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

陳縱橫


如何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

我認為要想掌握書中的知識,首先要做的是把這些知識點給記住,因此,我們要花一部分時間來記憶知識,在這裡我就介紹兩種方法:

  • 第1種、樊登學習法

樊登有一個很強的能力,就是可以花一、兩個小時讀完一本書,還能把書講的特別好。有一部分原因,是他長年累月知識積累足夠充分,另一部分原因,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當樊登讀完一本書以後,他會直接把書放到一邊,一個星期以後,僅依靠自己的回憶來畫思維導圖,如果實在想不起來內容是什麼,也要拼命的想。

有研究表明:當知識提取的過程越困難,在重新複習知識以後,這個知識點會被記憶得更牢固。

樊登運用的就是這個方法,思維導圖畫完,他會把書拿過來,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把書重新看一遍,同時對著思維導圖進行修改查漏補缺。


這樣一算,要掌握書上的知識,需要花一兩個星期的時間。

  • 第2種方法、複述學習法

這種方法比樊登學習法來得更快一點,比如說你讀完一本書以後,你能夠對著鏡子,或者其他什麼東西,最好是人,把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點講出來,如果發現自己在什麼地方卡住了,就要立馬回顧,重新記憶。

假如你不好意思對著人講,那麼你也可以對著某一物品,比如說一個娃娃,或者一面鏡子,這都是可以的,重點是你能夠把知識流利的講出來。


同時,這個方法如果配合階段性學習,效果會更好。

間隔性複習,會讓大腦開始重視這個知識點,讓知識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一般間隔的時間可以參考遺忘曲線,也可以隔個幾天看一遍,一星期之內至少回憶複述三次,就能夠達到長期記憶的目的。

結語:

第1種方法相對比較困難,我本人也不太喜歡畫思維導圖,所以更常用的方法是複述學習法。

因為我的臉皮比較厚,所以經常拿學到的知識跟別人聊天,你一句我一句,這樣我就可以在有意無意當中,對知識進行鞏固複習,達到知識內化的效果。


菜鳥微成長


我分享一個我的讀書方法。之前我讀書的時候,都是想把書裡所有的知識點都給它都找出來,特別貪婪。但是發現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書讀完了,當時覺得都理解了,都記住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再回憶,好像什麼東西都想不起來。

現在我讀書的方法是這樣:首先我就想了,這本書裡一定有一個最主要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其他任何書裡都沒有提到過的,或者都沒有深入論述過的,屬於絕對的知識增量,作者就是因為這個知識增量才寫的這本書。

那我現在,就是首先把這個唯一的重點內容找出來,找出來之後只學習這一個重點內容,絕不貪多。

那怎麼知道一本書裡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呢?這就要做一些盤外的功夫了。你可以去看這本書的書評啊,看看大家認為這本書裡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最可靠的方法,還是自己來發掘,因為對別人來說最重要的內容,不一定對你來說也是最重要的。

重點內容怎麼發掘呢?就是看這個書的前言、結尾、第一章、最後一章裡,作者強調的那些東西。總之,就是一定要找到作者心目中寫這本書的動機,他想改變的問題,他想推動世界往前走的這樣一個點。

這個點找到之後,再往下就輕鬆了。這本書裡跟這個點相關的章節,你就反覆的去讀,直到你認為你徹底理解了這個內容是啥,你能夠用你自己的話,替作者回答他在前言和結尾裡提到的那些問題。

那這是一種學習方法。其實與這個方法類似的,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帶著目的去學習。比如說你最近在研究某一個領域,有一個你不確定的,或者說你覺得可以去擴展思路的一個問題,那你帶著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去讀一本書,效果就會很好。

還是按照之前那樣去讀,只是去看書裡的那個前言結尾,然後哪些章節裡頭是你關心的內容。然後就只讀這一部分,把這一部分吃透。

讀書其實很簡單,能把它理解也很簡單,甚至能記住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最關鍵的是,你能不能去把書裡學到的內容應用出來出來。那應用出來的話,一定要對這個知識本身有足夠深的理解。所以說如果說你只盯著一個全書裡最重要的那個內容的話,你印象一定會深刻,因為它是這本書貢獻的知識增量,別的書裡都沒有。

同樣的,如果說你是帶著目的去看書的話,因為你是有問題要解決的,所以書裡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你的印象也會很深刻,這樣把這個知識點在實踐中應用出來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我用了這個方法之後,讀書的效果自認為是提高了不少啊。因為一本書裡頭只要有一個真正的知識增量,或者說對你來說的知識增量,你就已經賺到了,已經足夠好了,真的不用再去貪多。

在這本書裡其他方面的內容,你在別的書裡也一樣是可以找得到的,不用擔心。有的人就覺得,好像那些東西你沒有去讀,沒有去記,丟掉了特別可惜。其實不然,如果它對你足夠重要,你在將來就一定可以再看到它。

我現在用這個方法之後,平均讀一本書,可能只需要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夠把這本書的重點內容,嗯,對我有用的重點內容全部拿到。然後這個讀書方法,我認為跟很多別的讀書方法來比的話,它是操作起來最簡單,而且使用效果又最佳的一種,推薦給你試一試看。


獵旗飄


一個人要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多閱讀,是增加他知識量的一個重要基礎。只有他的知識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效提高他的表達能力,那麼快速閱讀,並掌握內容,就是一個很迫切的基本功了,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第一步,拿到一本書,看到書的名稱以後,你把它蓋起來,自己認真的想一想,假如是作者,你你要解決讀者的痛點問題是什麼?是什麼情況促使你想寫這本書的慾望?你決定要寫這本書的時候,你將怎麼來寫這本書?怎麼來表達這本書的內容?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表達?當你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以後,就把這些問題列成一個清單。

第二步,打開書的目錄,從頭到尾的把書的目錄看了一遍。他的目錄安排與你第一步想的內容有沒有重合的。如果沒有,那你想一下,他為什麼要安排這個目錄條目?然後從頭到尾,把這個目錄的內,內容大致的想一下,哪一個方面是這本書裡面的內容?哪一個章節,是這本書裡面的重點,他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同時,理清楚這本書的目錄安排的邏輯框架與結構順序。

第3步,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認真的看一遍,在看每一章節的時候,先看看後面的習題或者思考重點。這樣你在看書的時候,就會帶著問題去閱讀,並想辦法在閱讀的過程尋找你問題的答案,也就是所謂的以“輸出強迫輸入”,同時,準備好一支筆讓你認為是問題答案的重點做記號,並寫下你的感悟和思考。

第4步,把書合起來,從頭到尾思索一下,哪個地方有印象,哪個地方沒印象,然後,再重點地印象的地方,以及書上做記號的地方再重點細讀,如此下來了以後,你就可以把整本書的內容都大致的把握起來,也大致的達到了快速讀書的目的。

以上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創業成長


1.有目的的讀

讀書之前,就想清楚,你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

有了目的,就會下意識的去找重點,忽略一些無關的信息,這樣會提高閱讀速度,速度提起來了,記憶的就會更牢固。

如果不知道怎麼找目的的話,可以在讀這本書之前,先花一點時間讀一讀書評、簡介、別人的讀書筆記之類的。

2.讀完以後,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輸出,是檢驗輸入效果的一種方式。我們常說,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講出來。

如果你能給別人講清楚,說明你才是真的學會了。

所以,讀完一本書,可以在頭條寫文章呀,不但可以讓你更好的記住書中的知識點,寫得好還能掙點零花錢。

3.主題閱讀

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比如一個月,集中的去讀一個專題的書籍。因為同一個類型的書籍,總有一些相似之處,你在這本書中記不住,下一本再遇到你就會格外留意。

這樣就能加深印象。


慢文案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業餘時間喜歡用閱讀來充實自己。去年的時候參加一個考試,利用我之前學習到的閱讀方法去閱讀理論書籍,拿到了第一的好成績,確實覺得比較驚喜,我想這和我認真學習閱讀方法是分不開的。

那到底地如何能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呢?只要做到這兩點。

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輸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會讓我們的閱讀輕鬆很多,我是這樣做的:

1.先閱讀書籍的前言後記和目錄。

這樣可以讓我們宏觀把握整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大致瞭解書中寫了什麼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2.用最快速度將一本書讀完。

一些人的閱讀習慣是同時閱讀幾本書,或者嫌帶書比較麻煩,就家裡放一本,包裡放一本,辦公室放一本。我不喜歡這樣閱讀,這樣容易割裂閱讀的整體性,讓每次拿起書來的時候回憶半天之前我讀了什麼內容。

但是隻讀一本書就不一樣了,回家讀、坐地鐵讀、工作累了休息時閱讀……這樣可以強大腦對某樣知識的不斷重複,理解能力會加強,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3.強化對重點內容的記憶。

第一遍大致瀏覽之後,我會反覆閱讀重點部分,必要時候可以進行記憶,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4.調動主動性,聯繫前後進行閱讀。

除了以上的閱讀之外,我在閱讀書籍的時候特別喜歡將前後相關的內容聯繫起來。比如我之前看心理學的書籍,一個心理學家的名字可能在書中出現了四五次,那我就會在他名字的旁邊記錄下,在其他部分出現的頁碼。

這樣的前後翻頁查找做記錄,提高了我對書籍的熟悉度,而且後期查找資料,整合信息就很容易。

此外,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充分調動了我閱讀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早知道,這兩點一旦被調動起來了,你的閱讀的效率會提升許多。

以上這四點,就是我閱讀時的方法,也正是這四步讓我閱讀效率提升很多。但是,閱讀是輸入,輸入再好,沒有輸出也還不算真正的掌握知識,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輸出。

二、用多種辦法輸出知識。

1.寫問答、書評、文章……

很多人以為只有作家才需要寫東西,其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養成寫作的習慣。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檢驗輸入效果很重要的一點。

通過回答問題,寫書評、寫文章等方式,可以協助我們整合書中資源,引起我們的深度思考,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度。

2.做讀書筆記。

讀書當然要做讀書筆記,這個已經被大家強調過很多遍了,在此不再具體說明。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深度思考,想要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不要錯過這一點。

3.將知識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

比如我學習了閱讀的方法,我就立刻將所學知識反饋到我的學習中,我一下子就記住了。

我讀《精力管理手冊》,說我們早在精力值高的時候適合做難度大的工作,精力值低的時候需要運動充電,我也立刻就去做了,效果很好。

當然我們不需要每件事都去做,我們可以嘗試,嘗試過後合適就繼續用,不合適就不管他。

實際去行動會很容易實現知識的轉化。

綜上,一個是輸入,一個是輸出,想要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這兩者的學習缺一不可。

剛開始的時候,也許你會覺得讀書不就是拿起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嘛,怎麼那麼複雜。不是複雜,只是你還不習慣,習慣養成之後你就會發現想要輕鬆掌握書中知識,實在太簡單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專注閱讀和寫作,歡迎關注~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小小一座山


第一、首先看書名

得到一本書,首先我們看到它的書名。因為“書名”決定該書的門類與大致內容,書名和封面可以算是書給人的“第一印象”。書的分類我們可以按照文理的分類來總體分類為:文科類和工科類。

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包含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五大部類,和22個基本大類。

其實同個類別書籍有相似的命名規律,所以根據書名可以判斷書籍的類別(ps:每本書的版權信息頁就有書的分類),知道書的分類後,就可以根據書的類別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很多書名很有門道的。

1.書名包含書籍分類,社科類往往就是XX學,如《魔鬼經濟學》是經濟學類的。

2.很多分類的書籍都有“入門”級市場圖書,如xx入門、從零開始xx、基本xx教程、xx基礎、xx一本通等,之後有中級高級或者專業。這種分類有利於讀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3.根據門類不同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

  • 經典類:所謂經典,就是在歷史長河中,那些經久不衰的書籍。該“慢慢讀、慢慢品味”。

  • 思想類:對於思想類的書籍作者不提倡快速閱讀,需要長時間反覆閱讀和思考。

  • 經管類:瞭解經管基本的理論和常識,便可嘗試快速閱讀相關書籍。

  • 文學類:小說、詩歌和散文,把握作者、文章思想和表達情感。文學類的脈絡感是較強的,掌握文章脈絡和要表達的思想,就能很快的閱讀這本書籍。

  • 科學類:分科普性質和專業性質,科普類記憶理解就好,部分科學門檻較高,外行人無法快速掌握的,而專業自有專業人掌握和研究,一般人可以看一些入門級的科普書籍。


  • 工具書:工具書本身就起著查閱的功能,所以不要求掌握。就像字典一樣,知道查閱方法和技巧能查閱就行。

第二、讀前言和目錄

前言和目錄很重要,它代表著書籍的框架。

前言是全書的總結和歸納,是作者創作宗旨和理念,以及創作方法和成果的介紹。所以前言很重要,讀懂前言就能很快解了整本書的思想和框架。

目錄代表了整個書的“框架”,讀清楚目錄就讀懂整個書的框架,就能簡單知道整本書寫的是什麼。就拿小說而言,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而小說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而目錄和章節可以根據這四部分來劃分的。掌握章節的脈絡,就掌握的書的框架。

第三、粗看與細看

“粗看”就是進行“快速閱讀”,就回答了“如何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的問題,通過看書名和前言、讀目錄和章節,基本就知道書中的知識,並對整部書進行粗略閱讀,大致瞭解整本書的內容。不過要說到“掌握”,那就差的很遠了。所以粗看後要細看,細細評味書中的含義。

第四、記憶與領悟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作者不反對“快餐式閱讀”,畢竟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與無限的知識”條件下獲取知識,閱讀效率是很重要。但要真正掌握一本書的知識。只有靠記憶與領悟甚至利用綜合方法去掌握一本書,單純的“讀”只不過是“走馬觀花”而已。

粗略的閱讀一百本書,不如好好領悟一本經典的書!

回答不易,感謝點贊和關注新國學,瞭解國學的新知和新用!


新國學融媒體


大家好,我是樂校遙

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快速掌握書中知識的閱讀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PQ4R讀書指導法是一種高效、新穎的學習“良方”,是一種最有效的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學習技術,謹在此介紹給廣大師生共享。

一、PQ4R學習策略的來源。

它是由托馬斯和羅賓遜(Thomas&Robinson)1972年率先提出,並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推廣的。它的原型是SQ3R學習法。SQ3R學習法始創於美國衣阿華大學,是羅賓遜(F.P.Robinson)於1961年提出的,是一種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的讀書方法。

SQ3R是五個英文單詞的縮寫,代表了閱讀過程的五個步驟,即:縱覽(Survey)一發問(Question)---閱讀(Read)一-~背誦(Recite)一複習(Review)。經過實踐檢驗,效果顯著,很快得以推廣,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托馬斯和羅賓遜發現缺少一個反省認知的環節,即學習者的自我監控和調節程序,遂加以修改,發展為PQ4R學習策略。

二、PQ4R學習策略及操作。

PQ4R學習法是在SQ3R學習法基礎上改進的。

它分別代表預覽(Preview)、設問(Question)、閱讀(Read)、反思(Reflect)、背誦(Recite)和回顧(Review)六個步驟。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信息的接受--一加工-反饋的操作系統與執行監控系統協調作用,保證了學習的高效進行。PQ4R學習策略的具體操作如下:

1、預覽:面對閱讀材料,從頭到尾快速瀏覽,對材料的基本組織結構和主題等內容作框架式的大體瞭解。找出你要讀的和學習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內容提要、目錄、序言、大小標題、圖表、註釋等),先粗略地看--遍。

2、設問:閱讀時,圍繞讀物的主要內容(包括重點、難點)問自己一些問題。根據標題用“誰”、“什麼”、“為什麼"、“哪兒”、“怎樣”等疑問詞提問。

3、閱讀:帶著問題深人閱讀材料,可以邊讀邊圈、點、批、劃,並做筆記,試圖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4、反思:它是極其重要的--環,可以在閱讀中幫助我們監控過程,檢驗閱讀效果,改進閱讀方法。可以通過四種途徑,幫助理解信息並使信息有意義:

(1)把閱讀的信息和你已知的信息聯繫起來,用已知的知識理解未知的知識。

(2)把課本中的副題和主要概念及原理聯繫起來。

(3)閱讀要集中注意,試圖消除對呈現信息的分心。(4)嘗試用閱讀的材料去解決聯想到的類似問題。

5、背誦:回憶複述材料並一問--答,反覆練習記住這些信息。你可以使用標題、劃線詞和對要點所做的筆記來提問,鞏固學習內容。

6、回顧:最後一步,積極地複習材料,向自己提問,只有回答不出來時,才重新閱讀材料。PQ4R學習策略在運用時學得比較紮實,適用於需要記憶和深刻理解的精讀和必讀材料,但它費時多,不宜用於略讀材料。

三、PQ4R學習策略引入閱讀測試後衍變為“閱讀四次解題法":

(1)定向略讀、整體認知:快速定向瀏覽閱讀材料後的試題,對測試的要求及重點大致瞭解,使隨後的閱讀有明確的指向性:略讀測試材料,要把握全文思路.線索、體裁及語言表達;速讀了解主要內容、中心主旨、體昧格調;尋讀抓住題眼.文眼、重點、關鍵語句。

(2)深讀識記、分割理解:指深讀材料,找出段落、層次、文路線索結構把握主次及各部分間的關係;同時注意從語言文字到具體內容,再到主題中心,逐步加深理解文章的內蘊;還要在閱讀時用鉛筆標記與文後試題相關的內容。如採用阿拉伯數字對應標註,以便讀後對照解題。

(3)反省修訂、綜合昇華:由分解回到整體,反思文章的內容及結構、主旨,檢驗閱讀的理解程度,發現有誤讀的地方立即修訂,從整體著眼,綜合把握全局。

(4)確定思路、迅速解題:掌握解題思路很重要,這是答題速度的關鍵。解題前,確定從整體出發,從局部人手,不就題論題,而是各個擊破的總體思路。解題的具體步驟是:先略讀全文,確定體裁,疏通文字,瞭解大意,明確中心,理清思路,然後再審明題意,找出考點,確定思維方向,調集知識,辨析正誤,篩選求真,排惑決斷,逐--解答。

四、運用“閱讀四步解題法”的注意事項:

(1)預設閱讀和解題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解答任務。

(2)注意運用標記法迅速從材料找出與題目相關的部分(字、詞、句段)。

(3)解題思路要正確化,清晰化,綜合題要分步解答再合併。

(4)注重對解題過程和結果的反思,考試後要及時總結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

馬克思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任務中解放出來,有利於他們的個性生動活潑、主動和諧地發展,掌握PQ4R學習策略無疑是掌握了“最有價值的知識"(達爾文語),擁有了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

內容整理來源及參考文獻:

1、《當代教育心理學》陳琦、劉德儒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語文教學設計論》周慶元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3、《高效新穎的讀書指導法-PQ4R學習策略及其應用》龔孟偉

整理不易,如果對你有用,還請點個贊再走,謝謝支持


樂校遙


掌握讀書方法,有助於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對於不同類型的書有不同的方法。

  1. 商務類書籍。對於商務類書籍,主要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方法。需要我們對於相關概念反覆咀嚼,就某一概念,進行主題閱讀,把新的名詞和概念吃透徹。

  2. 經典文學小說。對於經典小說類書籍,如果你的閱讀水平不錯,可以直接讀原著,如果覺得原著不好理解,可以先從漫畫版、解說版、圖解版等簡單的版本看起,接著再看中等難度的注音版本和精編版本等。

  3. 藉助參考書和新華字典等工具。如百科全書、地圖、年表和網絡搜索等。

  4. 邊讀邊做筆記。與其讀完一本書什麼也沒記住不如邊讀就邊做筆記。雖然慢,但是讀完一個知識點就能掌握一個點,穩紮穩打。而且便於複習重讀。

  5. 看視頻或者聽音頻,有些人天生耳朵比眼睛記憶力好。看四五遍都沒記住的東西,可能聽一兩遍就記住了,現在很多書都有相關的音頻和視頻,根據多變的心情,隨時轉換方式,交叉進行。

6.製作思維導圖。準備支自己喜歡的筆和一張空白的A4紙,以及你想讀的書。圖片有時候比文字更形象,根據你想掌握的內容,讀書的目的,在書中一一找出答案,在導圖上只寫關鍵字,不要寫長段的句子。好看的視覺筆記,有助於緩解讀書疲勞,輕鬆把握書中的重點。


為了緩解視覺疲勞,我在文字中也增加了兩張圖片

我是愛閱讀愛分享的玉米。


香甜的玉米


如果這本書不是借來的,而是你購買的。這就好辦了。那麼,”一目十行”地閱讀吧?(效果並非理想!),並隨看隨用筆,劃出你認為是重點的語句、段落、重點內容、中心意思即可。我一般如此標記——在詞語文字下面劃直線、波浪線、 塗黑點、加括號等,以示應該注意之處。書的篇幅有長短,如分為10萬字以下或30至40萬字不等的書籍……只能全部讀畢,才會明瞭作者與作品的”旨意”吧!再急,也不必廢寢忘食;故因吃喝拉撒睡中斷閱讀時,應立馬將書籤插入待讀頁面,以便下次接續時不耽擱時間。看來,題主屬於急脾性?你急著迅速讀完一本書!有何考慮?是應付答題?或擬寫論文嗎?其實,一般而言,身後如無什麼急事催著你?閱讀,不可以像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很容易隨看隨忘!印象不深。照此,快速閱讀,讀書還有意義嗎?

假若,當真愛好閱讀,又喜歡以後寫點什麼?則理應靜下心慢慢細看、品味內容、汲取教義!還得重拾高爾基那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的著作,之所以被稱為——本本名著,百讀不厭!可見,都得耐著性子認真細讀。故除非你有急不可待之事,催促你不得不短時間內閱畢全書!通常讀書,”一目十行”,的確不可取。

圖示,在個人擁有的書籍上,可隨看隨標記出所謂重點:



可月


高效讀書方法

對提高讀書效率這個問題,劉潤、吳曉波頻道、李笑來、何帆、萬維鋼都有專門的文章論述,我將其核心觀點做了整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笑來老師建議,一定要讀書。買好書,讀好書,讀懂好書,然後用知識改變生活。

先要明白一個問題,讀書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看完嗎?是為了積累讀書量嗎?是為了炫耀嗎?還是說,是為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最後改變生活?

如果是後者的話,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理解速度。

快速讀完十本書,和讀懂讀透一本書,哪個收穫大?讀完真的重要嗎?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1)重視序、前言、目錄頁甚至索引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同樣的道理,拿來一本書,不應該是抓起來從第一個字開始讀到最後……應該先看看自序,再看看附錄、前言,作者會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邏輯;在目錄中,提煉核心觀點。序、前言、目錄頁甚至索引,這些文字是作者藏在書裡,送給讀者的小禮物。

我個人的經驗是,看完目錄序言後,還要到豆瓣尋找的相關評論,搜索簡書中其他讀者的讀書筆記,多讀幾篇書評,一本書的核心觀點就出來了。瞭解框架後再去閱讀,理解起來就容易很多。

2)把注意力放在重點章節

如果是有目的的泛讀,在目錄中挑選幾個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進行閱讀,因為這些篇章實則基本囊括了整本書中最重要的知識點。

注意:不必擔心因為挑選閱讀而漏掉書中的某些內容,高速閱讀的秘訣就是讓繁忙的職場小夥伴巧用2/8原則,即花20%的時間得到全書80%的重點併為己所用,如果你總是抱著“滴水不漏”的想法讀一本書,你就會發現自己時間永遠不夠。

3)向後總結、向前預期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向後總結,向前預期——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不斷總結已經讀過的內容,理清與剛輸入內容之間的關係。不斷預期之後的內容,讀書足夠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現新書與以前文章或書籍的聯繫。大量已有知識消除了新書的不確定性,因而可以預判作者後續要說什麼,跳過重複的內容,直接抓住重點。在良好的閱讀習慣下,理解速度會不斷積累,最終不斷加快。

我們還要思考,同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另外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說的是同一件事嗎?他們是在一個“問題域”裡嗎?理解過的東西越多,理解新的東西就越快。

4)讀不懂怎麼辦?

讀不懂怎麼辦?李笑來老師建議大家:硬著頭皮讀完,然後反覆讀很多遍。有一點弄不明白就放棄,那能學會什麼呢?更何況作者可能會不斷地重複自己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其實,重要的知識,從來都是通過反覆學習才能獲得的。好書一定是值得慢慢讀、反覆讀,直到消化、實踐、改變生活。

當然,何帆老師推薦的另一個方法我覺得也很靠譜:交叉閱讀。一個時期讀一個主題,但同時打開多本書。一是可以換腦,休息休息,二是可以參詳印證,激發思想火花。並且一本書裡沒說清楚的地方,說不定另一本會講得很清楚。

5)如何記錄讀書筆記

何帆老師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一邊標註一邊讀,有助於集中精神。標註重點、圈出關鍵詞、總結內容、記下感想等等。每一段話,可以在旁邊寫上關鍵詞。每一小節,可以在開頭寫上內容總結。每一章的後面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因為閱讀時間碎片化,標註和筆記可以幫助你接續上一個碎片化時間閱讀的內容。

萬維鋼提出的“強力研讀筆記法”也強調:筆記清晰展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帶走書中的亮點;還要有你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例如自己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有哪些質疑,什麼值得肯定,本書又激發了你什麼靈感;發現並梳理這本書與其他書和文章的聯繫。

讀書筆記,不是抄金句,不是抄目錄,而是要用自己的話,把全書的內容複述一遍。

6)教,是最好的學

關於學習,劉潤提到著名的“費曼技巧”。用你的語言,把你的模型,講給別人聽。你很可能會發現,講著講著講不明白了;或者你覺得講明白了,別人就是聽不懂。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點。

記下這些薄弱點,回到泛讀資料裡,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聯網找答案;或者再請教專家。重新理解後,再複述。如此重複。

7)一定要用起來

在基本上“吃透”了整本書的知識點之後,如果想讓這本書對你產生最大價值,你還欠缺最後一步——自我發問。這本書除了直接給到我的知識,它提出的概念、方法論、這個道理,我還可以用在什麼地方?它所產生的啟示,在工作、生活中還能夠怎樣通過發散性思維放大使用?

這是讓你真正培養融會貫通能力的方式。所謂的聰明就是這麼來的:腦子裡有足夠多清晰正確的概念與方法論,然後它們之間還有正確應有的關聯…… 所以聰明的操作系統總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