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都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為什麼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

775890709


在通常情況下,央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會釋放流動性,這些流動性會增加投資和消費,進而增加需求,拉動物價上漲,同時經濟也會增長,然而,有部分情況,央行寬鬆政策不一定會拉動物價上漲,

在現代金融模式下,貨幣發行是通過負債釋放的,就是抵押貸款,比如政府,企業,居民以自己的資產抵押從銀行貸款,這些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國債,固定資產,存貨,知識產權,信用等等,當這些主體用資產從銀行貸款的時候,銀行發放貸款,這些貸款就會流通到社會上,貸款越多貨幣越多,這就是貨幣發行過程,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貨幣發行是以實打實的財富抵押的,

這樣,當央行降低利率,就會降低貸款成本,會增加政府,企業,居民的貸款積極性,增加貨幣發行,反之,央行提高利率,會降低政府,企業,居民的貸款積極性,減少貨幣發行,

但是,各個主體貸款不僅受利率影響,還受經濟形勢影響,當社會上充滿商機,企業和居民貸款積極性非常高,需要融資去投資生意,用於消費等,然而,如果經濟形勢不好,哪怕是利率很低,企業和居民也不願意貸款,因為投資和消費意願不高,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即便央行降低利率,也無法成功發行貨幣,這就是流動性陷阱,

從各國情況可以看出這個規律,越南,印度現在正面臨經濟騰飛,充滿商機,所以資金需求強烈,這些國家利率也較高,同時外資湧入,而日本歐洲則面臨經濟停滯,哪怕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這些國家企業和居民也不願意貸款,因為沒有投資和消費的需求,這樣貨幣發行就無法實現,造成物價上漲動力不足,

因此,央行釋放流動性物價仍舊不上漲說明經濟動力不足,造成流動性陷阱,


萬事皆空70


不請自來,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為什麼越量化寬鬆反而越導致通縮?這個要結合貨幣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以及社會總產出與總需求來進行分析。

貨幣當局投放的基礎貨幣,相當於是一個資金池,量化寬鬆就是往這個池子裡拼命注水,池子內的水再往其他大型商業銀行和中小銀行機構澆灌,然後其他銀行機構再通過對外放貸等各種合法的形式往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組織澆灌,但貨幣當局給銀行對外放水的池子設定了水位線,低於這個水位線的水是不允許放出去的,這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制度。而個人、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有時候不用也不能一口氣把銀行灌的水喝乾淨,就會把自己的水迴流給銀行,銀行得了這些水以後,只要不低於每筆進來的水設定的水位線標準,就可以繼續對外放水,然後又會有一時喝不完水的人繼續迴流給銀行,銀行就可以繼續放水,這個就是貨幣乘數效應,貨幣當局投放的基礎貨幣,被急劇地放大,形成廣義的貨幣,如M1,M2之類。

以上就是貨幣投放和傳導機制,儘管各國政府投放基礎貨幣的參考依據不一樣,傳導路徑也不一樣,但大體的原理仍是如此。我們懂了上面的原理以後,再來回答問題。

當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時,貨幣當局不斷對外投放基礎貨幣,並通過貨幣傳導機制和貨幣乘數,形成事實的大水對實體經濟進行滿灌,但貨幣的傳導機制有時候會扭曲資金的流向,造成結構性的偏差,銀行的水閘只向低風險和高收益的方向打開,在中國的背景下,會流向不缺錢的國有大型企業,優質民營企業,地方融資平臺等,但由於水實在太大,也讓一些小微企業和私人受了些雨露,大體上普天同慶了。

然後我們來分析下貨幣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原理。08年左右,中國的基礎設施產建設還是很薄弱的,鐵路、公路、橋樑等基礎建設有著很大的擴張空間,政府評估了全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覺得總的貨幣需求還是很大的,基於這個判斷,向市場投放了巨量基礎貨幣,銀行的巨量資金進入基建,帶動了全國基建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鋼鐵、水泥等下游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基建對當地的經濟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尤其是拆遷補助、遷地建房又引發了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黃金期,海量的資金也同步進入到了房地產行業,其他行業也受惠於這次的水實在是大,也多少蓬勃發展起來,人均收入也跟著有所增長,這個時候基本上貨幣總需求與總供給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儘管貨幣的總供給可能略大於需求,中國的產品供給也基本滿足了總需求,生產的各類產品因為經濟擴張,被各種方式消費掉,企業產能得到了極大的擴張,但因為物價變動是滯後的,我們並沒有立刻感受到物價的快速上行。

這裡的結論是,當貨幣總供給與總需求與產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匹配或略有超過時,物價的變動不會太明顯,屬於溫和的上漲。

但其後持續的灌水,誤導了企業,誤判了經濟形式,導致企業盲目擴大產能,產品的總供給已經超過總需求,這種情況下,產品還如何提高?而與之相反的是房地產在70後、80後的逐漸結婚生子,其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擴大,再加上貨幣在這個行業的巨大投放,使得房價節節上升,又產生了巨大的財富效應,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投機需求,此後的繼續放水都被填進了房地產這個堰塞湖裡面,而常規的記錄通脹的消費物價指數CPI統計口徑裡面是不包括房子的價格增長,而其他領域因為貨幣的總供給嚴重超過了總需求,導致其他領域產品的總供給也超過了總需求,我們知道供給超過需求就很難讓產品物價起來,也就是CPI沒有上漲支持力不夠。

另外,提問者也是基於中國的體驗問出這個問題,貨幣供給不可能無限放水,畢竟市場需求是客觀存在,現在三去一補一降,都是在消化過去的產能,自然貨幣的灌溉就少了,而且房地產價格已經足夠高了,已經將很多需求踢出了市場,再加上新興行業還沒有起來,資金需求沒有跟上,繼續放水的空間不足,所以停了一下放水,然後胃被水灌大的企業,自然就覺得貨幣緊,欠水喝。

所以,結論是,不是越放水越會覺得通縮,而是放水的政策不可持續,貨幣的總供給與總需求要與社會總生產的產品總供給和總需求一致,過量放水就需要回調,導致社會肌體的不適應感,也就是覺得貨幣緊。而通縮錯覺在於大量資金沉澱在某些堰塞湖堆在那兒,價格指數卻不去反映其變化,反映的卻大部分是資金供給過量導致生產產能過剩部分產品的價格變化,所以產生通縮錯覺。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有謬誤,歡迎指出探討。

謝謝!


和光同塵一小學童


這又是個好問題!同時,這個現象在歐美日特別顯現,在中國也挺明顯的,不過,中國這個情況的本質和歐美日稍有不同。

先從金融專業的層面來說,當危機來臨,政府紛紛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持續貨幣寬鬆,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結果會怎樣呢,只會在一段時期形成滯脹,但無法避免通縮,最終依然會進入通縮,而通縮是最糟糕的經濟狀態。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些年來,特別是十年前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世界各國為了救市,不斷降息、貨幣量化寬鬆以刺激經濟。但是,問題是,百姓收入並沒有提高(歐美日中產階級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沒有提高),那麼貨幣寬鬆的錢便進到了不該去的地方,推高了資產價格,形成了全球的資產泡沫,如股市、樓市等。

而老百姓感覺是:物價倒漲幅不大,如歐美日,這些年來的CPI一直在2%以下,這從金融角度而言就不算通脹了。特別是美國,由於美元霸權,通過全球化,保持了消費品的低廉價格;而中國在全球,這些年來,雖然屬於通脹輸入國,不過,相對中國百姓的收入在不斷上升,普通消費品的價格並沒有漲多少,但中國的問題是房價上漲得太快了。

其實,這個問題問到了這些年來金融模式的本質,這些現象恰恰是下一場經濟危機即將來臨的先兆。

再點一下最根本的原因:互聯網的崛起!全球化和互聯網金融使得:1、財富集中;2、商品供應增加。財富向1%的人集中,而他們消費邊際效應遞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給富人一塊錢,他會存起來;只有給窮人一塊錢,他才會用掉,購買需要的東西……

最後,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靠寬鬆貨幣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話,那麼世界上所有的經濟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要是政府救市能夠解救經濟危機的話,經濟危機就不會發生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寬鬆貨幣本來就是歐美目前經濟危機的根源,用造成危機的根源來解救危機,可能嗎?!


陳思進


金融危機爆發後,有時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卻沒有改善通縮嚴重的局面。

首先,我們來看看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通貨緊縮的概念。

所謂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比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買債券,降低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貨幣量多了,需要貸款的企業和個人就更容易貸到款,能使經濟更快發展,是促進繁榮或者是抵抗衰退的重要措施。

而貨緊縮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導致物價下跌。

其次,有時貨幣寬鬆政策刺激下反而導致通貨緊縮,或許應該說是寬鬆的政策有時候救不了通貨緊縮。

一般情況下寬鬆的貨幣政策能夠刺激需求,帶來適度的通貨膨脹,但事實上也並不都如此。

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1、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美聯儲當時也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接連的擠兌導致大量金融機構倒閉,一方面引發銀行信貸業務癱瘓,貨幣擴張作用也就失效了,另一方面儲戶對銀行失去了信心,持有大量貨幣但是拒絕存款,最終導致貨幣乘數變小。所以,儘管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基礎貨幣量增加,但無法抵消貨幣乘數下降帶來的負面作用,因而使得投資進一步萎縮,經濟繼續衰退。

2、90年代以來的日本。在利率極低時,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特別是投機性貨幣需求,趨向於正無窮。 因為利率已經非常低了,人們手上的貨幣已經不能帶來太多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存到銀行也賺不了多少利息),並且在利率極低時,債券價格反而極高,人們認為債券價格只會跌而不會漲,為了避免損失,拒絕投資債券選擇繼續持有貨幣。債券需求不增加,價格也不會提高,利率更不可能下降了。這時候,擴張的貨幣政策也宣佈無效。投放再多的貨幣,利率也不會下降。這就是所謂流動性陷阱。

更慘的是,出現流動性陷阱時伴隨著通貨緊縮。當名義利率低到接近於零的時候,由於通貨緊縮的存在,實際利率可能不會很低,而投資需求被通貨緊縮壓得奄奄一息。緊縮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抑制了投資,投資受限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緊縮持續。這個惡性循環是日本經歷了20年的經濟停滯的根本原因。

3、央行可以控制貨幣量和下調利率,卻很難控制信貸的總量。尤其在金融危機時期,銀行自身難保,生怕出現不良,所以嚴控信貸業務,審核嚴格而且縮小額度。於是,即便利率下降,人們想投資了,銀行那邊也不敢放出錢,投資環境得不到緩解,經濟只能繼續衰退,如果此時還伴隨有緊縮,那緊縮還會持續。

綜上所述,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反而使得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信心不足。

人們預期實際利率進一步下降,經濟形勢繼續不佳,那麼投資和消費需求都會減少,而總需求的減少會使物價下跌,從而形成通貨緊縮。失去信心的人們即使持有大量貨幣,也解決不了緊縮。所以,人們的預期是很重要的,特別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人們的預期往往決定了經濟的走勢。就像溫爺爺說的,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50計劃


貨幣寬鬆政策是包括降息,降準,量化寬鬆等一系列的手段,是應對經濟下行的最直接手段之一,並且能夠通過釋放持續的流動性來推升通脹,但是寬鬆政策對通脹的提高並不一定能夠抵消經濟下行對通脹的壓力,同時隨著貨幣寬鬆的逐漸加碼,寬鬆政策本身的效果也會出現下滑。

一、為什麼應對危機要用貨幣寬鬆?

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場景,當經濟的危機出現,所有人都捂緊自己的口袋,怕自己的錢投資出去之後遭遇風險,所以任何資產市場都會處於低迷,實體經濟也沒有人投資。

為了讓經濟重新流動起來,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讓現金貶值,你出去投資可能遭遇損失;但是你如果不出去投資,那就一定會遭受損失。這樣相應的大家投資的意願就起來了,經濟也能夠重新流動起來,這就是貨幣寬鬆。

當然啦,這只是貨幣寬鬆其中一個用處,本身釋放流動性就會帶來各種方面的支撐,一般來說,在經濟下行週期這些支撐都是有利於經濟的。

第一,貨幣寬鬆會帶來通貨膨脹的上升。

最簡單的一個情況就是,B供應量增加就會帶來物價的上漲和通貨膨脹,這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通貨膨脹的提升能夠讓更多的人願意生產,這樣可能就會幫助走出經濟下行。圖為降息期間通貨膨脹的抬升。

第二,貨幣寬鬆帶來資產價格的提升。

當貨幣貶值,以這種貨幣進行計價的資產證券就會上升,比如說股市就會有一定的增長,這樣就在剛才所說,口袋裡錢本身就在貶值的情況下,帶來了更多的投資意願。圖為降息開始造成資產價格上漲情況。

第三,貨幣寬鬆降低了償還債務的壓力和融資成本。

金融危機一般伴隨著債務危機,而貨幣寬鬆能夠緩解債務的壓力,利率降低本身能夠減少,債務的利息支付壓力,同時實體經濟也能夠從利率降低中獲得優勢,融資變得更容易了,這也帶來對經濟的支撐。

聽起來貨幣寬鬆是一件非常容易支撐經濟的事情,但是其實現實沒有那麼簡單。

二、為什麼貨幣寬鬆不一定管用?

雖然貨幣寬鬆是央行的大招,但是在很多情況下貨幣寬鬆不一定能夠迅速的推升通脹,我們從下面的圖片可以看出來,在美聯儲首次降息之後,經濟的下行趨勢還有可能繼續持續。

這是因為在經濟下行階段,通脹的惡化可能是非常迅速的。而降息等寬鬆政策釋放是需要時間,以降息為例,美聯儲今年首次降息是25個基點持續了三次,總共才75個基點釋放的貨幣量不一定能夠完全的抵消通脹下行壓力。而過快的降息卻有可能帶來額外的風險,導致貨幣政策的空間本來就很狹窄,不可能一次性抵消掉通貨膨脹的下行。圖為美國投資回升一般出現在降息週期尾聲。

量化寬鬆也是如此,美聯儲四輪量化寬鬆釋放了大量的貨幣進入市場,但是這是通過每個月漸進式的釋放達到的效果,不是一次性的釋放。最終量化寬鬆對於通脹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但是這樣的過程也是緩慢顯現出來的,所以說貨幣政策的寬鬆化和通脹的抬升並不是正相關的,關係需要在貨幣政策寬鬆到一定程度之後,通貨膨脹的下行才會迎來拐點。如圖,美國通脹抬升是在量化寬鬆後期開始的。

另外,寬鬆政策有時候也不一定那麼管用。

三、貨幣寬鬆的侷限性。

貨幣寬鬆雖然被視為央行的重要手段,但其實也不一定那麼有用。

第1種情況,貨幣寬鬆的越多,效果就越小。

正如題目中所說的一樣,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看到越寬鬆效果就越少的情況,這是因為在貨幣超發的情況下容易陷入一種流動性陷阱的情況,更多的流動性釋放邊際效應就越來越少,而在歐美央行持續了長時間的量化寬鬆之後,大量的流動性停留在市場當中,現在的任何寬鬆手段效果都要大打折扣。就比如說市場上總共有100塊錢,你再多加一塊,那麼對於通貨膨脹的推升就是1%,但是如果市場上有1000塊錢,你再投放一塊錢,對於通脹的抬升就只有1‰了。

而金融危機後,美聯儲已經把利率降低到0了,因此效果自然更小。下圖為美聯儲利率走勢,可見為了應對危機,需要每一次更加寬鬆才能解決問題。

第2種情況,單獨的貨幣寬鬆手段效果越來越差。

如果貨幣寬鬆有效的話,那麼歐日市場長期的負利率帶來的效果就會更明顯,但事實是負利率並沒有盤活歐洲市場的經濟。原因就在於貨幣政策需要有效的財政刺激,才能夠把流動性導入到需要的領域當中,盲目的貨幣寬鬆有時只會更加推升泡沫,對實體經濟的幫助一般。所以實行了多年負利率,歐洲的通脹也一直保持低迷狀態。圖為歐洲負利率後的通脹情況。綜上,雖然貨幣寬鬆是支撐經濟的有效手段,也能夠理論上抬升通脹,但降息等寬鬆手段對於通脹的抬升往往落後與經濟下行對通脹的壓力速度,導致寬鬆手段的效果相對滯後。另外,在沒有財政刺激和過量釋放流動性的情況下,寬鬆手段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不能有效抬升通脹。


諮詢師天生


通縮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生產相對過剩產生的根源是社會貧富差距懸殊或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寬鬆的貨幣政策並不能縮水社會貧富差距,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通縮的問題。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通縮自然就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當出現生產相對過剩時,要麼去產能要麼刺激消費,要麼改善收入分配,生產與消費才能相均衡。寬鬆的貨幣政策既刺激投資也刺激消費,只有當刺激消費的效果大於刺激投資的效果時,貨幣政策才有效,否則只會擴大經濟的內在矛盾。不過,不論是刺激投資還是刺激消費都容易引發債務危機。

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消費主要途徑是通過降低利率,寬鬆信貸來刺激信貸消費的增加,然後通過通貨膨脹來稀釋債務。當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停滯甚至出現下降,或是因其它因素影響社會消費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時,貨幣政策刺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當貨幣政策無法刺激消費時,實體經濟的投資也會出現萎縮,超發的貨幣就會淤積在銀行體系之內,或是湧入到金融市場,造成社會財富的更進一步集中,使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更進一步激化。這樣即使貨幣政策再寬鬆,也不會提升通脹,反而有可能會使通縮更嚴重。


大方妹幾


2008年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採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利率長時間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前幾年中國多次降準降息的同時加大財政資金投資力度,歐央行和日央行甚至使用負利率。雖然大量釋放流動性,但物價水平並沒有大幅上漲。要明確的是,物價水平依然是上漲的,並沒有出現通縮嚴重的狀況,而是保持低通脹狀況。例如,我國近五年CPI漲幅分別為2.6%、2%、1.4%、2%、1.6%,沒有達到3%,但都是增長狀態。

關於貨幣政策和風險的問題,我的頭條號昨天發了一篇文章《明斯基時刻是否會降臨?》談到了相關問題。在這裡談談為什麼貨幣政策持續寬鬆,但物價水平為什麼沒有顯著上漲的問題。

首先,通常講的物價水平是指消費者價格水平及CPI,其中主要包括與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產品,但不包括與日常生活相關度較低的投資產品。例如,房價上漲並不統計入CPI,最多是把房租統計進去;股價、比特幣價等也不納入統計。近十年來大量貨幣流動性流入投資產品,但進入消費產品的流動性並不多。也是這個原因,很多流動性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抬升了金融產品和資產投資的價格,甚至出現金融空轉現象。因此,如果把資產價格上漲計算進去,才會真實反應流動性抬升價格。

其次,新的經濟形態不斷髮展,對傳統物價走勢帶來很強的迷惑性。近幾年似乎全球物價水平沒有顯著上漲,主要經濟體的CPI在略低於2%的低通脹水平。但物價水平較低並不是真實情況,由於新的經濟形態不斷髮展,對傳統物價走勢帶來很強的迷惑性。例如:電商排擠大量實體零售店,導致了零售業價格較低;技術創新提升單位產出能力,供給量擴大導致部分行業商品或服務價格下降;近幾年Airbnb、Uber、滴滴、共享單車等模式改變了傳統服務行業規則,一定程度上壓低了消費價格。由於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大量釋放流動性,如果剔除新業態的影響,全球通脹水平應有明顯上漲。

最後,目前全球產能過剩現象明顯,從鐵礦石、橡膠、煤炭、原油等大量工業初級原料,到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鋁加工等大量工業產品,再到汽車、服裝、電子產品等大量終端消費產品,全球都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生產水平持續提升,產能過剩現象將越發嚴重。在產量大幅增長,需求沒有相應幅度擴大的情況下,消費品價格難以顯著上升。就拿汽車產業為例,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汽車價格是下降的,對消費價格水平起到下壓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金融衍生品和資產投資行業發展,大量流動性流入這些行業,但並未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資本品價格上漲預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資金進入,這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出效應。例如房價上漲預期強烈,導致很多企業和個人將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行業。買兩套房放著就賺大錢,無論是種玉米的、做饅頭的還是修鞋的都有可能無心顧及本職工作,這會帶來嚴重的經濟金融風險。因此,今後三年要重點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其中防風險是需要打好的第一個攻堅戰,金融領域監管趨嚴已經越來越明顯。


學之智經濟


不是“貨幣越寬鬆通縮越嚴重”。而是央行的貨幣越寬鬆之後,不能一直寬鬆下去,到必要程度和局勢時央行必須適當收縮貨幣,對於很多沒有提前預見和防範的人群,就會突然感覺缺錢了,出現通縮的情形。

因為,在貨幣寬鬆時,往往不僅僅發行基礎貨幣比較寬鬆,通常也會伴隨商業銀行的貸款比較寬鬆,從而放大了貨幣乘數,造成社會資金接近五倍基礎貨幣的流動量,而當一旦央行要求商業銀行收緊信貸發放,就會降低貨幣乘數,從而就會導致大大減少社會資金的流動量,而在貨幣寬鬆環境下的交易形成的債權總量和債務總量是不會因為收緊貨幣而減少的,債權還在那兒數量還那麼多,債務還在那兒數量也還那麼多,但是用以支付的流動資金卻大幅減少了,所以,就通縮了。

但是,有預見能力並有準備的人,手裡會儲備資金的,若再沒有抵押貸款,那麼他們手裡的錢基本就是基礎貨幣了,他們在接近貨幣寬鬆尾期時基本就會兌現大部分高溢價資產,這時的他們並不缺錢。譬如說,雖然通縮了,但是巴菲特手裡的現金卻有意識的增加了,他不會在這個時間再去投機高企的美國股市,而是稍微提前兌現了股票,他在等待債務人被迫低價處理資產時,準備砍價收購他認為的優質低價資產。

這種寬鬆與收緊的貨幣週期,在純粹的自由市場環境和金融利益至上的體制中,表現得會更加淋漓盡致。


中國心0000000001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要深刻說明這個問題是比較複雜的,下面我想簡單地來回答一下題主的這個問題。

按一般經濟學常識,貨幣越寬鬆,市場就會越要發生通貨膨脹或物價上漲的現象,但現在似乎這種規律被顛覆了,貨幣越寬鬆反倒出現了通縮越嚴重的局面,讓很多人看不懂世界經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事實上出現這種結局,主要是全世界貨幣被大量無效的生產或資源要素佔去了,形成了無效的供給,也讓越來越多的資金周國失靈,資金週轉效益下降,而且越是投資貨幣,越是將資金流向了這些無效的產業,使投放的貨幣被嚴重的吞噬了。所以現在經濟低效成了全世界的經濟通病,不是哪一個國家獨有的問題。

只有全世界各國形成共識,共同治理客觀經濟環境,消除貿易保護主義,使生產的產品能夠正常流通到消費領域,使貨盡其用,才能有效盤活資金,消除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狀態。


開偉觀察


實際上並沒有很確定證據說明,貨幣寬鬆可以刺激經濟。

我們從美國過去幾次QE政策的結果來看,貨幣寬鬆對經濟的刺激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反而帶來了許多副作用。

美國基準利率逐年下降

每一輪闊鼻寬鬆政策都伴隨著多次降息,之後再進行多次加息,但是經過幾輪QE之後發現,美國的基準利率發生逐年下降的現象,雖然每次降息之後都有加息,基準利率逐年下降確實一個不能阻擋的趨勢。

當前美國基準利率下降空間有限,而每次QE都需要幾輪降息,也就意味者,經濟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循環,經濟下行,然後貨幣寬鬆刺激經濟,基準利率下降,經濟復甦之後再加息,基準利率未回到降息前的位置又開始新一輪的降息...,長期反覆的循環之後,利率變成了負利率。

貨幣寬鬆加劇了貧富差距

貨幣寬鬆降低了基準利率,無風險利率下降,越來越多的資本轉向投資風險資產,例如股市和樓市,這就導致了股市和樓市的大漲。中產以上的家庭會配置較多的風險資產,而中產以下的家庭資產主要是存款或者沒有存款,因此貧富差距加重。

從過去美國基準利率以及美國全部住戶收入的基尼係數圖就可以看出這一個結果了。

由於每次貨幣寬鬆刺激經濟最終都沒辦法讓經濟重新進入健康的增長狀態,經濟短暫刺激之後又開始進入了疲軟,因此社會又回到了通縮狀態。刺激經濟最合理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科技帶動的經濟發展,例如蒸汽技術帶領進入的工業革命時代,電氣技術帶領進入的電氣時代,以及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互聯網時代。貨幣寬鬆並沒有真正的解決社會經濟問題,只是延緩而已。


覺得我的回答有價值的話,請點贊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