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娛樂鼎盛


相比起成年人,孩子是最自律的,……。


只有基於

心甘情願的自我選擇,

才能被稱為

真正的自律。

首先想問題主一個問題——問題中所表述的“小孩生活沒有規律、不自律”的判斷,是否帶有自己的主觀偏見?

如果自己看不見這個問題,將孩子的一切“錯誤”歸結到孩子的身上,這並不公平。

從孩子發展的角度講,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一些“敏感期”,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簡單來說,在這一時期,孩子會從家庭環境、父母行為以及自己的行為、感受和思考中親歷“秩序”的重要性——比如家庭環境整潔乾淨、物品擺放有序、作息時間規律、生活節奏有條不紊、父母遇到事情不急不躁、……等等。

這些“秩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內心自我秩序的建立。

有的父母可能認為這都是習慣,但從更深的角度上來講,這正是孩子的大腦(自我意識)建構的基礎,高大上的說法就是物質世界正在塑造孩子的意識世界。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想象凌亂的環境與行為和有序的環境與行為分別會建構出怎樣的大腦,不言而喻。

儘管科學還無法完全揭示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敏感期”的秘密,但類似於秩序這樣的敏感期對孩子的一生卻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不約而同地利用環境的影響,深刻地塑造這孩子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結果,有的孩子“習慣了”規律的節奏,但有的孩子在無律可循的環境種生活,漸漸被薰陶成了這樣(建議題主先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孩子過往的生活環境找詢分析這個問題)。

畢竟,冰(被)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畢竟,只有你自己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

只有當我們清楚了“孩子不是自己變成這樣的”之後,才能儘可能客觀地面對這個問題。,繼而才可能找到解決之道。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再來探討題主的這個問題才可能有疑義。

當環境滿足了孩子諸如“感官敏感”、“動作敏感”、“語言敏感”、“秩序敏感”、“細節敏感”、“……”等等內在需求之後,孩子才會見證自己行為的意義,繼而對“掌控自我”有足夠的信念,才可能更快地走向有條不紊。

接下來,我們可以討論孩子的自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身邊能夠自律的人少之又少,先別說讓孩子堅持學習,好好看書,很多成年人沒有自律的意識,沒有興趣,即便是在被逼的環境之下,都做不到堅持學習,打發時間和虛度光陰的人比比皆是。

這樣的情況如果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父母就會企圖通過“他律”來促成孩子的自律。

還有很多成年人認為,孩子從小就離不開大人的管束,否則就完蛋了。

事實上,可以肯定的說,持有這樣說法的成年人從未真正讀懂孩子。

恰恰相反,相比起成年人,孩子是最自律的,或者說成為一個自律者的可能性更大。

這是因為,假如孩子成長在一個具備自我進化與淨化能力的環境中,父母能發現、引導和支持、鼓勵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一環境就需要——

滿足孩子成長的內在需要;

讓孩子在一個自律的環境中成長。

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由小見大的過程,並非立竿見影、一蹴而就。

就像有一句話所說的那樣,你想讓孩子活成什麼樣,那你就現活成那個樣兒。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孩子肯定會犯錯,走彎路,又不自律的行為,但父母必須擺脫“急於求成”和“掌控一切”的慾念,必須清楚——

對孩子一生的成長來說,有時犯錯的意義要遠大於成功的意義。

所以,想得到自律,有時候孩子必須經歷和積累負面的經驗。

在這一過程中,父母所能做的就是——

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

不插手屬於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提供必要的協助;

發現、支持和鼓勵孩子的興趣

適時的關注、啟發、引導和激發孩子思考;

平等地與孩子探討問題;

肯定孩子努力的過程;

促成孩子自己得出結論,自我驅動。

因為,自律就是心甘情願的自我選擇。

以上回答,僅僅是簡單的梳理了孩子“自律”的成長軌跡和一些“關鍵要素”,但還需要父母先多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繼而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也只有如此才不辜負為人父母的光陰。

真正的自律,

從來都不是自我逼迫,

而是自我享受。

父母要做的就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重塑自我與環境。


兒童哲學啟蒙


首先非常榮幸的能看到您提出的問題,作為一名育兒領域創作者,我可以把我教育我那個“調皮搗蛋”的兒子的經驗說下,沒有太多理論,僅僅是我的辦法分享一下。

我孩子的玩具比較多,而他都不願意收拾,之前基本上都是我來收拾,收拾沒多久又弄亂了,買了玩具收納盒,也教過如何把玩具收回去,跟題主說的一樣,只能管一次。後來,我瞭解到了一個辦法,我決定試試看。

我把孩子叫過來,跟他一起制定了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是:家裡所有人都要放好自己的物品,如果亂丟亂放會被鎖到櫃子裡一週,直到連續一週都沒有物品被鎖到櫃子裡,才能取回來。

規則開始執行後,我開始收了他不少玩具,收一次他要鬧一會,不過我提醒他,規則是你親自定的,要遵守好。

有一天,我剛回家就把外套丟到沙發上沒有管,就去樓下取快遞了。回來後,孩子告訴我的外套已經被鎖了,我都要氣炸了,沒想到這小子報復我,但是我依然遵守了我們的規定,小心翼翼了7天后,取回了外套。當然這段時間兒子也“乖”的很,沒有讓我沒收到玩具。

這個規則也就執行了一段時間後,因為誰也收不到誰的東西了,家裡也整齊了不少,再也沒有出現玩具丟的到處都是的情況了。有一天我和兒子一起商量把這個規則作廢了,兒子很高心的同意了,他基本上保持了自己收玩具的習慣,我對他很滿意,我告訴他,你現在會自己收拾玩具了,這就叫自律,爸爸很高興。

這個生活中的例子,其實就3點:

  1. 大人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和一定的懲罰措施,這個懲罰必須是正向激勵,而不是反向的,如體罰、不讓看電視都不對。

  2. 大人要做孩子的榜樣,沒有任何“言教”能勝過“身教”,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

  3. 積極引導。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自律教育,首先要做到就是自己必須自律,規則大家都要遵守。只有自己自律了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對孩子要有發自內心的表揚和讚美,從此來達到自律教育。另外小孩子的自律不是一步就完成的,大人要多點耐心,會出現反覆,沒關係的,只要父母自身自律,孩子會慢慢複製你的優良習慣。

浩爸育兒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的習慣都是生活中慢慢養成的,如果說孩子不自律那大人肯定也有一部分責任!

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就像我兒子以前吃飯必須看平板電腦,那是因為我吃飯的時候要看手機,後來我覺得這個毛病不好,要改,於是跟他約定乖乖吃飯誰都不看,一天就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其次,大人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劃表!要孩子有參與感有榮辱感,自己定的計劃一定要完成!比如我兒子愛吃零食,我規定飯後讓小愛同學定個一個小時後的鬧鐘,鬧鐘響了之後才可以吃零食,這樣我兒子也不會飯後就鬧騰吃零食,每天吃的零食量少多了!

再則,多鼓勵多誇獎,少責備少發脾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成為美好的未來,當然這個世界是你們家庭的小世界!

最後,跟孩子計劃獎勵懲罰機制!做得好有獎勵做不好做的不好有懲罰!


變形金剛變身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自律,在我周圍能夠觀察到的小孩最自律的行為就是放學回到家後立即寫作業。而我家孩子這一點也做不到,他回到家裡邊第1件事就是跟爸爸媽媽說說幾句話,然後是在催促中開始做作業,如果不管他的話,他會先打開電視,看動畫片。

所以我認為很多小孩都做不到自律,因為他們太小了,貪玩是他們的本性。

而很多時候,我們家長並沒有很多時間來盯著孩子,催促他學習做作業,所以就必須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規則,讓這些規則來督促孩子學習上進。

為什麼和孩子一起制定這樣制定?讓我們先看一下某個家長制定的規則:孩子必須在放學回到家之後首先開始做作業,然後再做別的事情。然後再看一下某位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規則,孩子在放學回家後,可以先和家長談論5分鐘學校發生的事情,然後再開始做作業。對比下兩條規則,可以發現做作業是家長的要求,而第2條中和兒子和家長談論學校見聞的規定,實際上是孩子的需求:每個在學校裡上了一天課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中,都想和爸爸媽媽說一下學校裡的見聞,舒緩一下緊張的心情。這樣的規定既滿足了孩子的要求,也代表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而且也符合事實需要,孩子執行起來絲毫沒有阻力,沒有抗拒。所以家長需要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孩子的參與可以加入更多符合孩子要求的意見,最終制定好的規則更加符合被執行人的實際情況,執行起來流暢,沒有壓力。

怎樣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和孩子制定規則,大家一定要把握這幾個原則: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地位,只有平等的關係才能製作出互相合作的規則。由於孩子比較小,他有時候提出的某些規則是錯誤的,所以必須由家長來給他把關。而且由於小孩子比較善變,制定的規則一般幾天之後他就有些不遵守了,這個時候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重新制定規則,家長們不要嫌麻煩:事實上當一個規則孩子能夠遵守幾天甚至一星期的時候,這就是勝利。而更改一下規則,可以讓孩子再遵守幾天或者一星期,那就又是一個勝利。

結束語:孩子比較小,在沒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的時候,沒有規律需要提醒是很正常的,家長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幫助孩子培養習慣。當孩子足夠大的時候,他自己就可以根據需要養成好的自律習慣。


曦寶和伊寶


老王認為:家長的的引導和以身作則最重要。女兒今年二年級,我想我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發言權。

小孩子生活沒規律,不自律的表現有哪些?

一、不能按時起床

每天早上鬧鐘都叫不起來,非要去催好幾次,才拖拖拉拉地爬起來,穿衣服也要老半天,放假期間還好,上學期間常常因為快要遲到了而不能吃早飯。最近宅在家裡上網課,總是一邊上網課一邊吃早餐,學習效果一點也不好。

二、成天零食,吃飯時間就各種耍賴

現在人們生活條件普遍提升了,家裡的零食水果基本上都不會斷,孩子想吃,也不能總是責罵孩子,時間一久,也就聽之任之了。零食吃多了,不僅影響食慾,還會讓孩子嚴重營養失衡,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

三、吃飯挑食

現在的餐桌上,菜品都比過去豐富,一般每餐都會有好幾個菜,葷素搭配。孩子們自然更喜歡肉類,很少會主動夾素菜,還總是嫌棄某某菜難吃。肉類能補充蛋白,能吃當然是好事,但是很多微量元素,維生素,必須通過蔬菜來補充,不吃蔬菜,就會影響生長髮育。

四、玩具、作業隨意擺放

玩具玩了,沒有收拾的意識,常常弄得滿地都是。

作業、書本也都是走到哪就放到哪,感覺家裡全是孩子的東西。

五、作業拖拉,不能主動完成

作業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假期中這個問題更嚴重,不到最後幾天絕不做作業,即使家長每天催著,也是應付應付,找各種藉口不去完成。到了快開學的時候,每天熬更守夜地趕作業,到處打電話找方法問答案。

六、電視、手機、平板成天不離

只要沒有必須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在使用電子產品,要麼看電視,要麼玩遊戲,要麼刷小視頻。

電視節目一般都是看來看去的幾個動畫片,或者嘻嘻哈哈的綜藝,遊戲也就是農藥或者吃雞,然後抖音快手666。孩子們通過短視頻平臺學會了很多東西,動作、舞蹈、神曲、網絡語言,對孩子的成長來講,除了舞蹈外,其它的似乎都沒有太大的幫助。

七、不能按時睡覺

快到睡覺時間了,手裡可能還拿著遙控板,玩著手機遊戲,或者找各種理由拖延,比如假裝寫寫作業,摸著肚子喊餓,蹦蹦跳跳假裝運動......反正就是不願意去睡覺,是真的睡不著嗎?不是,早上起來晚了,瞌睡自然來得晚,形成了惡性循環。

為什麼很多孩子的生活都不規律,不自律呢?

我想,很大部分原因要怪罪家長。

從孩子懷上那一刻起,家長就有了雙重身份,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孩子的言行、性格,並不全是遺傳因素,還有父母的言傳身教。

孩子從懷上那一刻開始,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媽媽的動作,語言,情緒,當然,爸爸常常陪在媽媽身邊的,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身爸爸的語言。

然後孩子出生,成長,都一直受到來自父母言行的影響,所以,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大多數原因是父母養成的。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成為那樣的人

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對的,孩子成為了什麼樣的人,是因為父母也是那樣的人。

家子是一面鏡子,通過家長的言行性格大概可以看出孩子的言行性格。

孩子也是一面鏡子,通過孩子也可以看出家長的性格特點。

孩子愛睡懶覺,是因為家長也要依靠鬧鐘。

孩子愛吃零食不吃飯,是因為家長買得太多,而且吃得也不少。

孩子吃飯挑食,家長肯定也說過某某菜真難吃。

孩子不愛收拾,家長多半也是很久才做一次家務。

作業拖拉,因為家長也沒有耐心陪伴,工作中估計也是能拖則拖。

孩子喜歡電子產品,家長也不例外,甚至更嚴重。

孩子不按時睡覺,家長通常等孩子睡後,玩得更加瘋狂。

請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都是這樣幹過?

如何培養孩子自律、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家長要改變自己,以身作則

孩子已經長大了,不可能從頭再來,所以必須立刻馬上改變自己,以身作則,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讓自己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當你受不了孩子的行為習慣時,不要急於責罵。首先要告訴自己:親生的,遺傳的,怪自己當初為什麼有那麼多壞脾氣、爛毛病。

二、多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那些不良習慣的壞處

當孩子在生活中表現出來不規律的情況時,要好好和孩子溝通,先告訴孩子這些習慣的壞處,然後再引導孩子想要改變的慾望,接著和孩子一起作一些計劃和約定,並且承諾陪著孩子一起改正。

三、及時制定作息時間表,家庭相關規章制度等

在孩子剛表現出不自律時,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以及一些家庭規章制度,獎懲措施等,並把獎懲權交給孩子,告訴孩子:自己相信他會是一個公平的法官。孩子都比較喜歡角色扮演,這樣一來,他就會有一種任重道遠的感覺,不僅能對其自身進行約束,還能提升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最後,老王覺得,只要家長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孩子的生活自然會規律、自律起來。


老王陪娃


總能聽到媽媽對孩子說:

‘快點起床,要遲到了!’

‘功課沒寫完不準看電視’

‘明天要用的課本跟文具帶了沒?’

許多爸媽們都厭倦了跟在孩子背後嘮叨,一天到晚各種的操心,成效卻始終未能盡如人意。到底要如何才能訓練他們自動自發的生活態度呢?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4歲以前屬於只關注自己需求、不在乎外在世界的無律期;4-8歲的他律期則仰賴外界給予規範,這時候孩子守規矩大多是因為害怕責罰、或是為了獲得獎賞;進入8-12歲的自律期後,認知能力開始發展,漸漸能理解自己為何要遵守某些規定,而非單純只因為‘爸媽要求’。

比如孩子不按時睡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到點了,一家人都按時休息,好比十點鐘睡覺,那麼,十點鐘都必須去休息。只要堅持兩個星期,這個自律的習慣就會形成,12天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週期。

然後把時間細分一下,比如,幾點鐘寫作業,幾點鐘玩遊戲,幾點鐘看電視,幾點鐘睡覺,讓孩子養成習慣,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自律了。今天孩子作業多,寫得很久,沒有時間看電視了,第二天,孩子作業少,那麼,就可以多一點時間看電視。

孩子也需要看電視,也需要玩遊戲,因為可以放鬆,也可以益智,只要不過度就行。做家長的要好好和孩子溝通,孩子都有理解能力的,他們會理解父母的用心的。


家有帥寶


你若不盡責,孩子不自律,結果很可悲!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這樣說過:“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

小孩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啥事都要提醒明明有一大堆作業要做,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會,翻箱倒櫃的找吃的,玩手機,看電視,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的過去,到了實在不能再拖的時候,猛然醒悟,奮筆疾書,最後草草了事。等到下一次,又一樣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樣的後悔,於是陷入了不自律的無限循環。

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模仿,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自己下班後就懶散的躺在沙發上無聊的刷新著手機,日漸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卻曾經鬥志滿滿的自己。

這時不斷的提醒著孩子,“你去寫作業”,“你要努力”,這樣的話大人說的再多都是枉然。

科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為“潮溼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將7-12歲稱為“正凝固的水泥期“,這一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習慣等已形成。

事實上,在孩子的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家長做一些必要的干預,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實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將伴隨、影響孩子的一生。

德智體美勞,仁義禮智信。身教重言傳,潤物細無聲。作為家長,你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也是“完全責任人”。但負責並非替代,教育重在化育。正所謂,上善若水,大愛無聲。





小丸子的一說


小孩的這些毛病都是大人慣出來的。大人管得不嚴,小孩就會任性、貪玩。叫他做作業時,別QQ聊天。他嘴裡“哦哦哦”地應付著,手卻不停地打字發信息。叫他早點睡,他關了燈在被窩裡玩遊戲。大人把他手機收了,他去同學家玩電腦。孩子大了,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得,管也管不得,這樣下去,早晚廢了。

這時,孩子與大人之間已經有了代溝,話不投機半句多,懶得搭理。大人說他幾句,他反感得不得了。解決方法就是要和他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有共同話題,一聊起來,倆人之間氣氛輕鬆,關係融洽。然後,在這種和諧氛圍中,適當提一些他存在的問題,這樣他就能聽進去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家長要在孩子心裡有威信。你要求孩子去做的,自己要先做到。孩子在做作業,你不能玩手機,看電視。你發奮努力,取得的成就越高,他就會越尊重你。他會以你為榮,並把你作為榜樣,努力學習。

多帶孩子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棵樹,會讓人錯過一片森林。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裡有乾坤,眼光看得遠。再帶他在戶外活動,培養他有益的興趣愛好。當他心裡有了世界,就不屑於干擾他成長的一些陋習、誘惑。


客座評論員


孩子生活沒規律、不自律,做什麼都要提醒,怎麼教育?

欣老師認為:家長的榜樣,言傳身教很重要,同時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我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可以與你分享一番。

1.幫孩子認識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時間的流逝是不可逆轉的,書架上的書可以隨時重讀,但是流走的今天便永遠也不可能回來了。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天都不可能重來,永遠都是現場直播

2.指導孩子制定時間安排表

例如早晨幾點起床,刷牙洗臉花多長時間,幾點出門,花多長時間到學校,放學後花多長時間回家,回到家後幾點開始寫作業,幾點可以適當玩樂。

3.教育孩子如何巧妙的將零碎的時間整合起來

例如當孩子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的時候,可以放一些新聞廣播,可以放放外語聽力,可以放一些孩子喜歡的音樂;當孩子在室內做健身運動時,父母可以鼓勵他們同時看看卡通片。


嘚唄嘚唄的欣老師


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孩子會受益終生,但是有自覺性的孩子畢竟是少數,還需要父母的督促提醒。

父母的榜樣作用不可忽視

比如,到了睡覺時間,全家都要熄燈睡覺,讀書時間就一起讀書,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習慣。相反有的家庭到睡覺時間讓孩子去睡,父母卻還在客廳裡看電視玩手機,那麼孩子也不會想睡。

父母首先做一個自律的人,孩子也會學著自律。

如果天天在孩子耳朵邊提醒也會起到反作用,時間長了孩子會充耳不聞,所以有必要列一個生活作息表,把時間安排都寫上去。到了時間,要問問孩子,現在是做什麼的時候?養成孩子對時間的意識和遵守時間的習慣。

規矩要始終如一

制定好的作息時間和計劃要始終如一地執行下去,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好的習慣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


自律是一種生活方式,絕非一早一夕就能變得自律,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