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心慌,輾轉八年,手術五次!最終“另類”的射頻消融解救了她

 32歲的女性患者戴某自述8年前突發心慌,症狀持續約數小時後自動緩解,當地醫院檢查發現

房間隔缺損,遂於2010年北京某醫院行開胸房間隔修補術,然而術後心慌症狀並無緩解。  不久,心慌再次發作,戴某遂至當地醫院查心電圖提示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這一次抓到了“病根”,戴某遂至醫院就診,當地醫院擬“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行射頻消融術,術中電生理檢查因戴某血管畸形,消融導管難以經股靜脈直接到達右心房,手術不得已以失敗告終。戴某為求進一步治療於北京某醫院再次行射頻消融手術,然而同樣手術失敗。之後嘗試了許多藥物,最終均以無效告終。

心慌,輾轉八年,手術五次!最終“另類”的射頻消融解救了她

失望之餘,戴某於2015年12月25日第一次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找到了心內科副主任蔣晨陽醫生。看了患者求醫的經過,蔣醫生決定再嘗試做該手術。12月28日,戴某第一次被推上了手術檯,然而,經驗豐富的蔣醫生,在手術檯上幾經嘗試也無法使消融導管通過畸形血管到達消融部位。術後,蔣醫生結合這一次術中電生理檢查的結果,認為常規的經股靜脈室上速消融在這樣的患者是不適用的。於是和邵逸夫醫院電生理團隊討論,決定採用特殊方法為戴某實施室上速的消融。常規手術中,消融導管是通過股靜脈穿刺進入下腔靜脈進而到達心腔內的消融靶點,而戴某的血管畸形導致導管無法經股靜脈到達心腔消融部位,於是他們決定另闢蹊徑,經左鎖骨下靜脈穿刺成功進入上腔靜脈進而到達心腔消融部位。這對於蔣醫生,甚而對於絕大多數射頻消融工作者,是全新的嘗試與突破。而對於戴某,是又一次的希望!

心慌,輾轉八年,手術五次!最終“另類”的射頻消融解救了她

2016年2月24日上午,輾轉尋醫多年的戴某又一次被推上了手術檯,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她的內心有著更堅實的信心與希望。這一次的手術非常成功,經左鎖骨下靜脈將消融導管送到心腔消融靶點並完成消融。術後戴某心慌症狀消失,隨後康復出院。

  這是一段艱辛的求醫路。前後輾轉十餘家醫院,手術5次,但病患和家屬沒有絲毫怨言。他們的理解和寬容也激發了醫生們診治的創新。這也是全新的探索之路,戴某這樣的血管畸形雖為罕見,但卻不會是唯一,經左鎖骨下靜脈入路的射頻消融術不失為又一選擇。

心慌,輾轉八年,手術五次!最終“另類”的射頻消融解救了她


問題1 :什麼是心律失常?

相較於冠心病而言,人們對於心律失常的瞭解便是少之又少了。簡單通俗的講,心律失常便是“心臟亂跳”。正常心臟跳動的心率在60-100次/分鐘,心臟每跳之間的間隔時間也有一定的範圍。超出此範圍的心臟節律紊亂即為心律失常,可表現為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不齊或心臟驟停。如上述戴某,其心律失常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即屬心動過速的範疇。


問題2:什麼情況下應該注意自己是否為心律失常?


正如上述的戴某一樣,心慌是心律失常患者最常見的自我感受。除此之外,也可表現為胸悶、氣促、乏力

等。嚴重的患者可有頭暈、黑朦、暈厥等,說明心律失常導致腦供血不足。而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其起病的方式、頻度、持續時間、終止方式及伴隨的症狀各有不同,如上述的戴某,其心律失常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反覆心悸發作是主要表現,其發作時的特點為突發突止、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其他伴隨症狀有胸悶、無力、頭暈、噁心、呼吸困難等。反覆出現原因不明的心悸症狀應當警惕心律失常,發作時的心電圖檢查對於診斷十分必要。


問題3:什麼是射頻消融? 射頻消融治療心動過速的原理是什麼?

射頻消融即導管射頻消融(RFCA),是利用消融導管(“一種可調節的導線”)經股靜/動脈、左鎖骨下靜脈等外周血管穿刺到達心腔從而進行心腔電生理檢查並明確心動過速的發生機制及部位或病灶,然後通過導管對該部位發放射頻電流,使與電極接觸的病灶心肌因電流熱效應脫水、乾涸、甚至固化、碳化(“燒死病灶”),從而消除心動過速病灶而達到治癒心動過速的目的。適用於藥物難治性或不願服用藥物的心動過速患者。


問題4:射頻消融手術可靠嗎?

由於射頻消融手術實施過程中麻醉方式多為局麻(除外個別臺上不能配合的患者),且手術切口小,僅需在外周血管穿刺部位開一2mm小口即可,安全可靠,併發症低,其成功率和心律失常複發率取決於心律失常的種類、旁路和異位興奮灶的位置、有無器質性心臟病以及不同手術中心的技術水平等。以戴某為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射頻消融治療目前手術成功率達98%以上,風險及併發症發生率低於1%,複發率約為2%,是目前醫學界治療效果最好的一種疾病。


“51好心臟”-心臟康復產業研究院是心臟康復領域內垂直專業服務平臺,致力於推動中國心臟康復產業發展,提供心臟康復前沿資訊傳播,心臟康復健康教育,心臟病患社群建設,心臟康復產業研究,心臟康復創新技術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