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開往東方的列車,所有人都是兇手,所有人也都是好人,這就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影片改編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曾兩次被搬上熒幕,而這次由肯尼迪•布拉納執導並主演,彙集了多位大咖加入,又給人一種新的感受。
僅僅從拍攝手法來看,影片用各種特效和花樣極大地渲染了一個幽閉狹窄的空間,給人一種新奇之感。採用縱深空間的手法,寓意著車中人物結局的命中註定,總之,該片還是挺適合去觀看的。
影片之所以得到原著粉絲差評的最大原因是,它將整本小說的劇情進行改編,脫離了波洛本身的性格。對於大部分偵探小說愛好者來說,波洛的形象就是羅裡吧嗦,客套,滑稽自戀甚至有些浮誇,而內心深處卻有著自己的正義和天平。
而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形象卻是一個威嚴冷靜,行動力高,強迫症般堅信正義和秩序的人,這種設定是為了後來案情轉變,進行鋪墊,能夠更好地揭示本片的主題。可恰恰因為如此,很多人都無法接受自己心中的波洛,現今有著如此大的改變,由於人物性格的問題,直接將整部電影去否決。
就個人看法來說,這種改編,不失為一個有趣的嘗試。經典作品的魅力之處在於,即便你已經知道了結局,但你仍舊願意去欣賞,一個不同的角度,或許能夠讓觀眾在此有了新的感悟。
一輛在冰天雪地的溫科夫齊行駛的列車,罪惡卻縈繞其中,人性與這輛列車進行捆綁,正義與秩序究竟將如何審判,誰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影片最有魅力的一幕,大概就是波洛最後關於正義的演講,如果人人都不再相信法律,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伸張正義,那麼整個人類社會將會蕩然無存。
我們沒有辦法否認這十二個人的行為是完全錯誤的,畢竟他們殺人對象是一個惡貫滿盈的綁架犯,他們的所為不過是為了復仇。可是,以正義之名,去行駛的復仇,難道又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個社會,法律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一定程度上去穩固秩序,它遏制了人們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殺人,去私下審判。道義不應該凌駕於法律之上,但是那走投無路,逃脫法律的罪惡是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去解決的。
電影中最為經典的審判場景,採用的是《最後的晚餐》這幅意義深刻的畫作。十二個門徒,十二個手中沾滿血腥的人,上帝是否能夠寬恕他們呢?
一直堅信正義與秩序的波洛,最終打破了原則,那個殺死商人的人逃跑,只留下了這個衣服。他選擇了寬恕,他理解他們所犯的事情是法律之外的,卻選擇了隱瞞,他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了何為正義。但是,殺完人後的靈魂,將是不完整的,未來這十二個人真的會因為報仇成功而安穩生活,則是我們不知道的。
文明民主的社會,一個最為無解的問題,就是假如人是因為正義才犯下罪惡,究竟是否應該懲罰。
正義,這兩個字,向來都是模糊不清的東西,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被不同的去定義,沒有人能夠肯定自己所做一定為正確的,正如罪惡的背面是善良,而正義的背後則是謊言和欺瞞。
人天生具有的情感,與法律的精密冷酷相撞,是讓法律的光輝照耀眾人還是讓正義的良知逃脫法外,如何進行選擇和決定,是留給所有觀眾的問題。
閱讀更多 影視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