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女性尿頻,你還在使用抗生素嗎?

在泌尿外科門診中,女性患者最常因尿頻而就診。反覆發作、治療效果不滿意。

尿頻顧名思義指排尿頻率增加。正常人白天排尿 3~6 次,夜尿 0~1 次。尿頻者 24 小時排尿次數>8 次,夜間排尿>2 次,每次尿量小於 200 ml,伴有尿不盡感。

其機制有二:膀胱敏感性增高和膀胱容量降低。

據文獻報道,中老年女性尿頻患者誤診率高達 10% 左右。這與女性尿頻病因複雜,臨床上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等因素有關。

目前臨床醫師在接診以尿頻、尿急為主訴的女性患者時,往往首先考慮到泌尿系感染。誤用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普遍存在,不少患者在臨床上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為此,小編總結幾種在門診常見的引起女性尿頻的病因供大家參考。

下尿路感染

引起尿頻的常見病因,伴有尿急尿痛為其典型症狀,尤其是急性期。尿常規示大量白細胞,鏡下或肉眼血尿。抗生素治療效果明顯。年輕女性患者常提示單純下尿路感染,而中老年女性患者常需排除繼發因素,如泌尿繫結石、腫瘤等

膀胱過度活動症(OAB)

是一種以尿急症狀為特徵的症候群,合併或不合並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尿頻。尿動力學檢查表現為逼尿肌過度活動,或其他形式的尿道 -膀胱功能障礙,實驗室檢查無明確感染證據和其他明顯的病理學改變。女性 OAB 的總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

一線治療為行為訓練,如減肥、減少咖啡因攝入、盆底訓練等;

二線治療即藥物療法,臨床通常應用 M 受體阻滯劑;

三線治療包括骶神經刺激療法、尿流改道等。

間質性膀胱炎(IC)

是一個基於尿頻、尿急以及膀胱/盆腔疼痛症狀的臨床診斷。國際尿控協會更傾向於用膀胱疼痛綜合徵這個表達方式。其表現為與膀胱充盈相關的恥骨上區疼痛,伴隨著其它下尿路症狀,如尿頻尿急,但沒有感染或其它明顯的病變證據。因此憋尿時膀胱區疼痛加重為其重要的鑑別要點。

IC 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學基礎尚不確定,目前沒有普遍有效的治療方法。常用藥物包括阿米替林、肝素、透明質酸鈉、局部麻醉藥等。手術治療為膀胱鏡檢加膀胱水擴張術,膀胱鏡檢發現膀胱內小球樣點狀出血或典型的 Hunner 潰瘍為其特異性表現。

腺性膀胱炎

臨床可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難治性的尿頻、尿急、尿痛、鏡下血尿,如併發腎積水,可出現腰痠、腰脹等不適症狀。對於抗感染治療後尿中白細胞消失,但鏡下血尿及尿頻仍持續存在的患者應考慮腺性膀胱炎的可能

其病因可能為膀胱感染、梗阻、結石等慢性刺激因素。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膀胱佔位性病變,確診主要依據膀胱鏡檢加活檢。鏡檢可見乳頭狀瘤樣、泡疹樣等佔位性病變,亦可無明顯異常。

最常累及膀胱頸和三角區,亦可累及全膀胱黏膜或雙側末端輸尿管而引起雙腎積水。其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及電灼/電切術+膀胱灌注。

尿道綜合徵

又稱無菌性尿頻-排尿不適綜合徵,是女性常見病之一。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尿頻、尿急、尿痛、尿道口灼熱感等尿路刺激徵,並伴有恥骨及腎區疼痛,下腹墜脹等不適,且經尿道前壁觸診顯示尿道及膀胱頸有觸痛,但經尿道常規檢查及尿細菌培養常為陰性。

好發於絕經期中老年女性,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較為複雜,且該症病程綿長,易反覆發作,常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尚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有研究認為坦洛新,酒石酸托特羅定,雌激素可能對控制症狀有一定作用。

泌尿繫結核

無痛性尿頻是其最突出的症狀,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可伴有尿急、血尿等慢性膀胱炎症狀,有時會有低熱、盜汗等全身症狀。尿常規多見膿細胞、紅細胞及少量蛋白,尿液一般呈酸性反應。

尿結核菌培養特異性高,是診斷的金標準。影像學表現常提示腎實質破壞,輸尿管壁增厚等。

治療方案包括抗結核及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只是輔助手段,必須在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方能進行。大多數病人在被明確診斷為泌尿繫結核前,都曾被按照泌尿系感染治療數月乃至數年之久。

因此,不建議臨床上輕易確定慢性膀胱炎的診斷,特別是對於經久不愈的尿路感染,必須進一步查尋引起慢性膀胱炎的原因,排除泌尿繫結核的可能性

其它

還有相當一部分女性的尿頻是由於精神因素所致,其典型表現就是分散注意力時尿頻減輕,而睡前或情緒緊張時尿頻明顯。處於更年期的女性更常見,這需要進一步的行為或心理治療。

因此有部分學者認為,如果患者僅是日間排尿次數增多,並無夜尿增多,屬於日間尿頻,一般與膀胱功能改變無關。

其它可引起女性尿頻的常見病因還有糖尿病,輸尿管下段結石,膀胱腫瘤,尿道外口畸形,尿道肉阜等。

綜上所述,引起女性尿頻的病因複雜。作為首診醫生在診斷時一定要詳細詢問病史,加強症狀學分析,有效藉助輔助檢查手段,全面、綜合考慮女性尿頻之病因,從而提高鑑別診斷的能力減少誤診率,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經濟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