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二戰時德國守住了諾曼底會怎麼樣?

從頭再來


二戰時德國守住了諾曼底也沒用,因為兩個月以後在法國南部的龍騎兵行動就將開始,德國還是要面對兩線作戰的窘境。

大概因為諾曼底登陸的名氣太大,很少有人注意到僅僅在兩個月以後,盟軍在法國南部也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登陸行動,就是龍騎兵行動。

其實在最初的計劃中,龍騎兵行動應該是和在諾曼底的霸王行動同時展開,不過因為丘吉爾堅持優先在意大利增加兵力,導致登陸艦船不足,所以不得不推遲了兩個月。龍騎兵行動共動用了7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和1個空降兵師,總兵力約50萬。8月14日盟軍部隊在科西嘉島附近海域集結以後,於次日展開在聖拉法爾到土倫一線開展登陸作戰。

參加龍騎兵行動的艦隊

負責防守法國南部的德國第19集團軍雖然號稱有10個師,但是其主要工作是對付法國國內的抵抗組織,兵員嚴重不足,武器裝備也較差,大部分部隊分散各地駐守,在盟軍的登陸地區只有區區5個營的部隊,因此根本無力抵禦盟軍的攻勢,盟軍的行動一路順風,短時間內就控制了大片登陸場,奪取了土倫、馬賽等港口。

當然,如果諾曼底登陸失敗的話,那麼法國北部的德軍可以抽調部分南下,盟軍的行動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諾曼底登陸即使失敗,損失的也不過是先頭部隊而已,盟軍主力還在英國南部,對於德國來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繼續增加部隊預防盟軍再次展開登陸。

而且此時東線蘇聯已經展開了全面反攻,也將牽制德國很大的兵力,所以德國對於法國南部的盟軍反擊的兵力也很有限。而在奪取土倫、馬賽等港口以後,盟軍可以將部隊和物資大批運上岸,德軍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不沉的經遠


會怎麼樣?根本不會有什麼改變歷史的結果,不過就是推遲一下北方的進攻時間而已。

雖然很多小編提出什麼如果諾曼底登陸失敗會改變歷史,在此我只是嗤之以鼻,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對二戰歷史根本就是白痴的認知。

既然我說其他小編是胡說八道,那麼我就要有我的證據推翻其他小編的說法,那麼我只說一件事,就是1941年9月的北極航線,二戰開始,蘇德大戰,蘇聯已經被俘虜了500萬士兵,損失的軍事裝備根本不夠蘇聯當時即時生產投入戰爭的,這個時候的英美援助出現了,從1941年開始,到1945年,一共援助了1.4萬架飛機,7000輛坦克,5000多自行火炮,41萬輛汽車,400萬噸的軍事援助,不僅僅支援了蘇聯,更在北極航線消滅了德國的海軍,僅僅41年到43年就以每個月400架飛機,500架坦克用以援助蘇聯,這還是經過德國封鎖北極航線後每個月到達蘇聯的援助,到了44年諾曼底登陸,就算聯軍的北方攻擊被粉碎又能如何?以英美加等國的生產水平,根本就是一個比較大的“損失”罷了,光援助蘇聯的裝備都夠武裝諾曼底登陸的士兵了,還什麼德國精銳裝甲部隊,擲彈部隊?能翻起多大的浪花?更何況44年的德國已經喪失空中優勢,怎麼和同盟國比?就算北方攻勢失敗,東方的蘇聯已經挺近德國境內和南方挺近意大利的英美聯軍也夠弄死德國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小小的諾曼底是否成功又能改變什麼?(在當時的情況下,諾曼底登陸在盟軍眼裡還就是個“普通軍事行動”)

真佩服那幫連二戰歷史都不熟悉的小編,是真敢胡說八道,厲害


反叛者的盾牌


這麼說吧,除非西線德軍可以迅速的將登陸盟軍趕下大海,並且自身的實力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尤其是那十個可快速部署的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以備蘇軍不久在東線發起“巴格拉季昂”行動時,德軍可以快速抽調西線的裝甲預備隊以增援東線,必須保住東線中央方向的中央集團軍群,維持東線的完整,德軍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重建一個集團軍群,所以要避免出現大量部隊被蘇軍圍殲的嚴重情況,充足的、及時的裝甲預備隊是關鍵。


以上所述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實現,盟軍的強大空軍嚴重阻礙了西線德軍裝甲預備隊向前線的迅速集結,並使其遭受嚴重的損失,致使德軍計劃中的裝甲反擊並沒有實現,裝甲部隊到達的太晚、太少,在激烈的防禦作戰中耗盡了實力。所以即便德軍最終將盟軍趕下大海,西線德軍又能剩下多少戰鬥力,預計可以增援東線的不會超過5個師,這點兵力無法阻止東線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災難。為了挽救中央集團軍群的崩潰,先後趕到的增援部隊超過20個師,而且介於蘇軍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極快的推進速度,從西線調集增援部隊顯然趕不上。


也就是說,德軍在諾曼底取得的勝利無法挽回德軍在東線的慘敗,1944年蘇軍在東線的戰略進攻呈明顯的突然性和連續性,德軍完全沒有預判出蘇軍的真實進攻意圖,進而導致一系列軍事部署上的失誤。當然了,並非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無能,實在是蘇軍的實力已經強大到沿數個戰略方向同時發起強大的進攻,唯一制約其的便是後勤補給的問題,所以最終蘇軍採取了階段的打擊,即先發起針對中路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進攻,摧毀該集團軍群並迫使德軍大量抽調其他戰場的快速預備部隊增援中路,待中央方向的推進到達後勤補給的極限後,立刻讓其他方向上的蘇軍發起進攻,後勤補給也進行轉移,這讓蘇軍的戰略進攻得以連續進行,而德軍的戰役預備隊則來回窮於應付,總是姍姍來遲,蘇軍在1944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滅了東線2個德軍集團軍群,並重創了和包圍了德軍集團軍群各1個。德軍東線的防禦完全垮掉了,德軍再沒有兵力來重建了,失敗不可避免。


所以就算德軍守住了西線的諾曼底,也挽救不了東線,而決定性的戰役始終在東線,蘇軍1944年的戰略攻勢已經遠遠超過東線德軍的承受能力,如何採取根本措施來改善東線的防禦才是德國1944年最重要的事,任何一個集團軍群被蘇軍殲滅都將帶來不可彌補的失敗,德國無法重建這些戰略集團。


戰略論


守住諾曼底也改變不了命運,反而蘇聯會承勢佔領西歐更加強大,中國以後中蘇對抗的處境會更加艱難。德國的命運在東線而不是西線,諾曼底登陸戰役,德軍在西線的兵力70萬人左右,能抽調的部隊都去東線了。德國全國總動員適齡人口都編入軍隊都無力穩住東線,歷史上德軍從東線調回的只是幾個黨衛隊裝甲步兵師加上一些國內部隊去支援西線就說明了這一點,因為此時東線蘇軍發動的夏季攻勢關係著德國的生死存亡。事實上是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前,德軍在東線已經是全線潰敗狀態。南部戰線在1943年夏季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蘇軍發動的大規模反擊重創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並收復了大部分的烏克蘭,德軍損失數十萬部隊,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據守的白俄羅斯地區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由於蘇聯統帥部的戰略欺騙,德軍誤以為蘇軍下一步的突破方向是在南方烏克蘭,把白俄羅斯地區的裝甲軍團大部分調往南方。而到了諾曼底登陸前,蘇軍已經發動了意在殲滅德軍白俄羅斯地區重兵集團的夏季攻勢,代號“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出其不意動用裝甲部隊渡過沼澤地突襲德軍後方,德軍由於裝甲部隊都在南線無法有效反擊,戰役的結果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損失和被俘官兵90多萬人,幾乎全軍覆滅。此戰的後果是蘇軍收復了幾乎所有國土,突進到華沙城下,威逼柯尼斯堡,從此全線突進,並將德軍另一隻重兵集團北方集團軍群數十萬部隊包圍在庫爾蘭地區。德軍方面損失了幾乎所有精銳主力,東線部隊下降到200萬人,坦克不足2000輛,德軍將領用雪崩來形容此時的東線。這就是為什麼諾曼底戰役德軍只敢抽調少量東線部隊去支援西線的原因,相比西線盟軍,東線的蘇聯人更擅長大兵團地面進攻,西線可以逐步撤退爭取時間,東線可是生死存亡,德國人90%的精銳部隊是在東線損失的。


悲酥清風105897451


德國依然會戰敗。

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事實上,此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東線戰場,德軍節節敗退,蘇聯遲早要打進德國。英美選擇在這個時候登陸,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搶人頭。假如英美遲疑了,則蘇聯很可能解放整個德國,還有可能解放法國。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歐洲大陸都將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這是英美不能容忍的。

假如德軍守住了諾曼底,擊敗登陸部隊。接下來,德國還要面對南線的盟軍,還有東線的蘇軍。在南線,北非早就丟了,意大利已經投降。盟軍可以自南向北進攻,也可以跨越地中海,在法國南部登陸。到時候,德軍還要準備另一場反登陸作戰。在東線,德軍是沒有優勢的,假如沒有西線掣肘,德國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和資源。這樣一來,東線戰場會更殘酷,蘇軍的傷亡會更大。當然,這也無濟於事,因為蘇聯戰爭潛力,是德國的很多倍,德國不可能擋得住。

再者就是,即便盟軍在諾曼底失敗了,可在西線,盟軍有好幾百萬兵力,而且有美國做後盾。這個時候,美國軍隊有千萬規模,如果向歐洲增兵,很快就能彌補損失,然後發起第二輪登陸作戰。即便德國擋住一次,恐怕很難擋住第二次。換言之,美國可以搞很多次,而德國的機會,理論上只有一次。還有一種可能性,是盟軍同時在法國南北岸登陸,或者借道西班牙。這樣一來,德國依然吃不消。對於盟軍來說,在諾曼底登陸,是最佳的選擇,而其它的選項,雖然不理想,可也算實用,只要能打敗德國,這些選項都是可取的。

德國的實力,畢竟有限,顧得了西,就顧不了東,守得住北,也未必守得住南。一旦盟軍三面出擊,德軍的勝算,會拉的更低。1944年,德國的整體情況,是非常的糟糕。德國失去了制空權,其石油資源即將耗盡,假如盟軍和蘇軍對德國採取圍困戰術,德國也撐不了幾年。因此,這個時候的德國,是註定要失敗的。


圖維坦


盟軍如果在諾曼底登陸失敗就會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至少半年內應該無法再次組織大規模登陸作戰,而且德軍有了反登陸作戰的經驗,盟軍的下次登陸就會更難。

美國無法為英國本土提供物資援助,就只能把物資運到中國,但應該不會再提供給蘇聯,因為此時已經是1944年6月以後,蘇聯已經在戰爭中崛起,美蘇對峙的雛形已經顯現出來。

中國因為得到美國大批援助物資,會加快抗日戰爭步伐,中日戰場會更加激烈,更加殘酷。而美國也會把戰略重心轉移到太平洋戰場,加大對日本本土的打擊,這樣一來日本有可能在1945年8月之前就投降。

沒有盟軍的西線登陸作戰,蘇軍在對德戰爭中不會如後期那般摧枯拉朽,蘇德兩國會在波蘭境內反覆較量,但德軍逐漸表現出頹勢,蘇軍高歌猛進,為了阻止蘇聯獨吞德國,美國很可能把第一顆原子彈投到德國境內,因為美國必須阻止蘇聯吞下整個歐洲,但是在諾曼底登陸作戰失敗後,無可奈何之下只能用原子彈阻止蘇軍前進的步伐。

但是不管怎麼講,二戰後期同盟國家的實力都遠遠勝於軸心國集團,所以軸心國的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只是過程會稍微漫長,情節會稍微變化一點而已。


毒刺劍客


守住了也沒用,挽回不了敗局,而且,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功勞就都變成蘇聯的了。

到了1944年,幾乎所有人都能看到,德軍必敗無疑。盟軍這個時候登陸諾曼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搶功。畢竟德國戰敗已經提上日程了,只不過就是什麼時候戰敗而已。1944年6月,17.6萬大軍在諾曼底展開了霸王行動,盟軍以四萬人陣亡的代價開闢了第二戰場,加速了德國的戰敗。



這個時候,蘇軍在東線已經開始了全線反攻的腳步。從1944年初到年底,蘇軍的十次斯大林突擊,完全把德軍打出了蘇聯,戰線已經不在蘇聯境內了。此時的蘇軍面對德軍,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而且德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盟軍登陸諾曼底,從西線突破,其實就是為了防止蘇聯解放整個歐洲,到那時,整個歐洲都會變成紅色,資本主義陣營僅僅會存在於大不列顛和美利堅。這是西方國家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到那時,局面特別被動,蘇聯掌控了世界。

如果德軍頂住了諾曼底的盟軍,為了繼續頂住盟軍,德軍肯定繼續調重兵前往英吉利海,而東邊的蘇聯更是高歌猛進。可以很快的突破到德國本土,抄了德軍後路,進而進軍法國。最後,盟軍在諾曼底勝利會師了,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出現,丘吉爾羅斯福默默地咬了咬牙,心裡大罵希特勒和斯大林。



這個時候斯大林最高興,戰後世界格局的劃分,就是按照誰打的好,誰打得多來劃分。比如東歐,全是蘇聯小弟,西歐都跟著美國走。日後的美蘇爭霸,華約北約的對峙,就是建立在這些地方是誰從德國人手裡解放的來劃分的。


這樣的話,歐洲都是紅色,美國的勢力嚴重降低,獲勝者就是斯大林以及他的黨羽。斯大林可以笑呵呵的對著丘吉爾杜魯門說,以後就是我們主宰世界的時候了,你們一定好好幫助啊。


軍武文齋


如果德國守住了諾曼底,會改變整個歷史。

如果德國守住了,那隻能有以下幾種可能造成的:

1,在海灘壓制了盟軍的登陸場。

2,盟軍後續部隊和補給被天氣原因打斷。

如果是第一點原因還好,也就是將近18萬盟軍士兵陣亡或者被俘虜。

盟軍四個空降師全軍覆沒(美軍82空降師,101空降師,英軍第一空降師,第四空降師)

我們還可以挨個的取消以下盟軍編制:

英軍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

英軍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

美軍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

美軍遊騎兵部隊。

美軍第4步兵師

美軍第90步兵師

這也是全軍盡沒的結局。

登陸戰不比陸地上的普通戰役,無法撤退。

如果是第二個原因那就更加慘烈,成建制的滅亡會更多,單靠空軍根本補給不了更加多的軍隊。有資料研究,盟軍一個師(二戰)在高烈度戰鬥中,一晝夜需要的補給至少是200噸,那麼推算下來,登陸的軍隊越多,那麼補給的壓力就越大,這些軍隊會損耗殆盡。

這位將軍在登陸日前就寫下了認罪書,承認登陸失敗都是他的錯,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這次登陸失敗會造成巨大而不可挽回的損失。(圖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那麼,我們僅僅以條件一,作為假設。也就是說,盟軍僅僅損失18萬精銳,失敗在諾曼底。那麼考慮到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國情和實力,綜合德國消化法國工業力量的速度,掠奪資源的能力-----盟軍至少,最少兩年之內無法安排同等規模的登陸戰。

這兩年,德軍會做什麼?精銳的裝甲師和擲彈兵師會調撥到東線作戰,蘇聯頂得住嗎?

這是下一個問題,蘇聯頂住德國軍隊,很大,絕大一部分來自於《租借法案》,而這些物資又是通過一個蘇聯很東方的一個不凍港上岸的。

符拉迪沃斯託克港口,我發個地圖來表達。這是美國往蘇聯運送租借物資的通道,藍色框框是日本。

日本和蘇聯分別是二戰不同方,可是在前期都小心翼翼不去惹怒對方。這是一個很奇特的運輸線,美國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可是美國運輸船可以毫不忌憚穿過宗谷海峽送給蘇聯物資,日本不會去攻擊。

日本內閣秘密開會做出的決定就是“讓柿子在樹上成熟”-----也就是說,蘇聯沒有在必敗之前,不插手。

那麼,在諾曼底登陸失敗之後,希特勒的精銳全部調度到東線打擊蘇聯呢?答案是蘇聯一頂不住,日軍必將攻擊蘇聯,這條航線,租借美國物資的航線必定無法通行,加劇蘇聯的滅國。

這樣,中國的物資會得到加強,很多倍的加強,駝峰航線不算了,更多的人力和軍力會被用於打通滇緬公路,源源不斷準備送往蘇聯的物資會送往中國,而中國那些缺少武器彈藥衣物食物的軍人會強大起來,逐漸切斷日軍在亞洲的戰線。。。。

太遠了,不推測了。他們的物資會很充分


李勉9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即便德國挫敗了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守住了諾曼底,德國依然會戰敗。

1944年6月6日,這一天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

這一天被稱為D-DAY。

組織諾曼底登陸的目的是為了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配合蘇聯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

諾曼底登陸的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此後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加入第二戰場的戰鬥。

因此,即便在D-DAY,德國守住了諾曼底,盟軍仍有大量兵力可以組織來開闢第二戰場。

盟軍可以繼續在諾曼底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登陸行動,也可以另闢蹊徑,尋找新的突破口。

諾曼底登陸標誌著盟軍已經開始轉入反攻,德軍在歐洲戰場已經處於頹勢,守住了一次諾曼底不代表能一直守住。

有限兵力的不斷損耗,以及戰略物資的供應不暢,持續減弱著德軍的戰鬥力。消耗中的德軍對待防禦會越來越捉襟見肘。

此外,蘇聯方面會繼續消滅德軍的有生力量,德軍沒有力量扭轉蘇德戰爭的敗局,此時的蘇聯已經將德國趕出蘇聯,並開始橫掃東南歐。德國已經無法擋住蘇聯前進的腳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會被蘇聯牽制越來越多的兵力。即便諾曼底登陸失敗,後續的盟軍行動,德國用於防禦的兵力也會越來越緊張。

以上便是無月對於這一問題的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感覺真的不好說,為什麼呢?我從幾個方面分析下:

1、盟軍登陸作戰失敗,元氣大傷,暫時沒有能力組織二次登錄,會給德軍喘息的機會,將重心投放在東線,戰爭極有可能不會在45年結束。

2、蘇聯與英美方面的矛盾,也是冷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意識形態!之所以英美沒接受德軍有條件投降也是怕蘇軍一直進攻完全佔領德國全境,如果登陸失敗,蘇軍在東線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3、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羅斯福總統在45年4月逝世,杜魯門上臺後,冷戰思維會不會拉攏德國打擊蘇聯?在我看來極有可能,之所以當時雙方沒開戰,一是羅斯福總統從中斡旋,二是德國已是窮途末路。但盟軍登陸作戰失敗,可以將德軍避開一個節點。

歷史不會重來,在這裡探討下,如有不同見解,可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