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民国时代,为何没有真正统一四川的军阀?

仁勇校尉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是一大常态,全国各地都不罕见,但是唯独四川军阀却颇为特殊,一是战争频率大,从1911年到1933年这22年间,军阀混战次数就多达470次;二是军队数量多,1934年,全川共有军队至少130万人,全国居首。但是,打了二十几年,依然没有一个军阀能够真正统一四川,虽然1933年,二刘(刘湘、刘文辉)之战后,刘湘打败了他叔叔刘文辉,但这也只是中央的帮助下做到的,这是因为蒋介石有意扶持刘湘做四川的老大,让刘湘成了“四川王”。

(刘湘)

那么,为什么在这刘湘之前,从来没有军阀能真正统一四川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 庞大的人口基数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使得四川人口巨减,减少到什么程度呢?明末时四川人口有1000万,而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百不存一,可谓惨烈。为了弥补四川的人口损失,清政府发起了湖广填四川的运动,巨量人口涌入四川。从1753年到1812年,前后不到60年的时间,四川人口就从130万迅速增长到2100万,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四川人口的增速也是丝毫没有减缓,到1918年,全川人口达到了5200万,而到了1928年,这个数字已经到了7200万,冠绝全国。如此巨大的人口带来的自然就是土地的压力,大量底层平民失去土地,为了生存,这些人就必须要找到新的出路,对他们来说,当兵吃粮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四川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因此与外省联系较少,即使是发生战乱,离开家乡去外省的川人也不多。于是,军阀混战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为求活路,投身入伍,军阀们手上的军队多了,战争更加频繁,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正是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大量无业游民,给了大大小小军阀混战的资本。而且四川军阀之间的混战并不是以消灭敌人为主,而是以打服为主,只要把你打败了,服个软,胜的一方也就不再赶尽杀绝了,这就导致混战没完没了。

(川军剧照)

二 防区制的实行

“防区制实质上是四川各派军阀反对全省统一,抵制其他军阀兼并,确保自己的地盘和军事实力的一种割据形式。”,说白了就是各个军阀在自己的地盘里做土皇帝。没有一个军阀能够掌控整个四川,即使像刘湘这样的大军阀在攻下成都、重庆,夺得名义上的四川霸主之后,对其他地方仍鞭长莫及,只能令各军驻扎原地,划分防区,力求暂时维持平定。年深日久,军阀逐渐掌控了该地的各项大权,不仅在防区内提取粮饷,还干预政事,委任官吏,预征赋税,导致各防区成了军阀割据的“独立王国”。

四川的军阀混战进行到后期,渐渐形成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等八个军阀巨头,整个四川的土地由八大军阀巨头瓜分为大大小小的地盘,以大小不等的县为单位,占有县数的多少代表着占有防区的多少。每一个防区的驻军长官直接任命地方的行政长官,而这些行政长官往往也都是由驻军军官担任。

但是防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战争都会使得防区发生变化,胜的一方防区扩大,败的一方防区缩小,军阀们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扩大自己的防区。防区制的实行,是滋生四川军阀混战的主要土壤,中央军介入四川后,蒋介石就下令取消了四川的防区制,将军权与政权分开,一切政权归还省府,从根本上断绝军阀存在的根源。蒋介石还颁布严禁川省军人干政的“川军厉禁五条”,迫于中央压力,各军纷纷通电响应,自此防区制解体,各派军阀与地方政权脱离,消除了军阀形成的一大因素。

(四川军阀巨头)

三辛亥革命遗留的历史原因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已是昨日黄花,全国各地纷纷通电,宣布革命,脱离清政府独立。四川也不例外,但是四川的革命却非常吊诡,别的省份都是从上自下革命,即省府宣布革命独立,然后下面附和。

但四川的革命不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保路运动,在保路运动中催生了大量的进步分子,希望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所以辛亥革命一爆发,四川省府还没有发出通电,下面的各县市就纷纷通电宣布独立,拥护共和,倒逼重庆宣布革命,因此四川的革命可以看做是自下而上的。这样一来,四川一下出现了四个军政府,谁也不服谁,而且军政府里面又派系繁杂,什么武备系、国民党系、速成系、保定系、军官系等一大堆,此外还有民间组织的加入,比如袍哥会等,这些军阀拉帮结派,铲除异己,也是混战的重要原因。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四川大大小小军阀多如牛毛,混战不休,而且四川军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目光短浅,只会在自己的地盘上窝里斗,对于全国政局的变化根本不关心,不像桂系军阀、江浙军阀一样积极进取,参与到全国最高去权力中心来。1925年,就已有人批评四川军人“并无何等远大思想,只求其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金钱狼藉,于意已足”。所以,在民国时期,四川在国人眼中是一个异样的存在,“军阀林立,兵匪如毛,蜀道艰难,外省人闻而生畏”。四川人不想管外面的事,外人也不想管四川的烂摊子,发生争端,没有人来给他们斡旋调停,最后只能是靠内斗来解决。要不是中央军的介入,蒋介石有意扶持刘湘,恐怕四川的军阀混战,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文/一卷青史

历史风暴


方圆论坛在线

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整个国家是一片混乱。当时每个省份基本上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军阀盘踞互相攻伐。但四川却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地方。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短短二十三年间,四川诞生了大大小小多达四十多位有名有姓的军阀,据统计四川军阀之间大小战争高达四百次以上。其中大规模战争就达到了二十九次。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四川有多么混乱。


四川军阀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当时其他省份的军阀互相之间杀的不可开交。基本上就是要从精神上到肉体上毁灭对方。但四川却不同,四川军阀很可能上午还打的不可开交。但下午就又坐在一起搓麻将了。原因也很简单。四川军阀互相之间关系都非常近。如刘文辉,田颂尧,刘湘,杨森,唐式遵,潘文华等人都毕业于四川陆军讲武堂。说白了四川军阀绝大多数都是同学。或者是朋亲故久。这就使得四川军阀割据更为复杂。同学嘛,大家互相之间谁都不服谁。所以一直都明争暗斗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统一四川。

而且四川军阀之间也互相拉帮结派结成小联盟进行对抗。比如杨森,范绍增属于一个联盟。而范绍增和刘湘又关系莫逆。刘文辉和田颂尧联手反蒋,但田颂尧和邓锡侯又莫逆。邓锡侯也比较亲蒋介石。再有身为叔侄的刘文辉和刘湘本来又是校友又是一家人。但两人关系非常差。经常斗的不可开交。甚至后来两人还互相派杀手想要刺杀对方。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四川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虽然四川军阀自己内部斗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推崇一个观点,那就是“肉烂在锅里”。意思就是说不管四川军阀再怎么斗也不允许外部势力介入四川。否则四川军阀就会群起而攻之。当然了四川军阀虽然混战不休。但是其中也不乏忠义之辈。很多人最终也为了抗战而献出了生命。比如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1938年死于汉口。36集团军司令李家钰在1944年战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赵渭宾和王铭章于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双双阵亡于滕县。这些人在国家遭受苦难的时候也是为了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川军的牺牲,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其实尹昌衡和刘湘都可以算统一过四川,不过这种统一形式确实也是流于表面。尹昌衡时代派系林立军头众多。刘湘时代杨森、邓锡侯、田颂尧等人虽然表面服从刘湘,但各自都坐拥数万大军,一不高兴就来个“听调不听宣”,刘湘对此也无能无力。那么造成四川这种分崩离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辛亥革命时四川即形成了成都和重庆两个军政府。这是四川之后数十年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当时成都和重庆先后光复后,蒲殿俊、张澜等人为代表的成都军政府和以张培爵、夏之时为代表的重庆军政府各自为政,埋下了军阀混战的种子。

尹昌衡主政四川时期,成都、重庆两个军政府合二为一。但尹昌衡很快被袁世凯算计被迫下野。随后发生护国运动,主政四川的北洋系督军陈宧被赶走。武备系军人周道刚、刘存厚等人先后继任川督。

随后,熊克武的九人团、谢持的实业团、杨森和刘湘的速成系、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的保定系、李家钰、罗泽洲的军官系为争霸四川大打出手,二十多年战乱造成了无数生灵涂炭。

第二,熊克武任川督是推行的防区制是四川混战的重要原因。所谓防区制,就是军阀在驻军地区可以自行向征收赋税。这一点和汉代的州牧制度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此,四川军阀牢牢把控了地方的军队和税收,形同土皇帝。

综上所述,四川军阀混战难以统一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防区制,一个是最初成立的两个军政府埋下了割据的伏笔。、


林屋公子


四川的军阀混战,用一个字总结,就是“乱”。从1912年“省门之乱”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四川地区军阀混战达到470次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战争就达到二十九次,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

四川军阀的混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势力,从熊克武开始,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快乐,但是却给四川人民带来的及其沉重的灾难。到1935年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刘湘于是发出一系列通告,限令各军把防区内的军、政、财、文大权交给省政府,并裁军整编,这才结束了防区制度,统一了四川军政,归隶南京政府。

四川军阀在成立之初就是势力比较弱小,熊克武是四川初期势力最强的军阀,但是他所能掌控的部队主要是第五师,实力并不强大,虽然他控制过成都和重启这两个四川的城市,但是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掌控整个四川,此时四川还有刘存厚、邓锡侯、刘湘等各自的势力。这些势力相互掣肘,一个强大了必定会受到其它势力 合击,这样就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四川在北洋时期是北洋军与护国军(护法军)争夺的主要战场,双方在四川培植各自的力量。1916年以蔡锷为总司令的护国军分两路入蜀,其中四川的熊克武和刘存厚就分别依附护国军和北洋军,然后在四川进行激战,但是双方互有胜算,不能完全将另外一派的势力排挤出川。

四川的军阀是一个以亲戚、朋友、同学为纽带建立的群体,他们相互交手,但是又不能致对方于死地。刘湘、刘文辉两人是叔侄关系,但是两人在四川大大出手,却有不能完全打败对方,而为了防止其他的军阀趁机坐收渔利,他们也只能见好就收。

地大物博的四川,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只能各自占领一片地区,形成了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存厚等6个军阀巨头。最后每个军阀的结局也不完全相同:

刘存厚:1949年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0年病死;

刘湘:1938年,带兵出川抗日,病死汉口;

杨森:1977年,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在台湾病逝;

刘文辉:1949年在彭县起义,林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6年,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邓锡侯:1949年 在彭县起义,西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四川省副省长、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在成都病逝;

田颂尧:1949年参加彭县起义,四川省政协委员,1975年病逝于成都。


帝国烽火


前面这些抄书的孩子都不得要领。北洋政府时期四川军阀林立的重要原因是四川晚清时为卫戍滇藏(为防止英国入侵),驻有重兵。四川总督是除直隶以外仅辖一省的唯一总督,另还设有成都将军府。因为四川是辛亥革命的爆点,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保路同志军的武装起义后,清廷不满赵尔巽早期态度暧昧,派端方入川镇压,导致湖北兵力空虚,革命党人趁机起事,武昌起事得逞。于是早就实行“自保”的东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廷土崩瓦解。此时端方带入四川的新军在四川资阳杀掉端方,掉头回到重庆,宣布成立蜀军政府;而四川总督赵尔巽见大势已去,也交权给四川咨议会,成都又成立了大汉军政府,名义上辖有原川滇藏驻防部队。随后虽然成渝两个军政府宣布合并,但基各自的兵力有不同的渊源,互不买账。双方又引入滇军、黔军入川帮忙平衡军力,因此导致派系林立。但是由于各路军阀都没有根基,很难一家独大。四川保路运动的自发性,以及当时清廷在四川驻有重兵,清廷倒台后需要自己刨食,是后来四川军阀林立的主要原因。


GY1958


清朝最后的几年,天下潮流浩浩荡荡,民主、共和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反对专制的斗争风起云涌,满清江山危如累卵,但满清政权不想改革只想糊弄,终于让人民失去了耐心。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终于敲响了满清王朝的丧钟。

辛亥革命来得太突然,革命党人没有准备,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虽推翻了满清王朝,却没有一个真正能控制全国局势的政权,中国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全国各地群魔乱舞出现了称霸一方的军阀无数,中国陷入了无休止的动乱中。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川军阀。

从宣统退位到国民革命军入川的24年里,四川军阀派系林立,争斗不断。四川先后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军阀一百个多个,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数百次,给四川及周边地区的人民带来我沉重的灾难。

那么在民国前期四川军阀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像山西的阎锡山一样,出现一个能控制四川全局的军阀呢?

一、革命是军阀产生的外因。

革命是没错的,革命是万世之功,没有革命也许中国还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但暴力革命是所有革命的最坏形式,是顽固不化的清政府逼出了革命。

革命用暴力打掉了旧秩序,新的秩序却没有及时建立,所以就陷入了天下大乱,各路军阀应运而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军阀眉开眼笑,终于没有了中央政权,他们纷纷通电独立,宣布“革命”。四川军阀也不甘落后,也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革命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当时的四川一夜之间出现了四个“政府”,谁也不鸟谁。军政府里有生出了许多派系,什么保定系、武备系、国民系、速成系等等,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所谓的革命者,唯一的目的就是鱼肉乡里,吃喝嫖赌、发财玩女人,扩大地盘。

当时四川有句民谚:恶狗遍地叫,袍哥(代指军阀)遍地走,魔怪屋里坐,革命哪都有。

二、地理位置和人口是滋生军阀的土壤。

四川地处西南一隅,蜀道交通不便,蜀地地形险要复杂,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因此四川成了历代统治者皇权薄弱的地区,这里民风彪悍,中央政权凝聚力差,民众对中央政权的认可程度低。

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减少到什么程度呢?后来清政府为了弥补四川的人口损失,发起了强制性的“湖广填川”运动,虽然四川人口得到补充,但矫枉过正也导致蜀地人口激增,短短几十年时间四川人口增加了十几倍,从150万人口左右激增到近五千万。


人口爆满让当地资源不堪重负,民不聊生,人民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给盗贼和土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百姓无路可走不得不铤而走险,当强盗。有枪就是草头王,久而久之队伍发展壮大就成了军阀。

过去有句话叫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但百姓没有生路的时候就顾不了那么多,当兵成为糊口和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由于人口众多,兵员来源就广。那些不法之徒一声号令,马上有不少百姓响应,土匪头子有了人马就可以迅速扩张,像滚雪球一样成了气候。

而且各路军阀都是野心勃勃的,他们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招降纳叛发展自己的队伍以便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这样一来军阀们的规模越来越大,谁也不能吃掉谁,导致军阀如雨后春笋,派系林立,争斗也无休无止。

三 、制度是催生军阀的产床。

1918到1924年熊克武主政四川,他是蜀中土皇帝,也是四川军阀林立的始作俑者。


护国战争爆发后熊起兵响应,二次革命后失败逃亡日本,1917年熊卷土重来,1918年为四川督军。熊克武就任时,四川好多军阀已经自成体系难以管理,为了维持稳定,熊克武立足未稳就采取权宜之计,承认这些军阀的自治权,承诺不动他们的奶酪。

作为安抚,熊克武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统揽军政税收大权,并借以解决他们自己的军饷。

得到了熊克武的尚方宝剑,那些军阀们就开始堂而皇之地当起了土皇帝,变着花样对老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对他们欺压盘剥。有权力就可以巧取豪夺,有钱了就可以扩大实力,有实力了就可以对外扩张,蚕食别人的地盘。这样一来军阀们就混战不休,蜀地就永无宁日了。

由于军阀们拥有财权,不管谁当四川的老大都是名义上的,因为这些军阀有粮饷就有恃无恐,有对抗上司的资本,想剿灭他们并非易事。

一句话,军阀们已经尾大不掉了。哪怕是像刘湘这样根基深厚有背景的军阀大鳄,对刘文辉那些大小军阀也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拉拢安抚。

细数那些四川军阀,小的不说,那些大军阀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个个都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只会祸害百姓、为恶一方。真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大炮一响、家破人亡。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这些军阀还真不知道横行到何时。


小约翰


因为川东重庆从经济重心南移和长江开发及开埠后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提升,重庆又连接起了川北川南川东长江水系,在盆地内又处在老省城成都的东部(重庆也多次做过省城)所以重庆便成为了川内足以抗衡的势力,宋以前基本上克成都四川地区就降了,南宋积极经营重庆,重庆崛起

辛亥革命由于重庆等长江地区首先发难,后来成都再起成渝合并完成统一,由于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的利益纠纷和中央政府的分化原则也就形成了武备系、速成系、保定系、军官系等

而川东地区由于更加靠近外界,交通便利,有利于获得较好的装备,到了最后刘湘刘文辉二刘争川,川东的刘湘打败了川西的刘文辉,在重庆重立省府,实现统一,后来刘文辉成了西康省主席差不多就是一个安慰奖,后来蒋中正来川经营,选定重庆为中心,四川省府迁去成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重庆开埠早以及外界接触早同时不是省会,重庆籍(即当时的巴县)川东地区军阀出身较川西地区少,但是革命志士实业家等大多则是出身重庆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地区(杨尚昆兄弟、赵世炎、我们开国几位川籍元帅、卢作孚杨沧白等等)小平同志朱老总则也是长江地区,当然也有胡景伊郭汝栋等

而由于军事开办早又是省城较为封闭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军阀则较多


洛基之怒


武昌起义之所以爆发,诱因就是四川的保路运动。整个辛亥革命的源头,导火索是四川才是,武昌起义不过是炸响那一下。四川从民国开始,就开始了军阀混战,一直到抗日战争,四川都没有出一个长久统治大军阀。四川军阀混战的局面,与辛亥革命前后,四川复杂的局面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深处【军人时代】这一期,我们前往1912年前后的四川,看一下军人跳入到政治核心之后,四川复杂混乱的局面,进而我们了解为啥四川会陷入停不下来的军阀割据之中。

历史深处【军人时代】在介绍清摄政王载沣摄政的三年里,曾经介绍过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1911年5月9日,清廷宣布全国铁路干线收归国有,一道命令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国性的保路运动,闹得最厉害的就是四川,最后发展到了保路同志军围攻省会成都的地步。虽然成都没打下来,可是四川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值得一提的是,武昌起义之前,四川荣县已经因为保路运动在9月25日宣布独立。为了稳住四川局势,清廷命令新任四川总督、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带着湖北新军的两个标两千多人入川。端方调走一大部分新军,为之后武昌起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在武昌起义不久,本就是一盘乱局的四川各县纷纷宣布独立。10月27日,垫江宣布独立;11月1日,威远被民军占领后宣布独立;11月17日,黔江被占领后宣布独立;11月18日,长寿宣布独立;11月21日,广安州被民军占领,之后宣布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曾省斋当选都督,张观凤当选副都督。11月22日,重庆举义成功后宣布独立,之后成立蜀军政府,张培爵被选为都督,而夏之时被选为副都督。

有必要特别说一下这个夏之时一路从清军排长到副都督的成长之路。只是清军排长、可有留日经历早就是同盟会员的夏之时,当时驻守在简阳龙泉驿。11月5日,他聚集了230多人起义,杀死清军东路卫戍司令魏楚藩。之后带兵东下,夏之时被推举为这支军队的总指挥。在一路东下的过程中,不断有队伍投靠。等到11月中旬到达重庆以北的时候,已经有七八百人。正是他们这支队伍的忽然到达,才让同盟会在重庆举义独立变得轻松。而夏之时,也凭借着手中掌握的军队,当上了蜀军政府的副都督。

图4、蜀军政府副都督夏之时

蜀军政府成立后,大大鼓舞了四川各州县的独立浪潮,独立的各州县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蜀军政府的领导指挥。不完全统计就有57个州县给蜀军政府发过类似的函电。

10月13日,新任四川总督、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带领着的湖北新军,刚到重庆武昌起义就已发生。11月18日,等端方军队到达资州时,周边的大部分州县已经被民军占领。而这时重庆宣布独立,而端方军队要前方的成都也在筹划着独立。端方所带的这支湖北新军进退维谷。就在这种情况下,湖北新军内部发生兵变,端方被活捉之后被处死。之后这支黔军,在陈镇藩的统率下经重庆沿长江顺流回了武汉。

迫于辖境内严峻的形势,旧任四川总督赵尔丰与保路运动的领袖、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等达成妥协,在11月25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俊当选都督。不过,赵尔丰这时手上还有牌可打,原有的军队还归他统属,自然和涌进成都庆祝军政府的各路民军有不少冲突。面对这种状况,以立宪派为主大汉四川军政府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两派有军权的人对峙、冲突。

在混乱一团的局面中,12月8日,巡防军又以索响为名哗变,兵丁趁势在成都市内劫掠、抢劫,各大银行损失惨重,军政府都督蒲殿俊、副都督朱庆澜相继逃遁。在一片混乱的局面中,之前是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后来当选大汉四川军政府军事部长的尹昌衡被新军将领推举为四川军政府的都督,罗纶为副都督。之后还是因为民军和旧四川总督赵尔丰之间势力的冲突,12月22日,尹昌衡抢先下手包围、并活捉赵尔丰,之后将赵斩首示众,然后迅速兼并了赵的部属。

就这样四川军政府算是稳定了下来,可是在四川此时依然是两个军政府对峙的局面。四川东南的大部分州县都承认蜀军政府,而四川西北各地则承认四川军政府。一个省这样两个军政府长期共存的局面,在辛亥革命中,四川真是一个特例。不过,那时候,南北议和都开始了,四川两个军政府的合并,在各界的压力之下也在紧锣密鼓的磋商会谈。最终,在1月27日,两边达成合并协议,协议中承认成都的省中心地位,但同时对重庆的地位高度认可,最终决定两个军政府的都督为最终的正副都督,而谁正谁负,由选举选定。最终两军政府在2月2日换约,之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予以承认。在3月11日,最终成立的四川军政府,任职情况是这样的,尹昌衡任都督、张培爵任副都督,夏之时任重庆镇抚府总长,罗纶任军事参议院院长。

虽然两个军政府的局面是结束了,但成都、重庆相互独立、对峙的实际状况并没有改变。而四川各州县闹独立之后,各州县都有了相当的军事实力,这为之后四川长期军阀对峙、混乱不堪的局面埋下了伏笔。也正是这样复杂混乱的局面,四川并没有出现一位类似于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唐继尧、广西的陆荣廷能够一统大局的人物。尹昌衡也好、张培爵也好,之后的胡景伊也罢,都是过渡性、临时性的人物。四川军政府整编完成的民军老大们,才是之后军阀割据的主角。









风之彩云飘过


四川地理位置非标特殊,而且四川袍哥文化比较重,派系林立。抗日战争前,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地方军阀派系和中央政府矛盾很多,自主权很大,国民政府无法有效施政。

四川省政府主席为川军刘湘。真正意义上听国民政府调遣是刘湘在全国首次发表抗日宣言,并出川抗战。四川包括当时隶属于四川的重庆成为抗日的大后方,国民政府军政要员才正式进入四川。


热点不是点


简史 1911年四川两个军政府对峙,1912年合并为四川军政府,所辖兵力,史无明载.1913年7月,四川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成立讨袁军,公推熊克武任总司令,8月兵败.1916年,以蔡锷为总司令的护国军分两路入蜀,第一梯团团长刘云峰;第二梯团团长罗佩金;四川护国军有卢师谛的第四师、熊克武的第五师,余皆不详;为镇压护国军入川的北洋军有曹锟的第三师、张敬尧的第七师、李长泰的第八师,川军有周骏的第一师、刘存厚的第二师.1917年,四川成立靖国军,黄复生任总司令(1918年由熊克武继任),辖刘湘、刘成勋二旅.此后,军阀混战,至1926年驻川军队有国军王缵绪的十六师、孙震的二十师、田颂尧的二十二师、邓锡侯的三十师、刘文辉的三十一师、唐式遵的三十二师、潘文华的三十三师;有川军吕鹿鸣的第一师、李雅材的第二师、王陵基的第三师、罗纬的第四师、何光烈的第五师、冯德斋的第七师、杨启文的第八师、费东明的第九师、鲜英的第十师、罗泽洲的十一师、冷熏南的第十二师、王铭章的十三师、朱家宗的第十四师、杨春芳的第十五师、蓝文彬的第十六师、廖维源的第十七师、龚伯凯的第十八师等等.此外还有若干混成旅. 1918年,以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名义摄行四川军民两政的熊克武,决定按各军驻防地区,划拨地方税款,由各军自行向各县征收局提用,作为粮饷之需.四川军阀防区制由此形成.因各军驻防日久,不仅在防区内提取粮饷,还干预政事,委任官吏,预征赋税,致使各防区成了军阀割据的“独立王国”.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大防区,争霸四川,不断加紧混战. 四川从1912年到1933年,共发生大小军阀混战四百七十多次,其中大多数混战发生在防区制形成之后.1926年下半年,混战中的四川军阀为求自保,纷纷派代表到武汉、长沙,向进行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输诚,表示承认国民政府,同意军队易帜改编.于是,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名义,先后任命四川军阀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为国民革命军的军长,仍统率原部.四川军阀虽已易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但其军阀本质没有改变,仍然争夺防区,混战不休. 军阀防区制延续到1934年.当时由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多次粉碎了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的围剿,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刘湘于11月飞抵南京,向蒋介石求援.1935年春,蒋介石派遣行营“参谋团” 和上官云相等部中央军入川,督导川军围剿红军;还任命刘湘为四川省主席和川康绥靖公署主任,授权他撤销军阀防区.刘湘于是发出一系列通告,限令各军把防区内的军、政、财、文大权交给省政府,并裁军整编,这才结束了防区制度,统一了四川军政,归隶南京政府. 四川军阀连年混战,防区割据,关卡林立,捐税苛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许多工厂倒闭,商业萧条,农村残破,农产量锐减,文教机关和学校毁损严重. [编辑本段]★军阀混战清单 1.1913年四川讨袁之役:九人团熊克武VS武备系胡景伊与滇、黔军——九人团失败 2.1916年四川护国战争:滇黔川联军VS北洋军——滇黔军阀的控制四川 3.1917年刘罗之战与刘戴之:刘存厚武备系VS罗佩金滇军戴戡黔军——罗佩金战败戴戡身亡 4.1918年靖国战争:九人团熊克武川滇黔靖国联军VS武备系周道刚刘存厚——武备系衰落 5.1920年倒熊之战:实业团吕超川滇黔军VS九人团熊克武——实业团取得胜利 6.1920年靖川之战:九人团熊、武备系刘联合VS实业团吕超川滇黔军——实业团滇黔军被驱逐出川 7.1920年驱刘之战:九人团熊克武VS武备系刘存厚——刘存厚战败 8.1921年川鄂战争:速成系刘湘援鄂军VS吴佩孚直系军阀——双方议和订立川鄂停战分防条约 9.1922年四川一、二军之战:熊克武第一军VS刘湘杨森第二军——刘湘杨森战败 10.1923年一、三、边军与三、七、二十一师之战:熊克武一军刘成勋三军赖心辉边防军VS邓锡侯第三师陈国栋第七师田颂尧二十一师——邓、陈、田部获胜 10.1924年四川讨贼之战:熊克武刘成勋赖心辉率一、三、边军与实业团吕超诸部和云南唐继尧贵州刘显世VS刘湘杨森与鄂陕甘黔联军——讨贼之战失败九人团势力瓦解 11.1925年统一之战:杨森VS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陈洪范陈国栋——杨森连战告捷 12.1925年倒杨之战:袁祖铭邓锡侯刘湘川黔联军VS杨森——杨森败逃出川 13.1926年驱袁战争:刘湘杨森川军VS袁祖铭黔军——袁离川返黔 14.1927年武汉之战:杨森川军VS武汉国民政府革命军——杨森溃败退回万县 15.1928年讨杨逮吴之战:刘湘赖心辉郭汝栋范绍曾吴行光VS杨森——杨森退往开江 16.1928年下川东之战:杨森、刘存厚、赖心辉、郭汝栋、黄隐、李家钰、陈书农、罗泽洲“八部同盟”VS刘湘——杨森罗泽洲溃败 17.1929年上川东之战:李家钰、罗泽洲、杨森、黄隐同盟军VS刘文辉——同盟军败北 18.1930年北道之战:李家钰罗泽洲杨森VS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李家钰罗泽洲战败军官系衰落 19.1932年省门之战:刘文辉VS田颂尧——刘田双方达成休战协议 20.1933年毗河之战:刘文辉VS邓锡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