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去世,給中國企業家留下了什麼?

“全球第一CEO”之稱的前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去世,享年84歲。

韋爾奇執掌通用電氣長達二十年,二十年間,他將一個瀰漫著官僚主義的公司,打造成全球第一的世界級公司,他在任期間,GE的市值增長30多倍,達到了4500億美元。

韋爾奇還創辦了GE克勞頓管理學院,裡頭誕生了近140位世界五百強CEO。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去世,給中國企業家留下了什麼?


而他深刻的管理思想,以及睿智的表述風格,對中國企業家們也產生深遠影響:

張瑞敏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韋爾奇的欣賞;

柳傳志說“在跟傑克·韋爾奇接觸過程中,我感覺到他是個超強大腦,像我這樣的人沒法跟他比。”

馬雲則說,感謝傑克·韋爾奇。

在傑克·韋爾奇向世界告別之際,我們來看一下他留給中國企業家們,怎樣的精神遺產。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去世,給中國企業家留下了什麼?

01、張瑞敏:我有一個願望,如果遇到韋爾奇,我會向他請教


張瑞敏跟韋爾奇和他的GE公司,淵源頗深。

從最開始的幾年,張瑞敏就研讀了韋爾奇的管理學思想,並將其很大一部分實踐在海爾中。海爾也因為張瑞敏高效的管理,不斷髮展壯大。

因此,業內很多人稱張瑞敏為“中國的傑克·韋爾奇”

2001年時,《傑克·韋爾奇自傳》中文版在中國出版,傳入中國時,書腰多了一個名字——“CEO聖經”。

中國企業家們對於韋爾奇的崇拜情緒幾乎達到了頂峰。這本自傳在國內銷量超過了100萬冊,企業家們人手一冊,談論韋爾奇、研究韋爾奇、學習韋爾奇在企業圈子裡幾乎成為一種風尚。

在2003年,張瑞敏在接受路透社的採訪中,表達了對GE和韋爾奇的看法:

我們學習GE,包括學習傑克·韋爾奇,並不是說非要做到那麼大的規模,這個我們現在差得非常大。

其實我們學習他就是一點,就是怎麼樣不斷地在企業內部進行這種變革,另外一個就是怎麼樣讓每一個人都有動力,讓每個人都能有活力。

所以我們就搞了一個市場鏈的經營模式,希望把每個人做成一個小公司,每個人都能經營。


現在不光是我們,包括國際上那些很大的公司,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大企業病。企業做大了之後,辦事效率越來越低,內部互相扯皮,部門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多,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我們看好GE就是這個,它這麼大的公司,還能夠非常有活力、非常靈活。而且韋爾奇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斷地要求改變,不斷要求創新。

當然我們這個怎麼能把它做到每個人都像一個公司一樣來經營,這是很難很難的。


張瑞敏基於“希望把每個人做成一個小公司,每個人都能經營”這一點,開始不斷思考。與國內許多領導者不同的是,張瑞敏選擇在“霧中”啟航變革之路,不關起門來搞研究。

實際上,張瑞敏曾專門到過美國,去和韋爾奇交談。

張瑞敏當時問韋爾奇:“怎麼樣把一個企業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大,但是在內部運營的時候又可以把內部做到最小,讓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韋爾奇說:“在中國會很難做到,因為在美國,公司內部的一套運作系統細緻得連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於是,為了讓每個人把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韋爾奇就讓GE成為一個平臺,比方說一個團隊要創新,只要低於100萬美元就可以自己決定。

交流之後,張瑞敏覺得,海爾的挑戰比GE更大。因為海爾不僅僅要改革決策權,更重要的是能夠運行。

儘管海爾變革的難度很大,但張瑞敏深知,只有通過不斷地再造管理機制,讓員工“做自己的主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激發每個人的創業精神和創新精神。

這就是後來海爾的“人人都是CEO”模式。

30多年,海爾鉅變,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家電第一品牌。張瑞敏被譽為“企業家中的哲學家”,而30年變化中,唯一不變的就是這種“變革的精神”。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去世,給中國企業家留下了什麼?


02、柳傳志:他是個超強大腦,像我這樣的人沒法跟他比

2000年的時候,聯想已經16歲。

16年的創業歷程裡,柳傳志摔過不少跟頭,開始不斷思考企業的未來和變革。當時,個人電腦如日中天,聯想集團在行業裡邊,在中國已經是首屈一指了。

但柳傳志卻說:“我自己心裡確實感到有緊張、有隱憂。”

那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1984年,柳傳志創業的時候,電腦行業最少不少於5萬家企業,聯想那時候可以說是“最後一名”。15年之後,2000年左右時,電腦行業裡剩下頂多不到5%的企業,其他的全被淘汰了,被技術創新、物競天擇的規律淘汰。

柳傳志那時候想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聯想應該怎麼做?根據聯想當時的情況,柳傳志準備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在當時,商業界最時興的管理理論是專一、再專業,與柳傳志的想法相悖。

在1998年的時候,柳傳志到GE的克勞頓村,這是一個GE學習的基地,在那住了10天。

10天時間裡,柳傳志瞭解到,GE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金融、發動機、醫療器械、生化等方面都展開了多元化的經營,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GE當時負責經營的人是傑克·韋爾奇,在跟韋爾奇接觸過程中,柳傳志說:

“我感覺到他是個超強大腦,像我這樣的人沒法跟他比,因此我研究了一套投資+實業的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並配以適合我們自己的組織形式。就這樣,我們就踏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按照柳傳志回憶,從那之後,聯想做了兩件事:

一個是把原來已經取得階段成功的電腦行業的業務交給了楊元慶、郭為等,讓他們繼續展翅高飛;

柳傳志自己和朱立南他們開始進入了風險投資這一領域。


柳傳志希望能夠在風投領域,殺出一條新的道路,於是建立了聯想控股公司。在聯想控股公司的願景中,有這樣一句話,代表了他們的整個想法——我們想要

在若干的行業裡邊有自己的領先企業

其實當時的這個想法與主流商業思想並不一致。15年裡,聯想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在香港H股上市,但這15年間,由於科學技術、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使得整個社會、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柳傳志說:“我們現在就是要努力消化這個變化,學習這個形勢。”

可以說,柳傳志的偶像就是傑克·韋爾奇。從柳傳志創辦聯想,一直到今天,聯想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併購,用這一頗為GE式的手段實現著自己的擴張

和韋爾奇一樣,柳傳志也希望聯想成為“偉大的企業”,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聯想植入種種“偉大基因”。

多元化戰略是通用電氣的一種“傳統”,而韋爾奇則把這種傳統發揮到淋漓盡致——從電力系統到航空引擎,從塑料到照明,從金融服務到電子商務,韋爾奇時代的通用電氣幾乎成了無所不包的巨無霸。

後來,聯想認真地研究形勢,學習戰略戰術,本著“為股東負責,為員工負責,為社會負責”的理念,成為中國科技及投資界最負盛名的公司之一。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去世,給中國企業家留下了什麼?


03、馬雲:我要感謝傑克·韋爾奇


值得一提的,傑克·韋爾奇還間接地“拯救”了危機中的阿里。關鍵時刻讓阿里免於“餓死”的關明生,正是GE黃金時代的員工。

關明生先後服務過三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著名的GE工作了十多年的經歷讓他受益匪淺。彼時,正是傑克·韋爾奇執掌GE的黃金年代。

當時負責接洽關明生的獵頭說,馬雲已經看過太多的“新派”職業經理人,他想看看世界級的百年老店是如何做管理的。

馬雲說,他見到關明生的十秒之內,就覺得他是自己想要的人——因為,見面之後第一件事,關明生把大衣整齊地疊好,再坐下交談,冷靜、穩健、有序——這和自己的飛揚、激情、天馬行空,恰成相輔相成的格局。

2001年1月,關明生臨危受命,出任阿里巴巴COO,負責公司的運營。

他來之前,阿里巴巴瀕臨倒閉,銀行賬戶只剩下1000萬美元,每月花銷200萬美元,收入為零,而且組織架構混亂,員工各行其是。

但他來之後則讓阿里煥然一新,他先是大刀闊斧地裁員,把每月花銷降到了50萬美元,然後通過樹立價值觀整頓公司秩序,最後開發項目“中國供應商”,終於讓阿里巴巴在2002年實現盈利。

在跟關明生的一次閒聊時,馬雲說:如果有一天見到傑克·韋爾奇——美國通用公司的掌門人,一定要謝謝他培養了這樣一個得力干將,來幫助阿里巴巴提煉公司發展的價值觀

7年後,2008年7月的一天,關明生接到馬雲打來的電話,說自己正跟傑克·韋爾奇吃飯,並跟他講了當年承諾的那句話。

關明生聽得很感動,並順口問了一句他們在哪裡吃飯。


“比爾·蓋茨家。”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去世,給中國企業家留下了什麼?


04、寧高寧:韋爾奇代表了一種成功相通的靈性


以下為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2004年在《華潤》上發表的自述文章


見過許多成就很大的企業家,每次見面我都想在他耀眼的故事後面找到一點這個人自身的東西,品性的、人格的、與生俱來的、基因里根植的東西。


因為我相信,一個企業的領導人本能散發的、自然的、沒有修飾的個性的東西會很深地影響著這個企業,可能也是這個人能否領導企業成功的重要原因。


韋爾奇這次來中國,我們沒有聽到更新鮮的理論,他說的話,還是過去我們在書本上已看到的。可這次我們看到了一個生動的人,看到了他旺盛的性格里的東西,如果把這些與他做的事聯繫在一起,可能讓我們體會到一些新的道理。


韋爾奇是一個很隨和、輕鬆的人,他說做企業本來就應該是一種輕鬆愉快的事,不要搞得太嚴肅、太拘謹

。見面時,我問他,應該稱呼他什麼,是韋爾奇先生還是傑克,他說:“傑克,當然是傑克,永遠是傑克,‘韋爾奇先生’的叫法聽起來太老了!”

晚餐剛入座,桌上的人還有點生疏,他自己站起來,自言自語地說,我應該去向每個人打招呼,他繞桌一週,問候了每一個人,並很好奇地瞭解他們的公司和他們的業務。


上臺對話前,本來安排了半小時做準備,他對我說:“我們不需要準備了,談點別的吧。”臨上臺前的一刻,我提醒他,大會是給我們指定了題目的,他說:“沒關係啦,什麼有興趣就談什麼吧。”


韋爾奇很自如,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該說什麼,我問他最近可口可樂不斷更換企業高層的看法,他說這個問題太敏感,堅決不肯回答。


他自己更知道他不懂什麼,對中國的企業雖然他也有些評論,但過後他自嘲地說:“我是不是在說外國語?”


交談中,他總是抓住機會來問中國的事,他說,他每來一次中國都感覺到他上次來時對中國瞭解太少了。他說大家都想從他身上找智慧,可真正的智慧是在中國。


韋爾奇很外露,也很愛爭論,並不是一個很謙虛的人。對GE,他今天仍保持著百分之百的驕傲,哪怕對GE局部的一些疑問,他都很防衛地來解釋。


對他的接班人伊梅爾特,他更不想聽任何質疑。


我向他提到美國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說因為沒有被選中做GE的CEO而去了3M公司的麥克納尼,在3M的業績比伊梅爾特在GE的表現好,他聽了不但不解釋,反而很有些惱火,堅持說選伊梅爾特絕對沒有錯。


在這個話題上,他很封閉,不容討論。看起來這個決定對GE,對韋爾奇本人太重要了。韋爾奇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可以看成是對GE的感情執著,也可以看成是固執。


韋爾奇個子很小,70多歲,可他走到哪裡還是像一團很容易被點燃也容易點燃別人的火,身上充滿了年輕人的熱情和騷動。


一談到企業的數字,他就興奮,有人告訴他自己公司業務增長很快,他抓住人的手使勁地祝賀,眼神裡的那種真誠和高興好像是他自己的公司。談話一到興奮處,聲調很高,手舞足蹈,像是要從椅子上跳起來。


他說企業的領導人要不斷地問自己,對有成績的員工,你祝賀他了嗎?你獎勵他了嗎?對員工的進步,你真的從心裡替他高興了嗎?


韋爾奇說,他對自己過去的成就很滿意,可言談中你會感到他並不滿足,並不想停下來,他說他正和新婚的太太蘇珊合作寫一本書,書名叫《贏》。


有一位企業的領導拿了幾年前與韋爾奇合影的照片送給他,韋爾奇說:“啊!太好了,這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


有一位聽眾問韋爾奇,如果他今天30歲,他會做什麼,韋爾奇說:“你能把我變回30歲嗎?”對人生的感嘆和對未來的嚮往,讓人看到的是一個有歲月的凝鍊但又一點都不老的人。


可能人真的是太多樣,太無邊了。無論成敗,企業家在性格上難以找到明顯的規律,可謂大道無道。但韋爾奇一定是代表了成功的一種,無論別人能否學得來,我還是相信這其中一定有一種相通的靈性。


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去世,給中國企業家留下了什麼?


05、郭廣昌:韋爾奇給我的2個最重要建議


(以下內容是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先生在“ 廣昌看世界”公眾號上的分享,有刪減)


昨天晚上,傑克·韋爾奇先生去世了。


作為一位傑出的企業家,韋爾奇先生不僅把GE推至了巔峰,更是用他的管理思想影響了全球無數的企業家們。也因此,韋爾奇先生的一生更加值得我們去緬懷、去致敬。

記得2004年6月韋爾奇先生來上海的時候,我很有幸在《傑克·韋爾奇與中國企業領袖高峰論壇》和他進行了一次對話,一連問了他8個問題。


其實在頭一天晚上的黃浦江遊輪上,當我第一次遇到韋爾奇先生的時候,我就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用著我當時還不算太好的英語一直在問他問題。


老先生的睿智、遠見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當年給我的答案也深刻地影響了復星這16年來的發展。

16年前,復星還是一家創業型的小企業,和GE這樣市值5000億美元的全球巨無霸來說沒法比,所以很多財務、戰略的東西,我們都沒辦法適用。


但是,當今天覆星已經成為了一家全球化企業的時候,再去思考當初韋爾奇先生給的建議,讓我更加欽佩這位企業家前輩的智慧。

韋爾奇先生給我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就是對人才的重視。


其實復星自創業以來,就把人作為最寶貴的資產。我們在重視人才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深化人才管理機制,讓人才能夠在復星的平臺上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比如今年復星大年會上提出的“271管理模式”,就是學習了韋爾奇先生提出的“活力曲線”。我們相信,這樣的模式讓企業和人才能夠一起更好地成長。

韋爾奇先生給我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是“數一數二”的戰略原則。


其實“數一數二”不是說去投市場上最好的企業,而是要把我們的企業做到行業裡的“數一數二”,這也和復星今年提出的增長關鍵詞“聚焦”不謀而合。


所以我們今年提出來,要把更多的資源集中在家庭消費產業上,聚焦健康、快樂、富足這些賽道,並都要成為賽道的龍頭。

其實,我創業的時候不知道這個,否則的話我就不敢創業了。我當時創業的時候,我的房地產既沒有錢也沒有人,更沒有品牌,怎麼數也數不到我身上。


但是因為一個小企業,更靠近市場,我們做過來了,事實上比當時香港很多地產公司賺更多的錢,更快積累了品牌。

我覺得傑克·韋爾奇先生給我很多的智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一個成功的模式是不能被完全模仿的,包括GE我們也不能完全模仿一樣,而且因為大家面臨的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每個公司都面臨自己環境的前提,所以會作出自己的選擇。

所以,每個企業還是隻能根據自己的情況,有的人要放進更多的邊界,而有的是要儘量去打破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