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阿富汗:名不虛傳的帝國墳場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於洪君

阿富汗地處西亞、南亞、中亞交匯處,國土面積不足65萬平方公里。其西部與伊朗相接,北部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為鄰,東南部東部與巴基斯坦及巴控查謨-克什米爾接壤。東北部狹長地帶即瓦罕走廊,與中國相連。目前,阿全國總人口約為3680萬,其中普什圖人佔40%,塔吉克人約佔25%,另外還有哈扎拉、烏茲別克、土庫曼等幾十個少數民族。阿是當今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人均GDP目前不到700美元,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外部勢力在此地的博弈與爭奪,歷來十分激烈,人稱“帝國墳場”。近代以來,阿富汗發生的戰爭影響巨大的有三場,即英阿戰爭、蘇阿戰爭和目前的美阿戰爭。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1 英國三次侵阿的殖民主義戰爭以阿富汗實現獨立而告終

(1839—1921)

阿富汗是一個苦難沉重的地方,各族人民長期飽受封建割據與軍閥混戰之苦,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迎來多斯特·穆罕默德領導下的全國統一。這時,已經佔領了大半個印度斯坦的英國殖民者,不斷加大對阿富汗的干涉和滲透,用以對抗迅猛南下的沙俄帝國。為此,英國殖民主義者以對抗“俄國威脅”為幌子,三次出兵阿富汗,打了將近一個世紀,最終以失敗告終。

英國人第一次對阿戰爭始於1839年4月。當時,約3萬英國軍隊(含印度人),從現今巴基斯坦境內奎達出發,越過霍賈克山口突入阿富汗西南部,另一部分穿過開伯爾山口,配合英軍主力作戰。僅有1.5萬人的阿軍寡不敵眾,坎大哈、加茲尼、喀布爾等地相繼陷落。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國求援遭拒,被迫逃往今日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布哈拉。喀布爾出現親英傀儡政權。

此戰後,英軍大部分返回印度,只留8000人駐守阿富汗。阿富汗人揭竿而起,紛紛開展抗英游擊戰爭。這期間,多斯特·穆罕默德率軍反攻遭到失敗,隨後被俘投降。但阿富汗各地的反英鬥爭始終未停。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促使“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9日,起義軍攻下喀布爾及許多據點,隨後擊斃英國公使。英軍及其家屬1.6萬人潰逃時遭到多次伏擊,除少數被扣人質和一名僥倖逃脫的軍醫外,其餘全被打死。喀布爾傀儡政權也徹底垮臺。

1842年9月,英軍為營救被關押在喀布爾的戰俘和家屬,發動了瘋狂反撲。阿軍浴血奮戰後,撤離了喀布爾,但鬥爭方式和手段更加殘酷多樣。重新佔領喀布爾的英軍自知無力統治這個國家,於10月12日主動撤走。歷時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以阿富汗人獲勝而告終。以後30多年,英國人未再對阿作戰。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英國第二次對阿戰爭始於1878年。此時,英俄兩大帝國主義國家圍繞阿富汗的爭奪進一步升級。在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受到直接威脅的情況下,阿富汗政權尋求沙俄保護,因而接受了俄方提出的包括出兵援助等項內容的條約草案,引起英方強烈不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三路入侵。阿富汗政府指望沙俄援助,未做認真抵抗。次年1月8日,南路英軍輕而易舉地拿下戰略地位顯要的坎大哈。中北兩路英軍雖一度遭到頑強阻擊,但不久後也攻佔了賈拉拉巴德等地。背信棄義的沙俄忙於歐洲事務,不想與英國直接對抗。喀布爾建立的新政權,又變成了英國奴僕。長期堅持抗英鬥爭的民族英雄阿克巴爾汗,竟被他那位投降英軍的父親多斯特·穆罕默德派人毒殺!

1879年9月8日,喀布爾爆發阿人大起義,英國總督被殺,抗英烽火全阿點燃。雖然10月中旬喀布爾被殖民軍重佔,但各地抗英風暴仍風起雲湧。1880年7月下旬,抗英軍在邁萬德對殖民軍發動總攻,隨後進軍坎大哈和喀布爾。焦頭爛額的英國殖民者,被迫簽訂了妥協性協定,同意阿富汗內政由阿人自主。1881年4月,英國殖民軍撤離,戀戀不捨地放棄了阿富汗。

第三次英國對阿戰爭發生於1919年。當時,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時代變革大潮的影響,阿富汗改革派政權宣佈國家獨立,不再承認外國特權,旨在消除英國影響。英國殖民者不願放棄在阿利益,糾集30餘萬英印軍人,於當年5月3日發動了新的侵阿戰爭。這次戰爭中,英軍的兵力和裝備佔有更大優勢。阿富汗人缺乏正規訓練,裝備極為落後,但士氣高昂,並且得到許多地方民族武裝的支援,戰績依然不錯。英方無力根本解決阿人問題,不得不放棄作戰計劃,開始尋求談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雙方簽訂和約,英國最終承認了阿富汗的獨立主權地位。

至此,阿富汗抗英戰爭取得完全勝利。有資料顯示,英方犧牲巨大,代價深重。其中,第一次對阿作戰,犧牲690名軍人,另有2840名印度士兵和1.2萬隨從人員付出生命。第二次對阿作戰,共有1850人死於軍事行動,另有8千多人亡於疾病。第三次對阿作戰,損失1700多名軍人,包括參加英軍的印度人。

2 蘇聯侵阿旨在輸出本國模式結果卻導致國勢大衰

(1979—1989)

阿富汗獨立後,特別是二戰前後,在查希爾國王領導下,曾經有過一段相對和平安穩的發展階段。但阿富汗各民族各派別各大勢力集團之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矛盾,再加上外部勢力的影響和滲透相互疊加,圍繞國家發展方向和政權建設等問題,內部鬥爭仍非常尖銳和複雜。50-6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因歷史遺留問題發生衝突,戰事一觸即發。蘇聯出於削弱美國對南亞的影響、打擊南亞親美政權等多重考慮,採取支阿反巴政策,干預阿富汗內政的力度與日俱增。

1973年7月,阿富汗發生社會革命。人稱紅色親王的達烏德首相廢除王權,改行共和。塔拉基等人領導建立並積極參與了“七月革命”的人民民主黨,大幅度地進入國家權力機關。以支持“世界革命”為已任的蘇聯,則全力支持這個自稱社會主義性質的左翼政黨,阿富汗的內政外交完全處於蘇聯控制之下。1978年,阿富汗發生政變,達烏德政權被推翻。在這場所謂的“四月革命”中,達烏德全家60餘人除一小孫女外,全部被殺。副總統、國防部長、內務部長等數千人,死於非命。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塔拉基

此後,阿富汗改為民主共和國,塔拉基成為國家元首兼政府總理。當年12月,阿蘇兩國簽署《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開始了更加密切的“全面合作”。這時,人民民主黨內部矛盾開始激化,其主要副手卡爾邁勒流亡東歐。1979年3月成為總理的阿明,加緊與塔明爭暗鬥。塔在蘇聯支持下,準備以非常手段清除阿明。阿明得知消息,發動政變,處死塔拉基,自己兼任了國家元首。阿富汗國內局勢進一步加劇,同蘇聯的關係亦急劇惡化。

蘇聯為維持對阿富汗的控制,強化在南亞地區的影響,決定採取軍事行動,消除試圖擺脫蘇聯並公開聲稱要與美國關係正常化的阿明政權。1979年夏秋之間,蘇聯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實地勘察,並以援助為名,派兵控制了馬紮裡沙里夫、巴格拉姆等要地,同時以檢修武器為名,封存或拆除了阿軍相當大一部分武器裝備。當年12月下旬,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正式拉開蘇阿戰爭的序幕。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 (光明網)

第一階段:1979.12—1980.2。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分280架次,向喀布爾機場和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空運了5000多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27日晚7時30分,進駐喀布爾的蘇軍突襲阿富汗政府機關和國家電臺等地,打死了阿明,同時粉碎了阿政府軍的抵抗。次日,流亡者卡爾邁勒回到喀布爾,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共和國革委會主席團主席、總理兼國防部長、軍隊總司令、保衛祖國最高委員會主席等職,領導組建了一個完全聽命於蘇聯的新政府。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 (光明網)

自12月28日起,蘇軍6個師約8萬人,堂而皇之地沿著鐵爾梅茲—馬紮裡沙里夫、庫什卡-赫拉特兩條公路挺進阿富汗,很快佔領了阿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控制了阿與巴基斯坦、伊朗邊境地帶。阿政府軍10萬餘眾,數量不遜蘇軍,但群龍無首,不堪一擊,大部分繳械投降,被編入卡爾邁勒政府軍。

第二階段:1980.2~1985.12。蘇軍完成對阿佔領後,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揭竿而起。蘇軍於1980年2-6月間,在卡爾邁勒政府軍配合下,先後展開三次大規模行動,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等地的抵抗力量進行全面打擊。反政府山地游擊戰方式進行對抗,蘇軍摩托化部隊難以發揮優勢,被迫停止"掃蕩"行動。

1981年,反政府武裝聯合成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外部軍援。蘇軍作戰行動擴展到阿富汗全境。在這種形勢下,蘇軍以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為重點,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清除抵抗力量根據地,注意切斷其外援通道,軍事行動集中在潘傑希爾谷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但效果不佳。

1982年6月,蘇聯同意由聯合國主持在日內瓦舉行間接會談。1985年底,蘇軍在阿兵力已達12萬人,加上喀布爾政府軍7萬餘人,總共近20萬。各派抵抗力量加起來,估計約有10萬人。雙方打得難解難分。蘇聯與抵抗力量通過喀布爾政府和巴基斯坦代表舉行的六輪日內瓦間接會談,未能達成實質性協議。

第三階段:1986.1~1989.2。此時,已深陷阿富汗泥淖的蘇聯已決定徹底調整對阿政策。1986年5月,在蘇聯的策動下,納吉布拉取代卡爾邁勒,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次年擔任了阿富汗總統。1987年1月1日,納吉布拉領導的阿富汗政府宣佈單方面停火6個月,開始與聖戰者談判。但因分歧太大,談判很快破裂,雙方再度激戰。1988年4月14日,納吉布拉政權與巴基斯坦政府終於簽訂了蘇美兩國提供擔保的日內瓦協議。

1988年5月5日,第一批蘇軍部隊開始撤離。為了確保撤離通道安全,蘇聯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定。聖戰者未製造麻煩,蘇軍撤離進程總體上平和而有序。1989年2月15日,蘇聯撤軍結束,撤出軍隊總共11.5萬人。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蘇聯侵阿戰爭歷時近10年,使用了包括子母彈、特種燃燒彈在內的各種新式武器,甚至採用焦土戰術對付抵抗力量,打得阿富汗瘡痍滿目,喪生者130多萬,淪為難民的有500—600萬。作為戰爭主要責任方的蘇聯,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和犧牲。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蘇軍死亡12210人,傷亡35478人,失蹤311人。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日夜不停的“流血的傷口”。此外,

正是由於這場戰爭,蘇聯花費200多億美元,綜合國力大傷,國際戰略和對外關係受損,執政黨的形象和國家政權的能力受到破壞和質疑。

美國中情局等外部勢力,通過各種渠道向反蘇力量提供武器和資金,同時在阿國境內外協助訓練聖戰者。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幫助訓練的聖戰者武裝人員達10萬之多。為了趕走蘇軍、推翻喀布爾政權,聖戰者組織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攻擊平民目標和民航客機。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扶持的沙特阿拉伯富豪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這一最大的國際恐怖組織。

3

美國對塔利班發動反恐戰爭代價巨大而後患無窮

(2001—2020)

蘇軍撤離後,阿富汗出現了阿人治阿的現實可能和前景。然而不幸的是,蘇聯撤軍前扶持起來的納吉布拉政權,根本沒有威望駕馭這個高度分裂的社會,更沒有能力重新統一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儘管1990年納吉布拉公開承認當年蘇軍入阿不符合“民族利益”,他的黨犯了“急躁冒進”錯誤,並將該黨改為祖國黨,但各路反政府武裝並沒有表現出諒解和寬容,反而以不斷加劇的軍事進攻回應他的“民族和解政府”主張。

1992年4月,納吉布拉政權垮臺,取而代之的是聖戰者們建立的阿富汗伊斯蘭臨時政府。北方聯盟,即拯救阿富汗斯坦全國統一伊斯蘭陣線,使互相敵對和仇殺的各派軍事力量聯合為一個統一組織。然而,爭奪國家權力的殘酷鬥爭並未因此而休止,衝突和戰亂變得更加激烈和血腥。北方聯盟新政權的遭遇,比納吉布拉政權有過之而無不及。1994年,巴基斯坦扶持的普什圖族學生武裝塔利班異軍突起,掃蕩各派軍閥猶如風捲殘雲。1996年9月,塔利班攻佔喀布爾,建立起以伊斯教法為立國之本的“新阿富汗”。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世貿大廈突遭恐怖襲擊,傷亡慘重,損失巨大,舉世震驚。小布什政府認定以阿富汗為大本營的基地組織及其領導人本·拉登為這一恐怖行動的策劃者,同時認定塔利班為本·拉登及基地組織提供了庇護,並將塔利班與基地組織一道,定性為國際恐怖組織。10月7日,小布什政府以抓捕本·拉登、打擊庇護者為由,對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發動了名為“持久自由”的反恐戰爭。今年2月29日,美國政府與塔利班的代表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簽署和平協定,這場持續近18年半的反恐戰爭,終於露出了可能終結的曙光。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本·拉登

需要指出的是,國家社會對本·拉登建立基地組織密謀恐怖活動,早有警覺。2000年12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曾經要求塔利班,將本·拉登移交給美國或第三國,以便就其涉嫌1998年爆炸案接受調查,同時要求塔利班關閉阿富汗境內所有武裝訓練營,遭到塔利班斷然拒絕。美國對塔利班政權控制下的阿富汗開戰前,也曾發出通牒,要求塔利班交出基地組織高層成員,釋放所有被監禁的外國人,保護在阿外國記者、外交人員和支援人員的安全,允許美方人員檢查阿境內所有訓練營,以證實其是否關閉等。塔利班認為與美國對話是種恥辱,對此嗤之以鼻。

2001年10月7日,美軍在英國配合下,以聯軍方式打進阿富汗,很快與被塔利班推翻的北方聯盟建立了聯繫。雙方達成協議,決定推翻塔利班政權。當時,公開支持美國並派兵參與在阿軍事行動的,還有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日本、韓國、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則為美軍提供後勤支援,有的國家還派兵長期駐紮在阿富汗。

塔利班果然不是好惹的。美國對阿發動反恐戰爭的當天,塔利班即指斥美國向伊斯蘭世界宣戰。本·拉登隨後也發表錄音講話,預言美國將在阿富汗遭到失利,並且會像蘇聯那樣走向崩解。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塔利班武裝分子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部隊在武器裝備方面擁有絕對優勢,並且得到熟悉當地情況的北方聯盟的全力支持與配合,最初可謂捷報頻傳。當年11月9日,聯軍對阿富汗北方重鎮馬紮裡沙里夫發起強攻。經過多輪地毯式轟炸,塔利班部隊大部潰散。戰事結束後,該城再現了阿富汗歷史上屢見不鮮的復仇場面,塔利班支持者遭到血腥鎮壓。12日晚,塔利班政權頭面人物自知無力與美軍正面對抗,迅速逃離了喀布爾。11月13日,北方聯盟領導人率部進城接管政權。塔利班政權在阿富汗的統治開始瓦解,其主力部隊轉移到阿富汗東南坎大哈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由於阿富汗人的歷史傳統、塔利班武裝的特殊性質,以及力量對比懸殊等因素,這種游擊戰爭通常表現得極為暴力,很多活動帶有鮮明的恐怖主義色彩。雙方濫殺無辜或傷及平民的事情司空見慣。

2001年,北方聯盟在喀布爾建立了臨時政府,並且藉助以美軍為首的聯軍支持,從塔利班手中奪回大部分領土。但是,喀布爾新政權無法與塔利班實現和解,無法保障自身安全與穩定。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部隊,以維護阿富汗安全穩定、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在這裡長期駐紮下來。隨著美國“反恐戰爭”長期化,塔利班反侵略手段愈加殘酷。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發生爆炸;任何場所,任何人群,都可能成為襲擊目標。

阿富汗成了死亡隨時到來的一個國家。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美國實現了最初宣佈的首要反恐目標。但美軍沒有因此撤離阿富汗,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對阿的軍事佔領和控制。這一方面是因為脆弱的喀布爾政權仍然離不開美軍保護,另一方面還因為美國有了更大更長遠的戰略圖謀。到當年10月,美國的反恐戰爭已進行10週年,戰爭費用高達3232億美元,每天耗資將近1億美元。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奧巴馬與卡爾扎伊簽署美阿戰略伙伴關係協議

2012年5月初,美國總統奧巴馬突訪阿富汗,與喀布爾政權簽署了美阿戰略伙伴關係協議。協議簽字時,他表示,美阿都不想打仗,都期待和平的一天。隨後又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表示,阿富汗戰爭還沒有結束,仍處於艱困時刻。其言外之意,是說美軍還不能撤離阿富汗 。

2013年6月18日,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宣佈,阿武裝部隊已經從北約聯軍手中正式接管了對阿全國的安全主導權。他稱,喀布爾政權將負責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防務任務和安全職責,並且已經承擔了90%的軍事行動。到2013年底,駐阿北約聯軍將減少一半,2014年底,所有戰鬥部隊都將撤離。

此時,國際社會對美軍賴在阿富汗不走質疑不斷,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進一步高漲,美國與喀布爾政權的關係也越來越複雜。2014年5月27日,奧巴馬不得不宣佈,當年北約部隊撤離後,美國駐阿軍隊將減少到9800人。12月28日,駐阿富汗國際維和部隊舉行儀式,收起軍旗,以示戰爭結束。次日,奧巴馬宣稱,耗時13年之久、逾兩千名美國士兵為之犧牲的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雖然他在書面聲明中表示,仍有大約1萬美軍將駐紮阿富汗,他們還會面臨危險,但這場耗時最長的戰爭已成為歷史。

然而,阿富汗的事情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當初遭到致命打擊的塔利班勢力,在戰爭逐漸恢復了實力,他們到處攻城掠地,大有捲土重來之勢。面對這一形勢,阿富汗政府試圖與塔利班和解,遭到美國反對,戰爭的僵持局面仍無法改變。2016年7月,奧巴馬宣佈放緩在阿撤軍計劃。至2017年1月他的任期結束前,美國將在阿保留8400名軍人。五角大樓後來發佈報告稱,阿富汗安全部隊在該國境內分佈零散,仍需“美國和多國部隊的持續支持”。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美國現總統特朗普雖是共和黨人,但國際政治理念和處理對外關係的方式,與小布什截然不同。與民主黨人奧巴馬,更是相去甚遠。在阿富汗問題上,他一直主張早日結束美國的軍事存在。自2018年起,美國代表即開始與塔利班代表進行接觸。塔利班方面,領導人也早已換代。拒絕與美國直接談判的立場,已經成為陳舊思維。但是,雙方的利益畢竟相互衝突,立場和主張嚴重對立,談判時斷時續,總共進行了九輪,直到去年9月才算有了眉目。然而,就在雙方準備正式簽署協議時,塔利班居然對美軍發動了新的襲擊,特朗普怒不可遏地宣佈談判死亡。這一過程,盡人皆知,無須贅言。

去年12月,雙方重開談判,最終取得了前面提到的談判結果。根據2月29日簽署的協議,如果塔利班不再對美軍等外國軍隊發動襲擊,今年7月15日前駐阿美軍將由1.3萬人減至8600人。如果和平進程進展順利,未來14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塔利班除不再攻擊美國和其他外國軍隊外,還要在10天內與喀布爾政權開始和談。喀布爾政府與塔利班方面,相互釋放戰俘。

這場戰爭,美國總共犧牲2200多人,花費了數以萬億的軍費。阿富汗政府和北方聯盟陣亡約7000餘人。塔利班傷亡更重,僅陣亡者就超過2萬多人 。阿富汗平民的傷亡,無法準確估量,據說至少有30萬人。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而最大的輸家是美國。目前看,雖然美國與塔利班費盡周折簽了協議,但阿富汗的前景並不樂觀。等待美國和相關各方的,可能是預想不到的新的衝突和難以料想的更大災難。

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愚君看天下 | 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愚君看天下 | 瓦努阿圖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愚君看天下 | 哥斯達黎加:諸多“第一”鮮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