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淺談蜂群越冬期控溫、控飛及產卵

黑龍江蜂群越冬期在140天左右,而在室內或在地窖內約120天。蜂群在室(窖)內期間不在箱內排洩,所以如何讓蜜蜂既能存活又要吃的最少,這是越冬的關鍵。使蜜蜂吃的少、活動量少的條件就取決於蜂群臨界溫度。在談臨界溫度前,要先談越冬時蜂團的中心溫度和表面溫度的變化條件。根據前蘇聯塔蘭諾夫的《蜂群生物學》記載,越冬蜂團的中心溫度在6~21℃之間,蜂團表面溫度在6~7℃最為合適。而紀天祥先生在上世紀末的著作中,則更加準確的將蜂團的中心溫度細化為21~25℃。而蜂團的外表溫度的熱源,則來自中心溫度熱量的擴散和蜜蜂的換位。綜上所述,可以認定要想保證蜂群飼料消耗最少的前提,是保證蜂群合適的外表溫度,其蜂群數量(群勢的大小)和蜂群臨界溫度至關重要。

黑龍江省土產公司在上世紀70年代曾出版《養蜂教材》和《寒地養蜂》兩本書,在這兩本書中註明的蜂群越冬臨界溫度為4℃,正是這些在當時被視為標準溫度的指導下,使得那一代寒地養蜂人,越冬損失慘重。後來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的蜂友和《中國養蜂》(現名《中國蜂業》)刊登出有關專家的文章,提出以群勢來確定蜂群越冬的臨界溫度,尤其紀天祥老師更加細化到以蜂種來確定越冬溫度時,才使廣大蜂農在蜂群越冬方面走出誤區。下面介紹我地養蜂協會養蜂試驗場在越冬方面的經驗。

我試驗場的入窖時間每年大多在立冬後1周左右,首次強寒流到來即入窖。最低氣溫在-10℃左右。入窖前一週,窖內放3個以上溫度計,以防出現過大的偏差。根據蜂群入窖,窖溫即提高3℃這一理論,每日早晚看溫度的穩定程度,就可以進一步來掌握入窖時間。入窖後大開巢門,傍晚調整巢門,約留3釐米長。蜂箱巢門高度為1.5釐米。第二天早晨下窖後,根據聲音來確定溫度,聲音小,說明溫度較合適;聲音大,發出呼呼聲,巢門有蜂活動,說明溫度高了;如果聲音不大,但有“嘶啦嘶啦”的間斷聲音,說明冷了。不論冷與熱,都要立刻調整,否則時間一長,就會造成損失。如何調整?是調整蜂群的臨界溫度,還是調整蜂團的溫度(即箱內溫度)?那就看臨界溫度的高低了。

據我們做的幾個試驗來看,臨界溫度的高與低要根據蜂群的大小來定,所以前期的均群也是越冬的重要環節,而靠入窖前調蜂來均群是被動的。主動均群工作應該在椴樹蜜結束後,通過調蜂和子脾來解決(應結合轉地,落場蜜蜂沒有認巢前效果佳)。如果個別蜂群因蜂王優劣和被盜等一些突發問題,則另當別論。群勢確定後,如果群強,溫度略低,以5脾蜂為例,不得低於1℃,因低於0℃箱內要有霜,增加了溼度不利於蜂群過冬。如果蜂超過5脾以上,要通過加大巢門來解決(即降低箱內溫度)。因為不論是蜂團中心溫度還是表面溫度,都大大高於1℃,極易降到合適的溫度;如果蜂群較小,最高溫度也不能高於7℃。因為高於蜂團表面最佳溫度,蜜蜂要躁動,不利於越冬安定。我曾經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將一個3000只的小群放在5℃的環境下過冬,死亡率低於5%。當然這樣的小群是不提倡養的,因為它沒有意義。那麼怎麼才能控制好越冬群的臨界溫度呢?

我們的蜂窖深4米,直徑5米,擺放5層。眾所周知,由下自上每一層的溫度要上升1℃,如果5層就要上升5℃,這樣越冬的環境是無法管理的。而我們通過改動進氣孔與出氣孔的高度,解決了這一關鍵問題,使5層蜂箱的溫度,溫差不足1℃。以前的資料介紹,進氣孔的上端與窖外蓋平,下端距窖底只有幾釐米,出氣孔高出窖蓋外1米,下端與窖內頂棚齊平。結果進氣孔的下面溫度與外界(指窖外)一樣,地面都凍得鼓起,形成強大的空氣對流。試想,蜂群入窖的窖溫升高3℃是靠蜂群散熱所至,如此強大的空氣對流是加大蜂群在過冬前期造熱(靠多吃)來維持所需的正常溫度。可是到了過冬後期,工蜂無能為力調溫時,越冬損失就大了。我們經過這樣的失敗過程後,通過提高進氣孔的高度解決了這一問題。很簡單,將進氣孔提高到蜂箱最高層以上50~60釐米即可。

以上方法經過幾年觀察,最下層蜂箱底部無潮溼,無黴變蜂屍,令人非常滿意。

下面再談一下越冬中易出現的兩種問題,外飛和產卵。在蜜蜂入窖後,正常應該很少外飛,但少量的外飛也不必太介意,但如果大量外飛,就要分析以下幾種原因了。

1.外飛的原因

①蜂王的停卵時間

過冬前是否有沒有最後排洩的幼蜂(可捉一隻外飛蜂,觀其外形和壓其腹部有無糞便,此種外飛的原因,應在入窖後不長時間就結束了。

②窖內過熱

溫度高的環境外飛的症狀,有時外飛蜂拖帶死蜂,它在清理箱內衛生。

③窖內過冷

窖內過冷這是一種易被忽視的現象,但它確實存在,並且外飛量較大。

④越冬期蜂王產卵,工蜂育蟲

越冬期蜂王產卵,工蜂育蟲,工蜂代謝量加大,缺水是外飛的主要原因,多發生在越冬後期。

⑤箱內異味

近年來,由於南方蜂群的光顧,的確在養蜂技術上使北方養蜂員得以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各種疾病,也給北方蜂農帶來煩惱。2016年,我協會成員按南方蜂友的指導,將昇華硫置於巢箱內擋板外側,從椴樹流蜜開始到越冬約兩個多月的時間,開箱即可嗅到氣味,結果小蜂蟎沒造成損失,工蜂卻慢性中毒。喂越冬飼料時,就有不明原因使蜂群群勢下降,入窖前外飛,入窖後仍然一直外飛,開春出窖時,蜂群極弱。

⑥室內越冬出現因乾燥引起外飛室內越冬會出現因乾燥引起外飛,但我地區的地窖不會當室溫低於0℃時出現乾燥。

2.外飛的解決方法

①控制好溫度。

②適時關王停產,喂越冬飼料前,提出大粉脾,計算好粉脾數量,使越冬期巢內斷粉。

③治療小蜂蟎不要怕費事,當5月中旬南方蜂群到來時,可在巢門擋板內塗少量的昇華硫,要高溫,在無盜蜂、飼料充足、幼蟲飽滿時,每3~5天進行一次,連陰雨、低溫天停止。椴樹蜜結束前,尚有少量進蜜,但無商品蜜可取時,塗蛹脾1次即可。小蜂蟎在東北不過冬,斷子即絕。如果已經在箱底放昇華硫粉,要在椴樹蜜結束前清除乾淨。

蜂群在越冬期產卵是養蜂人員最頭疼的事,一旦出現,很難解決,預防是唯一的方法。預防方法按以上講,越冬蜂團中心溫度在(21~25℃)之間,但如果超30℃就說明蜂王已經開產了。那麼,又不能每箱都在蜂團中心放溫度計,該如何判斷呢?當發現箱上草簾溼了,就可以說明問題。越冬蜂王產卵,可分為強群產卵和弱群產卵,而區別就在於前期產卵和後期產卵。前期產卵,多發生在越冬中期,這是因為巢內過冷,蜂群要維持需要生存的溫度,所以食量增多,活動量加大。試想,強群要達到蜂團外表6、7℃,中心散熱溫度為20℃左右即可,蜂群就可以安靜度過一冬。而弱群為達到所需的6、7℃和中心溫度20℃,就要隨群勢減弱的程度而加大。當為了維持表面必要的溫度時,中心溫度逐漸加大到30℃時,蜂王就開始產卵。此時,惡性循環開始了,直到工蜂無法再提高溫度時,先是蜂團外表“剝皮”式死亡,隨之,全群覆滅。雖有個別群出窖有蜂,但也無春繁能力。越冬期產卵,只要留心,通過聽聲音是可以判斷出來的,它的聲音要大於正常越冬的蜂群。

強群越冬期產卵多發生在出窖前,對蜂群的損傷沒有弱群大,但也不能不引起重視,原因是,越冬前巢內的粉沒消耗淨,隨著蜜的消耗,粉暴露在外,工蜂得以進食。加之,外界溫度升高,即使工蜂只能維持生存,也無法控制巢內升溫。所以,此時達到了蜂王產卵的條件。如果在越冬飼料飼餵前,合理選留適量花粉,提出多餘粉脾。根據越冬條件調整好合適的群勢,這一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另外,黑色蜂種不易發生越冬產卵現象,而黃色蜂種則與其相反。

越冬所遇問題很多,一定要細心觀察做好記錄,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才好應對。

淺談蜂群越冬期控溫、控飛及產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