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忽略了上半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忽略了上半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古時候,人人都想長生不老,但是現實卻是能夠長命百歲的人都寥寥無幾。要知道,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一般,醫療水平也是很差的,所以人們能夠活到六十歲就已經算是有福之人了,如果能夠活到七十歲,那更是稀有,而這個年紀的老人也都是活一天是一天,對他們來說,七十歲之後的日子都是上天賞賜的。

因此孔子就說過一句話:"七十而從心而欲,不逾矩",意思就是人活到了七十歲,只要不逾矩,完全可以隨心而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後來有人說了和孔子說的很相似的一句話,就是杜甫感嘆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是著名的詩人,這句話也是出自他的詩作《曲江二首》。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忽略了上半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杜甫生活的大唐時代距離孔子時代已經非常久遠了,雖然二者之間相距一千多年,但是人們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時常年戰亂,加上生產力比較低下,對人們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處於安史之亂時期,曾經的繁榮昌盛似乎就在昨天,但卻無法觸及,憂國憂民的杜甫看到人們的生活困苦,國家繁榮不再,就算遊覽長安最有名的曲江,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憂愁和抑鬱。帶著這樣的沉重心情,杜甫寫下了這首詩。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忽略了上半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國家繁榮不再,百姓民不聊生,杜甫作為朝堂官員,生活也不安穩。當時的杜甫擔任官職左拾遺,是一個從八品小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向皇帝諫言。這份工作並不輕鬆,喜歡聽實話的皇帝太少太少,大多的皇帝都喜歡聽好聽的,就算皇帝在表面說大家要敢於說實話,他不會降罪。

但實際上,在皇帝的心裡並不會接受別人的指責,他是皇帝,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所以負責諫言的杜甫自然是經常惹皇帝不喜,而且杜甫曾經還為在戰場上大敗而歸的房琯說話,更是惹皇帝厭煩,不受重用。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忽略了上半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官途坎坷,杜甫的生活也不富裕,時常受挫的他,總喜歡借酒消愁。所以每當他上朝歸來,就把自己的衣服拿去典當換錢,然後用這個錢去買酒,拿到江頭去喝,直到喝得醉醺醺的才願意回家。時間久了,他能夠典當的東西越來越少,喝酒的習慣卻一點也沒有改變,於是他在很多地方都欠著酒錢,這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件尋常事。

大家應該也很好奇這被忽略了的上半句到底是什麼,這句話是這樣的:酒債尋常行處有,意思就是到處借錢喝酒已經成了尋常事。人們怎麼能贊同這句話,更不會讓孩子學這種人生態度,便將這句話忽略,避免小孩子聽了這句話然後學壞。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忽略了上半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及時行樂看似瀟灑,實則這種思想讓人害怕。我們這一生到底有多長,誰也不知道。我們在孩童時期就要好好學習,爭取以後能夠成為有用之人;成年後,我們又要努力工作,然後成家立業;中年以後,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每天都要為一個家庭的生計奔波;老年後,我們又有老年後需要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知生命的盡頭,也不能為了未知的盡頭而縱容自己,不能只看眼下、高枕無憂,我們要永遠保持前進的心態,保持理智。

所以,人們不願意將這種墮落的心態傳給後代子孫,便將杜甫寫的這句詩的上半句忽略,只用後半句感慨人生。

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多人忽略了上半句,怕教壞小孩不被提及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竟成主編《中國俗語》、杭晶波,周謙主編《歇後語諺語俗語慣用語詞典(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