。

不管怎麼說,遇到這種事,我肯定是先考慮自家孩子的感受。而對方(孩子),必須讓他(她)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在傷害別人不是?至於教育,則不是我的事了。


大頭芝麻


小孩子在一起難免有衝突,大人要認可孩子感受,情緒平復後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分享一下我寶的經歷。

被毀壞的粽子

明天端午節,小寶從幼兒園出來舉著自己做的黏土粽子,綠色是粽葉,白色是糯米,還有黑色的眼睛和心形的紅嘴唇。看起來確實很擬人化的一個粽子。小寶很得意地說:“我做得粽子特別好,別人都沒有我做得好!”看來老師表揚他了。

接了若寶去栗子託管班去參加包粽子的活動。我們到時,已經有很多人都開始包了,看著視頻現學現賣地包寶塔粽、四方棕和三角粽,有模有樣的,開心樂享。包完粽子,聽說要煮的話,需要一個小時,等不及了,我們打包了生粽子準備回家煮。小寶與小朋友們玩得正酣,不肯走,我跟他約定了十分鐘到點後,他又拖延了兩分鐘,我們正準備走,結果小栗子過來說想看看小寶的黏土粽子,小寶給他看了,可是他一下子就使勁捏壞了。小寶本來不想走,這下子炸了毛,大哭起來,怎麼安慰都不行。這時候栗子爸爸過來讓小栗子道歉,這時候道歉根本聽不進去,愈發哭得厲害了。我趕緊蹲下來抱著小寶安慰:“哦,媽媽看出來了,你的黏土粽子壞了,這麼可愛的粽子壞了,你一定很傷心。是不是?”小寶還是哭,“媽媽回家幫你再做一個,好不好?”還是哭。這時候,栗子媽媽拉了栗子過來,讓栗子想辦法解決自己闖的禍,栗子不知道怎麼辦,栗子媽媽問是不是可以現在就再重新做一個。小寶同意了。

於是栗子媽媽找出來4種顏色的黏土,由小老師陪著重新做。黏土軟軟的,揉或搓還都沒有那麼容易,怪不得小寶那麼傷心自己的作品被弄壞呢,肯定是費了不少功夫做好的。

好不容易重新做了一個,可是小寶還是不滿意,連煮好的粽子都沒有心情吃呢。心愛之物被毀壞,是沒有什麼新的可以代替的。小孩子也不例外。任何一個小小的糾紛就有可能在孩子的心靈留下傷痕,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落疤,不容易抹去呢。

當小朋友發生糾紛時,首先要允許孩子生氣,生氣對於他來說是個釋放和發洩,表示理解他很生氣,安撫他東西被破壞的心情,然後再讓他面對現實,跟小朋友商量解決辦法。這樣鍛鍊的是孩子處理自己情緒和處理矛盾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