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何騰訊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東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卻對騰訊社交無可奈何?

ADHERE


阿里的社交軟件太分散,什麼旺旺,支付寶,來往,甚至微博都能聊天,而不是打通全部賬號,集中做一個社交軟件


XIN思路


騰訊有個電商夢,阿里有個社交夢,這是國內互聯網領域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騰訊在電商領域做過許多嘗試,比如微店、收購拍拍網等,最後發現自己做都打不過阿里,白費勁。阿里推出過社交軟件來往、在支付寶上線朋友圈等社交功能,企圖激發支付寶的社交屬性,最後發現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社交之王,一個電商王者,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座大山,但他們誰都沒辦法直接把對方幹倒。

騰訊曲線救國:自己打不過你,我幫著別人打你

2014年,騰訊2.15億美元入股京東,同時把手中的拍拍網送給了京東,並與京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京東在微信中開闢一級入口進行流量支持,這意味著騰訊徹底放棄自己做電商的念頭,轉而通過扶持阿里的對手來染指電商領域。當時國內唯一可以與阿里競爭的電商公司只有京東,而京東勢單力薄,急需一個“靠山”進行資金和流量方面的扶持,二者一拍即合。而京東這幾年發展的迅猛勢頭,也證明了騰訊“曲線救國”的路線是對的。

2016年,騰訊又投資了電商潛力股拼多多,同樣用微信社交流量對其進行扶持,拼多多與淘寶和京東等傳統電商的路數不一樣,做的是社交電商,有了微信社交鏈的傳播加持,如魚得水,很快深入了三四五線城市市場,短短兩年時間,用戶飛速增長,月活比肩京東,在美國上市後發展的腳步邁得更大,如今也成為一個小巨頭了。

不過,雖然騰訊扶持的京東和拼多多都在國內電商市場有一定的成績,但離挑戰阿里還很遠。

2018年國內電商市場份額統計報告中,阿里以58.2%的市場佔有率位列第一,名副其實的電商一哥,第二名的京東僅有16.3%的佔有率,第三名的拼多多更是隻有5.2%佔有率,可以說阿里在國內電商市場是佔有壟斷性優勢的。

目前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騰訊系的京東和拼多多依然很難對阿里構成實質性的挑戰,不過,通過小成本的投資,能讓騰訊間接享有國內超過20%的電商市場,騰訊這一戰略還是相當明智的。

支付領域各憑本事,社交增長力更強

阿里的支付寶源用戶來自淘寶,支付功能初期是為了服務淘寶買賣雙方而推出的,在有了一定的用戶和活躍度後,支付功能才獨立出來,成為支付寶,並圍繞支付功能進行相關領域的業務擴充,再利用其它業務進行拉新和提升活躍度,比如轉賬、充話費、借款、騎單車、交水電費、螞蟻森林等,如今支付寶已經獨立成為一個互聯網領域的巨頭,據說如果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上市,市值將超過京東。

而微信做支付,是典型的後來居上。騰訊擁有全國最多的用戶社交鏈,社交中肯定少不了資金往來,在十億級用戶基礎上,騰訊在2014年春節以一招“發紅包”,瞬間將大半社交用戶轉為微信支付用戶,嚇了馬雲一大跳。此後,微信又開發出掃碼支付功能,利用成功打通線下應用場景。

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基本平分國內線上支付領域的江山,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寶是集合了許多功能,才擁有這麼多用戶和活躍度,而微信支付基本上僅依靠轉賬和掃碼支付就已經有這麼大的體量,社交與支付,顯然非常配搭。

電商和社交不同,阿里無法複製騰訊”曲線救國“之路

為什麼騰訊能通過扶持阿里的對手,達到染指對方領域的目的,而阿里卻很難呢?

一方面,騰訊當時扶持的京東,在國內電商市場已經佔有一定的份額,並且京東在3C領域有著自己的優勢。而國內的社交領域,基本都被微信和QQ壟斷了,就算我們熟知的陌陌,也是在騰訊沒有涉及的細分市場中勉強生存,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阿里找不到一個與京東在電商領域地位一般的標的進行投資扶持。

另一方面,電商與社交有很大的不同。電商基本是一個純商業性和開放性的領域,商品交易第一,粘度和依賴性其次,對於很多用戶來說,在哪個平臺買東西其實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商品質量過關、價格便宜、物流正常就好,現在也有很多用戶手機裡同時裝著淘寶、京東、蘇寧、拼多多等電商應用,買一件東西都會在幾個平臺上對比價格,哪個便宜買哪個。這也是京東和拼多多能在國內電商市場分一杯羹的重要原因,遷移平臺對用戶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和阻力。

而社交不一樣,社交是一個私密性比較強的領域,如果你問一個人,為什麼你要使用這個社交軟件,十有八九是這樣的回答:因為我朋友都在這上面。微信沉澱的,不僅是用戶,更是用戶的社交關係鏈,用戶用得越久,他的社交資源在微信上就沉澱得越多,對微信也就愈加依賴。如今微信號的重要性已經和手機號相提並論,這麼兼具國民化和個人化的東西,是異常穩固的。所以,要用戶遷移平臺,成本非常高,除非社交平臺自己崩塌,否則很難去動這塊蛋糕。


社交的價值非常巨大,幾乎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想染指,但幾乎每個公司都失敗了,阿里也不例外。其實阿里與騰訊是非常互補的關係,馬雲也說了,阿里和騰訊並不是競爭關係,他們可以在相當多的領域展開合作,這兩個偉大的公司,在未來還會在更多的領域改變我們的生活。



科技扯談官


我個人認為,

阿里不是對騰訊社交無可奈何,

而是根本不打算涉及社交,

更沒有與騰訊正面爭鋒的想法。

至少2020年以前沒有。

為什麼這樣說呢?

可以看我的配圖。

我是阿里系的擁躉,

近一兩年用支付寶聊天、談生意。

等我換手機轉移數據才發現,

支付寶竟然沒有聊天記錄轉存轉移的方法。

截圖就是在線客服跟我的對話。

我願意為我的言論負責!

社交一定要有可追溯性,

許多聊天記錄都是需要保留的。

而支付寶一換手機所有聊天記錄清零,

這讓我覺得阿里根本不在乎也不打算涉足社交。

阿里想做別人做不好的事,

想涉足更多新的領域。

阿里勇於創新,善於創新。



比厚厚還厚


阿里的電商是插座模式。撥一個插在京東的插座上,只要能通電一樣用。誰便宜,誰方便就對誰忠誠。對手只要產品好,用錢砸,就能分一杯羹。


騰訊的社交是竹子模式。看著是一根一根的,撥的時候,發現整個一片竹林,就一個根。地底下盤根錯節,一根你也拔不動。那邊地再好,這裡的竹子你也挖不動。

所以,阿里能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強運營說的就是這裡。

而騰訊運氣真的好,微信又是他家的。微信這一眼泉,澆灌了整片騰訊的地,種什麼都能長。京東,拼多多,微視等,澆灌之後成不成,就看各產品的手段了。



滄丘先生


應該這麼說,在現在2大集團的格局之下,誰也拿誰沒辦法。

1,騰訊自己做電商的結果就是死,這個已經有多個案例了。騰訊之所以自己做不好電商,是因為它已經擁有了2個最值錢和最賺錢的業務——社交最值錢,遊戲最賺錢。電商對於騰訊來說,屬於“重資產且低利潤”,淘汰也屬正常。但是社交流量最好的變現途徑之一就是電商,所以它只做投資電商就行了。至於移動支付,屬於流量變現環節閉環中的重要環節,騰訊當然要自己做了,而這對於阿里的打擊只是社交價值的一種正常展現而已。

2,阿里做社交已經想了很多年,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的。包括最近吹牛吹的很厲害的釘釘,其實也只是“虛假繁榮”而已。為什麼?從社交行為本身去分析,社交中最持久最有價值的關係是親情關係、愛情關係和友情關係,這些關係網微信上擁有的可以說最全。而釘釘擁有最多的是商務關係,是相對易變不持久的關係。加上釘釘為了討好企業主、留住企業使用,在一些功能上做得有些反人性了,企業的員工是被迫使用,一旦有機會立刻會離開。阿里一向以待遇優厚著名,因此我猜懂得如何做好一款社交軟件的產品經理應該還是有的,但這麼久都沒能成功,這原因應該出在決策層身上。再看看阿里文娛艱難的發展,更說明問題。

3,從長遠來看,電商會隨著技術的發展社交化和分散化,也就是說未來電商極有可能會消亡。而社交永遠都存在,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雖然我很討厭騰訊的遊戲,但我也認為騰訊會比阿里有更好的未來。


耀點思維


有所為,有所不為

針對題主說的為何騰訊可以侵入阿里腹地(拼多多、京東和微信支付)而阿里卻對騰訊社交無可奈何?的問題,我覺得他們都曾嘗試交叉,最後發現還是做好自己。

他們都嘗試過

其實我覺得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他們一開始都是低頭專注做自己的那一塊。當他們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開始抬頭看路發現,原來對方的領域也是很有潛力的。所以阿里開發了釘釘,後來運作之後發現不理想,加上本來的阿里旺旺,都沒有成氣候。最後阿里還是讓釘釘存活下來,但是已定位在辦公領域。而騰訊發現,自己網購品牌,拍拍商城,運作幾年,發現確實不行。後來改做收購入股,還算有點成效就是,京東和拼多多的出現,並且也形成了一定的氣候。從表面上看,我覺得阿里確實在社交上比較吃虧,但是阿里有今日頭條,至少在自媒體領域領先騰訊。而騰訊因為微信自我感覺良好,開始發起自己的壟斷攻勢 ,但是俗話說的好,多行不義必自斃。讓我們靜候時間對騰訊和他的微信以及遊戲的審判吧。

反應的格局不同

我覺得阿里在馬雲的帶領下,確實走出了一條強企之路,它的生態系統比較完善,沒有什麼讓人詬病的。基本上一條龍服務。從網購到聊天工具到支付工具,再到休閒娛樂工具頭條、短視頻和優酷等。而且在公益領域也有不錯的建樹,螞蟻森林治沙種樹都不錯。再看騰訊,QQ到微信,算是涅槃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微信的壟斷地位,雖然持久,但是相信他這樣閉環生態,中就會把自己害死的。網購有拼多多和京東,但是,還無法撼動淘寶和天貓的地位。微視更是感覺還沒有後來的小紅書招人喜歡。能盈利的遊戲,確實無人能撼動,但是他們遭到多少家長的問候,這是雖然賺錢,但是理虧,良心不會痛嗎?虛擬遊戲,使我們中國人強壯的助長劑嗎?顯然不是,而是一劑慢性毒藥。

最後總結:

我覺得這兩個巨頭,雖然各有特色,但是無論是從生態系統還是群眾基礎上,我覺得還是阿里系更有可能超越亞馬遜,而騰訊雖然很強大,但是有點不作死不會死。讓我們靜候時間這個判官,對他們這兩個企業是給如何做了斷的。


張敬醫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騰訊的電商的業務主要是對京東、拼多多的投資,這是通過投資完成的。

雖然大家說阿里的社交做不好,但是你們只是把目光放在支付寶之上,覺得支付寶的社交沒有做好。

但是支付寶的社交沒有做好,並不代表阿里的社交沒有做好。阿里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大量的資本,所以能夠進行投資。

釘釘大家知道吧?2017年12月底,釘釘CEO無招首次公佈用戶數量破億;2018年第三方數據顯示,釘釘在智能移動辦公領域市場份額佔比最高,活躍用戶數排名第一,且超過第二至第十名活躍用戶數的總和。

你覺得阿里做不好社交?是因為你把阿里等同於支付寶,但是阿里這麼大,怎麼可能等同於支付寶。阿里這麼有錢,直接就砸錢在釘釘上,釘釘的移動辦公的市場可能高達500億市場。

你說阿里的社交不行?

當然,你要跟騰訊這種依靠社交的對比,這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這是騰訊的護城河了。

阿里的護城河也很高,在移動支付的市場上,支付寶也佔據了頭部的名額,微信支付佔據了第二的名額。而且還是得益於國民級的應用——微信,這才佔據瞭如此大的份額!


太平洋電腦網


不知道有沒有支付寶的工作人員可以看到,

支付寶壓根就沒考慮做聊天軟件的意思,經常打開支付寶一年四季朋友那一欄幾十條未讀信息提醒,一條條打開關掉過一會兒在打開又一堆未讀信息提醒。

完全就是一個專用的廣告功能。 每個人都會煩的,我身邊的朋友基本上不會關注朋友功能。因為都煩了全部是廣告提醒,

所以我用支付寶發信息也基本沒人回應。 我感覺這是支付寶自己作死。


何海8501993


主要是戰略問題,根本在於社交對阿里並不太重要,其實是可有可無的。

微信和QQ並不完美。找到痛點,掀翻微信QQ並非不可能。

微信QQ痛點在於缺乏系統保護層,各類廣告,騙子,騷擾過多。非實名制。

如果阿里可以開發一款社交軟件,實名制。發現騙子,廣告,騷擾等。直接封號。

在這款社交軟件裡可以放心的聊天交友,在口碑下,會迅速成長。

其實當年微信取代QQ有一部分這個因素,QQ可以隨便申請,編資料。微信要手機號註冊等等。


如無神


我想從網絡科學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1 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的含義是:用戶越多,產品價值就越大。產品價值越大,用戶就越多。

社交軟件是網絡效應場景的典型代表。

假設只有你一個人在使用微信,其實微信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你誰也聯繫不上。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都在使用微信,即使你沒有使用微信,為了和他們聯繫,你自然也會安裝微信。


2 贏家通吃

當A公司用戶規模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引發網絡效應,這個數量通常稱為引爆點。只要跨過這個點,產品的正向增強迴路就會被激活。

同時競爭對手B公司,用戶就會被搶過來,價值迅速流失。價值流失,用戶就更少。競爭對手的負向增強迴路被激活。

遺傳學上有一個最小可存活種群概念,即100-1000年內,一個物種為了有90-95%的存活可能,所需要的最小個體數量。

這個數量是4169。一旦小於這個數值,因為代際疊加的交配難度,物種就會走向滅絕。

如果A公司率先引發網絡效應,最可能的結果是A公司贏家通吃,或者第二名跨越過了生存點,構成強老大,弱老二這個格局。


3 社交和電商

根據梁寧所說,微信是騰訊在2011年1月發佈的一款產品,比米聊起步稍晚。微信2.0版本前,微信用戶有400萬,米聊有1000萬。

由於QQ能力儲備和技術積累,微信2.0超越米聊,率先跨越過引爆點,從此遙遙領先。

一旦微信引發網絡效應,後者再想從大眾社交領域挑戰微信,就會非常非常困難。

反過來也是一樣。阿里電商起步早,買家越多,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買家就越多,已經引發網絡效應。

但是電商行業也有一些起步較早,已經跨越過生存點的企業(京東),或者一個電商新業態產品(拼多多)在某個領域引發了網絡效應。騰訊會選擇和他們合作,至少保持第二名的位置。


如果競爭對手在某一個領域率先引發網絡效應,怎麼辦?

不要灰心也不要戀戰,快跑進入下一個戰場,在新領域引發自己的網絡效應,打造拳頭核心產品。

打敗微信的可能是任何一種新產品和業態,但不會是另一個微信。


敬請關注

請點擊關注按鈕【IT徐胖子】會持續為大家奉獻互聯網和技術乾貨內容,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