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战国地图

三家分晋的标准是以韩、赵、魏三氏在晋国的势力范围设定的,当晋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时,六卿制度导致这些势力范围犬牙交错盘根错节,不过勉强可以共存。但是当三个国家同时产生,新的国境线开始设立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飞地,其中尤其以魏的土地格外分散。

虽然总的来说,魏国也算是享有了晋国领土的三分之一吧,但是比起另外两家,就会发现因为疆域分散而导致的实际问题。首先是政令不畅,行军困难,假如魏王要起全国之兵,则需要从不同的城市召集士兵,并且从赵、韩两家国境内穿行。

但是众所周知,军队是不可以随便踏入别国境内的,否则视为侵略行动。其次是就算军队可以集结,后勤部队比起军队来说移动速度更慢,而且容易被人破坏,全国范围内调派战争物资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三晋名义上交好,但是在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谁能保证另外两家会一心一意呢?所以,严峻的现实情况逼迫着魏国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创立了一支奇兵,也就是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接下来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走进历史,了解这支战无不胜的队伍。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魏武卒和其装备



李悝变法创立武卒制度

从字面上理解,武可以理解成英武,勇武;而卒就是步兵的意思,结合起来就是魏国的勇武步兵。有人会有疑问了,难道士兵不应该是英勇杀敌的吗?难道还有"不武"的士兵吗?答案是有,而且例子简直不要太多太多,随便就可以列举。据《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记载: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战国时期的战车

寥寥数笔,就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晋军和楚军都有打不过就跑的时候。其实这也是战国时代的正常现象。

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力低下的原因,战国初期的士兵的战斗力不比一个常年劳作的农民高多少,我们会发现,许多诸侯国一场战争就投入十万几十万的兵力,但是这个兵力和我们今天的认识不一样。诸侯国会在战争前强征农民入伍,而战争结束后士兵也会回家种田,好的士兵就是身强体壮的人,兵和民的区分很模糊。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又没有军法约束,很容易在战场上发生溃败,毕竟回到国内还可以继续生活,没必要在战场上玩命。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魏国丞相李悝像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兵贵精不贵多,专业的士兵远远胜过一群乌合之众。因此,魏国的丞相李悝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创立了武卒制度。我们知道,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并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升迁奖惩,军功奖励都进行了完备的规定。这就是该制度能够成功实行的重要原因。那么此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找到线索,据《荀子·议兵篇》中记载:

"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

如果成功被选中,那么就会得到巨大的利益,并且到老年也不会更改,配合李悝对军功奖励的规定和执行,一时间魏人纷纷以选入武卒为荣。在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后,部队的训练还需要具体得到落实,这时候另一位名将该出场了,这位名将在李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可以说奠定了其成为不败队伍的重要基础。

吴起带兵设置考核规则

优秀的制度之所以优秀,一定是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将理论转换与实践,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执行者,而魏地,就正好有这样一位执行者。吴起,是兵家的代表人物,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他接手了魏武卒的选拔和训练工作。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吴起影视剧形象

在他接手后,他根据对战争的理解和对士兵的考察,设置了极其严苛的考核规则,据《荀子·议兵篇》中记载: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从这个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吴起的思路,首先他将标准定的非常之高,目的就是为了筛选掉身体条件不佳之人,以求打造精英团队。但是我们知道,战国时代的一般士兵的负重大概为此标准的三分之一,行军速度更是六分之一,所以找遍整个魏国也很难找出符合条件的人选。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战斗力强悍的魏武卒

N不过吴起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而并不是找一群神仙去打架,他知道自己的标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苛刻,七国之中都很难找到和这样的人选。但是如果身体优秀的健儿,通过日复一日的严格合理的训练,那么这个标准就是可以接近甚至达到的。

所以这才是他的真正价值,通过他的训练,可以让士兵从军民混合的乌合之众,成长为专司攻伐的职业军人。这样两军对垒的时候,由于魏军作战能力极其突出,在人数持平或者占优的情况下可以成碾压之势,而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也可以顽强御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战争中不落下风。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战国时代记载兵法的竹简书

加强军队的建设,是每个政权公认的事实。但是在两千年前,如何去做,而且能形成一种长效稳定的机制,还是处于模糊的状态,而吴起,不光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还能做到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了魏国飞地众多的特点,将军队小型化,精兵化,可以称得上是具有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战略眼光。据《吴子·治兵》中记载:

"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阴阳,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远,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靠着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不输李悝的赏罚训练之道,魏武卒迅速成长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即将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登上舞台。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战国骑兵

阴晋以一当十名动天下

战争是对演习最好的检验,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愿意用自己的有生力量去试探魏武卒的成色。不过秦国是一个例外,公元前389年,秦国起兵50万讨伐魏国西河郡,意图攻克三晋以图天下,而西河郡的郡守,就是吴起。河西之地作为秦军出关的重要通道,一直牢牢扼守在魏国的手中,围绕着此地的战争不断,吴起十分清楚此地的战略意义,所以亲自率兵驻守,而他的士兵,自然而然就是他训练的5万魏武卒了。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声势浩大的秦军方阵

50万对5万,这个数字看起来令人绝望,但是细细分析,这正是魏武卒扬名立万的时刻。秦军人数虽多,但是如上文所说,除了小部分正规军,大部分是市井小民,流氓打手以及农民构成,看着铺天盖地,实则极其缺乏战斗纪律和战术素养。至于正规军的比较,从魏武卒日常要求的严格考核来看,也有着极大的差距。战争打响了,吴起一如既往的对士兵严格要求,据《吴子·励士》中记载:

"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驰。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易。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吴起画像

可以看出,吴起不光不畏惧秦军的数量众多,还下达了命令必须缴获敌人的战利品和抓取俘虏才可以奖励士兵,于是魏军奋勇出击,当两军相遇时,秦军方阵虽然远远大于魏军方阵,但是由于士兵的战斗力和身体素质远远落后于对手,瞬间阵型被冲散和撕裂,虎狼一般的魏武卒即使阵型不稳,也能靠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大杀特杀,双方的差距立刻显现出来。

秦军本来以为人数众多,却没有想到在真正的部队面前毫无优势,立刻大乱,士气低落,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继而溃败。从此,魏武卒的名号名动天下,让各诸侯国恐惧。

从此在战国初年,魏国牢牢压制住了秦国,三晋中的另外两家,也频繁对魏示好,魏国靠着这支部队,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魏武卒,华夏文明中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秦军人数众多却兵败



结论

吴起率领的魏武卒在史书的记载里,从无败绩,创造了骄人的战绩。据《吴子·图国》中记载: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因为有魏,所以那个时候的秦国毫无觊觎中原之心。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魏军由于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财产,无心战斗,可是由于之前的制度规定老兵即使不上战场一样享有优厚的待遇,导致国家大量财政都去补贴老兵,战斗力低迷,而且老兵不事劳作,导致了国内怨声载道。最后一起矛盾,全部指向了吴起,逼得他逃亡国外,如此恶性循环,在后来的伊阙大战中,最好一批魏武卒也死于白起之手。

虽然成为了历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魏武卒的创立是华夏文明中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军事家开始思考军队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并且尝试去平衡军队人口和农业人口的比例,军队也开始从全民皆兵过渡到由专业士兵组成。此举也间接提高了劳动人口数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不过其仍然存在由于过度的军功刺激而导致战斗力下滑的不争事实,所以仍有不足,被后世的军队建设者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左传》 左丘明

2《荀子》 荀子

3《吴子兵法》 吴起

文章内容来自清风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