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些农村有这种现象,兄弟多,有些无钱的在家赡养老人,有些有钱的不赡养老人,你怎么看?这是为什么?

6647846525


其实在农村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你经常会看到。农村一家的兄弟姐妹都好几个,正所谓众口难调,照顾老人也是看各人的。就拿我们家来说吧。

我爸是家里边的老大,他们弟兄四个,我还有一个姑姑。因为我四叔的话在郑州工作,姑姑也在郑州,所以照顾老人的活都落到了其他三个人的肩上。其实也没有商量,只是作为儿女应尽的孝心,也是自己的良心。

我爸和我妈除了要照顾弟弟上学,还得照顾奶奶。奶奶的腿摔得粉碎性骨折,常年躺在床上,而且奶奶还是个脑梗患者,不会说话。吃饭都是用针管来喂的,只能喝稀的。大便小便全靠护理垫来弄。照顾起来特别麻烦。妈妈照顾她的同时,还要照顾我的姥姥,姥姥是糖尿病后期,全身疼,常年在床。我妈妈都是两边跑,弄完这个弄那个。

这时候我姑姑说,给我妈妈兑钱,让她多去看看,我坚决妈妈不要,她说:“就搭把手的事儿,要啥钱呢?如果要钱的话,我们也兑钱,我挣这钱还不如回去照顾自己的妈呢!你们在外边忙,我能帮忙就去帮忙。没啥事就不让你们来回跑,耽误你们的事。”妈妈说的对呀!现在想想都为妈妈的话感到骄傲。对父母尽孝,是做儿女应尽的责任,与金钱没关系。

父母是有那么多孩子,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在身边能多照顾陪伴父母,有的虽然不在身边,但是他们对父母的那种思念和孝顺也是长系心间。

兄弟手足,姐妹情深,不必计较那么多的得与失。对父母尽孝是每个孩子欠的债,债也是有多有少,在身边的就多陪伴,不在身边的就多打电话。家和才能万事兴。





娜娜谈农村


说到这个,我们村倒是有个典型案例。


村里王家,老人七十于岁,下有四子,老大五十左右,老四三十几岁。按照我们那儿的习俗,老人归最小的儿子,最小的儿子也继承老人遗产。

老大做生意,为人老实,勤劳,一有时间回去照看老人;老二养猪,养了几千头,平时忙,很少照顾老人;老三外出打工,过年才回家;老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平时爱好打麻将,不管家中事物,也不照料老人。




听村里人说:王家老头在挨饿年间生的孩子,本来有五个孩子,其中一个(老三和老四之间的孩子)因为小时候没照看好,夭折了,王老头心中一直有愧。老四生下来后就对他宠爱有加,有活都是让老大老二老三去做,从小溺爱的老四长大后根本就不知道孝敬父母。常和别人打架,拿刀捅别人,给家里人添了许多麻烦。后来老大、老二、老三都结婚生子了,唯独老四名声太差,没有取到老婆。致使老四一直怀恨在心,认为王老头没有给自己置办,变得更加疯狂。

春种秋收,老四农活一律不干,都是七十多岁的王老头在忙农活,王老头辛辛苦苦将谷物等作物收到家中,老四偷偷摸摸拿到集市上卖掉,所得钱财几天内就挥霍一空。不是打麻将就是买些没有用的东西。

后来老四打麻将上瘾,欠别人好多钱,就把家里耕牛卖掉,连王老头养的蜜蜂都不放过,把蜜蜂从蜂巢赶出来后,取了蜂蜜拿去抵债,任何家里能抵债的都拿去抵债。

老大、老二、老三看不下去,一起声讨老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王老头居然说他们三个已经分家过了,不要再管老四家事。三兄弟心寒而去,本人猜测可能是王老头不希望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只能出此下策。

后来老四向王老头要钱,王老头说自己没有一分钱了,老四居然丧尽天良的倒拖着老人的腿,从家里拖到门外的沟渠中,还说老不死的没用了,在家里浪费粮食。

村里人都指责老四的行为,但老四不为所动。

王老头年轻的时候是个木匠,家境富裕,家里的物件被老四卖的卖了、抵债的抵债了,最后真的达到家徒四壁的感觉,墙上连挂画都没有。


王家人的事迹可谓是村里典型的反面教材,大家一致认为,孩子不能溺爱,溺爱的孩子就算成年了也是个“巨婴”。

虽说是个赡养老人的事,讲到根上,还是对孩子的教育。教育的好,孩子懂得感恩、明白孝悌忠义。

以前农村物质条件差,大人受教育程度本来不高,教育孩子方面也有所欠缺。

现在,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对孩子教育也抓的紧了。可能以后像王老头这样的事情就会很少发生了吧。



村趣


其实农村有这现象,也不全是孩子们的错,和有钱无钱关系不是很大,老人都喜欢在农村呆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故土难离了,哪个儿子在身边,跟哪个儿子,不管是有钱没钱。


农村的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约束,在农村能伺候伺候小院子,种点茄子,土豆,黄瓜,辣椒等等,大家常吃的菜,他们吃不了多少,一般都是给子女拿去吃,在老人的眼里,这是他们活着的证明,越老越能感觉被需要的重要,我曾问过一个80岁的老人,为什么不享享清福,这么大的年纪了,他说,我停下手里的活,就有一种混吃等死的感觉,能动一天我就动一天。

赡养老人是我们儿女的义务,农村也确实有不管老人的子女,但是大多数农村人还是管的,能折腾的喜欢跑外,不折腾的只能种地,老人又种了一辈子地,只能跟种地的哪个儿子,帮他干点农活,但是种地不挣钱啊,时间长了,就出现了题主说的,有钱的不管老人,无钱的赡养老人。



农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父母普遍愿意跟老儿子一起生活,老人呢,在早年又都有点家产,跟老儿子,家产就归老儿子了,其余的儿子,只要出点养老费,就不用管了,由于老人有家产,一般时候老儿子也同意赡养,但是后期老人一旦身体不好,这看病的钱也是不小的压力。


以上就是农村养老问题的几点缘由,希望可以帮到你,喜欢请关注田俊超白哦!


田俊超白


其实在农村,兄弟多,有些无钱在家赡养老人,有些有钱的不赡养老人,这样的现象,极少数在农村,大多数以孝敬父母为主。在农村父母那一代,兄弟姊妹就是多,一家五六个孩子,甚至有的家庭是11~12个孩子,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防育措施比较落后。每家那么多孩子,他们的父母依然在苦再累,也把他们抚养成人。



就像我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五个儿女,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一个星期都吃不上一次肉,喝的是玉米粥,日子虽苦,爸爸妈妈还是把我们养大成人。成人后每个孩子的志向也许有所不同,有的选择城市,有的选择农村。这时候他们的父母已经老了,需要儿女的照顾,城里的孩子离父母比较远一点,经济收入比农村好,但父母住惯了一辈子的农村生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去和城里的孩子住,老人不太习惯,城里的生活。那么城里的孩子就得给父母生活费。让农村身边的孩子来照顾他。





无论是经济好的,还是条件稍微差一点的,我们都要去照顾父母,就像爸爸妈妈小时候照顾我们一样,现在反过来我们去照顾他们,照顾父母是我们每个子女的义务,有钱的多给点父母生活费,条件不太好子女就少给一点,做到一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乡村梅好


农村一些兄弟多的家庭,有些无钱的人在家尽心尽力地瞻养老人,而那些有钱的兄弟们却不膽养老人,那是不可能的,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已啦,为什么呢?让七星老农下面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原因好吧!

"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你养我一节小,我养你一节老",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于一个家庭赡养老人,既是一个家庭责任,同时又是一个社会责任,作为老人的儿女们都责无旁贷。

兄弟多的家庭,有些无钱的在家赡养老人,而有钱的兄弟却没有在赡养老人,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出钱给无钱在赡养老人的兄弟嘛

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在老父母亲需要照顾的时候,一般家庭兄弟姐妹们都开过家庭会的,都有预约在先,轮流照顾好自己的老父母亲,兄弟姐妹们多的话,一个一个月,轮流值班,兄弟姐妹们少的话,或者是每人轮流照顾老人们半年时间。

家庭会兄弟姐妹们已经开好了,大家都已经商量好了,但是在现代社会,赚钱的本事纵然是共是父母各自本领却不同呀,兄弟姐妹几个人,有在家中种地的,有当公务员天天需要上班的,有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有在城里买房定居了下来的,还有儿媳妇,女儿生崽需要去照顾的,大家兄弟姐妹们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事情,并不代表他们不膽养自己的老人,只是说看看兄弟姐妹们几个,哪一位工作能脱得开身,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就让他们来代替照顾老人就好了,反正工资照付,又不要你白白地耽搁时间去照顾老人是吧,既就是说你无钱的兄弟在家照顾老人,我们有钱的兄弟们每个月发你5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给你,老人医疗费与生活费我们来付,有时间就抽空回家看看老人家,这总算可以了吧。

所以,七星老农个人认为,生活要继续,照顾老人与工作两不误,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无钱的兄弟在老父母亲照顾,并不代表我们有钱的儿女们,出工资请无钱无工作的兄弟照顾老人为不孝子孙了,只是大家各自的岗位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当然,七星老农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兄弟多,有钱的人一不照顾老人,二又不出钱,这只能说明他们是不孝之子,老人与其他的兄弟们可以上诉当地政府,同时也可以诉诸法律,对他们实行强制措施或者是施以经济制裁的。大家认为呢?欢迎大家都发表评论!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七星老农


这种现象在农村很常见。有的农村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有的子女通过上学留在了城里工作,有的是在城里做生意,在城里的儿子们都很忙,而且离老人远,老人平时的吃喝拉撒都有家里的儿子照顾。


小平的邻居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有六个儿子,三个儿子在城里做生意,还有三个儿子在家种地。做生意的儿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一趟,在家里的儿子都在外面打工,老人的生活起居就有种地的三个儿媳妇轮流照顾。老人经常夸赞几个儿媳妇孝顺,说城里的儿子都白养了。

在赡养父母这个问题上,小平认为兄弟之间都应该相互理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像我邻居家的兄弟几个,有钱的没时间照顾老人,能照顾老人的又没钱。所以照顾老人的费用都是有钱的三兄弟出的,在家里的几个靠打工挣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如果老人住院他们根本拿不出住院费,但是他们有时间伺候老人。兄弟几个就这样互相帮衬着赡养父母,这样不也很好吗?



怕就怕有钱的儿子即不出钱又不出力,没有钱的儿子还要挣钱养家,还要照顾父母,时间长了,在家里的儿子媳妇也会有怨气,兄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闹出矛盾,老人心里也不好过。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照顾父母。像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常见,有钱的离父母远,照顾不到。没钱的离父母近,他们就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


豫南小平


养老,孝心不是有銭没銭掛勾的,也是看你一个人品德。我家远坊二哥一辈子那个孝順。老母亲到过世,说话说一不二。老人家好吸烟,再困难也不断烟吸,喝酒,每天老人正两口,她一辈子可以说酒烟没断过。老人好看热闹,那里有玩玩意的都离不她和二哥陪伴。以前社会风气好,做人在村里你不孝顺人人看不起。家族,大队干部都能管,有时开大会指名批评,利用各种方使方法禁止你对老人不孝顺。

还有俺村东邻老三家,两口子省吃饭俭用,把两个孩子拉吧大,两个孩子也争气,一个当了教师,一个当了医生,听说当教师的老大儿还成了高校校长。他就不行,看不起生养他的爹娘,年节很少回家,回家也是放下东西就走人。老二就行,他离家比老大还远,常回家看看,他就拿着爹娘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家里缺什么买什么。老二想叫他两老人去城里一块过,他娘去的多点,他两老人总不想给孩添麻烦。自己在家也随便,城里住不席覌。当然他们生话是很好了。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天地之别。


老愉树之延续


这叫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其实自然发展的就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都想忠孝两全。但一般的都是能挣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不挣钱。因为一切都是换来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人总说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其实这都是有钱以后才会说的话。在这个物价高涨的社会,如果手里没钱,总守着也难以尽孝。其实有兄弟姐妹是有好处的,有挣钱的,有在家照顾父母的,只有这样父母们养儿才能防老。看看现在的父母们,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也不比养几个轻快。因为物以稀为贵,孩子少了自然珍贵,不管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才能的孩子,反正就是孩子少。就是个傻子也当宝贝养着。父辈们虽然应该是孝敬的长辈,但苦于孩子少父辈多,只能委屈自己,成全孩子们。其实这不是正常的发展。正常的发展应该是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去竞争。竞争出来的才是强者,强者才有能力为家为国。不然战争一旦开始。死伤也会不计其数。


刘友后来者居上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是我本人经历感,内容十分真实,供天下人参考:

我父母生育八个男女,父母一生辛苦勤劳,在解放初期养大八个子女实是奇绩。!

当然子女多众父母也有疼爱和看不过眼的,一般觜吧甜的都会得到父母的喜欢,(那么硬气的就吃亏了,可称是白眼相待)

姐二个大,下面六个都是男的。

大大的姐嘴甜舌滑,在那个时代想什么就到娘家要,很有本事。二姐口才不好得不到父母疼爱。男大的一般在家都有待遇,最小的同样得到父母疼爱,(中间这几个就随命运了,不是父母不好,而确实是力不从心)。

话回正题:母亲先死就不在这里说了。

父母到了八十岁左右,什么怪事都有。

有个大嫂(现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教书)她嘴甜舌滑帮父亲存款(14000元)到父亲九十岁死一分不给还,白吃。

大孙子同样借爷爷7000元做生意(只还2000元)。

养老人方面更好看:

大姐嘴甜舌滑5元每一月都给父母。

二大姐口才不行的养父亲出钱最多。

兄弟方面正象西游记那样(兄弟多众你看我我看你)钱方面有的很痛心。

这里不能说得很清楚,怕有麻烦找到头上。

最后只有二姐,五哥和我三个人付伙食给父亲,其它的不知去那里了。

在这里特别提醒当父母的,对个别好的子女回报给父母的就最少了,良心决定每个人,一般硬气的人良心都好的(嘴甜舌滑就是二面刀)钱就是命根,謝谢各位读者。


用户4707058341381蓝


我认为1

不管有钱还是没有钱的子女,从道德与义务都应该赡养老人。

2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比如离家近的子女就可以更多的照顾父母。

3在外工作的子女,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给父母一定的生活费,

4是最重要的一条,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从小到大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总是最着急寝食难安的搂着我们,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父母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护住我们,父母是无私的,然而,他们老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我们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安度晚年的生活,

4其实,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的想法和我们想的又不一样,年纪大了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想要多少多少的钱,然而是够用就好,他们希望的是子女们多回家看看,一家人幸福安康就好,

我在此呼吁全世界的子女们多抽空回家看看父母,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