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前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戰國地圖

三家分晉的標準是以韓、趙、魏三氏在晉國的勢力範圍設定的,當晉國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時,六卿制度導致這些勢力範圍犬牙交錯盤根錯節,不過勉強可以共存。但是當三個國家同時產生,新的國境線開始設立時,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許多飛地,其中尤其以魏的土地格外分散。

雖然總的來說,魏國也算是享有了晉國領土的三分之一吧,但是比起另外兩家,就會發現因為疆域分散而導致的實際問題。首先是政令不暢,行軍困難,假如魏王要起全國之兵,則需要從不同的城市召集士兵,並且從趙、韓兩家國境內穿行。

但是眾所周知,軍隊是不可以隨便踏入別國境內的,否則視為侵略行動。其次是就算軍隊可以集結,後勤部隊比起軍隊來說移動速度更慢,而且容易被人破壞,全國範圍內調派戰爭物資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三晉名義上交好,但是在爾虞我詐的戰國時代,誰能保證另外兩家會一心一意呢?所以,嚴峻的現實情況逼迫著魏國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創立了一支奇兵,也就是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接下來就讓筆者帶領大家走進歷史,瞭解這支戰無不勝的隊伍。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魏武卒和其裝備



李悝變法創立武卒制度

從字面上理解,武可以理解成英武,勇武;而卒就是步兵的意思,結合起來就是魏國的勇武步兵。有人會有疑問了,難道士兵不應該是英勇殺敵的嗎?難道還有"不武"的士兵嗎?答案是有,而且例子簡直不要太多太多,隨便就可以列舉。據《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記載:

"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戰國時期的戰車

寥寥數筆,就讓我們知道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晉軍和楚軍都有打不過就跑的時候。其實這也是戰國時代的正常現象。

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力低下的原因,戰國初期的士兵的戰鬥力不比一個常年勞作的農民高多少,我們會發現,許多諸侯國一場戰爭就投入十萬幾十萬的兵力,但是這個兵力和我們今天的認識不一樣。諸侯國會在戰爭前強徵農民入伍,而戰爭結束後士兵也會回家種田,好的士兵就是身強體壯的人,兵和民的區分很模糊。由於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軍事訓練,又沒有軍法約束,很容易在戰場上發生潰敗,畢竟回到國內還可以繼續生活,沒必要在戰場上玩命。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魏國丞相李悝像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兵貴精不貴多,專業的士兵遠遠勝過一群烏合之眾。因此,魏國的丞相李悝為了提高士兵的戰鬥力,創立了武卒制度。我們知道,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創作了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經》,並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升遷獎懲,軍功獎勵都進行了完備的規定。這就是該制度能夠成功實行的重要原因。那麼此制度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史料記載中找到線索,據《荀子·議兵篇》中記載:

"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

如果成功被選中,那麼就會得到巨大的利益,並且到老年也不會更改,配合李悝對軍功獎勵的規定和執行,一時間魏人紛紛以選入武卒為榮。在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證後,部隊的訓練還需要具體得到落實,這時候另一位名將該出場了,這位名將在李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可以說奠定了其成為不敗隊伍的重要基礎。

吳起帶兵設置考核規則

優秀的制度之所以優秀,一定是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而將理論轉換與實踐,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執行者,而魏地,就正好有這樣一位執行者。吳起,是兵家的代表人物,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他接手了魏武卒的選拔和訓練工作。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吳起影視劇形象

在他接手後,他根據對戰爭的理解和對士兵的考察,設置了極其嚴苛的考核規則,據《荀子·議兵篇》中記載: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從這個規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吳起的思路,首先他將標準定的非常之高,目的就是為了篩選掉身體條件不佳之人,以求打造精英團隊。但是我們知道,戰國時代的一般士兵的負重大概為此標準的三分之一,行軍速度更是六分之一,所以找遍整個魏國也很難找出符合條件的人選。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戰鬥力強悍的魏武卒

N不過吳起的目標是打造一支能打勝仗的隊伍,而並不是找一群神仙去打架,他知道自己的標準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苛刻,七國之中都很難找到和這樣的人選。但是如果身體優秀的健兒,通過日復一日的嚴格合理的訓練,那麼這個標準就是可以接近甚至達到的。

所以這才是他的真正價值,通過他的訓練,可以讓士兵從軍民混合的烏合之眾,成長為專司攻伐的職業軍人。這樣兩軍對壘的時候,由於魏軍作戰能力極其突出,在人數持平或者佔優的情況下可以成碾壓之勢,而在人數處於劣勢的情況也可以頑強禦敵,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戰爭中不落下風。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戰國時代記載兵法的竹簡書

加強軍隊的建設,是每個政權公認的事實。但是在兩千年前,如何去做,而且能形成一種長效穩定的機制,還是處於模糊的狀態,而吳起,不光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還能做到從實際出發,考慮到了魏國飛地眾多的特點,將軍隊小型化,精兵化,可以稱得上是具有遠遠超過那個時代的戰略眼光。據《吳子·治兵》中記載:

"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陰陽,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鐧有餘,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遠,審能達此,勝之主也。"

靠著嚴格的考核制度和不輸李悝的賞罰訓練之道,魏武卒迅速成長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即將在風起雲湧的戰國時代登上舞臺。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戰國騎兵

陰晉以一當十名動天下

戰爭是對演習最好的檢驗,可惜的是很少有人願意用自己的有生力量去試探魏武卒的成色。不過秦國是一個例外,公元前389年,秦國起兵50萬討伐魏國西河郡,意圖攻克三晉以圖天下,而西河郡的郡守,就是吳起。河西之地作為秦軍出關的重要通道,一直牢牢扼守在魏國的手中,圍繞著此地的戰爭不斷,吳起十分清楚此地的戰略意義,所以親自率兵駐守,而他的士兵,自然而然就是他訓練的5萬魏武卒了。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聲勢浩大的秦軍方陣

50萬對5萬,這個數字看起來令人絕望,但是細細分析,這正是魏武卒揚名立萬的時刻。秦軍人數雖多,但是如上文所說,除了小部分正規軍,大部分是市井小民,流氓打手以及農民構成,看著鋪天蓋地,實則極其缺乏戰鬥紀律和戰術素養。至於正規軍的比較,從魏武卒日常要求的嚴格考核來看,也有著極大的差距。戰爭打響了,吳起一如既往的對士兵嚴格要求,據《吳子·勵士》中記載: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馳。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易。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吳起畫像

可以看出,吳起不光不畏懼秦軍的數量眾多,還下達了命令必須繳獲敵人的戰利品和抓取俘虜才可以獎勵士兵,於是魏軍奮勇出擊,當兩軍相遇時,秦軍方陣雖然遠遠大於魏軍方陣,但是由於士兵的戰鬥力和身體素質遠遠落後於對手,瞬間陣型被衝散和撕裂,虎狼一般的魏武卒即使陣型不穩,也能靠強悍的單兵作戰能力大殺特殺,雙方的差距立刻顯現出來。

秦軍本來以為人數眾多,卻沒有想到在真正的部隊面前毫無優勢,立刻大亂,士氣低落,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繼而潰敗。從此,魏武卒的名號名動天下,讓各諸侯國恐懼。

從此在戰國初年,魏國牢牢壓制住了秦國,三晉中的另外兩家,也頻繁對魏示好,魏國靠著這支部隊,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

魏武卒,華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種部隊

秦軍人數眾多卻兵敗



結論

吳起率領的魏武卒在史書的記載裡,從無敗績,創造了驕人的戰績。據《吳子·圖國》中記載:

"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因為有魏,所以那個時候的秦國毫無覬覦中原之心。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魏軍由於獲得了大量的土地財產,無心戰鬥,可是由於之前的制度規定老兵即使不上戰場一樣享有優厚的待遇,導致國家大量財政都去補貼老兵,戰鬥力低迷,而且老兵不事勞作,導致了國內怨聲載道。最後一起矛盾,全部指向了吳起,逼得他逃亡國外,如此惡性循環,在後來的伊闕大戰中,最好一批魏武卒也死於白起之手。

雖然成為了歷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魏武卒的創立是華夏文明中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軍事家開始思考軍隊數量和質量的關係,並且嘗試去平衡軍隊人口和農業人口的比例,軍隊也開始從全民皆兵過渡到由專業士兵組成。此舉也間接提高了勞動人口數量,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不過其仍然存在由於過度的軍功刺激而導致戰鬥力下滑的不爭事實,所以仍有不足,被後世的軍隊建設者所借鑑。


參考文獻

1《左傳》 左丘明

2《荀子》 荀子

3《吳子兵法》 吳起

文章內容來自清風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