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承接上文,鏈接)

上篇:https://www.toutiao.com/i6796580011684921870/

下篇:https://www.toutiao.com/i6796638364545057284/

第三句:精疲力竭

小明老師(督導師):來訪者說自己有點精疲力竭的樣子。

精疲力竭不是非常明顯的比喻,這就是材料。

因為在前意識裡面,意味著來訪者隱隱約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但他又沒有得到藝術化的機會。諮詢師一旦聽到這樣的前意識材料,馬上要做澄清。

你如果不澄清,這個材料很快就消失,口誤要立即進行工作。

前意識的隱喻、比喻、成語、歇後語,這些材料叫做前意識材料。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前意識材料,意味著這個材料從潛意識剛剛進入到意識和前意識交界的地方,這種材料就像口誤一樣,稍縱即逝,但凡遇到這種材料,要第一時間進行干預,找到工作地方馬上就要詢問。

可以把這個材料從前意識的大門口浮出水面,浮到意識層次裡面去。

基本話術:你剛才說的這是什麼情況?這是什麼意思?

小明老師(督導師):這個地方不像潛意識,但的確是來訪者對自己身心狀態的描述,這種身心狀態的描述也要澄清,因為想知道來訪者具體的身心狀態是什麼?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只知道精疲力竭四個字,不知道來訪者軀體化、心理狀況和心理危機程度,要讓他進行澄清。

我們主要收集來訪者有沒有軀體化,心理上有沒有什麼明顯的應激反應?他的心理問題的表現是什麼?持續多久了?嚴重程度如何等等。

這像行為主義收集資料的方法,目的是評估來訪者的身心狀況的嚴重程度。

基本話術:你所說的精疲力竭,能不能告訴我具體是指什麼?在你身上的表現是怎樣?和你有關的是什麼?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3)解構

小明老師(督導師):心理諮詢是研究人的精神狀況,人的精神狀況是活在不同的世界裡面的,活在真實的世界,活在文字的世界,活在想象的世界。

當問到精疲力竭指什麼意思?

我們想得到,他如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他的真實世界的情況,這才是我們要的對應到精疲力竭這個詞的材料。

從來訪者說的其他內容中去找到的材料,不等於精疲力竭。

正如前面舉的例子火不熱。來訪者的火熱不是從他說的裡面去找,不是直接問他火的意思,那就變成我們去理解火到底熱不熱,這是有差異的。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小明老師(督導師):西方心理諮詢是很細的工作,有準確清晰的分界,只有這樣去很細的工作,後面才能去開展干預手段。

如果來訪者用精疲力竭來形容自己的狀況,就會把自己所有的情感情緒,用精疲力竭來形容。

小明老師(督導師):為什麼會發明文字和語言?

來訪者用精疲力竭這個文字語言描述他的感受,他所有感受都消失了,只剩下精疲力竭了,來訪者就始終抱著這個詞說,我現在就精疲力竭。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舉例說明:我們做諮詢的時候,會發現有的來訪者就說一個詞,你不管怎麼問他,他都是這個詞,用這個詞代表他的一切。

比如我抑鬱,我焦慮。

你問什麼,他都是焦慮,但是焦慮什麼卻不知道,也說不出來,這就是他用一個詞概括了他所有的一切。

所有的材料,所有的情緒和身體的狀態都沒有了,那些東西就會消失。

心理諮詢,特別是完型流派,要恢復來訪者的感受。

恢復來訪者的感受才能對感受進行工作,對感受進行工作包括對感受進行重新的命名和定義。比如說,來訪者可能會把腿有點兒疼叫做精疲力竭。

你會發現,如果把精疲力竭分解為來訪者的頭疼、腿疼、憤怒,假如說分解成這三個東西,就可以對來訪者的上述三個內容進行工作了,但是卻無法對精疲力竭進行工作。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小明老師(督導師):精疲力竭這個詞是來訪者情緒綜合模糊的狀況。

因為中國人很聰明,喜歡半斤八兩,喜歡混沌,不喜歡把事情分清楚。但是西方人把事情分的很清楚。我現在用西方人很笨的方式來給你們教,你們不要嫌麻煩。

因為這是有價值的,你一旦懂得西方的思維方式,你會發現這樣做心理諮詢是有價值的。

它的價值就是當來訪者能更準確地說出精疲力竭指的是什麼,我們才可以工作。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煩惱就醫煩惱,是什麼就醫什麼。甚至來訪者可能還會說出精疲力竭背後指的是什麼事情,那就解決事情。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但是如果來訪者現在得到了模糊不清的自我描述,我就是精疲力竭,我就是攻擊性人格,

那麼哪個諮詢師可以治療精疲力竭和攻擊性人格,任何大師都治不好模糊的詞彙。

諮詢師不可能去治療好攻擊性人格和精疲力竭,只能治療來訪者非常細節的東西。最怕的就是來訪者做一個概括化的對自己狀況的描述。

諮詢師不要自己去從來訪者說的內容中去找精疲力竭,而是要聽來訪者怎麼說精疲力竭。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當來訪者把精疲力竭說完之後,諮詢師再去澄清,“你剛才所說的精疲力竭,指的是頭疼、腿疼,吃飯之前你會有點噁心,是這意思嗎?”

得到來訪者確認後,繼續澄清問:“你所說的精疲力竭,是指的什麼嗎?”

問完之後就不再管精疲力竭了,這就是解構了精疲力竭這個詞。然後我們去治療腿疼、肚子疼、吃飯之前的噁心,治療他和誰的關係。

小明老師(督導師):這時候就可以展開做工作了。

針對性的跟來訪者討論,如果你不能把精疲力竭分解成若干個單元,是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治療的。沒有任何心理諮詢的技術可以治療精疲力竭。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這就是非常西方化的,西方人對概念名稱分得很細。

中國的文化欠缺對概念名稱很細的研究方法,先秦有墨家和名家,研究邏輯學基礎,秦朝之後,儒家流派一統天下,幫助統一建立秩序,中華文化就不太重視分清楚概念,

但心理諮詢師要重新把對概念的敏感性撿起來。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4)建構

小明老師(督導師):諮詢師在來訪者說精疲力竭之後,說了什麼?

諮詢師:然後再問來訪者的是什麼具體事情,這就還原為具體的某件事情了。我把精疲力竭是不是解構了?

小明老師(督導師): 這都是解構,解構完之後再建構。

如果來訪者沒有經過解構的過程,來訪者還是會有一個模糊的詞——精疲力竭。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如果來訪者經過了諮詢師的工作之後,再進行建構,可能會說我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我跟媽媽有一些爭執,我的朋友的事情引起了我的煩惱,我對當前我生活的地方,有些怎麼樣......當來訪者這樣說的時候,就叫做建構。

基本話術:你能不能重新換一個方法來說一下,你覺得你大概是個什麼情況呢?

小明老師(督導師):上講給大家解釋過解構和建構,我用《西遊記》裡的大話西遊來解釋,

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把過去的《西遊記》先解構,把傳統認為的孫悟空、豬八戒和唐僧的形象解構了,解構之後又建立起了一個新的形象,這叫做建構。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我們要來訪者最後重新描述當下的身心狀況,在“一解一建”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來訪者的症狀就減少了。這叫做干預和治療,心理諮詢就是這樣工作的。

來訪者重新形成對事情新的認識,用新的認識來重新描述自己。

但這個描述自己,不是要求來訪者一次性就把自己描述成完美的,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次做諮詢,來訪者的建構都會比過去要好一些。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5)陽性賦義

小明老師(督導師):諮詢師在聽到來訪者說精疲力竭之後,諮詢師的回覆,“我聽到你是一個善良的人。特別願意幫助別人,你願意去幫助別人,並且也真正的幫助到了別人,而且我聽著聲音很穩定,傳遞信息也會讓朋友穩定下來”。

小明老師(督導師):諮詢師說的這段話叫做陽性賦義,是對來訪者當下的積極方面做了一個賦義。

比如說你雖然很焦慮,但是你在幫助別人,你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這都叫做陽性賦義,從陽性賦義來說都沒有錯,只是時機。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對來訪者的干預,可以往後放,前面應該先澄清先解構,澄清解構完之後,做必要的陽性賦義。

陽性賦義不要太早,如果來訪者正在描述自己有病,而你卻說你沒問題,來訪者會怎麼樣?

舉例說明:

你的手機壞了,你打客服熱線電話。

客服回答,手機沒問題,是好的。

你會怎麼樣?

陽性賦義和建構的時機不要太著急,要往後放,而且程度和量都要把握好,如果量過了,都會導致來訪者立即創造出一個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諮詢師過早的陽性賦義、過早的安慰、過早的干預,會導致來訪者建構出更嚴重的心理疾病,目的就是為了抵抗你對他的陽性賦義。

這就相當於榮格所說的陰影原型。你拼命想強調陽面,來訪者的陰面就會隨之而增大。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小明老師(督導師):我們來看來訪者後面說的一段話。

來訪者:這麼說吧,其實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並且,我也感受到朋友、父母對我的關心關注!但似乎我並沒有從這些消息當中,或者正能量中,感到陽性的情緒,就是該失眠的還是會失眠。

是的,我是一個表面上還蠻穩定很吸引人,但是內心戲還是蠻多的。

小明老師(督導師):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當你肯定來訪者的時候,來訪者也很渴望你的肯定,但是太早的肯定會導致來訪者一定要證明自己是有問題的。

如果這麼早的就被你肯定我沒有問題,那我不是白來了?

來訪者的內心邏輯就是這樣的。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太早給來訪者陽性賦義,反而導致來訪者必須證明自己是有問題的,最終還要創造出你的干預對我是無效的,因為我還是失眠,他要創造出這一點。

小明老師(督導師):再看這段話有沒有工作的地方。

當對來訪者進行澄清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要做分析。

只是找到來訪者當時原封不動的語言,找到工作的地方,不是去分析。

來訪者剛才說的這段話裡面,先看看有沒有覺得語言可能發生歧義的地方,也就是白馬非馬的地方。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學員互動: 揚升的情緒。

學員互動:失眠。

小明老師(督導師):有諮詢師說到“揚升的情緒”,揚升這個詞挺奇怪的,可以做記錄暫存一下。

有人寫到了“失眠”,失眠就等於火不熱。

小明老師(督導師):失眠是治不好的。治不了“失眠”就如同治不了“精疲力竭”一樣,千萬不要去做失眠的治療。

失眠是對身心狀況的概括性描述,我們需要的是來訪者幾點睡幾點醒,睡覺是淺還是深。失眠的頻次一星期幾次?每天睡覺的時候,做不做夢?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這些東西可以討論、可以緩解、可以有很多方式,但失眠是治不了的,因為失眠這個概念太大了。

你今天解決了他失眠中的這個問題,他明天會產生失眠中的另一個問題。一旦來訪者用失眠描述自己,就代表著他又用了一個詞彙對自己做了一個錯誤的定義,這都叫創傷。

舉例說明:比如來訪者說,我每天晚上十點鐘睡覺,早上六點鐘醒來了,你說叫不叫失眠?

我看不見得,他可能比好多人都睡得好。

所以失眠是不能這樣去理解的,

一定要把失眠這個詞的概念搞清楚,要知道具體的東西。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小明老師(督導師):來訪者原封不動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該失眠還是失眠”。

詞是一個症狀,症狀就需要解構。

當你們對來訪者失眠這個詞進行更詳細的展開的過程,知道具體的事例,你們就學會了解構。

假如來訪者說,“我的失眠是每天晚上10點睡不著,我12點才能睡覺”,來訪者失眠的解構代表著他每天晚上12點睡覺,而他偏要讓自己10點鐘睡覺。

我們對這句話要做澄清,這是人本主義總結和複述的過程,說完之後就把失眠解構了。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基本話術:你所說的失眠,是指你本來想每天晚上10點鐘睡覺,但是你偏要12點鐘才能睡覺,是這樣嗎?同時你早上醒來的時間也同樣往後推遲了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是這樣嗎?

小明老師(督導師):早睡兩小時或者晚睡兩小時沒關係,不可能治療一個症狀,只能治療症狀背後的具體內容,這就是為什麼要進行澄清的原因。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 8、督導小結

小明師(督導師):今天學到最重要的兩句話,白馬非馬,火不熱。這是中國先秦時期著名的名家聖賢們說的。

那時候的中國人真的好聰明,非常聰明非常智慧。你只要聽到這兩句話,你就知道中華民族是非常有智慧的,沒有智慧的民族根本說不出這樣的話。

什麼叫做白馬非馬火不熱?

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都是錯的。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很多心理諮詢師做諮詢時,把自己的經驗套在來訪者經驗上,他習以為常認為來訪者就是這個問題。

所以,我做諮詢的時候,始終都告誡自己白馬非馬,火不熱,這就是中國文化裡面很重要的精華。

今天這個案例沒有督導完,但是我督導得細一點慢一點沒關係。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說要把一個案例分析完,重要的是借這個案例,一點點來檢測大家在做心理諮詢過程中每一個步驟,是不是掌握得比較準確熟練。

趙小明:補充篇--手把手通過案例教你做疫情下的危機干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