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些農村有這種現象,兄弟多,有些無錢的在家贍養老人,有些有錢的不贍養老人,你怎麼看?這是為什麼?

6647846525


其實在農村這種現象是比較普遍的,你經常會看到。農村一家的兄弟姐妹都好幾個,正所謂眾口難調,照顧老人也是看各人的。就拿我們家來說吧。

我爸是家裡邊的老大,他們弟兄四個,我還有一個姑姑。因為我四叔的話在鄭州工作,姑姑也在鄭州,所以照顧老人的活都落到了其他三個人的肩上。其實也沒有商量,只是作為兒女應盡的孝心,也是自己的良心。

我爸和我媽除了要照顧弟弟上學,還得照顧奶奶。奶奶的腿摔得粉碎性骨折,常年躺在床上,而且奶奶還是個腦梗患者,不會說話。吃飯都是用針管來喂的,只能喝稀的。大便小便全靠護理墊來弄。照顧起來特別麻煩。媽媽照顧她的同時,還要照顧我的姥姥,姥姥是糖尿病後期,全身疼,常年在床。我媽媽都是兩邊跑,弄完這個弄那個。

這時候我姑姑說,給我媽媽兌錢,讓她多去看看,我堅決媽媽不要,她說:“就搭把手的事兒,要啥錢呢?如果要錢的話,我們也兌錢,我掙這錢還不如回去照顧自己的媽呢!你們在外邊忙,我能幫忙就去幫忙。沒啥事就不讓你們來回跑,耽誤你們的事。”媽媽說的對呀!現在想想都為媽媽的話感到驕傲。對父母盡孝,是做兒女應盡的責任,與金錢沒關係。

父母是有那麼多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有的在身邊能多照顧陪伴父母,有的雖然不在身邊,但是他們對父母的那種思念和孝順也是長繫心間。

兄弟手足,姐妹情深,不必計較那麼多的得與失。對父母盡孝是每個孩子欠的債,債也是有多有少,在身邊的就多陪伴,不在身邊的就多打電話。家和才能萬事興。





娜娜談農村


說到這個,我們村倒是有個典型案例。


村裡王家,老人七十於歲,下有四子,老大五十左右,老四三十幾歲。按照我們那兒的習俗,老人歸最小的兒子,最小的兒子也繼承老人遺產。

老大做生意,為人老實,勤勞,一有時間回去照看老人;老二養豬,養了幾千頭,平時忙,很少照顧老人;老三外出打工,過年才回家;老四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平時愛好打麻將,不管家中事物,也不照料老人。




聽村裡人說:王家老頭在捱餓年間生的孩子,本來有五個孩子,其中一個(老三和老四之間的孩子)因為小時候沒照看好,夭折了,王老頭心中一直有愧。老四生下來後就對他寵愛有加,有活都是讓老大老二老三去做,從小溺愛的老四長大後根本就不知道孝敬父母。常和別人打架,拿刀捅別人,給家裡人添了許多麻煩。後來老大、老二、老三都結婚生子了,唯獨老四名聲太差,沒有取到老婆。致使老四一直懷恨在心,認為王老頭沒有給自己置辦,變得更加瘋狂。

春種秋收,老四農活一律不幹,都是七十多歲的王老頭在忙農活,王老頭辛辛苦苦將穀物等作物收到家中,老四偷偷摸摸拿到集市上賣掉,所得錢財幾天內就揮霍一空。不是打麻將就是買些沒有用的東西。

後來老四打麻將上癮,欠別人好多錢,就把家裡耕牛賣掉,連王老頭養的蜜蜂都不放過,把蜜蜂從蜂巢趕出來後,取了蜂蜜拿去抵債,任何家裡能抵債的都拿去抵債。

老大、老二、老三看不下去,一起聲討老四,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王老頭居然說他們三個已經分家過了,不要再管老四家事。三兄弟心寒而去,本人猜測可能是王老頭不希望兄弟之間反目成仇,只能出此下策。

後來老四向王老頭要錢,王老頭說自己沒有一分錢了,老四居然喪盡天良的倒拖著老人的腿,從家裡拖到門外的溝渠中,還說老不死的沒用了,在家裡浪費糧食。

村裡人都指責老四的行為,但老四不為所動。

王老頭年輕的時候是個木匠,家境富裕,家裡的物件被老四賣的賣了、抵債的抵債了,最後真的達到家徒四壁的感覺,牆上連掛畫都沒有。


王家人的事蹟可謂是村裡典型的反面教材,大家一致認為,孩子不能溺愛,溺愛的孩子就算成年了也是個“巨嬰”。

雖說是個贍養老人的事,講到根上,還是對孩子的教育。教育的好,孩子懂得感恩、明白孝悌忠義。

以前農村物質條件差,大人受教育程度本來不高,教育孩子方面也有所欠缺。

現在,隨著國家義務教育的普及,人們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對孩子教育也抓的緊了。可能以後像王老頭這樣的事情就會很少發生了吧。



村趣


其實農村有這現象,也不全是孩子們的錯,和有錢無錢關係不是很大,老人都喜歡在農村待著,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故土難離了,哪個兒子在身邊,跟哪個兒子,不管是有錢沒錢。


農村的老人,不習慣城裡的約束,在農村能伺候伺候小院子,種點茄子,土豆,黃瓜,辣椒等等,大家常吃的菜,他們吃不了多少,一般都是給子女拿去吃,在老人的眼裡,這是他們活著的證明,越老越能感覺被需要的重要,我曾問過一個80歲的老人,為什麼不享享清福,這麼大的年紀了,他說,我停下手裡的活,就有一種混吃等死的感覺,能動一天我就動一天。

贍養老人是我們兒女的義務,農村也確實有不管老人的子女,但是大多數農村人還是管的,能折騰的喜歡跑外,不折騰的只能種地,老人又種了一輩子地,只能跟種地的哪個兒子,幫他乾點農活,但是種地不掙錢啊,時間長了,就出現了題主說的,有錢的不管老人,無錢的贍養老人。



農村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父母普遍願意跟老兒子一起生活,老人呢,在早年又都有點家產,跟老兒子,家產就歸老兒子了,其餘的兒子,只要出點養老費,就不用管了,由於老人有家產,一般時候老兒子也同意贍養,但是後期老人一旦身體不好,這看病的錢也是不小的壓力。


以上就是農村養老問題的幾點緣由,希望可以幫到你,喜歡請關注田俊超白哦!


田俊超白


其實在農村,兄弟多,有些無錢在家贍養老人,有些有錢的不贍養老人,這樣的現象,極少數在農村,大多數以孝敬父母為主。在農村父母那一代,兄弟姊妹就是多,一家五六個孩子,甚至有的家庭是11~12個孩子,那時候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防育措施比較落後。每家那麼多孩子,他們的父母依然在苦再累,也把他們撫養成人。



就像我的父母,養育了我們五個兒女,那時候的生活條件並不好,一個星期都吃不上一次肉,喝的是玉米粥,日子雖苦,爸爸媽媽還是把我們養大成人。成人後每個孩子的志向也許有所不同,有的選擇城市,有的選擇農村。這時候他們的父母已經老了,需要兒女的照顧,城裡的孩子離父母比較遠一點,經濟收入比農村好,但父母住慣了一輩子的農村生活,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去和城裡的孩子住,老人不太習慣,城裡的生活。那麼城裡的孩子就得給父母生活費。讓農村身邊的孩子來照顧他。





無論是經濟好的,還是條件稍微差一點的,我們都要去照顧父母,就像爸爸媽媽小時候照顧我們一樣,現在反過來我們去照顧他們,照顧父母是我們每個子女的義務,有錢的多給點父母生活費,條件不太好子女就少給一點,做到一個子女應盡的義務。


鄉村梅好


農村一些兄弟多的家庭,有些無錢的人在家盡心盡力地瞻養老人,而那些有錢的兄弟們卻不膽養老人,那是不可能的,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而已啦,為什麼呢?讓七星老農下面為大家詳細分析一下這個原因好吧!

"老有所終,幼有所養,你養我一節小,我養你一節老",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關於一個家庭贍養老人,既是一個家庭責任,同時又是一個社會責任,作為老人的兒女們都責無旁貸。

兄弟多的家庭,有些無錢的在家贍養老人,而有錢的兄弟卻沒有在贍養老人,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出錢給無錢在贍養老人的兄弟嘛

俗話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是在老父母親需要照顧的時候,一般家庭兄弟姐妹們都開過家庭會的,都有預約在先,輪流照顧好自己的老父母親,兄弟姐妹們多的話,一個一個月,輪流值班,兄弟姐妹們少的話,或者是每人輪流照顧老人們半年時間。

家庭會兄弟姐妹們已經開好了,大家都已經商量好了,但是在現代社會,賺錢的本事縱然是共是父母各自本領卻不同呀,兄弟姐妹幾個人,有在家中種地的,有當公務員天天需要上班的,有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有在城裡買房定居了下來的,還有兒媳婦,女兒生崽需要去照顧的,大家兄弟姐妹們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事情,並不代表他們不膽養自己的老人,只是說看看兄弟姐妹們幾個,哪一位工作能脫得開身,不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就讓他們來代替照顧老人就好了,反正工資照付,又不要你白白地耽擱時間去照顧老人是吧,既就是說你無錢的兄弟在家照顧老人,我們有錢的兄弟們每個月發你5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給你,老人醫療費與生活費我們來付,有時間就抽空回家看看老人家,這總算可以了吧。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生活要繼續,照顧老人與工作兩不誤,自古以來,忠孝兩難全,無錢的兄弟在老父母親照顧,並不代表我們有錢的兒女們,出工資請無錢無工作的兄弟照顧老人為不孝子孫了,只是大家各自的崗位不同,分工不同而已,當然,七星老農話又說回來,如果你兄弟多,有錢的人一不照顧老人,二又不出錢,這隻能說明他們是不孝之子,老人與其他的兄弟們可以上訴當地政府,同時也可以訴諸法律,對他們實行強制措施或者是施以經濟制裁的。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這種現象在農村很常見。有的農村老人有好幾個子女,有的子女通過上學留在了城裡工作,有的是在城裡做生意,在城裡的兒子們都很忙,而且離老人遠,老人平時的吃喝拉撒都有家裡的兒子照顧。


小平的鄰居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有六個兒子,三個兒子在城裡做生意,還有三個兒子在家種地。做生意的兒子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來一趟,在家裡的兒子都在外面打工,老人的生活起居就有種地的三個兒媳婦輪流照顧。老人經常誇讚幾個兒媳婦孝順,說城裡的兒子都白養了。

在贍養父母這個問題上,小平認為兄弟之間都應該相互理解,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就像我鄰居家的兄弟幾個,有錢的沒時間照顧老人,能照顧老人的又沒錢。所以照顧老人的費用都是有錢的三兄弟出的,在家裡的幾個靠打工掙錢,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如果老人住院他們根本拿不出住院費,但是他們有時間伺候老人。兄弟幾個就這樣互相幫襯著贍養父母,這樣不也很好嗎?



怕就怕有錢的兒子即不出錢又不出力,沒有錢的兒子還要掙錢養家,還要照顧父母,時間長了,在家裡的兒子媳婦也會有怨氣,兄弟之間就會產生隔閡,鬧出矛盾,老人心裡也不好過。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的義務,不管有錢沒錢,都要照顧父母。像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在農村很常見,有錢的離父母遠,照顧不到。沒錢的離父母近,他們就承擔起了照顧父母的責任。


豫南小平


養老,孝心不是有銭沒銭掛勾的,也是看你一個人品德。我家遠坊二哥一輩子那個孝順。老母親到過世,說話說一不二。老人家好吸菸,再困難也不斷煙吸,喝酒,每天老人正兩口,她一輩子可以說酒煙沒斷過。老人好看熱鬧,那裡有玩玩意的都離不她和二哥陪伴。以前社會風氣好,做人在村裡你不孝順人人看不起。家族,大隊幹部都能管,有時開大會指名批評,利用各種方使方法禁止你對老人不孝順。

還有俺村東鄰老三家,兩口子省吃飯儉用,把兩個孩子拉吧大,兩個孩子也爭氣,一個當了教師,一個當了醫生,聽說當教師的老大兒還成了高校校長。他就不行,看不起生養他的爹孃,年節很少回家,回家也是放下東西就走人。老二就行,他離家比老大還遠,常回家看看,他就拿著爹孃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家裡缺什麼買什麼。老二想叫他兩老人去城裡一塊過,他娘去的多點,他兩老人總不想給孩添麻煩。自己在家也隨便,城裡住不席覌。當然他們生話是很好了。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天地之別。


老愉樹之延續


這叫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其實自然發展的就是最好的安排。因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誰都想忠孝兩全。但一般的都是能掙錢的沒時間。有時間的不掙錢。因為一切都是換來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人總說有時間多陪陪父母,其實這都是有錢以後才會說的話。在這個物價高漲的社會,如果手裡沒錢,總守著也難以盡孝。其實有兄弟姐妹是有好處的,有掙錢的,有在家照顧父母的,只有這樣父母們養兒才能防老。看看現在的父母們,雖然只有一個孩子,但也不比養幾個輕快。因為物以稀為貴,孩子少了自然珍貴,不管是有才能的還是沒才能的孩子,反正就是孩子少。就是個傻子也當寶貝養著。父輩們雖然應該是孝敬的長輩,但苦於孩子少父輩多,只能委屈自己,成全孩子們。其實這不是正常的發展。正常的發展應該是自然的發展。自然的去競爭。競爭出來的才是強者,強者才有能力為家為國。不然戰爭一旦開始。死傷也會不計其數。


劉友後來者居上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是我本人經歷感,內容十分真實,供天下人參考:

我父母生育八個男女,父母一生辛苦勤勞,在解放初期養大八個子女實是奇績。!

當然子女多眾父母也有疼愛和看不過眼的,一般觜吧甜的都會得到父母的喜歡,(那麼硬氣的就吃虧了,可稱是白眼相待)

姐二個大,下面六個都是男的。

大大的姐嘴甜舌滑,在那個時代想什麼就到孃家要,很有本事。二姐口才不好得不到父母疼愛。男大的一般在家都有待遇,最小的同樣得到父母疼愛,(中間這幾個就隨命運了,不是父母不好,而確實是力不從心)。

話回正題:母親先死就不在這裡說了。

父母到了八十歲左右,什麼怪事都有。

有個大嫂(現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教書)她嘴甜舌滑幫父親存款(14000元)到父親九十歲死一分不給還,白吃。

大孫子同樣借爺爺7000元做生意(只還2000元)。

養老人方面更好看:

大姐嘴甜舌滑5元每一月都給父母。

二大姐口才不行的養父親出錢最多。

兄弟方面正象西遊記那樣(兄弟多眾你看我我看你)錢方面有的很痛心。

這裡不能說得很清楚,怕有麻煩找到頭上。

最後只有二姐,五哥和我三個人付伙食給父親,其它的不知去那裡了。

在這裡特別提醒當父母的,對個別好的子女回報給父母的就最少了,良心決定每個人,一般硬氣的人良心都好的(嘴甜舌滑就是二面刀)錢就是命根,謝謝各位讀者。


用戶4707058341381藍


我認為1

不管有錢還是沒有錢的子女,從道德與義務都應該贍養老人。

2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配,比如離家近的子女就可以更多的照顧父母。

3在外工作的子女,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給父母一定的生活費,

4是最重要的一條,父母養育我們不容易,從小到大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總是最著急寢食難安的摟著我們,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父母總是第一個衝上去護住我們,父母是無私的,然而,他們老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我們最大的努力讓他們安度晚年的生活,

4其實,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的想法和我們想的又不一樣,年紀大了的時候他們並不是想要多少多少的錢,然而是夠用就好,他們希望的是子女們多回家看看,一家人幸福安康就好,

我在此呼籲全世界的子女們多抽空回家看看父母,讓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