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上至官員下至阿Q,為什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如此好“面子”?

上至官員下至阿Q,為什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如此好“面子”?

文 | 有料的文史

“臉”是全人類共有的身體器官。如果用“中國人要臉”來概括我們的性格,乍一看似乎很可笑,還有點帶諷刺的意思。但是,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臉”一詞絕不僅僅指人的面部,它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複合詞。這之中包含的意思,遠遠超出了字面所描述或理解的範圍。或許換個詞,更能準確代表中國人對“臉”這事的看重:面子

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有這麼段精彩的話:在歐美,一人吃了耳光而不能決鬥以報復,那是他失了榮譽,不是失了面子。另一方面,倘有一位道臺老爺的醜陋公子逛窯子受了侮辱,他馬上回去帶一隊巡警來逮捕這個妓女,並封閉那妓院。那是他有面子,吾們實在不能說他保持了他的榮譽。

無論在東西方,人們都講個臉面。不過,在西方研究者眼中,我們中國人是格外要面子的民族。這種說法,到底是客觀的,還是帶有偏頗?這一期的《西方眼看中國》,料爺就和您聊聊這個問題。

面子與看戲

上至官員下至阿Q,為什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如此好“面子”?

在中國,“看戲”算得上是全民娛樂方式。中國人愛看戲,和英國人愛看體育比賽、日本人愛看相撲、西班牙人愛圍觀鬥牛的程度不分伯仲。中國戲曲愛表現現實題材,因此國人在看戲的時候,審美距離總是特別近——觀眾總會把自己想象成戲中的角色,甚至把這種戲劇性的思維和行動,帶到了實際生活裡。

這種情景有很多。比如,當一個人必須捍衛自己時,即使聽眾只有兩三個人,他也會向一群人說這樣的話:“既然每個人都在這裡,我也不怕當著你們的面說…”如果他給自己辯白成功了,便認為可以有尊嚴地“下臺”了,否則就覺得是自己“下不來臺”。

上至官員下至阿Q,為什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如此好“面子”?

戲曲中講“搭臺子”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特別在意“面兒上”的形式,甚至超過了內容本身。如果一個人能夠時機恰當的說出一些漂亮話兒,那麼他演戲的慾望就可以得到滿足。這是我們中國人默認的一種“場面話兒”,分辨真假就顯得你太不解風情、不識時務。聽這番話的人就如同是觀眾,無需去了解那些幕後花絮,否則我們將破壞這場戲留下的美好印象,相當於“拆了人家的面兒”。面對複雜的現實生活,人們做一些適當的戲劇性動作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這點操作都不講究,則是“丟面子”。因此,在一些西方學者看來,一旦知道“面子”是什麼,就會了解中國民眾的許多性格與說話辦事兒。

面子與鄉村社會

中國人獲得“面子”的方式以及對“面子”的調控原則,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這對於西方人來說往往是難以理解的。面對中國人,西方人常常用規則高於一切的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而忽視了“面子文化”這種戲劇性的因素,忘記了它在中國社會存在的特點——顯而易見,卻難以捉摸、興衰不受管制。

上至官員下至阿Q,為什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如此好“面子”?

古代農村司法,並非一味的按國法

這種“面子文化”在古代中國農村非常常見,甚至成為鄉村社會的非正式社會控制手段之一。村民之間通常存在一些雞毛蒜皮小糾紛,如果有人想成為和事佬,那他必須三思而後行、仔細斟酌,讓雙方的“面子”都能兼顧。因為"面子"具有可交換性和可逆性,爭面子行為在村莊會形成面子等級結構。這種和事佬,就是“鄉村裁判”。民間爭執與糾紛的解決,不是通過官府,而是經由鄉村的具有“職役”功能的人出面解決。在處理農村糾紛時,不可避免地要做到“天理、國法、人情”,但

在處理的最後,一定要保證在情理上過得去,佔理那方不能得理不饒人,要“賣個面子”給調停人,調停人也要“顧全顏面”,不至於哪一家在村民們面前“丟了面子”,也就是所謂的“揆諸人情”。在中國鄉村,調解的目的不是維護正義,而是容納各方的“面子”。因為儘管正義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對東方人來說卻並不現實。當然,這種“面子”在鄉村熟人社會中非常好用,但在當代城市社會中,鄉村社會中的"面子"懲罰和維護,也就不再那麼起作用了。

面子與送禮和消費

上至官員下至阿Q,為什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如此好“面子”?

中國古代的送禮

在送禮這事上,中國人也特別講究“面子”。“送禮”是一種人際交往行為,內部有一套行為規範,“收禮”和“受禮”都有相應的衡量標準,因此雙方都要遵循這些規則,認真把這禮送出規矩。送一份厚禮給別人,就算是給那個人“面子”。而對於收禮者來說,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既不全收也不拒收,只收其中一部分,推脫一番才是“不失面子”。中國人的“送禮”行為,屬於一種未雨綢繆、提前的人情投資。通過提前的“送禮”行為,溝通好人際關係,為在以後的交往中拜託對方“給自己個面子”打好基礎。

中國面子文化在消費領域,也一直很成氣候。在中國農村,住宅攀比、葬禮攀比、婚宴攀比、壽禮攀比等各色的攀比消費,都極為引人注目,甚至屢上社會新聞,這其中,就是在鄉里鄉親面前掙個“面子”的思想作祟;在城市,奢侈品的消費更是常見,這不是為了生存感受和尊嚴,而是為了地位和身份,只有這樣消費的一群人才能這樣消費,只有這樣消費的才屬於這一群人,他們要藉此區別與他人的不同,要標榜自己的社會地位。歸結起來,是為了

在“面子”中感受到個人的存在價值

一點思考

上至官員下至阿Q,為什麼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如此好“面子”?

要面子的典型:阿Q

在中國人看來,“面子功夫”是種扮演社會角色、做給別人看的功夫。我們中國的文化中,保全面子這事太重要了。即使是魯迅筆下的阿Q這等社會底層小人物,被他人打敗時,也不忘說“我就算被兒子打了”,給自己一個精神勝利法,保住自己的臉面。

看似“要面子”是貶義,但何嘗不是我們中國人維持內心平衡與社會秩序的一種“智慧”呢?

“面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人格特徵、社會文化的綜合體,源自“禮”的恥感文化。“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規定了等級差異,因此我們中國人自古就特別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要講個“禮兒”;而西方文明源於“罪惡感”。“罪惡感”關注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人本身,通過內省的方式審視是否違背個人和事情的原則。因此,不會因人而改變自己做事的規矩,人的利益和臉面,是不能凌駕於事件之上的。

因此,西方受個人主義取向影響,集體規範與期望較低,試圖建立人與人之間“平等性”關係,即使發生衝突,也是人事兩份,對事不對人。所以,西方人用自己的文化原則和標誌,很難接受中國人的“死要面子”,也就不難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