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詠 菊(文 、圖 王楨)

初識菊花,不是見到實物,而是讀到的一則故事與幾首詩文。

據明代馮夢龍編著的《警世通言》記載,蘇東坡在湖州任職期滿後返京待命,一日親赴當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訪。在書房等候接見時,無意間看到了王安石題寫的《詠菊》詩稿——“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他想這王丞相也太沒有常識了,“黃花即菊花。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於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乾枯爛,並不落瓣。說個‘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錯誤了?”這詩有悖常理,當然就無法繼續吟下去了。

詠  菊(文 、圖   王楨)

文人官員畢竟不如常混跡於官場的行政官員們老道——什麼時候說什麼話那可是有講究的,而他則是想到即來,於是提筆蘸墨,接著王安石兩句詩之後依韻吟出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心想,你就不明白秋花不像春花那樣隨便就能被亂風吹落,還是想明白了再慢慢去吟吧。寫好之後,又覺不妥,擔心王安石責怪,畢竟人家是丞相,也是大文豪,便不待會面溜之大吉。

詠  菊(文 、圖   王楨)


後來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上任後,覺得自己道了實情而被報復,心裡極為不快。重陽節後適逢大風,風停之日便與來訪的好友陳季常一道去後花園賞菊,眼前的情景驚得他目瞪口呆:花園裡黃燦燦的菊花鋪滿一地,枝上花朵全無!這時才知“此老左遷小弟到黃州,原來使我看菊花也。” 其實菊花落不落瓣與品種及生長地的氣候關係甚大,並非千篇一律。有人把這個故事歸結為“吃一塹長一智”,我看甚為貼切。

詠  菊(文 、圖   王楨)

後來讀到了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重陽佳節,本是親人團聚、相攜把酒、登高共話衷腸之時,但她的丈夫此時不知身在何方?詞人只能在薄霧濃雲的陪伴下獨守孤燈,望著香爐裡嫋嫋的青煙消磨無盡的寂寞與哀愁,西風乍起,捲簾而入,人憔悴得如一枝瘦弱的菊花。一個閨中少婦如此之愁,豈不令人消魂失魄?我亦方才懂得菊花還可如此來喻作一個相思之人。

詠  菊(文 、圖   王楨)

讀東晉陶淵明的詩後得知他是第一位頌揚菊花為“霜下傑”的人:“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他棄官歸隱廬山,喜菊、種菊、賞菊,情寄菊花,吟詩自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人以“菊花神”喻他,真不為過。慢慢地,在人的心目中菊花成了高潔、韻逸、長壽的象徵。

詠  菊(文 、圖   王楨)


可能受陶潛的影響,歷代文人墨客賞菊贊菊者不勝玫舉,唐代李商隱吟道:“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陶潛曾任彭澤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詠  菊(文 、圖   王楨)


而《紅樓夢》裡,林黛玉在海棠詩社發表的《七律•詠菊》,在展現一個弱女子詩興大發,繞籬臨霜、噙香對月、吟詩自憐、傾訴秋心之後,掉轉筆鋒,來了一個大總結,算是把自陶潛之後人們詠菊贊菊的情形推到了極致——“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詠  菊(文 、圖   王楨)

 受詩文及典故的薰陶,我對菊花也有了諸多崇敬之意,時時留意市面上小商小販們擺出的菊花,但往往令人大失所望,一盆盆的菊花固然好看甚至可愛,但怎麼也看不出那種傲雪臨霜的氣魄來。

詠  菊(文 、圖   王楨)


  深秋之季,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們在一家“聚仙園”的飯莊裡聚會,這是一個以塑料大棚改建的園子,園內長滿了奇花異卉,尤其那片菊園尤為搶眼,順著幽幽小徑慢步其間,五彩紛呈,芳香撲鼻,彷彿置身於陶潛、李商隱、林黛玉所營造的那種美妙的情境之中,於是也吟出幾句拙作來:

黃白紫綠一徑幽,

霜重露凝競風流。

清照何言黃花瘦,

陶令平章貫千秋。

作於2007年3月19日

詠  菊(文 、圖   王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