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鄴都引》

都邑宮殿環繞成片,接連遠方,桑樹農田在漳河兩岸層層密佈,富饒廣沃。這句所描寫的正是魏晉南北朝時名都巨城——鄴城的壯麗景色。

古鄴城從春秋築城到隋代隋文帝下令毀城,曾六次成為都城,作為華北平原南部重要政治經濟中心長達千年之久。歷史上無數名城都曾遭受過滅頂之災,鄴城歷史上也曾歷經過多次天災人禍,鄴城都從這些災禍之後的凋敝中恢復過來,並從郡縣治所逐步發展到人口百萬的國家都城。

但隋文帝的毀城令卻使鄴城徹底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往後千年再未復興,如今只剩一捧黃土讓我們在歷史文獻中去憑弔鄴都。

鄴城的前世今生

鄴城始築於春秋時期,齊桓公尊王攘夷,築五鹿、中牟、鄴、蓋與社丘,以衛諸夏之地,這是鄴城在史書上最早的記載。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鄴城歸屬魏國,後於公元前239年鄴城歸趙,三年後秦國派遣大將桓齮沿漳水東進,攻拔六國諸城,鄴城被秦攻佔。

秦統一天下之後,鄴城成為邯鄲郡下轄的一個縣,後在秦末戰亂中被張耳所割據。漢高祖平定河北後,重新劃定了河北諸郡行政區劃,於公元前195年置魏郡,郡治鄴城,鄴城從此從拱衛邯鄲的門戶自立成為單獨的郡城。

漢武帝時均分天下設立十三刺史部,鄴城隸屬於冀州刺史部,起初刺史為監察地方並無固定治所,後在東漢時將鄴城作為冀州刺史治所。黃巾起義後,地方威權日盛,刺史轉變為集地方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州牧,而鄴城也就成為了冀州牧治所。漢朝是鄴城大發展的時期,鄴城由縣城升為郡治,再升為州府所在地,成為河北的政治經濟中心。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漢朝冀州


曹操佔領河北後,便以鄴城作為自己的霸府所在,勤加經營,曹丕篡位後以許洛為都,但鄴城依然是五都之一。司馬氏篡位後,鄴城也是西晉的陪都。後鄴遭汲桑、石勒攻陷:

遂燒鄴宮,殺士民萬餘人,飽掠而去。

鄴城一度衰落,但石勒建趙後雖建都襄國,但依然難忘地利形勝的鄴城,一度試圖建都鄴城,並大加營建。其侄石虎取得帝位後,將都城遷到鄴城,鄴城自此升為國都。其後的冉魏、前燕依次建都鄴城,鄴城成為北方經濟政治中心。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後趙鄴城


前秦滅燕之後,雖然未都鄴,但卻十分重視鄴城,先後派遣王猛和其弟符丕鎮守鄴城。前秦崩潰後,後燕慕容垂引漳水灌鄴,致使鄴城城內殘破不堪,因此未定都鄴城。北魏拓跋珪與拓跋嗣均有意建都鄴城,但均因條件不成熟而未成。孝文帝改革時,崔光等人建議遷都鄴城,但因孝文帝惡感後趙與燕國故事而作罷。

東魏北齊時期高歡將洛陽孝靜帝及40萬軍民齊遷鄴城,鄴城迎來了它最後的輝煌,東魏北齊時期大興土木,連築鄴南城與外鄴城,擴地數十里,人口百萬,鄴城幾乎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東魏北齊時的巨城鄴城


北齊滅亡後,鄴城由都城下貶為相州治所,後在尉遲迥叛亂後被隋文帝下令拆毀,其後鄴城一蹶不振,由隋唐的縣城到明清下降為鄉鎮,再到如今已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鄴城崛起的條件

鄴城坐落在華北平原南部,西鄰太行,太行八陘中的滏口陘就在鄴城西部15裡,構成了鄴城西部的天然屏障,也讓鄴城具有控制太行交通的重要作用,。其外東有黃河,北臨漳河、滏陽河,洹水與淇水貫穿其間,再坐落於沖積平原,沃野千里,各代更是在充沛的水域網絡之中興修運河,如曹魏就開鑿了白溝、平虜渠、利漕渠、新河、泉州渠、白馬渠等人工運河,以貫通河運和運輸漕糧。地處險要,漕運發達使鄴城成為當時的北方咽喉,是古代從山東到西北、從中原到幽燕的必經之地。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河流網絡四通八達也為鄴城的農業發展帶來莫大的好處,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西門豹建造西門豹渠灌溉良田,史起引漳水灌溉鄴城,使得鄴城鹽鹼土地變為良田的記載,漢武帝時在西門豹渠的基礎上,分漳水為陂流,以溉民田。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漢朝時鄴城就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聞名於世。漢朝崔寔有言:

“今青、徐、兗、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三輔左右及涼、幽州內附近郡,皆土曠人稀,厥田宜稼。冀州,天下之重資也。

作為當時的大都會之一,鄴城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鄴城西南林慮山多鐵礦,自漢朝時政府便在此設置鐵官專門負責冶鐵產業,唐代也記載:

鄴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雲精妙,士女被服,鹹以奢麗相高,其性所尚習,得京、洛之風矣。

農業交通及工商業的發達也使得鄴城人口稠密,曹操敗袁氏取得冀州時得案牘人口戶籍三十萬,高興得說:

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國家徵求之府也。

北魏孝靜帝時更是天下四十七個州戶口統計,共計二百零七千九百六十六戶,人口七百五十九萬一千六百五十四,平均每州約四萬戶。而鄴城所在的相州領郡十二,縣六十五,戶三十七萬一千六百七十五,口一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三十五。可謂是當時的天下重心所在。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鄴城一步步由縣城崛起為人口百萬的大都會,加之魏晉時戰亂不斷,河洛一帶多次遭到兵禍之災,因此在割據橫行的北朝時期鄴城成長為當時的天下中心不足為奇。

鄴都的衰落

與鄴城的崛起一樣,在魏晉南北朝的輝煌後,鄴城急速衰落,到如今徹底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也是有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政治

鄴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急速崛起有著地域方面的因素影響,當時天下分裂,多數政權統治領域十分侷促,因此作為地域中心的鄴城在這些政權的考量中順勢而上。但在隋唐再次統一中華後,統治地域擴大到了整個中華地區,因此侷限於河北一地的鄴城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政治上的失勢大大打擊了鄴城。

加之周武帝和隋文帝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為打擊山東豪族和北齊舊勢力,刻意地貶低和毀壞鄴城及周邊地區,周武帝毀鄴城城防,隋文帝更是直接毀掉整個鄴城,將人口強制遷移。在刻意地全面打擊下,鄴城不可挽回地衰落了。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隋文帝


經濟

鄴城是古代轉運漕糧的重要節點,但隋朝焚燬鄴城後,鄴城漕運水道被直接廢棄,其後隋煬帝溝通南北建造大運河,鄴城及附近的水道更是瞬間失去了作用,淪為空置,對鄴城附件地區的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

同時造就古都鄴城的自然環境和發達河流網絡也為鄴城帶來了災難,鄴城賴以維生的兩條河流——黃河和漳水多次改道氾濫,使得鄴城附近災禍橫生,失去了之前優渥的水文條件。在鄴城繁盛的歲月中,為修建和裝飾獲取自然資源,太行山被不斷開發,由之前的林木秀麗轉變為枯敗山丘,使得鄴城及其附近地區產生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自然生態環境問題。

在魏晉南北朝的極速繁盛之後,鄴城自身發展其實已經存在了很多問題,如自然環境問題和由之而來的經濟問題,但其作為東魏北齊國都在政治上的超然地位是這些問題掩蓋在了政治紅利之下。而在隋唐統一之後,鄴城失去了多年的國都身份,隋文帝的一把大火更是直接摧毀了鄴城,將鄴城之前被積壓的各種矛盾一併地釋放了出來。

最終更是在世移事遷下不斷荒廢,大運河建立、黃河漳水多次改道、河流泛濫、天災人禍下消失在了黃土之下。

逝去的千年名城——鄴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