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大聲疾呼:醫學離人性越來越遠,我們亟需促進醫學臨床治療人性化

在各大醫院裡的ICU,常常可以見到病人渾身插滿管子躺在床上,手腳綁在那裡,在醫學上被稱為

約束

大聲疾呼:醫學離人性越來越遠,我們亟需促進醫學臨床治療人性化

身體約束被視為一種對患者的“保護”。但是,當一個人還有思維意識,手腳卻被綁住,哪裡癢了痛了,無法說話,其中多少疼痛,多少無助,多少無奈,是沒有經歷的人不能感受到的。

一、我們的醫學怎麼了?

醫學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人們對它失望和懷疑的氣氛卻更濃。

對醫學新進展的歡呼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對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發展可能出現後果的恐懼日益增長;對醫療保健非人格化傾向的不滿;對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衛生資源分配不公的批評。

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的潮流中,病人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疾病的載體,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換零件的機器。

整個社會沉浸在「先進儀器設備和藥物保障健康」的現代迷信之中,醫學也偏離了它原本的軌道。

「技術至善」下的「醫學異化」帶給我們的不是健康幸福,而是不一定有效的「新藥」、不一定必要的手術和一定昂貴的醫療費用

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因誤診而導致的醫療事故、醫療糾紛、見死不救的醫德失範,藥品和醫療器械銷售中的骯髒交易。

更不要提醫學在發展中遇到或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更是醫學自身是難以解釋和解決。

當醫院的經濟利益或規章制度與救死扶傷的責任發生衝突時;當醫患關係緊張直至產生醫療糾紛時;當人們對衛生資源分配不公而提出批評時;當醫學新進展給傳統倫理道德帶來衝擊而導致新的恐慌時,醫學將何去何從?我們該將如何抉擇?

這些都是醫學與人文精神脫離的惡果,不僅無益人們健康狀況的改善,而且最終將束縛醫學自身的發展。

二、迴歸本質,尋找答案

現代醫學呼籲人文精神的迴歸,呼籲醫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

2016年12月9日,日本國會通過了一項《癌症對策基本法》,向世界毫無保留地宣佈:日本已進入每2個人中就有1個人得癌症的時代

法案的誕生並不是為了在民眾間製造恐懼,反而是日本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已經達到60%,更關鍵的是,這個法案提出了一個旨在緩解身心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舒緩醫療」概念,創造一個「能讓患者放心生活的社會」。

步入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的同時,舒緩醫學(palliative care)、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生死安頓等醫學的人文內容興起,以促進醫患溝通,幫助患者緩解身心的痛苦,即使面對生命盡頭時也能有尊嚴地離去。

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到醫學目的的討論,從生命倫理學的誕生到醫學跨文化研究的興起,醫學人文研究的潮流湧動。

醫學人文是探討醫學源流、醫學價值、醫學規範以及與醫學有關的社會文化現象的學科群,包括了醫學史學、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社會學等。

我們的醫生需要具備醫術與醫德均過硬的綜合素質,醫學研究者需要從現代醫學擴大到傳統的人文學科

,如醫學史、醫學哲學和醫學倫理學,擴大到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如醫學傳播研究、醫學人類學研究等,通過多維度地審視醫療保健實踐、衛生服務制度以及衛生政策的制定,來探討醫學的本質與價值

大聲疾呼:醫學離人性越來越遠,我們亟需促進醫學臨床治療人性化

三、人性見乎每一處細節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醫生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

晉代楊泉在《論醫》中寫道“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

原協和醫學院的院長,巴德年老先生說“醫生必須要具備人文的心,科學的腦,世界的光,勤勞的手。”

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出臺了約束相關的評估制度,以嚴格約束的使用,用更加人性化的視角關注患者的生命與尊嚴。

大聲疾呼:醫學離人性越來越遠,我們亟需促進醫學臨床治療人性化

照片上的這對老夫妻正在生命終結的最後時候,護士把兩個人的手放在一起,平穩的告別了人生。這兩個人或許已經昏迷,什麼都不知道了,但這麼一個小小的一個舉動,就是對生命極大的尊重和理解,其實我們都可以做到。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人學”,是我們的醫生 和患者,在共同面對生命的巨大不確定時,所做出的的每一個充滿愛的選擇。


附:促進臨床醫學人性化的十點倡議

醫學崇高使命是治病救人,增進人民的健康,是一門充滿人性的科學。由於種種原因,醫學人文精神在近些年來有所消退。為了使醫學回歸人文,進一步促進醫學人性化,我們發起如下倡議:

1.始終將病人利益放在首位,醫生和醫院的利益訴求不應損害病人利益。

2.大力提倡全人醫療和整體醫療,關心病,更關心病人,認真踐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時時處處關愛生命,呵護生命。

3.不斷完善診療技術,盡力減少對機體的損傷和副作用,注意扶植機體自組、自穩、自增的自然力。

4.為病人提供適宜和最佳的診療服務,謹慎使用高新技術,力避過度診療。

5.在不影響病人健康的前提下盡力為病人提供低成本的服務。

6.重視對病人的照料,盡力為病人提供心理、社會支持,減輕病人的疼痛和痛苦。

7.認真做好與病人的交流與溝通,切實履行知情同意原則,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傾聽病人訴求。

8.履行各種醫學道德倫理規範,遵守醫學法規和相關衛生政策。

9.學習和掌握醫學人文知識和技能,注意提高個人的人文素質修養。

10.營造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結合的平臺。

倡議人:吳孟超院士、湯釗猷院士、鍾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吳鹹中院士、郎景和院士、趙玉沛院士、盧光琇教授、胡大一教授、凌鋒教授、何裕民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