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民國時代,為何沒有真正統一四川的軍閥?

仁勇校尉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是一大常態,全國各地都不罕見,但是唯獨四川軍閥卻頗為特殊,一是戰爭頻率大,從1911年到1933年這22年間,軍閥混戰次數就多達470次;二是軍隊數量多,1934年,全川共有軍隊至少130萬人,全國居首。但是,打了二十幾年,依然沒有一個軍閥能夠真正統一四川,雖然1933年,二劉(劉湘、劉文輝)之戰後,劉湘打敗了他叔叔劉文輝,但這也只是中央的幫助下做到的,這是因為蔣介石有意扶持劉湘做四川的老大,讓劉湘成了“四川王”。

(劉湘)

那麼,為什麼在這劉湘之前,從來沒有軍閥能真正統一四川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 龐大的人口基數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使得四川人口巨減,減少到什麼程度呢?明末時四川人口有1000萬,而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餘人口9萬餘人,百不存一,可謂慘烈。為了彌補四川的人口損失,清政府發起了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巨量人口湧入四川。從1753年到1812年,前後不到60年的時間,四川人口就從130萬迅速增長到2100萬,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四川人口的增速也是絲毫沒有減緩,到1918年,全川人口達到了5200萬,而到了1928年,這個數字已經到了7200萬,冠絕全國。如此巨大的人口帶來的自然就是土地的壓力,大量底層平民失去土地,為了生存,這些人就必須要找到新的出路,對他們來說,當兵吃糧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由於四川地理位置比較封閉,因此與外省聯繫較少,即使是發生戰亂,離開家鄉去外省的川人也不多。於是,軍閥混戰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為求活路,投身入伍,軍閥們手上的軍隊多了,戰爭更加頻繁,這樣就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正是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大量無業遊民,給了大大小小軍閥混戰的資本。而且四川軍閥之間的混戰並不是以消滅敵人為主,而是以打服為主,只要把你打敗了,服個軟,勝的一方也就不再趕盡殺絕了,這就導致混戰沒完沒了。

(川軍劇照)

二 防區制的實行

“防區制實質上是四川各派軍閥反對全省統一,抵制其他軍閥兼併,確保自己的地盤和軍事實力的一種割據形式。”,說白了就是各個軍閥在自己的地盤裡做土皇帝。沒有一個軍閥能夠掌控整個四川,即使像劉湘這樣的大軍閥在攻下成都、重慶,奪得名義上的四川霸主之後,對其他地方仍鞭長莫及,只能令各軍駐紮原地,劃分防區,力求暫時維持平定。年深日久,軍閥逐漸掌控了該地的各項大權,不僅在防區內提取糧餉,還干預政事,委任官吏,預徵賦稅,導致各防區成了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四川的軍閥混戰進行到後期,漸漸形成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等八個軍閥巨頭,整個四川的土地由八大軍閥巨頭瓜分為大大小小的地盤,以大小不等的縣為單位,佔有縣數的多少代表著佔有防區的多少。每一個防區的駐軍長官直接任命地方的行政長官,而這些行政長官往往也都是由駐軍軍官擔任。

但是防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次戰爭都會使得防區發生變化,勝的一方防區擴大,敗的一方防區縮小,軍閥們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就是擴大自己的防區。防區制的實行,是滋生四川軍閥混戰的主要土壤,中央軍介入四川后,蔣介石就下令取消了四川的防區制,將軍權與政權分開,一切政權歸還省府,從根本上斷絕軍閥存在的根源。蔣介石還頒佈嚴禁川省軍人干政的“川軍厲禁五條”,迫於中央壓力,各軍紛紛通電響應,自此防區制解體,各派軍閥與地方政權脫離,消除了軍閥形成的一大因素。

(四川軍閥巨頭)

三辛亥革命遺留的歷史原因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已是昨日黃花,全國各地紛紛通電,宣佈革命,脫離清政府獨立。四川也不例外,但是四川的革命卻非常弔詭,別的省份都是從上自下革命,即省府宣佈革命獨立,然後下面附和。

但四川的革命不同,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保路運動,在保路運動中催生了大量的進步分子,希望推翻清政府,實行民主共和。所以辛亥革命一爆發,四川省府還沒有發出通電,下面的各縣市就紛紛通電宣佈獨立,擁護共和,倒逼重慶宣佈革命,因此四川的革命可以看做是自下而上的。這樣一來,四川一下出現了四個軍政府,誰也不服誰,而且軍政府裡面又派系繁雜,什麼武備系、國民黨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等一大堆,此外還有民間組織的加入,比如袍哥會等,這些軍閥拉幫結派,剷除異己,也是混戰的重要原因。

由於以上原因,導致四川大大小小軍閥多如牛毛,混戰不休,而且四川軍閥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目光短淺,只會在自己的地盤上窩裡鬥,對於全國政局的變化根本不關心,不像桂系軍閥、江浙軍閥一樣積極進取,參與到全國最高去權力中心來。1925年,就已有人批評四川軍人“並無何等遠大思想,只求其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金錢狼藉,於意已足”。所以,在民國時期,四川在國人眼中是一個異樣的存在,“軍閥林立,兵匪如毛,蜀道艱難,外省人聞而生畏”。四川人不想管外面的事,外人也不想管四川的爛攤子,發生爭端,沒有人來給他們斡旋調停,最後只能是靠內鬥來解決。要不是中央軍的介入,蔣介石有意扶持劉湘,恐怕四川的軍閥混戰,還會無休止的進行下去。

文/一卷青史

歷史風暴


方圓論壇在線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混戰,整個國家是一片混亂。當時每個省份基本上都有一個或者幾個軍閥盤踞互相攻伐。但四川卻是其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地方。從1912年清朝覆滅,到1935年中央軍入川,短短二十三年間,四川誕生了大大小小多達四十多位有名有姓的軍閥,據統計四川軍閥之間大小戰爭高達四百次以上。其中大規模戰爭就達到了二十九次。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四川有多麼混亂。


四川軍閥還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地方。當時其他省份的軍閥互相之間殺的不可開交。基本上就是要從精神上到肉體上毀滅對方。但四川卻不同,四川軍閥很可能上午還打的不可開交。但下午就又坐在一起搓麻將了。原因也很簡單。四川軍閥互相之間關係都非常近。如劉文輝,田頌堯,劉湘,楊森,唐式遵,潘文華等人都畢業於四川陸軍講武堂。說白了四川軍閥絕大多數都是同學。或者是朋親故久。這就使得四川軍閥割據更為複雜。同學嘛,大家互相之間誰都不服誰。所以一直都明爭暗鬥也沒有一個人可以統一四川。

而且四川軍閥之間也互相拉幫結派結成小聯盟進行對抗。比如楊森,範紹增屬於一個聯盟。而範紹增和劉湘又關係莫逆。劉文輝和田頌堯聯手反蔣,但田頌堯和鄧錫侯又莫逆。鄧錫侯也比較親蔣介石。再有身為叔侄的劉文輝和劉湘本來又是校友又是一家人。但兩人關係非常差。經常斗的不可開交。甚至後來兩人還互相派殺手想要刺殺對方。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四川的環境更加錯綜複雜。

雖然四川軍閥自己內部斗的不可開交。但是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推崇一個觀點,那就是“肉爛在鍋裡”。意思就是說不管四川軍閥再怎麼鬥也不允許外部勢力介入四川。否則四川軍閥就會群起而攻之。當然了四川軍閥雖然混戰不休。但是其中也不乏忠義之輩。很多人最終也為了抗戰而獻出了生命。比如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在抗戰前線吐血病發,1938年死於漢口。36集團軍司令李家鈺在1944年戰死於河南陝縣秦家坡。趙渭賓和王銘章於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中雙雙陣亡於滕縣。這些人在國家遭受苦難的時候也是為了國家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抗戰的勝利離不開川軍的犧牲,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其實尹昌衡和劉湘都可以算統一過四川,不過這種統一形式確實也是流於表面。尹昌衡時代派系林立軍頭眾多。劉湘時代楊森、鄧錫侯、田頌堯等人雖然表面服從劉湘,但各自都坐擁數萬大軍,一不高興就來個“聽調不聽宣”,劉湘對此也無能無力。那麼造成四川這種分崩離析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辛亥革命時四川即形成了成都和重慶兩個軍政府。這是四川之後數十年分崩離析的根本原因。當時成都和重慶先後光復後,蒲殿俊、張瀾等人為代表的成都軍政府和以張培爵、夏之時為代表的重慶軍政府各自為政,埋下了軍閥混戰的種子。

尹昌衡主政四川時期,成都、重慶兩個軍政府合二為一。但尹昌衡很快被袁世凱算計被迫下野。隨後發生護國運動,主政四川的北洋系督軍陳宧被趕走。武備系軍人周道剛、劉存厚等人先後繼任川督。

隨後,熊克武的九人團、謝持的實業團、楊森和劉湘的速成系、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的保定系、李家鈺、羅澤洲的軍官係為爭霸四川大打出手,二十多年戰亂造成了無數生靈塗炭。

第二,熊克武任川督是推行的防區制是四川混戰的重要原因。所謂防區制,就是軍閥在駐軍地區可以自行向徵收賦稅。這一點和漢代的州牧制度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此,四川軍閥牢牢把控了地方的軍隊和稅收,形同土皇帝。

綜上所述,四川軍閥混戰難以統一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防區制,一個是最初成立的兩個軍政府埋下了割據的伏筆。、


林屋公子


四川的軍閥混戰,用一個字總結,就是“亂”。從1912年“省門之亂”到1935年中央軍入川,四川地區軍閥混戰達到470次以上,其中規模較大的戰爭就達到二十九次,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混戰發生。

四川軍閥的混戰,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形成統一的勢力,從熊克武開始,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快樂,但是卻給四川人民帶來的及其沉重的災難。到1935年春,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劉湘於是發出一系列通告,限令各軍把防區內的軍、政、財、文大權交給省政府,並裁軍整編,這才結束了防區制度,統一了四川軍政,歸隸南京政府。

四川軍閥在成立之初就是勢力比較弱小,熊克武是四川初期勢力最強的軍閥,但是他所能掌控的部隊主要是第五師,實力並不強大,雖然他控制過成都和重啟這兩個四川的城市,但是並不能真正意義上掌控整個四川,此時四川還有劉存厚、鄧錫侯、劉湘等各自的勢力。這些勢力相互掣肘,一個強大了必定會受到其它勢力 合擊,這樣就很難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四川在北洋時期是北洋軍與護國軍(護法軍)爭奪的主要戰場,雙方在四川培植各自的力量。1916年以蔡鍔為總司令的護國軍分兩路入蜀,其中四川的熊克武和劉存厚就分別依附護國軍和北洋軍,然後在四川進行激戰,但是雙方互有勝算,不能完全將另外一派的勢力排擠出川。

四川的軍閥是一個以親戚、朋友、同學為紐帶建立的群體,他們相互交手,但是又不能致對方於死地。劉湘、劉文輝兩人是叔侄關係,但是兩人在四川大大出手,卻有不能完全打敗對方,而為了防止其他的軍閥趁機坐收漁利,他們也只能見好就收。

地大物博的四川,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只能各自佔領一片地區,形成了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存厚等6個軍閥巨頭。最後每個軍閥的結局也不完全相同:

劉存厚:1949年到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0年病死;

劉湘:1938年,帶兵出川抗日,病死漢口;

楊森:1977年,臺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在臺灣病逝;

劉文輝:1949年在彭縣起義,林業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6年,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鄧錫侯:1949年 在彭縣起義,西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在成都病逝;

田頌堯:1949年參加彭縣起義,四川省政協委員,1975年病逝於成都。


帝國烽火


前面這些抄書的孩子都不得要領。北洋政府時期四川軍閥林立的重要原因是四川晚清時為衛戍滇藏(為防止英國入侵),駐有重兵。四川總督是除直隸以外僅轄一省的唯一總督,另還設有成都將軍府。因為四川是辛亥革命的爆點,四川保路運動發展為保路同志軍的武裝起義後,清廷不滿趙爾巽早期態度曖昧,派端方入川鎮壓,導致湖北兵力空虛,革命黨人趁機起事,武昌起事得逞。於是早就實行“自保”的東南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清廷土崩瓦解。此時端方帶入四川的新軍在四川資陽殺掉端方,掉頭回到重慶,宣佈成立蜀軍政府;而四川總督趙爾巽見大勢已去,也交權給四川諮議會,成都又成立了大漢軍政府,名義上轄有原川滇藏駐防部隊。隨後雖然成渝兩個軍政府宣佈合併,但基各自的兵力有不同的淵源,互不買賬。雙方又引入滇軍、黔軍入川幫忙平衡軍力,因此導致派系林立。但是由於各路軍閥都沒有根基,很難一家獨大。四川保路運動的自發性,以及當時清廷在四川駐有重兵,清廷倒臺後需要自己刨食,是後來四川軍閥林立的主要原因。


GY1958


清朝最後的幾年,天下潮流浩浩蕩蕩,民主、共和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反對專制的鬥爭風起雲湧,滿清江山危如累卵,但滿清政權不想改革只想糊弄,終於讓人民失去了耐心。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終於敲響了滿清王朝的喪鐘。

辛亥革命來得太突然,革命黨人沒有準備,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革命雖推翻了滿清王朝,卻沒有一個真正能控制全國局勢的政權,中國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全國各地群魔亂舞出現了稱霸一方的軍閥無數,中國陷入了無休止的動亂中。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川軍閥。

從宣統退位到國民革命軍入川的24年裡,四川軍閥派系林立,爭鬥不斷。四川先後出現過大大小小的軍閥一百個多個,發生規模不等的戰爭數百次,給四川及周邊地區的人民帶來我沉重的災難。

那麼在民國前期四川軍閥為什麼這麼多,為什麼沒有像山西的閻錫山一樣,出現一個能控制四川全局的軍閥呢?

一、革命是軍閥產生的外因。

革命是沒錯的,革命是萬世之功,沒有革命也許中國還是萬惡的封建社會;但暴力革命是所有革命的最壞形式,是頑固不化的清政府逼出了革命。

革命用暴力打掉了舊秩序,新的秩序卻沒有及時建立,所以就陷入了天下大亂,各路軍閥應運而生。

辛亥革命爆發後,各地軍閥眉開眼笑,終於沒有了中央政權,他們紛紛通電獨立,宣佈“革命”。四川軍閥也不甘落後,也搖身一變成了革命者。革命是個筐,什麼都能裝。


當時的四川一夜之間出現了四個“政府”,誰也不鳥誰。軍政府裡有生出了許多派系,什麼保定系、武備系、國民系、速成系等等,叫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些所謂的革命者,唯一的目的就是魚肉鄉里,吃喝嫖賭、發財玩女人,擴大地盤。

當時四川有句民諺:惡狗遍地叫,袍哥(代指軍閥)遍地走,魔怪屋裡坐,革命哪都有。

二、地理位置和人口是滋生軍閥的土壤。

四川地處西南一隅,蜀道交通不便,蜀地地形險要複雜,可謂是天高皇帝遠;因此四川成了歷代統治者皇權薄弱的地區,這裡民風彪悍,中央政權凝聚力差,民眾對中央政權的認可程度低。

明末清初的時候,由於連年戰亂,導致四川人口銳減,減少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清政府為了彌補四川的人口損失,發起了強制性的“湖廣填川”運動,雖然四川人口得到補充,但矯枉過正也導致蜀地人口激增,短短几十年時間四川人口增加了十幾倍,從150萬人口左右激增到近五千萬。


人口爆滿讓當地資源不堪重負,民不聊生,人民飢寒交迫,窮困潦倒,給盜賊和土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百姓無路可走不得不鋌而走險,當強盜。有槍就是草頭王,久而久之隊伍發展壯大就成了軍閥。

過去有句話叫好鐵不打釘,好兒不當兵。但百姓沒有生路的時候就顧不了那麼多,當兵成為餬口和改變命運的唯一選擇。由於人口眾多,兵員來源就廣。那些不法之徒一聲號令,馬上有不少百姓響應,土匪頭子有了人馬就可以迅速擴張,像滾雪球一樣成了氣候。

而且各路軍閥都是野心勃勃的,他們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招降納叛發展自己的隊伍以便保護自己,消滅敵人,這樣一來軍閥們的規模越來越大,誰也不能吃掉誰,導致軍閥如雨後春筍,派系林立,爭鬥也無休無止。

三 、制度是催生軍閥的產床。

1918到1924年熊克武主政四川,他是蜀中土皇帝,也是四川軍閥林立的始作俑者。


護國戰爭爆發後熊起兵響應,二次革命後失敗逃亡日本,1917年熊捲土重來,1918年為四川督軍。熊克武就任時,四川好多軍閥已經自成體系難以管理,為了維持穩定,熊克武立足未穩就採取權宜之計,承認這些軍閥的自治權,承諾不動他們的奶酪。

作為安撫,熊克武允許他們在自己的地盤統攬軍政稅收大權,並藉以解決他們自己的軍餉。

得到了熊克武的尚方寶劍,那些軍閥們就開始堂而皇之地當起了土皇帝,變著花樣對老百姓徵收苛捐雜稅,對他們欺壓盤剝。有權力就可以巧取豪奪,有錢了就可以擴大實力,有實力了就可以對外擴張,蠶食別人的地盤。這樣一來軍閥們就混戰不休,蜀地就永無寧日了。

由於軍閥們擁有財權,不管誰當四川的老大都是名義上的,因為這些軍閥有糧餉就有恃無恐,有對抗上司的資本,想剿滅他們並非易事。

一句話,軍閥們已經尾大不掉了。哪怕是像劉湘這樣根基深厚有背景的軍閥大鱷,對劉文輝那些大小軍閥也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拉攏安撫。

細數那些四川軍閥,小的不說,那些大軍閥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個個都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只會禍害百姓、為惡一方。真是軍閥混戰、生靈塗炭、大炮一響、家破人亡。如果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這些軍閥還真不知道橫行到何時。


小約翰


因為川東重慶從經濟重心南移和長江開發及開埠後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大提升,重慶又連接起了川北川南川東長江水系,在盆地內又處在老省城成都的東部(重慶也多次做過省城)所以重慶便成為了川內足以抗衡的勢力,宋以前基本上克成都四川地區就降了,南宋積極經營重慶,重慶崛起

辛亥革命由於重慶等長江地區首先發難,後來成都再起成渝合併完成統一,由於舊官僚、立憲派、革命派的利益糾紛和中央政府的分化原則也就形成了武備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等

而川東地區由於更加靠近外界,交通便利,有利於獲得較好的裝備,到了最後劉湘劉文輝二劉爭川,川東的劉湘打敗了川西的劉文輝,在重慶重立省府,實現統一,後來劉文輝成了西康省主席差不多就是一個安慰獎,後來蔣中正來川經營,選定重慶為中心,四川省府遷去成都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重慶開埠早以及外界接觸早同時不是省會,重慶籍(即當時的巴縣)川東地區軍閥出身較川西地區少,但是革命志士實業家等大多則是出身重慶為中心的長江流域地區(楊尚昆兄弟、趙世炎、我們開國幾位川籍元帥、盧作孚楊滄白等等)小平同志朱老總則也是長江地區,當然也有胡景伊郭汝棟等

而由於軍事開辦早又是省城較為封閉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地區軍閥則較多


洛基之怒


武昌起義之所以爆發,誘因就是四川的保路運動。整個辛亥革命的源頭,導火索是四川才是,武昌起義不過是炸響那一下。四川從民國開始,就開始了軍閥混戰,一直到抗日戰爭,四川都沒有出一個長久統治大軍閥。四川軍閥混戰的局面,與辛亥革命前後,四川複雜的局面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深處【軍人時代】這一期,我們前往1912年前後的四川,看一下軍人跳入到政治核心之後,四川複雜混亂的局面,進而我們瞭解為啥四川會陷入停不下來的軍閥割據之中。

歷史深處【軍人時代】在介紹清攝政王載灃攝政的三年裡,曾經介紹過保路運動爆發的原因。1911年5月9日,清廷宣佈全國鐵路幹線收歸國有,一道命令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全國性的保路運動,鬧得最厲害的就是四川,最後發展到了保路同志軍圍攻省會成都的地步。雖然成都沒打下來,可是四川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值得一提的是,武昌起義之前,四川榮縣已經因為保路運動在9月25日宣佈獨立。為了穩住四川局勢,清廷命令新任四川總督、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帶著湖北新軍的兩個標兩千多人入川。端方調走一大部分新軍,為之後武昌起義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在武昌起義不久,本就是一盤亂局的四川各縣紛紛宣佈獨立。10月27日,墊江宣佈獨立;11月1日,威遠被民軍佔領後宣佈獨立;11月17日,黔江被佔領後宣佈獨立;11月18日,長壽宣佈獨立;11月21日,廣安州被民軍佔領,之後宣佈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曾省齋當選都督,張觀鳳當選副都督。11月22日,重慶舉義成功後宣佈獨立,之後成立蜀軍政府,張培爵被選為都督,而夏之時被選為副都督。

有必要特別說一下這個夏之時一路從清軍排長到副都督的成長之路。只是清軍排長、可有留日經歷早就是同盟會員的夏之時,當時駐守在簡陽龍泉驛。11月5日,他聚集了230多人起義,殺死清軍東路衛戍司令魏楚藩。之後帶兵東下,夏之時被推舉為這支軍隊的總指揮。在一路東下的過程中,不斷有隊伍投靠。等到11月中旬到達重慶以北的時候,已經有七八百人。正是他們這支隊伍的忽然到達,才讓同盟會在重慶舉義獨立變得輕鬆。而夏之時,也憑藉著手中掌握的軍隊,當上了蜀軍政府的副都督。

圖4、蜀軍政府副都督夏之時

蜀軍政府成立後,大大鼓舞了四川各州縣的獨立浪潮,獨立的各州縣也紛紛表示願意接受蜀軍政府的領導指揮。不完全統計就有57個州縣給蜀軍政府發過類似的函電。

10月13日,新任四川總督、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帶領著的湖北新軍,剛到重慶武昌起義就已發生。11月18日,等端方軍隊到達資州時,周邊的大部分州縣已經被民軍佔領。而這時重慶宣佈獨立,而端方軍隊要前方的成都也在籌劃著獨立。端方所帶的這支湖北新軍進退維谷。就在這種情況下,湖北新軍內部發生兵變,端方被活捉之後被處死。之後這支黔軍,在陳鎮藩的統率下經重慶沿長江順流回了武漢。

迫於轄境內嚴峻的形勢,舊任四川總督趙爾豐與保路運動的領袖、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等達成妥協,在11月25日,成都召開四川官紳代表大會,宣佈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蒲殿俊當選都督。不過,趙爾豐這時手上還有牌可打,原有的軍隊還歸他統屬,自然和湧進成都慶祝軍政府的各路民軍有不少衝突。面對這種狀況,以立憲派為主大漢四川軍政府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兩派有軍權的人對峙、衝突。

在混亂一團的局面中,12月8日,巡防軍又以索響為名譁變,兵丁趁勢在成都市內劫掠、搶劫,各大銀行損失慘重,軍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慶瀾相繼逃遁。在一片混亂的局面中,之前是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後來當選大漢四川軍政府軍事部長的尹昌衡被新軍將領推舉為四川軍政府的都督,羅綸為副都督。之後還是因為民軍和舊四川總督趙爾豐之間勢力的衝突,12月22日,尹昌衡搶先下手包圍、並活捉趙爾豐,之後將趙斬首示眾,然後迅速兼併了趙的部屬。

就這樣四川軍政府算是穩定了下來,可是在四川此時依然是兩個軍政府對峙的局面。四川東南的大部分州縣都承認蜀軍政府,而四川西北各地則承認四川軍政府。一個省這樣兩個軍政府長期共存的局面,在辛亥革命中,四川真是一個特例。不過,那時候,南北議和都開始了,四川兩個軍政府的合併,在各界的壓力之下也在緊鑼密鼓的磋商會談。最終,在1月27日,兩邊達成合並協議,協議中承認成都的省中心地位,但同時對重慶的地位高度認可,最終決定兩個軍政府的都督為最終的正副都督,而誰正誰負,由選舉選定。最終兩軍政府在2月2日換約,之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予以承認。在3月11日,最終成立的四川軍政府,任職情況是這樣的,尹昌衡任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夏之時任重慶鎮撫府總長,羅綸任軍事參議院院長。

雖然兩個軍政府的局面是結束了,但成都、重慶相互獨立、對峙的實際狀況並沒有改變。而四川各州縣鬧獨立之後,各州縣都有了相當的軍事實力,這為之後四川長期軍閥對峙、混亂不堪的局面埋下了伏筆。也正是這樣複雜混亂的局面,四川並沒有出現一位類似於山西的閻錫山、雲南的唐繼堯、廣西的陸榮廷能夠一統大局的人物。尹昌衡也好、張培爵也好,之後的胡景伊也罷,都是過渡性、臨時性的人物。四川軍政府整編完成的民軍老大們,才是之後軍閥割據的主角。









風之彩雲飄過


四川地理位置非標特殊,而且四川袍哥文化比較重,派系林立。抗日戰爭前,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但地方軍閥派系和中央政府矛盾很多,自主權很大,國民政府無法有效施政。

四川省政府主席為川軍劉湘。真正意義上聽國民政府調遣是劉湘在全國首次發表抗日宣言,並出川抗戰。四川包括當時隸屬於四川的重慶成為抗日的大後方,國民政府軍政要員才正式進入四川。


熱點不是點


簡史 1911年四川兩個軍政府對峙,1912年合併為四川軍政府,所轄兵力,史無明載.1913年7月,四川響應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成立討袁軍,公推熊克武任總司令,8月兵敗.1916年,以蔡鍔為總司令的護國軍分兩路入蜀,第一梯團團長劉雲峰;第二梯團團長羅佩金;四川護國軍有盧師諦的第四師、熊克武的第五師,餘皆不詳;為鎮壓護國軍入川的北洋軍有曹錕的第三師、張敬堯的第七師、李長泰的第八師,川軍有周駿的第一師、劉存厚的第二師.1917年,四川成立靖國軍,黃復生任總司令(1918年由熊克武繼任),轄劉湘、劉成勳二旅.此後,軍閥混戰,至1926年駐川軍隊有國軍王纘緒的十六師、孫震的二十師、田頌堯的二十二師、鄧錫侯的三十師、劉文輝的三十一師、唐式遵的三十二師、潘文華的三十三師;有川軍呂鹿鳴的第一師、李雅材的第二師、王陵基的第三師、羅緯的第四師、何光烈的第五師、馮德齋的第七師、楊啟文的第八師、費東明的第九師、鮮英的第十師、羅澤洲的十一師、冷燻南的第十二師、王銘章的十三師、朱家宗的第十四師、楊春芳的第十五師、藍文彬的第十六師、廖維源的第十七師、龔伯凱的第十八師等等.此外還有若干混成旅. 1918年,以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名義攝行四川軍民兩政的熊克武,決定按各軍駐防地區,劃撥地方稅款,由各軍自行向各縣徵收局提用,作為糧餉之需.四川軍閥防區制由此形成.因各軍駐防日久,不僅在防區內提取糧餉,還干預政事,委任官吏,預徵賦稅,致使各防區成了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各軍閥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擴大防區,爭霸四川,不斷加緊混戰. 四川從1912年到1933年,共發生大小軍閥混戰四百七十多次,其中大多數混戰發生在防區制形成之後.1926年下半年,混戰中的四川軍閥為求自保,紛紛派代表到武漢、長沙,向進行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輸誠,表示承認國民政府,同意軍隊易幟改編.於是,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先後任命四川軍閥楊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為國民革命軍的軍長,仍統率原部.四川軍閥雖已易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但其軍閥本質沒有改變,仍然爭奪防區,混戰不休. 軍閥防區制延續到1934年.當時由於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多次粉碎了以劉湘為首的四川軍閥的圍剿,沉重打擊了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劉湘於11月飛抵南京,向蔣介石求援.1935年春,蔣介石派遣行營“參謀團” 和上官雲相等部中央軍入川,督導川軍圍剿紅軍;還任命劉湘為四川省主席和川康綏靖公署主任,授權他撤銷軍閥防區.劉湘於是發出一系列通告,限令各軍把防區內的軍、政、財、文大權交給省政府,並裁軍整編,這才結束了防區制度,統一了四川軍政,歸隸南京政府. 四川軍閥連年混戰,防區割據,關卡林立,捐稅苛重,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許多工廠倒閉,商業蕭條,農村殘破,農產量銳減,文教機關和學校毀損嚴重. [編輯本段]★軍閥混戰清單 1.1913年四川討袁之役:九人團熊克武VS武備系胡景伊與滇、黔軍——九人團失敗 2.1916年四川護國戰爭:滇黔川聯軍VS北洋軍——滇黔軍閥的控制四川 3.1917年劉羅之戰與劉戴之:劉存厚武備系VS羅佩金滇軍戴戡黔軍——羅佩金戰敗戴戡身亡 4.1918年靖國戰爭:九人團熊克武川滇黔靖國聯軍VS武備系周道剛劉存厚——武備系衰落 5.1920年倒熊之戰:實業團呂超川滇黔軍VS九人團熊克武——實業團取得勝利 6.1920年靖川之戰:九人團熊、武備系劉聯合VS實業團呂超川滇黔軍——實業團滇黔軍被驅逐出川 7.1920年驅劉之戰:九人團熊克武VS武備系劉存厚——劉存厚戰敗 8.1921年川鄂戰爭:速成系劉湘援鄂軍VS吳佩孚直係軍閥——雙方議和訂立川鄂停戰分防條約 9.1922年四川一、二軍之戰:熊克武第一軍VS劉湘楊森第二軍——劉湘楊森戰敗 10.1923年一、三、邊軍與三、七、二十一師之戰:熊克武一軍劉成勳三軍賴心輝邊防軍VS鄧錫侯第三師陳國棟第七師田頌堯二十一師——鄧、陳、田部獲勝 10.1924年四川討賊之戰:熊克武劉成勳賴心輝率一、三、邊軍與實業團呂超諸部和雲南唐繼堯貴州劉顯世VS劉湘楊森與鄂陝甘黔聯軍——討賊之戰失敗九人團勢力瓦解 11.1925年統一之戰:楊森VS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陳洪範陳國棟——楊森連戰告捷 12.1925年倒楊之戰:袁祖銘鄧錫侯劉湘川黔聯軍VS楊森——楊森敗逃出川 13.1926年驅袁戰爭:劉湘楊森川軍VS袁祖銘黔軍——袁離川返黔 14.1927年武漢之戰:楊森川軍VS武漢國民政府革命軍——楊森潰敗退回萬縣 15.1928年討楊逮吳之戰:劉湘賴心輝郭汝棟範紹曾吳行光VS楊森——楊森退往開江 16.1928年下川東之戰: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八部同盟”VS劉湘——楊森羅澤洲潰敗 17.1929年上川東之戰:李家鈺、羅澤洲、楊森、黃隱同盟軍VS劉文輝——同盟軍敗北 18.1930年北道之戰:李家鈺羅澤洲楊森VS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李家鈺羅澤洲戰敗軍官系衰落 19.1932年省門之戰:劉文輝VS田頌堯——劉田雙方達成休戰協議 20.1933年毗河之戰:劉文輝VS鄧錫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