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一部一流的惊悚电影,里面有着决心与不留余地的阴谋。”

这是烂番茄上对2002年马特·达蒙《谍影重重1》的一句媒体评价,也是对影片最中肯的一句赞扬。

显然作为首次担当男一号主角,马特·达蒙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影片改编自小说家罗伯特·鲁德鲁姆的同名原著,小说创作于冷战时期,在早于电影诞生之前的1988年就被改编成电视剧。

所以不论是通过小说还是电视剧,在电影拍摄之前,杰森·伯恩这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英雄人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了不小的受众。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因此,对此前从未扮演过有体能要求角色的达蒙而言,这次出任头号男主角的任务不会轻松。

为此他不光接受了三个月的特技训练,还亲自上阵,出演了影片大部分的搏击戏份。

加上影片导演、编剧等主创人员的辛勤付出,令《谍影重重》的男主杰森·伯恩成为比肩《007》詹姆士·邦德与《碟中谍》伊森·亨特之后又一经典系列的特工。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若问《谍影重重》为何如此经典,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他不具有《007》与《碟中谍》那般神话。

后两者中的特工主角,香车美女一应俱全,也让大众对特工的印象都停留在了潇洒一词上,颇有古龙笔下楚留香的意思。

然而达蒙诠释的伯恩,可以说要啥没啥,影片大部分时间开的车还是一辆看上老旧的法国小车。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而在《谍影重重》之前,可能大家从来没有看过一位特工,能惨到一出场是漂在海上的。

能够活下来,还得靠一艘感觉上臭哄哄的渔船出手相救。

彼时不光身中两枪昏迷,更惨的是,醒来后的伯恩旋即陷入对自己身份与过往记忆的丧失。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这位丧失记忆的特工身上,也没有揣着各种酷炫的高科技产品,唯一具有科技感的是一个藏在臀部皮肤下的小小电筒。

这个小小电筒最终也不过是引导着他,前往瑞士银行取回自己的钱和其它东西。

更遑论影片中其他特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靠定位追踪,完成一次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暗杀。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这种让特工在荧幕上走下神坛的作法,用句时下流行的词语,《谍影重重》十分的接地气。

从渔船部分的镜头里,还可以看出一点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有着手持拍摄独有的晃动感。

如果还能以一开始是发生在渔船上来做解释的话,可直到影片结束,镜头无论何时何地都一直保持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轻微晃动感。

这就是《谍影重重1》被奉为一部经典之作的原因所在,利用镜头的晃动辅以快速的剪辑,去传达主角伯恩的不安。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这种不安一方面来自于伯恩对记忆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来自于CIA对其不停歇的追杀。

作为美国唯一独立的情报部门,CIA的特工们为了搜集尽可能多的情报,足迹遍布全球。

对于想要追踪的目标,他们更有着不眠不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全片中伯恩遭遇的两次特工暗杀,就很好的佐证了上述这一点。

当抱着巴黎居住的公寓这一仅有的线索来到地方的伯恩,刚通过电话调查了一下自己的身份没多久,一名特工就持枪破窗而入。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二人进行了一番扭打,格斗技巧上略逊一筹的特工被伯恩暂时制服。

可为了保持缄默,特工用尽最后的力气翻身摔下阳台,选择了自尽的方式。

当伯恩带着惊魂未定的女主下楼,准备离开此地时,更目睹了追杀者狠辣的作风:连不知情的楼管大妈被一枪爆头。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而第二次暗杀的发生,则开始得悄无声息。

若不是伯恩足够敏感,对狗的突然失踪产生警觉,那么很有可能在场的一家人都会遇害。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最后伯恩凭借优秀的战术,勾引来犯者主动出击,开枪击倒了对方。

当他上前询问一番有用的信息时,对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是一个人,和你一样,我们总是单干。”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两人一番看上去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对话,除了引导伯恩前往巴黎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

特工话中共提到了“我、你、我们、他们”这四个主语,分别对应着自己、伯恩与CIA,想要强调的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的理解,就不得不又绕回到CIA这个片中的反派上来。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实际上,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选用了CIA这个部门作为实际的反派。

那么CIA就不再是一个情报部门这么简单的存在,它代表的是一种集体权力,一种无处不在的集体权力。

包括伯恩在内的特工个体们,都或主动或被动的服从于这个集体。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但与其他特工唯一不同的一点是,伯恩是一枚弃子,一个因任务失手而被组织抛弃的特工。

他的个人价值在组织的威权面前,一文不值,还要在其它组织的棋子追杀下不断逃亡。

作为同样是个体存在的观众,定然会对伯恩这样一个人物,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到后来记忆有了一定的恢复后,伯恩不再选择逃亡,而是掉头主动找上门。

无疑象征着个体在完成对身份重新认知的觉醒后,自然而然对集体权力的反抗。

也正是通过前面极端的逃亡过程的铺垫,把最后的反抗打磨得更加可信。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这种对权力中心的质疑,出现在这部2002年的电影里也并不奇怪。

随着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崭新的文化思潮的流行令大众开始将目光注意到了上层建筑,对此发出了质疑的声音。

像2007年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生死狙击》,就关于这点讲述了一个更加直白的故事——对高层的以暴制暴。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所以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才能够明白为何这样一部没有富含娱乐性的大场面、没有英俊潇洒外表和打扮的特工主角和酷炫的间谍工具的特工电影,能够成为与《007》和《碟中谍》齐名的经典。

系列第一部以6000万美元成本,在包括国内在内的全球电影市场中收获了2.14亿美元的票房,并在豆瓣与烂番茄网站上获得极高评价的情况来看,可见大家都很好的收到了导演想要传递的观点。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它虽然是一部商业性质的电影,但其中后现代式的批判,相信能让更多的影迷唤醒自己的个体意识。

与《007》齐名的特工系列,男主没有潇洒外表,也没有酷炫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