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曾經的青島友誼商店,在十餘載的年月裡,見證了我國經濟發展和商品供應的特殊進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中期,在我們青島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如今,夕日的神秘與輝煌早已是一去不復返,成為了老青島記憶裡的塵封往事。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冰箱是絕對的緊缺產品,在友誼商店裡卻一字排開。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當年友誼商店裡的裝修很講究。(魏善章攝)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1978年,位於新疆路12號的青島友誼商店裡人聲鼎沸,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這裡的商品顯得光怪陸離。不過,普通市民只有隔窗相望的份兒,能進入購物的,手中拿的既不是人民幣也不是美元,而是那個年代特有的外匯券。

青島人能逛友誼商店得益於外匯券的出現,外匯券全稱為“外匯兌換券”,是中國銀行從1980年4月1日發行的一種在境內流通、可與外幣兌換的特殊人民幣憑證。有了外匯券後,外國人到了青島,必須先拿手中的外幣到銀行兌換成外匯券,然後用外匯券到友誼商店購買商品。

1985年前後,為增加國家的外匯儲備,國家鼓勵個人把外匯賣給國家,而國家除了按外匯牌價支付人民幣外,還會返還一定數額的外匯券。在這種政策的鼓勵下,友誼商店有限制地向市民開放了,外匯券則成了老百姓進入友誼商店的“入場券”。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友誼商店向市民有限開放不久,社會上就有人專門倒賣外匯券。高的時候,人民幣與外匯券的兌換比價達到了1.2:1。

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也是友誼商店最紅火的階段,友誼商店在門口裝上了霓虹燈,這裡可能是十年動亂後,青島第一家安裝霓虹燈的商店。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霓虹燈亮起,幾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門口聊天的場景,總讓人誤以為身在國外。

1986年後,逛友誼商店就不再需要外匯券,市民可以到友誼商店自由購買商品了。與緊鄰的中山路上的商場相比,友誼商店的商品依然以高檔、流行著稱。

作為老牌國營企業的友誼商店,有著龐大的採購網絡,在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流行款式都是優先供應友誼商店,友誼商店還可以用外匯直接從外貿公司採購出口產品。耐克、阿迪等國際著名運動品牌,普通商場沒有的羊毛衫、羽絨服在這裡也能買到。80年代末,如果有人腳上穿的皮鞋是從友誼商店買來的,仍會被認為“有品位”。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市民在僑匯商店裡圍觀一臺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魏善章攝)

在友誼商店最為紅火的年代裡,中山路上又開設了一家跟友誼商店相同性質的商店,名字叫僑匯商店。跟友誼商店的命運一樣,僑匯商店最終也消逝了,在它原址上如今豎起了西部商圈最大的百貨商店——百盛。

1992年,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畫了一個圈,但這個圈的影響波及全中國。位於新疆路上的友誼商店同樣受到了影響,計劃經濟體制下友誼商店的最大優勢——優先採購權,一夜之間沒有了。神話打碎了,曾經只有在友誼商店才能買到的商品,出現在各個商場的貨架上。作為“老街裡”的中山路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北段有國貨、中段有第一百貨公司、南段有華聯。當年為方便外籍船員而將地址選在新疆路上的友誼商店,這時的客流量在急劇下滑。

黯然消逝的青島友誼商店

原友誼商店的樓上後期是一家名為“友誼軒源”的賓館(張毅民攝)

2002年,包括友誼商店、友誼賓館在內的青島對外供應公司的關停,原本被百姓視為神秘之地的四層樓也被法院拍賣抵債。樓上“友誼商店”的招牌和霓虹燈隨之拆掉,友誼商店徹底成為歷史名詞。

友誼商店消失了,但島城市民購物的地方越來越多。當年擺在友誼商店裡只能看不能買的緊缺貨,如今應有盡有。中山路、臺東、李村、東部商圈,每一個商圈的興起和衰敗都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揮動著指揮棒,而每一次更迭都伴隨著島城商業的一次飛躍......

2011年,隨著新疆路高架快速路工程的建設,曾經的青島友誼商店、國際海員俱樂部等,這些名字和建築也永遠地從這裡消失了......

本文節選並編輯源自2008年9月27日青島早報《滄桑鉅變三十年,回首消逝已久的友誼商店》,作者臧旭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